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發展現代供應鏈 助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發布時間:2019-03-15 10:25:33 億(yi) 歐網

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這是黨(dang) 中央首次提出現代供應鏈概念,標誌著“現代供應鏈” 發展正式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當前,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you) 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guan) 期。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迫切需要以發展現代供應鏈為(wei) 抓手,發揮供應鏈助推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促進資源優(you) 化配置和經濟質量、效率提升的重要作用,培育新增長點、新動能,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現代供應鏈的特征及發展趨勢

現代供應鏈是與(yu) 傳(chuan) 統供應鏈相對應的概念,是指以客戶需求為(wei) 導向,以數據為(wei) 核心要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組織方式將上下遊企業(ye) 和相關(guan) 資源進行高效整合、優(you) 化和協同,實現產(chan) 品設計、采購、生產(chan) 、銷售、服務等全過程高效協同的組織形態。與(yu) 傳(chuan) 統供應鏈相比,現代供應鏈具有數字化、智慧化、平台化、服務化、綠色化、全球化等特征和趨勢。

(一)數字化、智慧化成為(wei) 現代供應鏈的顯著特征

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推動供應鏈發展到與(yu) 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的智慧供應鏈新階段,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成為(wei) 現代供應鏈的顯著特征。數字化賦能賦予供應鏈大數據支撐、網絡化共享、智能化協作的智慧化新特點,使供應鏈協同效率大幅提高、供應鏈成本顯著降低。資料顯示, 有效的數字化供應鏈整體(ti) 能夠推動企業(ye) 收入增長10%,采購成本下降20%,供應鏈成本降低50%。

(二)互聯網平台成為(wei) 現代供應鏈發展的新形式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在供應鏈中應用程度的不斷加深,現代供應鏈的組織形式從(cong) 原來以跨國公司主導逐步向平台型組織主導延伸,平台化逐步成為(wei) 現代供應鏈發展的重要特征。以平台型企業(ye) 為(wei) 核心的跨行業(ye) 、跨區域、跨國界的產(chan) 業(ye) 供應鏈平台,通過協同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不同產(chan) 業(ye) 、不同企業(ye) 實現資源整合、優(you) 勢互補, 構建緊密合作的全球供應鏈網絡, 實現一體(ti) 化供應鏈運作,輻射帶動越來越多上下遊企業(ye) 向規模化、集群化、專(zhuan) 業(ye) 化方向發展。同時,不同層級上下遊相關(guan) 企業(ye) 在供應鏈平台的整合下形成跨界融合、平台共享、共榮共生的供應鏈生態圈,推進平台型組織向生態化組織演進。

(三)供應鏈服務成為(wei) 一個(ge) 新興(xing) 的服務行業(ye)

現代信息技術變革和產(chan) 業(ye) 分工的深化和細化,推動了供應鏈上遊研發、原材料采購、設計以及下遊品牌經營、銷售、物流等服務環節分離出來,促進了供應鏈服務外包快速發展,推動供應鏈服務業(ye) 態創新成為(wei) 現代供應鏈發展的重要趨勢。目前,我國提供供應鏈專(zhuan) 業(ye) 化服務的企業(ye) 數量蓬勃發展、類型不斷豐(feng) 富,並形成以了怡亞(ya) 通、一達通等為(wei) 代表的一批供應鏈綜合服務平台。

(四)綠色供應鏈管理成為(wei) 企業(ye) 的社會(hui) 責任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汙染等重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成為(wei) 全球性話題。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跨國家跨地域跨領域的供應鏈也逐漸被要求可持續、對社會(hui) 和生態負責。2015年,“綠色供應鏈”進入APEC 議題,成為(wei) 全球備受關(guan) 注的議題之一。目前,許多跨國企業(ye) 都將“綠色供應鏈”管理視為(wei) 社會(hui) 責任的重要工作,把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納入供應鏈管理中。例如華為(wei) 自2011年起將非政府組織公眾(zhong) 環境研究中心(IPE)環保檢索納入供應商審核清單和自檢表,要求存在問題的供應商限期整改,著力構建綠色供應鏈,2017年華為(wei) 在IPE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中排名第六,國內(nei) 企業(ye) 排名第一。

(五)全球經濟進入供應鏈協同時代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不斷推進,區域經濟貿易協定不斷升級, 供應鏈管理也從(cong) 國內(nei) 企業(ye) 間協同合作發展成為(wei) 區域或全球企業(ye) 間協同合作模式。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分工模式由基於(yu) 比較優(you) 勢的產(chan) 業(ye) 分工走向基於(yu) 要素優(you) 勢的供應鏈分工轉變,參與(yu) 全球分工的跨國企業(ye) 形成了互惠式的相互依存關(guan) 係。近年來,受貿易保護主義(yi) 抬頭等因素影響,盡管經濟全球化進程有所放緩,但全球價(jia) 值鏈和供應鏈分工體(ti) 係已經形成, 趨勢不可逆轉。在全球供應鏈協同體(ti) 係中,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投資日益相互聯係、相互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融、互惠共生。

現代供應鏈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作用

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深刻把握全球經濟新格局和我國經濟發展大勢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破解經濟發展中供需失衡、產(chan) 能過剩等問題、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ju) 措。現代供應鏈作為(wei) 連接供給側(ce) 和需求側(ce) 的橋梁和紐帶,是以市場化方式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發展現代供應鏈, 有利於(yu) 運用先進的供應鏈管理技術和模式來替代過去低效粗放的運營模式,促進降本增效,優(you) 化供給結構、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有利於(yu) 實現降成本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物流成本偏高。2017年,我國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與(yu) GDP的比率為(wei) 14.6%,盡管已比2012年下降了3.4個(ge) 百分點,但仍比美國等發達國家高出5-6個(ge) 百分點。當前,我國處於(yu) 高成本高增長向低成本中高增長轉變的關(guan) 鍵階段, 隨著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逐步深入, “降成本”已進入攻堅克難階段, 要進一步降低企業(ye) 成本,必須有新途徑、新思路。現代供應鏈通過整合各類資源,優(you) 化企業(ye) 內(nei) 部和外部業(ye) 務流程,加強從(cong) 研發設計、生產(chan) 製造到售後服務的全過程、全鏈條協同管理,能夠有效降低企業(ye) 經營成本和交易成本。海爾通過整合和優(you) 化供應鏈,推動業(ye) 務流程再造, 使企業(ye) 庫存下降33%,製造成本下降10%,管理費用下降6%,及時交貨率提高35%。

(二)有利於(yu) 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

從(cong) 經濟發展階段來看,由於(yu) 我國工業(ye) 化進程已進入工業(ye) 化中後期階段,一般性技術水平與(yu) 先進國家的差距大大縮小,在這種情況下要改善供給結構、創造新供給,最重要的是提高供給效率。而效率提升的關(guan) 鍵在於(yu) 以市場化途徑促進要素資源的優(you) 化配置和集成創新。現代供應鏈借助互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促進企業(ye) 之間按照上下遊戰略協同來及時準確地做出市場反應,理性決(jue) 策,有序安排生產(chan) ,打通從(cong) 前端設計、生產(chan) 到流通、最終消費等各個(ge) 環節,大幅提高生產(chan) 效率和流通效率,促進供需精準匹配和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麥肯錫研究報告顯示,通過供應鏈等方式推進運營轉型,可使中國勞動生產(chan) 率提升15%-30%。國際著名連鎖零售品牌ZARA通過高效的供應鏈體(ti) 係,可隨時掌握全球每個(ge) 門店的銷售情況和庫存變化, 並對市場消費潮流快速響應,一周內(nei) 完成新款服裝的策劃設計到生產(chan) 出廠。

(三)有利於(yu) 培育經濟新動能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you) 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guan) 期。受國際經濟形勢日趨複雜多變影響,我國經濟麵臨(lin) 出口萎縮、傳(chuan) 統產(chan) 能過剩,傳(chuan) 統動能發展出現了瓶頸,迫切需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培育新動能。現代供應鏈通過資源整合和優(you) 化配置,有利於(yu) 促進新業(ye) 態、新模式發展和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新引擎。一方麵,在製造業(ye) 與(yu) 服務業(ye) 融合發展過程中,通過推動供應鏈跨界整合、優(you) 化、創新,能夠產(chan) 生新的服務和商業(ye) 模式,形成專(zhuan) 業(ye) 化的供應鏈服務,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不僅(jin) 要著眼於(yu) 新業(ye) 態、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的發展,也要重視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在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過程中,通過改造傳(chuan) 統供應鏈,實現供應鏈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能夠促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

(四)有利於(yu) 補齊產(chan) 業(ye) 發展短板

在國際分工體(ti) 係中,我國長期被“鎖定”在以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為(wei) 主導的全球價(jia) 值鏈的低端環節。近年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歐美國家實施“再工業(ye) 化”戰略等因素影響下,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國際產(chan) 業(ye) 轉移形成了“高端環節向發達國家回流”“中低端環節向東(dong) 南亞(ya) 、南亞(ya) 、非洲等成本更為(wei) 低廉的地區轉移”的趨勢,推動以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為(wei) 主導的全球價(jia) 值鏈加速重構,導致我國利用傳(chuan) 統優(you) 勢繼續參與(yu) 全球價(jia) 值鏈的擴展空間越來越小,原來依附於(yu) 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價(jia) 值鏈發展的模式難以為(wei) 繼,迫切需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推動產(chan) 業(ye) 向全球價(jia) 值鏈中高端延伸。現代供應鏈通過對全球價(jia) 值鏈上的各個(ge) 環節進行有機整合,保證產(chan) 業(ye) 關(guan) 聯的物流、金融等無縫銜接,推動製造業(ye) 上下遊協同發展,逐步提升前端的設計、研發、采購以及後端的品牌、物流、營銷、金融等服務能力,有利於(yu) 我國企業(ye) 擺脫對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依賴,促進製造業(ye) 向中高端邁進,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ye) 集群。

發展現代供應鏈助力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

發揮現代供應鏈助推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作用,要以市場需求為(wei) 導向,以現代信息技術為(wei) 支撐, 加快推動現代供應鏈在各行業(ye) 、各領域深度應用,構建和優(you) 化重點城市、重點產(chan) 業(ye) 、重點企業(ye) 的供應鏈體(ti) 係,培育供應鏈發展新業(ye) 態、新模式,推動供應鏈數字化、平台化、服務化、綠色化發展,形成經濟新增長點和新動能,促進實體(ti) 經濟創新發展、轉型升級。

(一)培育數字化、專(zhuan) 業(ye) 化供應鏈平台,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

數字化、專(zhuan) 業(ye) 化的供應鏈平台是推動現代供應鏈發展的核心力量。要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加快推進物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鼓勵有實力的企業(ye) 建設數字化、專(zhuan) 業(ye) 化供應鏈平台,構建大數據支撐、網絡化共享、智能化協作的智慧供應鏈體(ti) 係,實現與(yu) 上下遊企業(ye) 的軟硬件製造資源全係統、全生命周期、全方位聯動,提升供應鏈上下遊企業(ye) 協同的信息化、網絡化、智慧化水平,提高快速響應速度,降低供應鏈成本。

數字化、專(zhuan) 業(ye) 化供應鏈平台應重點培育三大類:

一是培育供應鏈綜合服務平台。鼓勵第三方物流企業(ye) 、外貿企業(ye) 等向供應鏈服務企業(ye) 轉型,打造綜合型供應鏈服務平台,整合不同區域、不同行業(ye) 、不同企業(ye) 等各方優(you) 質資源,全麵覆蓋產(chan) 業(ye) 鏈上遊采購網絡、中遊倉(cang) 儲(chu) 流通網絡及下遊銷售服務網絡,提供集交易、融資、結算、物流配送、進出口代理、品牌培育、營銷推廣等為(wei) 一體(ti) 的供應鏈集成服務,實現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的資源整合、優(you) 勢互補和協調共享。

二是培育產(chan) 銷協同型供應鏈平台。以需求端為(wei) 導向,鼓勵企業(ye) 探索發展產(chan) 銷協同型供應鏈平台,打造大規模個(ge) 性化定製供應鏈、智能製造供應鏈,以精準的需求預測驅動供應、采購、備貨、分配體(ti) 係, 強化供應鏈的協同性,提高原料采購、生產(chan) 、物流、分銷等各環節響應速度和協同水平,促進產(chan) 銷一體(ti) 化發展。

三是培育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鼓勵供應鏈服務企業(ye) 與(yu) 相關(guan) 物流企業(ye) 與(yu) 銀行、電商平台等開展合作,依托參與(yu) 各方的數據共享形成的風控及信用體(ti) 係,打造數字化、智能化、可視化的金融服務,為(wei) 供應鏈上下遊中小企業(ye) 提供在線授信、保理、擔保、結算、理財等綜合金融財務服務,降低供應鏈融資成本,提高供應鏈金融服務效率。

(二)推進產(chan) 業(ye) 集群供應鏈創新與(yu) 應用,完善產(chan) 業(ye) 供應鏈體(ti) 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先後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園區、海關(guan) 保稅區等一批產(chan) 業(ye) 園區,有效推動了我國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地,形成了一批在國內(nei) 外有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集群。但是,近年來隨著要素成本上升和“互聯網+戰略”的實施,我國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集群麵臨(lin) 的發展空間受到擠壓、產(chan) 業(ye) 鏈不完善、集群競爭(zheng) 力薄弱等問題日漸突出, 迫切需要在產(chan) 業(ye) 集群中加強供應鏈創新與(yu) 應用,有效提高產(chan) 業(ye) 協同效應,促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因此,一方麵,要圍繞產(chan) 業(ye) 集群內(nei) 企業(ye) 在產(chan) 品設計、物料采購、生產(chan) 製造、檢驗檢測、物流和市場銷售等環節的共性需求,打造各類供應鏈協同平台,通過協同設計、協同采購、協同製造、協同物流和金融服務等方式,完善產(chan) 業(ye) 供應鏈體(ti) 係,促進線上平台與(yu) 線下產(chan) 業(ye) 集群相互補充、共同發展。另一方麵,要發揮不同產(chan) 業(ye) 集群中龍頭企業(ye) 供應鏈資源整合和服務能力,對供應鏈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進行設計、規劃、控製和優(you) 化,帶動上下遊企業(ye) 協同發展,快速提升供應鏈創新與(yu) 應用水平。

(三)推動企業(ye) 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促進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升級

推動企業(ye) 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建設綠色供應鏈體(ti) 係,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義(yi) 。目前,我國綠色供應鏈發展還處於(yu) 初步探索階段。與(yu) 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ye) 綠色管理意識相對淡薄,供應鏈上各種物流活動引起的環境汙染還比較嚴(yan) 重。以包裝物回收率為(wei) 例,我國同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快遞業(ye) 中紙板和塑料實際回收率不到10%,包裝物的總體(ti) 回收率不到20%,這些包裝大多被直接送進垃圾場填埋,給城市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在一些發達國家,紙板類包裝物回收利用率達45%左右,塑料類包裝物回收率則在25%左右。

因此,要以產(chan) 業(ye) 和企業(ye) 為(wei) 核心,加快建設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wei) 導向的采購、生產(chan) 、營銷、回收及物流體(ti) 係,製定嚴(yan) 格的綠色產(chan) 品標準,探索建立統一的綠色產(chan) 品標準、認證、標識體(ti) 係,實現供應鏈綠色化發展。一方麵,要以企業(ye) 為(wei) 核心,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鼓勵企業(ye) 優(you) 先采購和使用節能、節水設備,推行清潔生產(chan) 和綠色製造,生產(chan) 綠色節能環保產(chan) 品,擴大綠色產(chan) 品供給,提高綠色產(chan) 品質量。另一方麵,要以重點產(chan) 業(ye) 為(wei) 核心打造綠色供應鏈,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在農(nong) 業(ye) 方麵,運用綠色技術保護和改善農(nong) 業(ye) 生態鏈, 建立和拓展農(nong) 產(chan) 品綠色供應鏈, 大力發展農(nong) 業(ye) 循環經濟,促進農(nong) 業(ye) 的有機化、無公害化發展,實現農(nong) 業(ye) 經濟可持續增長。在製造業(ye) 方麵,推動電子電器、汽車、鋼鐵、紡織等產(chan) 業(ye) 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通過對產(chan) 品設計、原料選擇、製造過程、物流、回收以及最終處置等環節進行綠色化改造,促進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產(chan) 業(ye) 供應鏈,推動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升級。在服務業(ye) 方麵, 要重點抓住與(yu) 生產(chan) 和消費緊密聯係的流通環節,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方式改造傳(chuan) 統流通模式,繼續實施綠色采購、綠色營銷、綠色商場等示範工程,鼓勵快遞企業(ye) 開發可回收包裝材料,推動“綠色流通革命”,引導消費者綠色消費。

(四)推動優(you) 勢產(chan) 業(ye) 融入全球供應鏈,助力“去產(chan) 能”“補短板”

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chan) 能合作發展機遇,積極推動企業(ye) 深度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競爭(zheng) 、合作與(yu) 分工,深入融合全球供應鏈體(ti) 係, 促進國內(nei) 過剩產(chan) 能“走出去”,積極打造中國企業(ye) 主導的全球供應鏈,提升中國產(chan) 業(ye) 在全球價(jia) 值鏈中的地位。一是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工業(ye) 化所處階段和產(chan) 業(ye) 發展的實際情況,以產(chan) 能合作為(wei) 抓手,加快服裝鞋帽類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鋼鐵、煤炭、水泥等產(chan) 能過剩的資本密集型產(chan) 業(ye) ,助力“去產(chan) 能”。二是推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優(you) 勢技術密集型產(chan) 業(ye) 向沿線國家轉移,通過推動上、中、下遊全產(chan) 業(ye) 鏈深度合作,推動“一帶一路”產(chan) 業(ye) 合作由加工製造環節為(wei) 主向合作研發、聯合設計、市場營銷、品牌培育等全球價(jia) 值鏈中高端環節延伸,打造我國占據主動地位、優(you) 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全球供應鏈體(ti) 係。三是推進“一帶一路”沿線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鼓勵企業(ye) 設立境外分銷和服務網絡、物流配送中心、海外倉(cang) 等, 建立基於(yu) 當地市場的供應鏈體(ti) 係,提高全球範圍內(nei) 供應鏈協同和配置資源的能力,打造更具全球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業(ye) 集群。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