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物流業(1978~2018)

發布時間:2018-07-26 09:32:40 現代物流報

□ 丁俊發
作 者 簡 介

丁俊發,研究員,中國著名流通與(yu) 消費經濟學家、資深物流與(yu) 供應鏈專(zhuan) 家,中國流通G30成員、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商務部特聘內(nei) 貿流通專(zhuan) 家。長期從(cong) 事流通經濟學、消費經濟學、物流經濟學研究。曾任國內(nei) 貿易部黨(dang) 組成員和總經濟師、國家內(nei) 貿局黨(dang) 組成員及副局長、华体会登录界面常務副會(hui) 長等職。現任华体会登录界面顧問、中國市場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海事仲裁委副主任、亞(ya) 洲物流與(yu) 供應鏈管理協會(hui) 首席顧問、中國職業(ye) 經理人協會(hui) 特聘副會(hui) 長、東(dong) 北亞(ya) 物流學會(hui) 名譽會(hui) 長。
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的物流業(ye) 發生了以下變化。
第一,政府加大了推動力度。
當時中國物流業(ye) 的發展有四大難關(guan) ,一是理念,大家習(xi) 慣於(yu) “大而全”“小而全”商業(ye) 運作模式,物流需求釋放受到影響。二是缺少物流服務商,傳(chuan) 統運輸、倉(cang) 儲(chu) 、貨代等企業(ye) 不知如何轉型,外資製造與(yu) 流通企業(ye) 進入缺少國內(nei) 物流服務商跟進。三是物流人才嚴(yan) 重短缺,當時初步估算,到2010年,缺30萬(wan) 管理與(yu) 工程人員。四是體(ti) 製、機製約束,市場如何構造,環境如何優(you) 化,政府如何監管,一係列的問題亟須解決(jue) 。
在前一段探索與(yu) 起步的基礎上,政府對物流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提升,推動力度進一步加大。
在2001年11月10日中國正式加入WTO以前,黨(dang) 中央與(yu) 國務院高度重視分銷業(ye) 與(yu) 物流業(ye) 對外開放的重要性,考慮到物流業(ye) 剛起步,分銷業(ye) 有一些薄弱環節,在許多領域規定了三年的過渡期,避免不必要的過度衝(chong) 擊。
江澤民同誌指出,要適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更好地利用國內(nei) 外兩(liang) 種資源、兩(liang) 個(ge) 市場,努力形成我們(men) 參與(yu) 國際市場競爭(zheng) 的新優(you) 勢(《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ce) 第1443頁)。2002年2月25日,他在中央黨(dang) 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國際形勢與(yu) WTO專(zhuan) 題研討班》上指出,“隻有現代流通方式才能帶動現代化的生產(chan) ,大規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帶動大規模的生產(chan) 。因此,要大力支持和推動連鎖經營、集中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推動經濟發展,提高競爭(zheng) 力”。
2003年下半年,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hui) 組織對全國物流業(ye) 專(zhuan) 題調研,調研報告得到溫家寶等國家領導人批示,2004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印發了《關(guan) 於(yu) 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ye) 發展的意見》,2005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成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hui) 議”,協調全國物流業(ye) 發展。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hui) 議通過了“十一五”規劃,在第十六章《拓展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中單列一節“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ye) ”,物流業(ye) 作為(wei) 國民經濟的一個(ge) 產(chan) 業(ye) 得到確認,並第一次列入五年規劃,這是曆史性突破。
溫家寶總理在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物流放入服務業(ye) 中與(yu) 其他服務業(ye) 並列。如2006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服務業(ye) ,特別是信息、金融、保險、物流、旅遊和社區服務業(ye) 的發展”。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則把物流列為(wei) 現代服務業(ye) 的第一位,“尤其要發展物流、金融、信息、谘詢、旅遊、社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ye) ”,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開始提“現代物流”。
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中國如何應對?黨(dang) 中央、國務院提出十大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英明果斷地把物流業(ye) 作為(wei) 十大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之一,印發了《物流業(ye) 調整和振興(xing) 規劃》,明確指出:“物流業(ye) 是融合運輸業(ye) 、倉(cang) 儲(chu) 業(ye) 、貨代業(ye) 和信息業(ye) 等的複合型服務業(ye) ,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ye) 人數多,促進生產(chan) 、拉動消費作用大,在促進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zheng) 力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文件提出了10項主要任務、9大工程與(yu) 9項保障措施,要求到2011年“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節能環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並具有一定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現代物流服務體(ti) 係”。這一文件對促進中國物流業(ye) 的快速發展起到了曆史性巨大作用,文件發出後,得到了各省市區、各部委的積極響應,出現了物流業(ye) 發展的大好局麵。
2011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的“十二五”規劃中,第四篇“營造環境推動服務業(ye) 大發展”第十五章,專(zhuan) 列第二節“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ye) ”。2011年8月,根據各地出現的問題,國務院辦公廳及時頒發了《關(guan) 於(yu) 促進物流業(ye) 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政府為(wei) 了創造物流業(ye) 發展的環境,對市場準入、財政稅務、土地使用、學曆教育、標準製訂、統計製度、企業(ye) 評估、科技進步等方麵做出規定。對物流園區、城市配送、食品冷鏈、信息化、應急物流、多式聯運、物聯網等進行專(zhuan) 項規劃。
2011年11月15日,胡錦濤同誌在亞(ya) 太經合組織第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hui) 議上,針對全球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明確指出:“我們(men) 應該深化全球供應鏈合作”。2012年9月8日,胡錦濤同誌在亞(ya) 太經合組織第二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hui) 議上再次提出,“建立可靠的供應鏈”。他在亞(ya) 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hui) 上的主旨演講中,對全球供應鏈作了精辟論述,他說,“提高供應鏈連通性和便利性程度,充分發揮基礎設施效能,持續推進《亞(ya) 太經合組織供應鏈聯接行動計劃》,突破供應鏈瓶頸限製,消除貨物、服務流通障礙;加強物流網絡建設,簡化海關(guan) 程序;促進商務人員流動便利化。為(wei) 中小物流企業(ye) 在信息獲取、跨境合作、能力建設等方麵提供幫助。”這是中國國家領導人第一次在國際會(hui) 議上提出中國要積極參與(yu) 深化全球供應鏈合作。
觀眼全球,有許多國家對物流業(ye) 的發展采用政府推動的辦法,特別是日本、新加坡、德國等國家更明顯,但中國可以這樣講,是世界上政府推動力度最大的國家。
第二,現代物流業(ye) 快速發展。
從(cong) 數字上我們(men) 明顯看到了這十年的飛速發展。
這十年,社會(hui) 物流總值、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物流增加值的增長速度都在20%左右,大大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由於(yu) 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處於(yu) 工業(ye) 化中後期,城市化加速,新農(nong) 村建設,進出口貿易加碼,使物流的需求量大增,這十年,是數量擴張型的十年。
第三,基本形成一支龐大的物流服務大軍(jun) 。
這十年,物流企業(ye) 從(cong) 少到多,從(cong) 小到大,從(cong) 分散到集中,物流市場從(cong) 無序逐步走向有序,物流服務水平逐步提高。在前三年,形成了國有、民營和外資三足鼎立的格局。
2001年,在中國即將加入WTO之際,世界著名谘詢公司麥肯錫與(yu) 摩根·斯坦利經過調查研究,分別發表了“中國物流市場白皮書(shu) ”與(yu) “中國物流報告”,得出了同樣的結論。(1)中國物流市場很大,是一個(ge) 還未被開發的市場。(2)中國物流處於(yu) 初級階段,剛起步,加入WTO將加速這一過程。(3)跨國公司對中國物流市場必須實行“搶灘戰略”。(4)現代物流業(ye) 將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起到關(guan) 鍵作用,未來10年的增長率將超過20%。跨國物流公司如馬士基、總統輪船、英國英運、荷蘭(lan) 天地、日本日通、聯邦快遞、聯合包裹、德國郵政、普洛斯等,以及港澳台資的和記黃埔、嘉裏物流、台灣長榮、大榮等紛紛進入中國物流市場,借鑒他們(men) 的資產(chan) 實力、先進模式、國際化視野、信息化技術和人才優(you) 勢,在物流領域處於(yu) 領先地位。
但國有物流企業(ye) 體(ti) 量大,占有大量物流基礎設施,與(yu) 需求企業(ye) 有不可分割的聯係,中遠、中外運、中海、中郵、中鐵、中儲(chu) 、招商局等在物流界舉(ju) 足輕重。
民營物流企業(ye) 是異軍(jun) 突起,雖然以中小型為(wei) 主,但市場適應性強,機製靈活,先進的東(dong) 西學習(xi) 快,成本相對較低。如廣州寶供、南方物流、天津大田、北京宅急送、華宇、遠成、錦成等。
經過10年激烈競爭(zheng) ,經過兼並、重組、上市、跨界整合,現在物流各行業(ye) 形成的領軍(jun) 企業(ye) ,基本在這一時期形成。如海爾、華為(wei) 、上海大眾(zhong) 等一批製造企業(ye) ,順豐(feng) 、德邦、卡行天下、安能等快運物流,“三通一達”等快遞物流、傳(chuan) 化、林安、蘇州工業(ye) 園等園區物流,河南鮮易、上海榮慶等冷鏈物流,上藥、九州通等醫藥物流,昆船、中集、北京自動化所等裝備物流等等。這期間有兩(liang) 支隊伍異軍(jun) 突起,一是互聯網企業(ye) ,特別是電子商務網購平台進入物流,如阿裏巴巴、東(dong) 東(dong) 、蘇寧等等,二是供應鏈企業(ye) 快速登場,以優(you) 異業(ye) 績得到普遍好評,如怡亞(ya) 通、深發展(後進入平安銀行)、嘉誠等。
十年的發展,散、小、差的狀況有較大改變,2004年開始的中國物流50強排序,入圍企業(ye) 從(cong) 2004年的2億(yi) 人民幣到2012年的20.3 億(yi) 。已基本形成了多種所有製、不同經營規模、不同功能、不同服務模式、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務企業(ye) 集群。這支大軍(jun) 在2010年至2011年進行的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時,有13多萬(wan) 個(ge) 物流企業(ye) ,如加上一些沒有冠以物流名稱,但實際運作物流的企業(ye) ,大約有20多萬(wan) 家。
第四,基本完善了中國物流服務係統。
物流是一個(ge) 係統工程,有兩(liang) 個(ge) 含義(yi) ,一是由物流基礎設施、物流技術與(yu) 裝備、物流運作主體(ti) 、物流行政管理與(yu) 行業(ye) 自律四部分構成,二是由物流的包裝、運輸、搬運、裝卸、倉(cang) 儲(chu) 、貨代、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所有功能所構成。這兩(liang) 個(ge) 係統都非常重要,改革開放40年,中國物流就是在打造這兩(liang) 個(ge) 係統。
物流的基礎設施,從(cong) 交通運輸來講,這十年國家進行了大量投入,取得了巨大進步(見下表)。
此外,物流園區、交通樞紐、港口、機場、冷鏈基地、公共配送中心、信息平台等建設都有了新的突破。
物流技術與(yu) 裝備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及中國製造業(ye) 的進步,物流技術與(yu) 裝備發生了巨大變化,如運輸工具中集裝箱、箱式掛車、特種運輸。現代庫特別是配送中心的係統集成,單元化物流,自動識別係統。透明化管理與(yu) 信息追溯,智能機器人,特別是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的大量應用。
物流的運作主體(ti) ,不僅(jin) 有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許多製造企業(ye) 通過延伸發展製造服務業(ye) ,許多服務企業(ye) 通過延伸發展其它產(chan) 業(ye) ,進軍(jun) 物流業(ye) 。一開始主要是工業(ye) 物流,這十年中開始關(guan) 注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物流也從(cong) 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同時向生活性服務業(ye) 邁進。
物流的行政管理邁了一大步,物流業(ye) 從(cong) 第“十一五”規劃才確立其產(chan) 業(ye) 地位,過去基本沒有部門管理,誰來管、怎麽(me) 管,政府有一個(ge) 模索的過程。雖然這10年並沒有完全理順,但政府該抓的,如規劃、監管、協調、教育、標準、科研等都有了,從(cong) 無序逐步走向有序。
在中國物流業(ye) 的發展中,行業(ye) 協會(hui) ,特別是华体会登录界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1年华体会登录界面經國務院領導批準成立以來,成為(wei) 中國物流業(ye) 發展的助推器,參與(yu) 了規劃的製定,物流企業(ye) 分類與(yu) 評估指標體(ti) 係的實施,啟動了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申請批準設立全國物流科技進步獎與(yu) 全國物流勞模評選,提出了建立采購經理指數與(yu) 社會(hui) 物流統計,反映行業(ye) 訴求,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議,開展了國內(nei) 外一係列重大活動,在中國物流發展曆史上有他們(men) 光輝的一頁。
第五,物流市場化程度有所提高。
現代物流要求整合社會(hui) 資源,實行多功能一體(ti) 化運作,而要這樣做的前提條件,是物流資源市場化,隻要有需要,所有的企業(ye) ,特別是物流企業(ye) 都可以在市場上通過等價(jia) 交換,取得這些資源的使用權,從(cong) 而實現用最合理的路線、合理的運載工具、最合理的時間、最安全的措施滿足用戶的要求。所以,《物流業(ye) 調整和振興(xing) 規劃》明確提出,中國物流業(ye) 必須走“市場化、專(zhuan) 業(ye) 化、社會(hui) 化的發展道路”,充分發揮市場優(you) 化配置資源的作用,打破部門間和地區間的分割和封鎖,創造公平的競爭(zheng) 環境,促進物流服務的社會(hui) 化和資源的市場化。
這十年間,中國物流業(ye) 的市場化程度如何?目前還沒有一個(ge) 準確的統計指標,大約為(wei) 90%以上,物流市場化程度的衡量標準,主要有三個(ge) ,一是物流資源是否通過市場進行交易,二是服務價(jia) 格是否按市場的需求波動自由定價(jia) ,三是物流服務的運作主體(ti) 是否是自負盈虧(kui) 的法人實體(ti) 。目前中國的實際情況是,除《郵政法》規定的公務文件,部分鐵路、管道與(yu) 航空資源以外,其它資源都已進入市場;除郵政、鐵路貨運、管道運輸、航空貨運中的重要服務項目仍由國家做出指導價(jia) 以外,其它價(jia) 格都已放開,國家發改委公布,2016市場形成的商品與(yu) 服務價(jia) 格已超過97%;物流服務的運作主體(ti) 都已公司化,鐵路企業(ye) 最後一個(ge) 與(yu) 政府脫鉤,走向市場。
這十年間,中國物流專(zhuan) 業(ye) 化分工加速,推進了市場細分,鋼材、油品、汽車、煤炭、農(nong) 產(chan) 品、建材、危化品等產(chan) 品物流,快運、冷鏈、電商、應急、配送、金融、貨代等功能物流,物流技術與(yu) 裝備物流,會(hui) 展、培訓、研討會(hui) 等服務物流得到充分發展。
(三)轉型升級階段 (2013-2020)
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十八大召開,從(cong) 這時開始,中國經濟與(yu) 社會(hui) 發展進入新時期,一方麵是國際形勢錯綜複雜,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政治、經濟、軍(jun) 事、金融在深度調整,綜合國力競爭(zheng) 加劇。另一方麵,國內(nei) 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動能轉換缺少應對措施,國際經濟增長下行對中國造成巨大壓力。改革進入深水區,“三期壘加”,矛盾重重,加上有些黨(dang) 政幹部腐敗成風,治國理政能力減弱。在這種情況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如何鞏固,如何進一步推進,擺在全黨(dang) 麵前,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審時圖勢,科學決(jue) 策,提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進入新時期。2013年2月26日在二中全會(hui) 上,習(xi) 近平同誌提出,要“深入研究全麵深化體(ti) 製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ti) 規劃”,要堅持“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wei) 主線”。2013年11月9~12日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上,他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全麵深化改革”,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上取得決(jue) 定性成果”。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他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同年11月10日,他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hui) 議上提出了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ti) 係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水平實現整體(ti) 越升”。在2017年10月18 日召開的中共十九大上,習(xi) 近平同誌全麵論述了新時代的宏偉(wei) 藍圖。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過近四十年的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從(cong) 1979至2016年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年均增長率達到9.6 %,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但國內(nei) 外的客觀事實說明,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了新時代。世界出現了新格局,中國必須積極參與(yu) 世界的治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產(chan) 生了新矛盾,中國仍處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變,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現實沒變,但主要矛盾已從(cong)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生產(chan) 之間的矛盾”變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經濟己從(cong) 高速增長轉變為(wei) 高質量增長階段。從(cong) 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匯期。我們(men) 既要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實現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進軍(jun) 。從(cong) 2020年到2035年,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從(cong) 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
習(xi) 近平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就是指引航向的一麵旗幟,和毛澤東(dong) 思想、鄧小平理論一樣,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新飛躍。
在這一總背景下,從(cong) 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物流業(ye) 有些什麽(me) 變化呢?
第一,中國物流發展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矛盾是經濟快速發展的物流需求與(yu) 物流服務供給不足的矛盾,解決(jue) 的重點主要是發展物流企業(ye) 與(yu) 企業(ye) 物流,但現在的主要矛盾已演變為(wei) 經濟高質量高效率發展對物流的需求與(yu) 物流發展不充分、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久的矛盾。2012年,受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物流所有宏觀指標比上一年回落3~5個(ge) 百分點,這是正常的,但我們(men) 可以看到,2012年物流總費用與(yu) GDP的比率仍高達18%,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2012年企業(ye) 的物流費用率為(wei) 8.6%(其中工業(ye) 為(wei) 9.2%,批發零售為(wei) 7.8%),日本2011年隻有4.9%。在物流總費用中,管理費占物流總費用的12.3%,而西方發達國家隻占3%~5%。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庫存率(存貨占銷售總值的比例)高達10%,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2012年物流發展的環境也有很多問題,高成本的到來,加上高稅收,亂(luan) 收費亂(luan) 罰款,不少物流企業(ye) 難於(yu) 為(wei) 繼。這足以說明,由於(yu) 經濟發展的粗放,產(chan) 業(ye) 結構的不合理,物流業(ye) 同樣粗放,結構不合理、區域與(yu) 行業(ye) 發展不平衡,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度差,創新力不足,集中度偏低,全球供應鏈國際競爭(zheng) 力不強等等,物流業(ye) 為(wei) 國民經濟降本增效沒有完全實現,物流業(ye) 必須轉型發展,從(cong) 追求規模速度的粗放式增長轉為(wei) 質量和效率集約式增長,從(cong) 外延擴張向內(nei) 涵增值深度調整,從(cong) 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科技驅動,實現動能轉換。
第二,政府繼續加大推動力度。
2013年,李克強同誌出任總理。國家進入“三期疊加”時期。經濟轉型發展更需要物流業(ye) 發揮更好作用,在他的主持下,2014年9月12日出台了《物流業(ye) 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把物流業(ye) 進一步提升為(wei) “基礎性、戰略性產(chan) 業(ye) ”,其基礎性主要體(ti) 現在物流業(ye) 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其戰略性主要體(ti) 現在物流業(ye) 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引領度、擴展度。這是一個(ge) 繼《物流業(ye) 調整和振興(xing) 規劃》以後又一個(ge) 綱領性文件,文件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術先進、便捷高效、綠色環保、安全有序的現代物流服務體(ti) 係,提出三大發展重點,七項主要任務,十二項重點工程,和九項保障措施,是“新常態”下物流發展的頂層設計。文件頒發後,各部委、地方各級政府加大了對物流業(ye) 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法製環境。
2015年7月1日,國務院頒發了《關(guan) 於(yu) 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高效物流”列入重點工程。
2016年,全國人大通過頒發的“十三五”規劃,提高了對現代物流業(ye) 的要求。
為(wei) 了適應電子商務特別是網上購物的迅猛發展,2015年10月23日國務院印發了《關(guan) 於(yu) 促進快遞業(ye) 發展的若幹意見》,至2017年,快遞業(ye) 務總規模已達到401億(yi) 件。
2017年8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實體(ti) 經濟發展的意見》,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yu) 應用的指導意見》,把供應鏈上升到了國家層麵,是中國物流業(ye) 發展的新起點,標誌著物流業(ye) 進入新時代,將對中國社會(hui) 與(yu) 經濟的發展產(chan) 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李克強同誌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利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推動生產(chan) 、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重塑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價(jia) 值鏈,改造提升傳(chuan) 統動能,使之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習(xi) 近平同誌十分關(guan) 注物流業(ye) 的發展,曾先後到河南、山東(dong) 等地專(zhuan) 門進行調研,他著眼於(yu) 國際與(yu) 國內(nei) 兩(liang) 個(ge) 大局來看現代物流與(yu) 現代供應鏈。2013年9月和10月,習(xi) 近平同誌在出訪中亞(ya) 和東(dong) 南亞(ya) 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和戰略構想,得到了國際社會(hui) 的一致好評與(yu) 廣泛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的全球供應鏈戰略。互聯互通,合作共贏,打造全球經濟命運共同體(ti) ,將是一條全新的全球供應鏈之路。2014年11月8日,習(xi) 近平同誌在亞(ya) 太經合組織會(hui) 議上指出:“現在需要對接各國戰略和規劃,找出優(you) 先領域和項目,集中資源,聯合推進,這有利於(yu) 降低物流成本,創造需求和就業(ye) ,發揮比較優(you) 勢,在全球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中占據有利位置,提高綜合競爭(zheng) 力,打造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亞(ya) 洲發展新氣象”。2014年12月5日,習(xi) 近平同誌在政治局第29次集體(ti) 學習(xi) 會(hui) 議上指出,中國要“勇於(yu) 並善於(yu) 在全球範圍內(nei) 配置資源”。在2016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同誌又明確提出,“要促進形成大中小企業(ye) 專(zhuan) 業(ye) 化分工協作的網絡體(ti) 係,形成完整高效的產(chan) 業(ye) 供應鏈”。在黨(dang) 的十九大上,習(xi) 近平同誌把現代供應鏈又提升到經濟發展新動能與(yu) 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三,物流業(ye) 穩步增長,基本保證了國民經濟發展對物流業(ye) 的需求。
1.從(cong) 宏觀數字看,物流總值從(cong) 2013年的197.8萬(wan) 億(yi) 元增加到2017年的252萬(wan) 億(yi) 元,年均增長7.2%;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從(cong) 2013年的10.2萬(wan) 億(yi) 元增加到2017年的12.1萬(wan) 億(yi) 元,年均增長6.2%,總費用與(yu) GDP的比率從(cong) 2013的18%逐年下降為(wei) 16.6%、16%、14.9%,2017年為(wei) 14.6%;全年貨運總量從(cong) 2013年的451億(yi) 噸上升到2017年的471億(yi) 噸。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國,物流業(ye) 務總收入從(cong) 2013年的3.9萬(wan) 億(yi) 元到2017年的8.8萬(wan) 億(yi) 元。工業(ye) 企業(ye) 與(yu) 批發零售企業(ye) 物流費用率已從(cong) 2013年的8.4%略有下降到2016年的8.1%(其中工業(ye) 為(wei) 8.6%,批發零售為(wei) 7.4%);物流業(ye) 景氣指數從(cong) 2013年的53.1%上升到2017年的55.3%,平穩發展。物流業(ye) 作為(wei) 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產(chan) 業(ye) 進一步顯現。在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中的作用日益明顯。
2.物流業(ye) 從(cong) 粗放到集約上了新台階。在上一個(ge) 十年不同領域形成的一批領軍(jun) 企業(ye) 得到強化,並出現了一些新的領軍(jun) 企業(ye) ,如運滿滿、貨車幫、物潤船聯、中儲(chu) 智運等。在物流企業(ye) 50強中,2017年從(cong) 第50位九州通的經營額30億(yi) 到第1位中國遠洋海運的1400億(yi) 。企業(ye) 兼並重組加速,中遠與(yu) 中海重組,招商與(yu) 中外運長航重組,普洛斯股權重構等等,2017年有8家主板上市,5家境外上市,45家新三板上市。2017年,A級物流企業(ye) 達到4938家,其中5A級273 家。綜合運輸體(ti) 係加速推進,空間覆蓋率大大提升,通江達海,貨通天下。物流基礎設施投入從(cong) 2013年的3.6萬(wan) 億(yi) 元上升到2017年的6.1萬(wan) 億(yi) 元,鐵路營業(ye) 裏程12.7萬(wan) 公裏,其中高鐵2.5萬(wan) 公裏,占世界總量的66.3%;公路總裏程477.15萬(wan) 公裏,其中高速公路13.6萬(wan) 公裏;港口萬(wan) 噸級以上泊位2713個(ge) ,民航運輸機場229個(ge)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