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流量走向線下,如何尋找供應鏈和物流領域創業、投資機會?

發布時間:2018-01-09 11:17:06 獵雲(yun) 網

 基於(yu) 這張圖,我們(men) 在暗流湧動的互聯網世界那篇文章裏寫(xie) 了各個(ge) 環節的機會(hui) ,而這其中最輕描淡寫(xie) 的一塊就是“幹線運輸”和“最後一公裏”的部分。

畢竟在網上風口和機會那麽多的時候,有幾個人會去關心供應鏈和物流呢。我在做 VC 的時候曾經嚐試看過一段時間物流,後來放棄了,因為各種整擔、零擔、專線、支線,這個領域真的是非常傳統又複雜。
 
但幾年過去,時代變了,新零售這麽火就是流量在向線下走的標誌。美團的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前陣子做了一個特別精彩的分享,他把整個互聯網分成了 A 類和 B 類,A 類是供給和履約在線上的,B 類是供給和履約在線下的。
 
美團就是 B 類裏的典型,而且回頭看,B 類裏的很多最後成長起來的企業,最終的重點都變成了圍繞供應鏈做文章。
 
美團的外賣體係是搭建了一個同城物流、各種生鮮或無人便利店等也是在做零售物流供應鏈、而無人貨架更是把供應鏈的一端進一步延伸進 C 端。到頭來,似乎這類公司的 2C 業務隻是一個噱頭,其實是掛羊頭賣狗肉做了一家供應鏈公司。
 
網絡給 A 類公司提供了完善的基礎設施,而 B 類公司則都是需要自己在傳統世界搭建網絡,2C 的業務變成了結果倒逼,最終最成功的 B 類公司都是在做供應鏈。
 
那供應鏈和物流領域到底該如何理解,怎麽才能更好地尋找創業或投資機會?隨著互聯網走向傳統產業升級的必經之路,相信這個問題會是明年的一個重點。
 
前兩周,正巧在鍾鼎的一個閉門分享會上,我聽到了很多供應鏈領域的大咖分享,也包括鍾鼎自己的投資方法論,很有啟發。
 
首先,幾乎所有商業的發展,其實都是雙核驅動的。對產品端來說是流量,對生產端來說就是供應鏈。A 類企業更偏流量,B 類企業更偏供應鏈。
 
無論是互聯網流量,還是線下流量,流量本身解決的是獲客問題。而獲客來了以後,怎麽樣去解決留存的問題?核心就是客戶的滿意度。
 
客戶的滿意度來自於以商品、客戶服務為載體的體驗和效率,而這背後就是供應鏈體係在支撐。所以很多線下企業最後都選擇了自建物流、供應鏈,就是發現隻有這樣才能保證用戶體驗。
 
而這一整套服務流程用一句話來說就是:
 
以數據為支撐,組織優質的資源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以合適的成本將商品和服務交付給客戶,最終品質、成本和效率維度解決客戶體驗的問題。
 
但在如此長的從 2B 到 2C 的服務鏈條之下,該如何判斷和尋找機會呢?
 
鍾鼎在這裏引入了一個叫做“鏈主”的概念,很有趣。在一條鏈條上誰最有話語權、誰能把握製高點,誰就是那條鏈上的鏈主。
 
比如,2C 領域有四種類型的典型鏈主。
 
1)阿裏巴巴(超級市場平台)
 
2)京東(自營零售)
 
3)蘋果(單一品牌有限 SKU)
 
4)Zara / 宜家(單一品牌寬 SKU)
 
他們都是各自鏈條上最具有話語權的,隻有鏈主才能形成對整個鏈條的最有效的組織力。
 
相應的,2B 領域也有鏈主。To 小 B 的,比如國外麵向餐飲店的 Sysco、麵向汽配的O’Reilly;To 大 B 的,比如解決 MRO 耗材輔材暫時供應的固安捷。
而在不同的領域中,有三個維度來篩選機會。第一是品類,第二是模式,第三是組織。
 
首當其衝的就是品類選擇,有些鏈條上麵可能就沒有鏈主,或者有些鏈主不在供應鏈這個環節,比如能源,鏈主可能是在最上遊資源端。 在 2B 的整個供應鏈裏,把國際上所有的品類進行梳理後,會發現有十個大品類的跑道,這裏包括食材、MRO、建材、快消等。這些品類,在 2B 供應鏈的分銷環節,都在國際上出現了 50 億美金的大家夥。
 
這些品類在流通環節上能出現大家夥也是有內在邏輯的。上遊很分散,SKU 數量很多,在品類裏有足夠的利潤來支撐它的毛利,相對標準化,或者說有可能被標準化(有些行業原來沒有標準化,像食材,原來可能沒有標準化,它自己通過食材標準化變成一個行業的標準)等等。
 
然後在定了品類之後,就是選模式,找創新。
 
2B 的供應鏈領域有兩個非常內在的驅動力,第一個驅動是消費升級。以前大多人在關注 C 端的消費升級,其實在這個過程中 B 端的供應鏈也在被倒逼著改革和升級。
 
第二個是技術驅動,今天的互聯網和物聯網的技術為 B 端的整個供應鏈體係的迭代,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
 
很多原來的傳統生意在這兩個因素的驅動下,就會從分散走向集中,會在很多細分的領域出現新的供應鏈鏈主和大的供應鏈平台。
 
另外,最終衡量一個模式是否有真的創新,還是回到數字上,看相對於原有模式能不能帶來收入成本結構的結構性改善:要麽創造更多的品牌溢價,要麽在成本上做結構性的改善。
 
把品類和模式選完了以後,第三個核心是選什麽樣的團隊。在 2B 領域,好團隊的幾個典型特質包括:
 
1)懂線下格局,懂博弈
 
2)重運營、重數據
 
3)有起步資源、有組織力
 
在和鍾鼎很多人交流過後,我發現供應鏈領域投資和互聯網投資很重要的一點區別就是,更講究資源,而不是更講究流量。
 
因為,B 端的客戶資源更多是可見的,是需要被整合的,而不是被發現的。
 
一個創業者有資源,說明他在這個行業裏麵經營過,他對線下的利益格局等會比較清楚。2B 的生意,是傳統的生意在新的 B 端消費升級和新的技術驅動下,從分散走向集中,產生新的供應鏈的鏈主。
 
那這種生意原來都是有人在做的,這裏所謂的創新是什麽?就是重建和打破舊的產業結構,創造新的均衡的過程。因此,它必須對原來的均衡體係有足夠的認識。
 
再有就是,更偏傳統供應鏈端的企業,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多依靠並購的力量把企業做大,尤其是當很多被並購標的處於跨代交接期的時候。
 
最後,說回鏈主的概念。如果我們把鏈條更放大來看,品牌商、渠道/供應鏈、用戶也是一個三個關係組成的鏈條,那這裏麵是否也有鏈主?
 
仔細想下會發現,最早的時候品牌商是有絕對話語權的,後來互聯網革新後渠道有話語權,再到現在就開始一切圍繞消費者了。這也就完成了鏈主的遷移。
 
所以,以鍾鼎投資鏈主的邏輯,消費者現在變成了潛在最值得投資的部分,也因此,其也開始利用自己在供應鏈端的優勢和資源,開始做 C 端消費領域的投資,從而把自己的投資延伸到了全產業鏈。
 
於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景象是,很多本來投消費、文娛的基金因為找不到好機會,就開始向傳統行業探索,而一些投資供應鏈的基金則反其道為之。
 
其實,美國互聯網 B 麵企業的典型,亞馬遜也在走類似的路。
 
在深度做完自己的供應鏈服務體係後,亞馬遜也一樣開始向客戶遷移,其中就包括對 Whole Foods 的收購。
 
就像這句話所說的:
 
Amazon has saturated the business of bringing products to people. The next step will be in bringing people to products.
 
亞馬遜已經把將產品帶給用戶這個事情做到了飽和,下一步也隻能是把用戶帶到產品了。
 
創業和投資都在向更多的供應鏈和產品端的整合的方向發展。更多的雙核混合驅動的商業模式,相信在未來會越來越常見。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