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7年,上市快遞企業(ye) 在不同市場領域各有斬獲,但同時也麵臨(lin) 著不容忽視的挑戰。
上市後的網點負責人如何讓網點生存下去
2017年11月13日,“雙11”後的首個(ge) 交易日。
與(yu) 2016年同期相比,快遞板塊的股票從(cong) 圓通一家擴大至順豐(feng) 、圓通、中通、申通、韻達和百世六家。其中,百世在一個(ge) 多月前剛剛登陸美股市場。10月,順豐(feng) 王衛,圓通喻會(hui) 蛟、張小娟夫婦,中通賴梅鬆,申通陳德軍(jun) 、陳小英兄妹,韻達聶騰雲(yun) 、陳立英夫婦集體(ti) 入選了2017年胡潤百富榜。
六家上市快遞企業(ye) 的業(ye) 務量在“雙11”期間再創新高。但遺憾的是,業(ye) 務量的上揚曲線並沒有延續到股價(jia) 在資本市場的走勢。11月13日,六家企業(ye) 股價(jia) 在各自的交易市場收盤時均遭遇不同幅度的下跌。很明顯,投資者對上市快遞企業(ye) “雙11”的表現並不買(mai) 賬。
又撐過一個(ge) “雙11”的網點負責人對上市這件事也不怎麽(me) 買(mai) 賬。
長期以來,《快遞》雜誌持續關(guan) 注基層網點運營狀況。大部分受訪網點負責人均表示,單純依靠快遞業(ye) 務獲得的利潤極其有限,如何讓網點生存下去是需要麵對的現實問題。
“今年三件快件的利潤加起來勉強和前幾年一件的利潤差不多。”某“通達係”上市企業(ye) 天津東(dong) 麗(li) 二公司經理丁彪告訴記者。日漸稀薄的利潤讓丁彪的網點不得不停掉不賺錢的業(ye) 務,把資源集中用於(yu) 尚能盈利的業(ye) 務,以等待市場出現轉機。
丁彪的窘境並非個(ge) 案。千千萬(wan) 萬(wan) 個(ge) 丁彪這樣的網點負責人,是撐起龐大無比的中國快遞網絡的“雄兵”。他們(men) 像“鐵打的營盤”,看著快遞員這些“流水的兵”來來走走。他們(men) 是在上級網絡管理者和快遞員中間的“夾心人”。“雙11”期間,快遞員按件掙錢,派得多掙得多,雖然遠比平日辛苦,但收入也比平日多。快遞員的工資要由網點來支付。更確切地說,要由網點負責人支付。快遞員做不下去了,可以去幹別的工作。網點負責人大多從(cong) 快遞員白手起家,不願也不舍得輕易放棄十幾年辛辛苦苦打拚來的事業(ye) 。
上市後的快遞員需要職業(ye) 認同
對上市不買(mai) 賬的還有快遞員。
根據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阿裏研究院和菜鳥網絡聯合發布的《全國社會(hui) 化電商物流從(cong) 業(ye) 人員調查報告》,近80%的社會(hui) 化電商物流從(cong) 業(ye) 人員每天的平均工作時長超過8個(ge) 小時。這一點在快遞從(cong) 業(ye) 人員身上體(ti) 現得尤為(wei) 明顯。在該報告調查的4540個(ge) 網點中,有25%的網點快遞從(cong) 業(ye) 人員平均工作時長超過12小時;大部分快遞從(cong) 業(ye) 人員的工資水平在2001元~6000元之間;有近50%的網點快遞從(cong) 業(ye) 人員工作年限在1年以下,說明網點的快遞從(cong) 業(ye) 人員流動性較強。
該報告認為(wei) ,使用快遞服務的用戶多數不了解快遞服務,或者對快遞服務的過程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很難吸引高素質人員進入快遞業(ye) ,因此快遞從(cong) 業(ye) 人員的社會(hui) 地位相對較低。雖然快遞服務單價(jia) 持續下降,但國內(nei) 消費者並未產(chan) 生服務有償(chang) 、“優(you) 質優(you) 價(jia) ”的意識。這方麵與(yu) 國外發展現狀存在巨大差異。同時,從(cong) 業(ye) 人員的晉升路徑不夠明確,企業(ye) 對員工培訓的力度和針對性不足,是從(cong) 業(ye) 人員對工作認可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快遞員流動性強和對工作認可度不高這兩(liang) 點,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因為(wei) 對工作認可度不高,所以流動性強;同時,流動性強會(hui) 降低對工作的認可度。這兩(liang) 點,並沒有因為(wei) 企業(ye) 上市而得到顯著改善。
“總部上市對我有什麽(me) 好處”,是大多數接受記者采訪的快遞員在被問及“上市”一事時的第一反應。在他們(men) 眼中,總部上市和自己的關(guan) 係是“上市後會(hui) 不會(hui) 漲工資”。曾有記者在圓通上市儀(yi) 式後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向喻渭蛟提出過這個(ge) 問題。對此,喻渭蛟並沒有直接回答“會(hui) ”還是“不會(hui) ”,而是強調“快遞員的收入高低取決(jue) 於(yu) 其業(ye) 績表現”,而圓通上市後會(hui) 為(wei) 所有員工提供一個(ge) 更好的發展平台。
喻渭蛟所言非虛。快遞員按件計酬,風裏來雨裏去一個(ge) 月後,能真正拿到多少錢取決(jue) 於(yu) 工作有多努力。不過,他們(men) 中的大多數人雖然看不大明白財報裏那些繁雜冗長的數字,但也知道沒有自己的付出,就沒有這些數字。他們(men) 熱切地期望著,這些不斷增長的數字能給自己帶來些什麽(me) 。
丁彪給記者講了2016年“雙11”期間發生在他的網點的一個(ge) 故事。為(wei) 了激勵快遞員提升派件速度,他連續幾天都取出10000元現金放在網點,最先派件回來的快遞員可以分到最多的現金。快遞員不僅(jin) 自己盡全力派送,還發動親(qin) 友一起幫助派送。“給什麽(me) 也不如給錢管用。”丁彪感慨地說。
“大秤分金”激勵下的服務提升隻能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手段。快遞員真正需要的職業(ye) 認同感,並沒有在企業(ye) 上市後得到體(ti) 現。
流動性強和對職業(ye) 認同感不高的現象影響的不隻是快遞員,還有整個(ge) 末端服務網絡。最直接的體(ti) 現是網點基層管理人才短缺。網點負責人大多從(cong) 快遞員白手起家,是快遞員中的“老司機”。這些“老司機”“如果不幹快遞,都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麽(me) ”。網點數量隨著快遞業(ye) 務量增大而不斷增長,但與(yu) 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經驗豐(feng) 富的網點負責人在不斷減少。
快遞投資者、快遞觀察人士趙小敏認為(wei) ,應讓加盟商或合夥(huo) 人本土化運營,指導其與(yu) 本地產(chan) 業(ye) 對接和融合,使他們(men) 成長為(wei) 總部強壯的“樹幹”和絕對可以信賴的利益共享者。未來,加盟商、網點和快遞總部的關(guan) 係,應該是加盟、股東(dong) 、利益捆綁等多種方式並存的新加盟合夥(huo) 模式。
上市讓快遞企業(ye) “折疊”
科幻作家郝景芳用三天時間寫(xie) 出獲得雨果獎的短篇小說《北京折疊》。她筆下的22世紀的北京分為(wei) 三個(ge) 空間—“折疊城市分三層空間。大地的一麵是第一空間,五百萬(wan) 人口,生存時間是從(cong) 清晨六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空間休眠,大地翻轉。翻轉後的另一麵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著兩(liang) 千五百萬(wan) 人口,從(cong) 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第三空間生活著五千萬(wan) 人,從(cong) 十點到清晨六點,然後回到第一空間。時間經過了精心規劃和最優(you) 分配,小心翼翼隔離,五百萬(wan) 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七千五百萬(wan) 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大地的兩(liang) 側(ce) 重量並不均衡,為(wei) 了平衡這種不均,第一空間的土地更厚,土壤裏埋藏配重物質。人口和建築的失衡用土地來換。第一空間居民也因而認為(wei) 自身的底蘊更厚。”
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北京折疊》中的場景正發生在上市後的部分快遞企業(ye) 身上—“總部像歐洲,網點像非洲”。雖然用這句話來形容上市後的上市快遞企業(ye) 網點經營現狀有以偏概全之嫌,但網點普遍麵臨(lin) 巨大經營壓力卻是現實。
財報上數以億(yi) 計的營收,對網點負責人和快遞員來說是另外一個(ge) 世界。他們(men) 每天要盤算的是,今天能不能再多攬收幾件,昨天的問題件千萬(wan) 不要引起投訴和罰款。張為(wei) 在大學畢業(ye) 後就幹起了快遞,同樣是“通達係”上市企業(ye) 在天津的網點負責人。很少發朋友圈的他在“雙11”後發了一條隻有文字的信息—“真的幹膩了”。
要完成對賭協議中的承諾業(ye) 績,就必須保證網絡有足夠強的運輸和中轉能力。上市快遞企業(ye) 拿到錢後,首先要做的都是強化幹線運輸網絡和分撥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自動化分揀設備在今年的火爆,從(cong) 側(ce) 麵印證了這一點。而網點所處的末端網絡,雖然一直是製約快遞服務水平提升的“老大難”問題,但是在上市後並沒有受到和中端網絡同樣的重視。
中端網絡能力水平的提升,使得快件的中轉速度越來越快。與(yu) 之相對應的是,網點在末端網絡中的壓力越來越大。自動分揀設備可以不知疲倦地每小時處理數以萬(wan) 計的快件,但最終還要靠網點裏的快遞員一件一件派送。
回望快遞企業(ye) 總部上市時,大多數網點張燈結彩,一派與(yu) 有榮焉的喜慶氣象。在加盟製快遞企業(ye) 中,網點負責人和快遞員並不是上市快遞企業(ye) 員工,而是如招股說明書(shu) 所說,是“網絡合作夥(huo) 伴”及其雇員。他們(men) 慶賀的,是商業(ye) 合作夥(huo) 伴的上市;他們(men) 希冀的,是商業(ye) 合作夥(huo) 伴的上市能提升自己在本地市場的商譽和競爭(zheng) 力,進而帶來更多的收益。
但是,他們(men) 的慶賀並沒有讓這種希冀在上市後快速成為(wei) 現實。無論是中國市場的巨大體(ti) 量,還是為(wei) 上市而簽下的對賭協議,都讓上市快遞企業(ye) 不可能將上市的收益讓全網數以萬(wan) 計的網點“雨露均沾”。上市及其所產(chan) 生的各類創富神話、都市傳(chuan) 奇就像“陽春白雪”,網點負責人和快遞員每天需要麵對的情況多是“下裏巴人”。因此,“總部上市對我有什麽(me) 好處”,再次成為(wei) 他們(men) 的詰問。
這個(ge) 問題能不能在2018年得到回答,我們(men) 不得而知。但留給回答者的時間可能已經不多了。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