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業(ye) 發展再迎重大利好。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hui) 議開幕,“快遞”連續第四年被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要求,促進電商、快遞進社區進農(nong) 村,推動實體(ti) 店銷售和網購融合發展。
服務實體(ti) 經濟 串聯線上線下 快遞航母待揚帆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jun) 勝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快遞的高增速順應了電商發展的趨勢,契合了網購消費的物流需求,在支撐市場消費方麵發揮了巨大作用。下一步,快遞將在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加強與(yu) 第一、第二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向農(nong) 業(ye) 、製造業(ye) 等領域進一步延伸業(ye) 務觸角,助力其降本增效、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快遞在推動流通方式轉型、促進消費升級的先導性作用,為(wei) 降低流通成本、促進電子商務、服務生產(chan) 生活、擴大就業(ye) 渠道等方麵提供支撐。
談作為(wei) :快遞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振興(xing) 實體(ti) 經濟,推動實體(ti) 店銷售和網購融合發展,在這個(ge) 領域,快遞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馬軍(jun) 勝說,社會(hui) 對快遞有巨大需求。隻要處理好行業(ye) 短期和長期發展的關(guan) 係、加法和減法的關(guan) 係、需求和供給的關(guan) 係,快遞發展將大有可為(wei) 。
今年兩(liang) 會(hui)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互聯網+”、實體(ti) 經濟、電子商務備受關(guan) 注,這些與(yu) 快遞息息相關(guan) 。馬軍(jun) 勝直言,在市場化競爭(zheng) 日益激烈之際,各快遞企業(ye) 以市場需求為(wei) 導向,在豐(feng) 富增長動能、創新業(ye) 態模式上狠下功夫,正從(cong) 單一快遞服務商向綜合性快遞物流運營商轉型。在轉型中,快遞與(yu) 多個(ge) 關(guan) 聯產(chan) 業(ye) 形成了合作共贏局麵。
在農(nong) 村,全國快遞服務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工程已經啟動,洪湖的藕、查幹湖的魚、陽澄湖的大閘蟹等一批知名農(nong) 產(chan) 品都通過快遞遠銷國內(nei) 外,快遞直接拉動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值達1000億(yi) 元以上,不僅(jin) 為(wei) 國家精準扶貧作出積極貢獻,也為(wei) 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增添助力。在工業(ye) 領域,全國已累計開展快遞服務製造業(ye) 聯動試點項目322個(ge) ,直接服務的製造業(ye) 年產(chan) 值超1200億(yi) 元,為(wei) 製造業(ye) 企業(ye) 降本增效、轉型升級提供了有效支撐。在社區,部分實體(ti) 商業(ye) 已經嚐到了與(yu) 快遞合作的甜頭。在社區便利店中搭載快件代收服務早已不是什麽(me) 新鮮事。部分快遞企業(ye) 還將服務對象鎖定為(wei) 社區實體(ti) 商業(ye) ,通過大數據為(wei) 特定社區的消費者“畫像”,指導店家備貨,並負責城市配送。
“當然,‘快遞+’這篇大文章才剛剛起筆,快遞網點跟城市商業(ye) 網點的合作還處在初級階段;快遞僅(jin) 銜接著生產(chan) 和流通兩(liang) 個(ge) 環節,還沒有完全嵌入製造業(ye) 生產(chan) 環節;醫藥配送仍處於(yu) 待開發階段。但是,隨著行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今天的痛點將會(hui) 成為(wei) 發展的亮點。屆時,快遞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促進作用將更加凸顯。”馬軍(jun) 勝說。
談創新:要允許快遞新業(ye) 態在試錯中成長
“以前,人們(men) 喜歡在網上購買(mai) 服裝、鞋帽等生活用品。近兩(liang) 年,網購食品、新鮮蔬果、肉類產(chan) 品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從(cong) 這一變化中,馬軍(jun) 勝看到了快遞發展新路徑。他說,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快遞市場需求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寄遞服務被賦予了更多的內(nei) 涵。這也正是郵政業(ye) 尤其是快遞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方向。
“不同於(yu) 傳(chuan) 統寄遞服務,這些新需求對派件時效的要求更高、對快遞的服務質量更為(wei) 敏感。快遞企業(ye) 需要在不斷的摸索和實踐中,將這些新型寄遞服務推向規範化、標準化。”馬軍(jun) 勝舉(ju) 例說,在山東(dong) 煙台櫻桃寄遞的初期,快遞企業(ye) 直接把從(cong) 樹上采摘下來的櫻桃分裝,迅速完成發貨。但果體(ti) 上殘留的水分會(hui) 加快櫻桃腐敗變質的速度,影響產(chan) 品質量和口感。經過反複摸索,現在,櫻桃下樹後,會(hui) 先經過清洗、風幹等環節再進行分果、裝箱。處理後的櫻桃保存時間明顯延長。在江蘇陽澄湖,中郵速遞、順豐(feng) 等寄遞企業(ye) 深入農(nong) 戶,與(yu) 蟹農(nong) 實現無縫銜接,就包裝箱規格和厚度、保溫袋材料的選用、螃蟹預冷溫度以及裝箱時的碼放方式進行探索和嚐試。現在形成了包括稱重、分級、預冷、包裝等環節的一條龍大閘蟹處理鏈條。同樣,在為(wei) 製造業(ye) 企業(ye) 提供綜合物流服務和供應鏈物流解決(jue) 方案時,寄遞網絡也需要針對寄遞物品特性進行不斷調整,最終找到一個(ge) 最優(you) 方案。
農(nong) 產(chan) 品尤其是生鮮類商品的生產(chan) 、運輸缺乏標準,是導致行業(ye) 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的重要原因。對此,馬軍(jun) 勝表示:“各種新型寄遞產(chan) 品的標準在製定之中。而標準的製定是建立在大量實踐之上的,如生鮮冷鏈等服務就是在實踐中逐漸迭代、成熟的。”他還表示,在快遞業(ye) 進行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時,會(hui) 不斷湧現新業(ye) 態、新模式,全社會(hui) 應該對這些“新生兒(er) ”更加寬容、更有耐心,允許其在不斷試錯中長大、成熟。
談未來:打造“BESTY”快遞“航母群”
“到2020年,我國要打造出若幹家具備參與(yu) 國際市場競爭(zheng) 能力的航母級企業(ye) 。”去年兩(liang) 會(hui) 上,馬軍(jun) 勝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如是說。一年的時間過去了,馬軍(jun) 勝表示,其實,快遞“BESTY”的框架體(ti) 係已現雛形,期待它們(men) 壯大升級成為(wei) “航母群”。
在過去的幾個(ge) 月,快遞業(ye) 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順豐(feng) 和“三通一達”共同完成的“五股豐(feng) 登”壯舉(ju) ,正式宣告屬於(yu) 快遞的資本時代到來了。在資本時代,優(you) 質企業(ye) 更容易脫穎而出。在馬軍(jun) 勝心中未來的“BESTY”航母群中,既有上述五家上市企業(ye) (S,順豐(feng) ;T,三通;Y,韻達),也有老牌國企中郵速遞(E),還有異軍(jun) 突起的快遞新銳百世(B)。這些企業(ye) 已經具備了成為(wei) “快遞航母”的潛力。
按照馬軍(jun) 勝的設想,中國的快遞航母應具備六個(ge) 特征:一是業(ye) 務規模大,量收要分別達到百億(yi) 和千億(yi) 級別,並具備國際競爭(zheng) 力和良好信譽度;二是服務品質優(you) ,產(chan) 品體(ti) 係豐(feng) 富,具備時限產(chan) 品和差異化產(chan) 品;三是科技水平高,生產(chan) 自動化、服務智能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四是服務能力強,具備自主航空運輸能力,服務網絡覆蓋國內(nei) 城市鄉(xiang) 村、國外主要地區;五是安全係數高,寄遞流程可跟蹤,隱患可發現,事件可預警,風險可管控,責任可追溯;六是環保水平高,基本實現生產(chan) 過程綠色化,運輸工具綠色化,包裝物料綠色化。
“培育快遞航母,是黨(dang) 中央和國務院交給我們(men) 的任務,也是快遞業(ye) 自身發展的需要。”馬軍(jun) 勝表示,下一步各級郵政管理部門將持續抓好國家扶持政策和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政策落實,不斷釋放政策紅利,共同破解發展瓶頸;持續開展快遞服務示範工作,深化快遞業(ye) 與(yu) 關(guan) 聯產(chan) 業(ye) 的協同發展;借助資本市場為(wei) 快遞業(ye) 帶來的新動能,繼續支持和引導快遞企業(ye) 將主業(ye) 做強、做優(you) ;堅持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適應上市企業(ye) 的市場監管新方式。
談基層:在發展中求解最大公約數
“把新業(ye) 態的高速增長定義(yi) 為(wei) 瘋長,把個(ge) 別網點的情況擴大為(wei) ‘倒閉潮’,都不符合實際。”對於(yu) 前段時間炒得沸沸揚揚的快遞“倒閉潮”,馬軍(jun) 勝作出了正麵回應。他說,目前全國有21萬(wan) 個(ge) 快遞網點,個(ge) 別網點出現快遞積壓屬於(yu) 個(ge) 案,事態擴大與(yu) 快遞企業(ye) 總部處理不及時有關(guan) 。
基層網點是行業(ye) 發展的基石。基石不穩則大廈不固,將危及日後的發展。“快遞企業(ye) 上市後,內(nei) 在要求和外部環境出現了變化。網點出現服務問題,對於(yu) 企業(ye) 的品牌、網絡、內(nei) 部凝聚力都是傷(shang) 害。”馬軍(jun) 勝說,企業(ye) 總部應該從(cong) 中深刻反思,對加盟商和基層網點不能“一包了之”“一罰了之”,要建立服務管控部門,健全信息監控體(ti) 係、應急體(ti) 製。網點一旦出現問題,總部要把消費者的權益放在首位,第一時間進行處理。企業(ye) 總部還要深刻認識到,消費者對快遞的主要感知大部分來自末端服務,網點出現問題會(hui) 給企業(ye) 品牌帶來嚴(yan) 重的影響。
馬軍(jun) 勝還呼籲全社會(hui) ,對快遞多一些包容。他在調查中發現,相比二三線城市,一線城市尤其是核心城區末端服務的難點更大。他直言,城市核心區網點需要承擔更大的派送壓力。這些地區的商業(ye) 地產(chan) 和生活成本更高,增加了快遞網點用地、留人的成本。“現在,人們(men) 都很喜歡快遞,但又不喜歡和快遞網點做鄰居。在部分地區,快遞網點不得不頻繁搬遷。”馬軍(jun) 勝表示,在諸多壓力之下,有些快遞網點隻得選擇離片區較遠的地區“安家”,快遞員在派送時需要攜帶兩(liang) 塊電動三輪車電池、“長途跋涉”才能到達派件區域,大量時間被消耗在路上。
“快遞網點的通行難、用地難等問題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以包容的態度對待快遞,求解最大公約數才是解決(jue) 之道。希望地方政府對快遞設施的配套規劃有所考慮,城市中心應該建立快遞公用平台,方便快遞車輛進城,方便老百姓取件。”馬軍(jun) 勝表示,北京在化解快遞三輪車通行難方麵做出了表率,“三統一、一加強”的模式,既給快遞員提供了用車便利,讓快件更快地到達老百姓手中,又讓快遞三輪車更加規範,降低了交通秩序維護的難度。
“隻有城市管理敞開胸懷、打破藩籬,快遞才能給市民提供高效優(you) 質的服務。”馬軍(jun) 勝說。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