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社會物流需求增速放緩 有效物流需求不足成物流業發展趨勢

發布時間:2016-12-01 10:50:18 經濟參考報

多年來,我國物流業(ye) 保持了高速增長,2001年至2010年,社會(hui) 物流總額年均增長達23%。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社會(hui) 物流需求增長出現拐點,增速持續回落,2015年社會(hui) 物流總額增速回落至5.8%。社會(hui) 物流需求增速放緩,有效物流需求不足成為(wei) 物流業(ye) 發展的大趨勢。記者近期在全國多省市調查了解到,當前物流行業(ye) 仍然存在市場環境差、市場化程度低、倉(cang) 儲(chu) 發展不足、基礎設施落後五大結構性矛盾,對我國經濟和生產(chan) 方式實現轉型形成了挑戰。同時,如何打破政策性桎梏也成為(wei) 物流業(ye) 帶動經濟發展要突破的重要瓶頸。 

物流業(ye) 出現開工不足和產(chan) 能過剩問題 

一路向西的中歐班列駛出國門之前,都將在新疆的阿拉山口進行最後的檢驗。這個(ge) 人們(men) 印象裏飛沙走石、寸草不生的邊境口岸,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已成為(wei) 溝通中外、連接歐亞(ya) 的核心樞紐,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通關(guan) 過貨能力不斷增強。但由於(yu) 大宗商品價(jia) 格持續下滑,需求開始不斷下降。截至2015年,阿拉山口口岸進出口貨物、對外進出口貿易額和海關(guan) 稅收入庫同比分別減少28.7%、38.2%和46.7%。 

與(yu) 此同時,隨著近年來電商物流、快遞快運、冷鏈物流的持續快速增長,生活性物流成為(wei) 物流業(ye) 發展的動力來源。由於(yu) 現有物流產(chan) 品和服務主要適用於(yu) 大批量、少批次的生產(chan) 性物流,而生活性物流則更加強調小批量、多批次、個(ge) 性化和靈活性。在同質化競爭(zheng) 擠壓下,企業(ye) 並不能有效滿足這些新需求。受此影響,物流行業(ye) 出現開工不足和產(chan) 能過剩等問題,市場配置資源效率降低,導致供給質量下降和有效供給不足。今年1月至9月,全國鐵路貨運量為(wei) 19.16億(yi) 噸,同比下滑6.31%。 

华体会登录界面會(hui) 長何黎明認為(wei) ,我國物流業(ye) 需求不足的主要矛盾在於(yu) 結構,而結構性矛盾主要在於(yu) 供給,大量存量資源沉澱在傳(chuan) 統物流業(ye) 務領域不能退出,無法滿足生產(chan) 者和消費者對高端服務的需求,同時因增量資源投入不足和體(ti) 製機製約束,難以創造新需求。因此,供給側(ce) 結構性矛盾已成為(wei) 當前物流業(ye) 麵臨(lin) 的主要矛盾。 

此外,我國物流成本多年居高不下。华体会登录界面副會(hui) 長蔡進說,由於(yu) 我國GDP規模統計口徑變化,今年上半年我國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例下降至14.6%,距離美國、日本等國家8%至9%的水準仍然高出很多。如果降至這一水平,僅(jin) 物流費用一項,每年將節省4萬(wan) 億(yi) 至5萬(wan) 億(yi) 元的成本。 

打通經濟“大動脈”需突破五大結構性“梗阻” 

物流行業(ye) 被稱為(wei) 經濟的“大動脈”,是維護經濟順暢運行的大通道。然而,受到五大結構性“梗阻”影響,目前我國這根“大動脈”還不通暢,既製約了行業(ye) 發展,也推高了我國社會(hui) 經濟運行成本。 

一是市場環境有待改善。2015年,由於(yu) 全國鐵路完成貨運量同比下降11.9%,鐵路貨運改革正式啟動,加快向現代物流轉型,但由於(yu) 鐵路貨運市場化不足,開放度不夠,仍不適應現代物流發展需求,特別是鐵路承運主體(ti) 較為(wei) 單一,民營資本難以進入,導致鐵路貨運全程業(ye) 務缺乏,組織多式聯運的市場化主體(ti) 缺失。 

同樣,在物流企業(ye) 的財稅環節,由於(yu) 缺乏事中事後監管,市場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一些“掛靠”公司未參與(yu) 物流任何環節,本應被市場淘汰,卻擁有領購發票的資格,而真正有實際業(ye) 務的物流企業(ye) 反而取不到發票,導致掛靠公司領用的發票通過收取一定手續費的方式“轉賣”給需要發票衝(chong) 減成本的企業(ye) ,加重物流企業(ye) 負擔。 

二是倉(cang) 儲(chu) 能力不足。我國倉(cang) 儲(chu) 能力與(yu) 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华体会登录界面的數據顯示,全國通用倉(cang) 儲(chu) 設施麵積8.6億(yi) 平方米,折合人均麵積0.66平方米;高標準倉(cang) 儲(chu) 設施較為(wei) 短缺,總麵積僅(jin) 占全國倉(cang) 儲(chu) 設施麵積的2%左右,大量老舊倉(cang) 儲(chu) 設施已不適應現代化倉(cang) 儲(chu) 需要。 

三是促進消費升級的冷鏈物流成為(wei) 短板。順豐(feng) 速運有限公司近來感受到冷鏈消費的需求在不斷增加,於(yu) 是成立了25個(ge) 冷庫,麵積超過7萬(wan) 平方米。但企業(ye) 同時認為(wei) ,行業(ye) 仍然存在冷鏈物流監管體(ti) 係不完善、醫藥冷鏈物流相關(guan) 法規標準內(nei) 容不統一、第三方醫藥冷鏈物流相關(guan) 政策缺乏細則、城市道路限行“一刀切”等問題。

四是基礎設施結構性矛盾突出。何黎明認為(wei) ,由於(yu) 部門間缺乏統籌協調,鐵路和水路基礎設施銜接不暢,集疏運體(ti) 係不健全,製約了鐵水聯運發展。例如,湖北省沿長江17個(ge) 主要港口,與(yu) 鐵路接軌的港口僅(jin) 6個(ge) ;我國物流園區利用鐵路專(zhuan) 用線的比例為(wei) 37%,缺乏轉運換裝設施;大量中長距離運輸業(ye) 務由公路承擔,抬高了綜合運輸成本。同時,隨著沿海製造業(ye) 成本上升,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逐步向內(nei) 陸轉移,迫切需要加大配套設施。 

五是供應鏈結構性矛盾明顯。华体会登录界面副會(hui) 長賀登才認為(wei) ,我國物流外包水平仍有待提升,物流企業(ye) 承接業(ye) 務仍然主要是產(chan) 前、產(chan) 後的采購物流、銷售物流,企業(ye) 內(nei) 部的生產(chan) 物流沒有進行有效剝離,物流資源分散在不同部門和環節,無法實現一體(ti) 化運作,降低了整個(ge) 供應鏈物流運作效率。未來,企業(ye) 間的競爭(zheng) 將上升到供應鏈間的競爭(zheng) ,如何做好供應鏈上下遊的采購、生產(chan) 、銷售等各個(ge) 物流環節的協同發展,節約供應鏈物流成本,提升供應鏈效率成為(wei) 競爭(zheng) 焦點。 

改善物流結構性矛盾應放管結合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除了物流行業(ye) 自身亟待進行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外,國家也應從(cong) 政策層麵,對物流的有效供給提供必要支持,尤其是在一些稅費的製定上,對物流行業(ye) 企業(ye) 約束較多,負擔較重,改革阻力大。 

在采訪中,一些企業(ye) 家表示,2012年物流業(ye) 成為(wei) 首批營改增試點行業(ye) ,而在實施營改增的過程中卻出現了稅負大幅增加的情況。從(cong) 新近公布的財稅36號文及其相關(guan) 附件來看,這一問題目前並未得到有效解決(jue) 。 

同樣,物流企業(ye) 繳納的土地使用稅也麵臨(lin) 政策尷尬。2012年財稅13號文明確“截至2014年底,物流企業(ye) 自由大宗商品倉(cang) 儲(chu) 設施用地,減半計征城鎮土地使用稅。”這對企業(ye) 減負、拉動基礎設施投資大有裨益,但政策出台後一些地方采取調整土地等級等方式,抵消了減稅效應。 

一家物流行業(ye) 的央企負責人在采訪中透露,公司旗下的一家物流中心,原倉(cang) 儲(chu) 用地單位稅額為(wei) 9元每平方米,但減稅政策後,單位稅額反而上漲至30元每平方米。在河南鄭州的另一處物流中心也出現高達50%的漲幅。這位負責人表示,地方自行提高土地使用稅的收費標準後,公司下屬的好幾家子公司都因稅收過高從(cong) 盈利變成了虧(kui) 損。

其次,在一些通行政策上,也讓許多物流企業(ye) 感覺無所適從(cong) 。一方麵,車輛過路過橋費占企業(ye) 運輸成本高達20%以上,擠占了企業(ye) 利潤;另一方麵,二線以上城市大多采取限製貨運車輛進城的管製措施,導致很多企業(ye) 改用金杯麵包車或依維柯客車違規送貨,增加了城市擁堵和空氣汙染。 

順豐(feng) 速運有限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像促進消費升級的冷鏈設備冷藏車,其終端客戶多為(wei) 城市中的醫療機構和商超,與(yu) 城市生活比較密切。建議在政策層麵與(yu) 普通貨車進行區別,給予冷藏車輛更寬鬆的道路通行權。 

三是簡政放權仍有空間。一位在物流行業(ye) 從(cong) 業(ye) 多年的專(zhuan) 家告訴記者,目前管理環節的成本仍占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的12%左右,美國僅(jin) 為(wei) 3%。由於(yu) 物流業(ye) 涉及行政審批和許可管理部門較多,同一經營事項往往涉及多個(ge) 部門,存在多頭管理、重複審批現象。例如,在工商登記方麵,許多地方以各種理由不予辦理非法人分支機構營業(ye) 執照,導致企業(ye) 不得不在每個(ge) 經營網點都設立獨立核算的法人分支機構。此外,互聯網應用的普及也對行政審批管理提出新的挑戰。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