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16,中國經濟依舊在迷霧中前行,猶如籠罩在各大城市上空的霧霾,久久揮散不去……
外貿下滑、內(nei) 需不足、投資疲軟,曾經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三駕馬車逐漸放慢了腳步,隨之而來的產(chan) 能過剩、庫存高企、資金外流等現象讓眾(zhong) 多企業(ye) 麵臨(lin) 生死考驗。
這是中國經濟內(nei) 部結構性問題經過長期積累之後的釋放和表現,即所謂“四降一升”:經濟增速下降、工業(ye) 品價(jia) 格下降、實體(ti) 企業(ye) 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和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
表麵上看是經濟的周期波動,實質上是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粗放式經營管理模式所造成的後果:低效的資源配置、扭曲的要素價(jia) 格,甚至是有失公平的利益分配機製,最終造成了產(chan) 能的嚴(yan) 重過剩。這些過剩的產(chan) 能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被強勁的外需和國內(nei) 瘋狂的投資很好地掩蓋了起來,卻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當下被徹底地暴露無疑。
產(chan) 能的嚴(yan) 重過剩,造成工業(ye) 品價(jia) 格的持續下降,實體(ti) 企業(ye) 的盈利能力逐步下滑;為(wei) 了刺激經濟,一輪又一輪的投資驅動,不僅(jin) 無力拉動內(nei) 需,還造成了地方政府財政上的入不敷出;伴隨而來的還有經濟風險的持續上升和經濟指標的持續低靡。這是一個(ge) 不斷循環、持續惡化的怪圈!
麵對中國經濟當下的困局,僅(jin) 從(cong) 需求側(ce) 著手已經很難有所突破,供給側(ce) 與(yu) 需求側(ce) 雙側(ce) 入手改革,才是結構性的改革。因此,2015年末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hui) 議上明確提出了“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即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ti) 係的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
宏觀層麵上,針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政府提出了“五大重點任務”和“五大政策支柱”。前者是“去產(chan) 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補短板”。後者是“宏觀政策要穩、產(chan) 業(ye) 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hui) 政策要托底”。然而,具體(ti) 在操作層麵上如何落地,尚需尋找打破死結怪圈的創新路徑!
筆者認為(wei) ,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首當其衝(chong) 應從(cong) 如何提升產(chan) 業(ye) 供應鏈的管理水平入手,充分運用先進的供應鏈管理技術和模式來替代過去低效粗放的運營模式。
供應鏈管理所解決(jue) 的核心問題即供需的匹配問題。當供需無法匹配,表現出來的結果便是生產(chan) 過剩或者需求得不到滿足。這與(yu) 我們(men) 當前經濟所麵臨(lin) 的問題如出一轍:一方麵,產(chan) 能嚴(yan) 重過剩,無效生產(chan) 造成了大量的呆滯庫存;而另外一方麵,伴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提升,個(ge) 性化需求層出不窮卻得不到滿足。
筆者在《供應鏈架構師》一書(shu) 中,將供應鏈管理的目標總結為(wei) ——“兩(liang) 個(ge) 最大”和“一個(ge) 不能”:即協調供應鏈的上下遊,最大程度地滿足需求,同時最大程度地降低總成本,還要不能“掉鏈子”。這個(ge) 所謂的“鏈子”,指的是供應鏈的三流:實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這三個(ge) 鏈條維係著供應鏈的生存,也為(wei) 供應鏈源源不斷地創造著價(jia) 值。
然而,我們(men) 發現,如同“產(chan) 能過剩”與(yu) “需求得不到滿足”這對天生的矛盾體(ti) ,“最大程度地滿足需求”與(yu) “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往往也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例如,為(wei) 了滿足客戶的個(ge) 性化要求,如果采用快速交貨、定製產(chan) 品等手段,運作成本會(hui) 大幅上升;反之,為(wei) 了降低成本,如果采用大規模製造,大批量運輸和存儲(chu) ,又很難避免過度的生產(chan) 和浪費。
我們(men) 在做決(jue) 策的時候,很容易陷入所謂的“成本-響應”的兩(liang) 難抉擇境地。如圖所示,ABC三點所在的曲線被稱作“效率邊界。在給定的資源條件下,在沒有突破式創新的前提下,企業(ye) 的決(jue) 策結果通常隻能沿著邊界走,而不能脫離邊界。例如,企業(ye) 決(jue) 定提高其響應速度,其結果是從(cong) A點到B點,企業(ye) 的成本也隨之上升;反過來,企業(ye) 決(jue) 定降低成本,其結果是從(cong) A點到C點,企業(ye) 的響應速度會(hui) 變慢。
那麽(me) ,有沒有什麽(me) 兩(liang) 全其美的方法?讓企業(ye) 既能提升響應速度,又能夠降低成本?先進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豐(feng) 富的選擇。
一種典型的方式就是采用所謂的“大規模定製”模式。大規模定製(MassCustomization,MC)是一種集企業(ye) 、客戶、供應商、員工和環境於(yu) 一體(ti) ,在係統思想指導下,用整體(ti) 優(you) 化的觀點,充分利用企業(ye) 已有的各種資源,在標準技術、現代設計方法、信息技術和先進製造技術的支持下,根據客戶的個(ge) 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產(chan) 的低成本、高質量和效率提供定製產(chan) 品和服務的生產(chan) 方式。戴爾是大規模定製的典範。它通過一係列供應鏈管理的創新技術,如:VMI、訂單整合、第三方物流、B2B/B2C電子商務等等,實現了上下遊供需的協同,打通了三流的任督二脈,從(cong) 而在戴爾供應鏈的第一個(ge) 十年創新中成功地實現了所謂的“零庫存”和“客戶訂單的定製化能力”。以戴爾為(wei) 代表的IT企業(ye) 在IT產(chan) 業(ye) 供應鏈上的成功典範,帶動了整個(ge) IT產(chan) 業(ye) 向著高效敏捷的方向發展。
“大規模定製”並不是唯一的選擇。供應鏈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豐(feng) 富多彩的選項。我們(men) 應當針對不同的行業(ye) 特點,甚至不同的產(chan) 品特點來對症下藥。但是,萬(wan) 變不離其宗,供應鏈管理的技術應用應當始終以“如何在滿足需求的基礎上打通三流,並實現三流的高效流轉”為(wei) 最終目標。戴爾如此,ZARA如此,亞(ya) 馬遜如此,全球四大糧商也是如此……來自不同行業(ye) 內(nei) 的領先企業(ye) ,在遵守這一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通過突破式創新,取得了領先的優(you) 勢,並提高了自身對抗經濟周期的能力:即當經濟下滑的時候,企業(ye) 仍然能夠維持健康平穩的發展,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優(you) 秀的企業(ye) 引領著行業(ye) 的變革和發展,而經濟的發展是各行各業(ye) 的聚總體(ti) 現。因此,政府推行“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應著重從(cong) 提升產(chan) 業(ye) 供應鏈管理水平入手,圍繞三流的流轉速度大展身手。
之所以強調“提高三流的流轉速度”,而不是片麵地強調“減產(chan) 去庫存、降本降杠杆”,有其深刻的供應鏈理論和實踐依據。從(cong) 供應鏈管理的角度來說,單以庫存管理為(wei) 例,我們(men) 無法以庫存的多和少來評價(jia) 庫存管理的優(you) 劣,還需要結合庫存的周轉快慢,客戶服務水平的高低來做綜合判斷。同樣,單純以產(chan) 量、成本、杠杆的高低來判斷產(chan) 業(ye) 效率水平的高低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我們(men) 在解讀五大重點任務時,不能斷章取義(yi) ,更應當看到“庫存、產(chan) 能、杠杠、成本”等前麵的“落後”和“無效”等限製性詞匯。當然,筆者從(cong) 供應鏈的角度來解讀,認為(wei) 采用“流轉速度”或“流轉效率”更有利於(yu) 操作和實踐。
具體(ti) 來看,筆者有以下一些建議可供探討:
一是圍繞信息流,應鼓勵建立多維度、多層次的信息共享體(ti) 係。
維度一:行業(ye) 縱深。鼓勵有條件的企業(ye) 進行供應鏈的信息化改造,鼓勵構建行業(ye) 供應鏈信息化平台,提高企業(ye) 和行業(ye) 上下遊的信息協同效率。
維度二:橫向互聯。促進企業(ye) 與(yu) 相關(guan) 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各級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減少無效多餘(yu) 的信息傳(chuan) 遞環節。
維度三:信息增值。扶持提供產(chan) 業(ye) 信息增值服務、提供信息增值技術的專(zhuan) 業(ye) 機構(如高校、科研機構、協會(hui) 、谘詢機構、軟件企業(ye) 等)。例如,鼓勵它們(men) 通過大數據應用來驅動預測水平的提高,通過互聯網、IT技術幫助企業(ye) 和行業(ye) 提高信息共享的質量和速度。
二是圍繞實物流,應重點提高實物流的流通效率,“疏”和“導”是關(guan) 鍵。
“疏通”:即解決(jue) 物流過程中的各類瓶頸。在物流運作中,時間即庫存、時間即成本。中國的現代物流體(ti) 係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許多環節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遺憾的是,各類有形和無形的關(guan) 卡,是物流行業(ye) 自身解不開的死結。流而不暢,流而不通,造成了大量的社會(hui) 資源的浪費。
“導流”:即鼓勵通過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建立可視、可感知、可調節的智能物流網絡係統。通過提前預判和動態調整,將運輸運力進行合理的分配和引導,提高物流流通的效率和效用。
三是圍繞資金流,引導資金流向實體(ti) 產(chan) 業(ye) ,推動供應鏈金融,促進價(jia) 值鏈的增值循環速度。
供應鏈金融:促進圍繞供應鏈上下遊真實交易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對促進實體(ti) 產(chan) 業(ye) 鏈的健康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yi) 。
促進增值循環速度:一方麵,鼓勵金融互聯網+,鼓勵金融機構提供在線金融平台、在線交易、在線結算等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麵,著重解決(jue) 中小企業(ye) 融資難題,在風險可控的範圍內(nei) ,充分調動社會(hui) 資本,縮短中小企業(ye) 融資流程,提高融資效率,提高資金的運轉速度。
四是圍繞三流,還應建立起相應的的企業(ye) 信用評價(jia) 體(ti) 係、行業(ye) 數據監控體(ti) 係、行業(ye) 風險防範體(ti) 係,以及供應鏈的人才發展體(ti) 係。
筆者認為(wei)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不應浮在表麵。簡單粗暴地采取“減產(chan) 去庫存、降本降杠杆”,將回到治標不治本,不改還好,越改越亂(luan) 的改革老路徑上去。供給側(ce) 改革應是一場針對產(chan) 業(ye) 供應鏈的深度變革之戰,它的主體(ti) 應是行業(ye) 和企業(ye) 。政府的政策應當從(cong) “管”到“助”進行轉變,在行政幹預上多做“減法”,把“放手”當做最大的“抓手”。同時,“放手”而不是“甩手”,應著力於(yu) 構建公平合理的市場監管機製,幫助產(chan) 業(ye) 供應鏈打通實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並加快三流的流轉速度和效率。隻有當企業(ye) 和行業(ye) 供應鏈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提升,才能實現中國經濟的平穩增長!
作者簡介:施雲(yun) ,戴爾全球供應鏈高級經理,廈門大學MBA供應鏈管理俱樂(le) 部秘書(shu) 長,廈門大學-中國供應鏈管理研究中心核心專(zhuan) 家。目前擔任华体会登录界面采購委專(zhuan) 家。與(yu) 廈門大學許誌端教授合撰的案例《跨國工廠轉移的供應鏈重構》獲首屆中國MBA百篇優(you) 秀管理案例獎;發起並創立了國內(nei) 商學院中最早、影響力最大的MBA供應鏈管理俱樂(le) 部,目前俱樂(le) 部會(hui) 員超過150人,他們(men) 大多是世界500強或國內(nei) 知名企業(ye) 的采購、供應鏈、生產(chan) 領域的高級管理人士。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