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蔡進:一帶一路與國家供應鏈發展戰略

發布時間:2015-11-26 10:32:04 網絡事業(ye) 部

一帶一路戰略是一個(ge) 大手筆,也是一篇大文章。已經成為(wei) 當前世界各國和社會(hui) 上廣泛熱議的話題。一帶一路戰略不僅(jin) 要在現實層麵加大實施的力度,同時也要看到一帶一路戰略為(wei) 未來全球發展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思維和新的內(nei) 涵,這是需要我們(men) 從(cong) 戰略層麵深入思考和認真探索的。

一、關(guan) 於(yu) 一帶一路戰略的幾點認識

可以說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第一個(ge) 全球化戰略,或者說是我國自明清以來的第一個(ge) 大國戰略。應當看到,能夠提出這種戰略,說明我國社會(hui) 經濟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沒有一定的底氣是提不出一帶一路戰略的。

從(cong) 全球化概念來講,近現代以來,或者工業(ye) 革命以來,真正推行全球化,把自己的國家推向全球的隻有兩(liang) 個(ge) ,一個(ge) 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英國,另一個(ge)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美國。一戰以前的英國和二戰以後的美國,它們(men) 走的全球化道路與(yu) 我國走的全球化道路有什麽(me) 不同,在全球化道路中應當如何把握全球發展的新理念、新思維呢?

第一個(ge) 是要理解並把握好一帶一路戰略的目標定位。

一戰以前的英國全球化是為(wei) 了實現所謂的貿易全球化。當時英國利用工業(ye) 革命的成果,成為(wei) “世界工廠”。大量的工業(ye) 品需要輸出國外,更需要攫取世界資源。為(wei) 此,英國強力推行貿易全球化戰略,采取各種不平等的貿易方式,輸出低價(jia) 的工業(ye) 品,攫取全球資源為(wei) 己所用。因此,當年英國全球化的目標就是以貿易全球化為(wei) 目的去掠奪全球的資源。

美國全球化戰略思維的產(chan) 生實際上很早,可以追溯到1823年提出的門羅主義(yi) ,但其真正實施是在二戰以後。這是因為(wei) ,二戰以後美國才真正具備了實施全球化戰略的實力。而美國全球化的目標是資本全球化。通過資本去控製全球的資源、全球的市場。這與(yu) 英國人的貿易全球化有所不同。

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所要走的是一個(ge) 什麽(me) 樣的全球化呢?我認為(wei) ,與(yu) 一戰前的英國和二戰後的美國不同,它們(men) 是通過全球化戰略,把自己的國家推向全球,目的是為(wei) 了自己一國的利益。而我們(men) 實施全球化戰略的理念與(yu) 思維完全不同,是在中國倡導下,全世界各國參與(yu) ,共同分享的全球化。我們(men) 所推行的全球化是利益的全球化,是追求利益共享和互利共贏,我們(men) 的目標是實現全球資源的全球共享,讓全球來共享全球的利益。這才是我國全球化道路最根本的目標。與(yu) 其說是中國在走全球化,不如說是通過中國來推動世界各國參與(yu) 和促進全球化進程,這與(yu) 英國和美國是完全不同的。我們(men) 應該在戰略層麵上把握好這一點。我國所推行的一帶一路戰略不是中國自己的全球化,而是世界各國的全球化。如果僅(jin) 僅(jin) 將一帶一路戰略定位到我國自己的利益去考慮,就狹隘了。

第二個(ge) 是要理解並把握好一帶一路戰略實現之道。

在推動全球化的過程中,目標不同,背景、環境不同,其所實現的道路自然也不相同。英國推行全球化走的是殖民主義(yi) 的道路。就是憑借其強大的軍(jun) 事、經濟實力,推行炮艦主義(yi) ,用建立殖民地的方法進行直接掠奪,通過占有一個(ge) 國家的土地去掠奪其資源。二戰以後,美國推行全球化走的是霸權主義(yi) 道路。當時全球飽受兩(liang) 次世界大戰的痛苦,雖然回避戰爭(zheng) ,但冷戰思維盛行。這種冷戰思維的核心就是競爭(zheng) ,而競爭(zheng) 的目標就是取得世界霸權。當時美國是最大的戰爭(zheng) 紅利的受益者,並趁機取得了軍(jun) 事、經濟、貿易、金融、資本等優(you) 勢。極力推行以軍(jun) 事實力為(wei) 依托,以經濟、貿易、金融為(wei) 主導的霸權主義(yi) 。因此美國實現全球化所選取的就是一條霸權主義(yi) 道路。然而,世界發展到今天,在各個(ge) 領域都已形成了多元、多極化化的格局。世界發展的理念、思維和思想潮流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過去的冷戰思維轉變成了一種包容、開放、共享的思維,正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講話提到的要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期待的是包容與(yu) 共存,促進人類公平發展。而不是彼此戰爭(zheng) ,彼此競爭(zheng) 。不僅(jin) 中國如此,世界各國都是如此。整個(ge) 世界的思維正在發生變化,要極力摒棄冷戰思維中的競爭(zheng) 理念,霸權主義(yi) 特別是殖民主義(yi) 更是要摒棄掉。因此,我國實現全球化所要選取的道路,應該是包容、開放、共享、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王道。如果說美國、英國所走的是“霸道”,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所走的全球化就是“王道”。

第三個(ge) 是要認清並把握好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環境和時代背景

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必須準確把握當今世界發展格局與(yu) 大環境。從(cong) 經濟領域看,目前我國推進全球化戰略所麵臨(lin) 的環境,與(yu) 過去的英國、美國完全不同。突出表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的不同。其中一個(ge) 最為(wei) 顯著的不同在於(yu) 我國全球化處在全球過剩時代,而英美全球化則處在全球短缺時代。英國當時處在一個(ge) 極端貧瘠的時代,美國當時處在一個(ge) 經濟短缺的時代,各個(ge) 方麵都短缺,其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很容易,也很很受歡迎。比如,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百廢待新,整個(ge) 世界都處在一個(ge) 極為(wei) 短缺的年代。而美國不僅(jin) 沒有遭到戰爭(zheng) 破壞,而且成為(wei) 了戰爭(zheng) 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其資本橫向輸出具有非常廣闊的空間,能夠麵向全世界輸出。而我國當前所麵臨(lin) 的是一個(ge) 全球過剩的年代,屬於(yu) 社會(hui) 經濟發展的過剩期,各個(ge) 方麵都出現了過剩,商品與(yu) 資本的橫向輸出的空間十分有限。我國要推行全球化,無法參照美國經驗去做資本輸出。不能簡單地認為(wei) ,我們(men) 隻要擁有大量的資金、大量的產(chan) 能,就能夠向外輸出,這是不太現實的。

另一方麵的不同就是從(cong) 科學技術的發展環境看,科技創新目前正處在一個(ge) 平台期,科技創新為(wei) 人類社會(hui) 或者說全球經濟發展所提供的縱向空間也非常有限。在科技創新的平台期,資本的縱向延伸空間也很有限。這一時代背景與(yu) 當時的英國、美國大有不同。英國也好,美國也罷,之所以能夠實現全球化,除了全球短缺的環境外,其背後最大的支撐就是科學技術,他們(men) 處在上一輪科技革命與(yu) 創新紅利的釋放期。它們(men) 把科學技術創新成果變成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包括軍(jun) 事的、外交的、經濟的綜合實力,這使它們(men) 具備了通過炮艦政策掠奪殖民地、掠奪資源的資本和能力,形成了在冷戰中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和霸權地位。而今天,我國推行全球化是一個(ge) 全球過剩的環境,處在科技創新的平台期,或科技革命的孕育期,上一輪科技革命與(yu) 創新成果並沒有給我們(men) 留下多大的空間,而下一輪科技革命與(yu) 創新的紅利還在聚集之中。全球化過程中,我們(men) 必須正視科技創新平台期、社會(hui) 經濟發展過剩期的現實。這也是我國推進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麵對的挑戰。需要我們(men) 開拓新領域,在過剩環境中營造我們(men) 的新的優(you) 勢。

第四個(ge) 是要營造並把握好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優(you) 勢

我國最大的優(you) 勢就在於(yu) 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在全球經濟過剩格局下,市場為(wei) 王。在過剩的環境下,誰抓住了市場,誰就能推動全球化的進程。在這方麵,我國是有優(you) 勢的,我們(men) 擁有龐大的市場,我們(men) 有十三億(yi) 多的人口,在市場整合方麵,全世界首選的市場就是中國。從(cong) 這個(ge) 角度講,我們(men) 推行全球化戰略,不僅(jin) 僅(jin) 是中國需要走出去,世界的方方麵麵也需要走進來。我國進口貿易的空間非常大,中國不僅(jin) 要為(wei) 全球製造產(chan) 品,也要做全球的消費者。用中國的市場整合全球更大的市場,這是我們(men) 應當做的事情。除了市場外,我國還具有國際產(chan) 能的優(you) 勢。而且中國的國際產(chan) 能在很多領域是與(yu) 國際市場需求互補的。我們(men) 說全球經濟處在過剩階段,但全球基礎設施的需求越來越明顯。一方麵一些新興(xing) 國家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有了較好的產(chan) 業(ye) 基礎,但基礎設施的瓶頸開始顯現出來;另一方麵,歐美發達國家戰後以來建設的基礎設施已經開始老化,亟待更新。還有非洲一些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國家,也需要基礎設施先行。而中國恰恰在這方麵有產(chan) 能優(you) 勢。不僅(jin) 如此,中國還有先進於(yu) 人的技術優(you) 勢。中國在工程建設領域不僅(jin) 有集成技術的優(you) 勢,而且具備效率、成本優(you) 勢。中國完全可以根據國際市場需要,擴大工程出口,由此形成建築、鋼鐵、建材、物流等產(chan) 業(ye) 集群化,充分發揮國際產(chan) 能的優(you) 勢。有人把它歸納為(wei) “三高七路”,即涉及到交通、電力和通信的“高鐵、特高壓、高度信息化”和“鐵路、公路、水路、空路、油氣管路、電路、通信線路”,這就是優(you) 勢,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優(you) 勢形成產(chan) 業(ye) 集群,推動國際產(chan) 能與(yu) 國際市場對接。而更加深遠的優(you) 勢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具有非常深的厚重感。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包容與(yu) 和諧。能夠容納吸收所有合理先進的思想、理念,因而同化能力極強,最善於(yu) 挖掘人類共同的本質,推動人類和諧發展。因此,當包容性、共存共享越來越成為(wei) 世界思潮,並上升到文化認知的層麵時,中國文化的優(you) 勢就會(hui) 更加突顯出來。

總之,我國推行一帶一路的全球化戰略,具有其新的時代背景,是將自身至於(yu) 其中,全球各國參與(yu) 推進的全球化,是包容、開放、共享的全球化,為(wei) 未來全球發展注入了新的理念、新的思維和新的內(nei) 涵。它將會(hui) 對中國和全球未來的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二、打造國家供應鏈推動一帶一路全球化戰略實施

供應鏈是一個(ge) 企業(ye) 微觀層麵的概念,但當一個(ge) 國家強大到要走向全球化時,供應鏈就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一戰以前的英國就是這樣,特別是二戰以後的美國,更是利用供應鏈去推動全球化。我國推動一帶一路的全球化戰略也必須有相應的國家供應鏈支撐體(ti) 係。這一點已經得到中央有關(guan) 部門的充分重視。事實上,一帶一路戰略推進過程也是我國國家供應鏈的形成與(yu) 發展過程。但由於(yu) 全球化的理念、目標、道路、環境不同,推動全球化的國家供應鏈戰略的內(nei) 涵也截然不同。我個(ge) 人認為(wei) ,一個(ge) 能夠融入全球發展新理念、新思維,充分支撐一帶一路全球化戰略有序推進的國家供應鏈,應該是一個(ge) 包容開放、高效有序、共享共贏、安全可持續的供應鏈體(ti) 係。

國家供應鏈體(ti) 係的理念應該是包容開放的。包容不同市場、不同體(ti) 製、不同國度,以存同化異來推動供應鏈麵向全球的開放,讓更多國家和企業(ye) 、更多跨國公司參與(yu) 到這個(ge) 供應鏈體(ti) 係。這樣,我們(men) 建立的供應鏈才有活力。

國家供應鏈體(ti) 係的關(guan) 鍵是高效有序。高效有序的核心就是便利化。我們(men) 要通過物流的互聯互通和信息係統的互聯互通,帶動金融貿易的便利化,使得供應鏈體(ti) 係高效運作。同時,還應建立標準、有序的貿易機製和體(ti) 係,推動供應鏈有序地發展。

國家供應鏈體(ti) 係的著眼點是共享共贏。首先我們(men) 要通過供應鏈去創造新的價(jia) 值、新的貿易機會(hui) 和發展空間,形成利益的共享。隻有創造新的價(jia) 值,才有共享的機遇,才能實現供應鏈參與(yu) 者的共贏。

國家供應鏈體(ti) 係的環境是安全可持續的。即在供應鏈平台之上,要構建安全可持續的治理機製、製度設計和運行機製等能夠支撐符合全球共同利益的供應鏈的環境。

基於(yu) 這樣的考慮,基於(yu) 上文提到的理念,基於(yu) 我國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需要,國家供應鏈的規劃或基本思路應當包括以下幾個(ge) 方麵:

第一做好戰略布局,是國家供應鏈戰略實施的前提。一定要做好國家供應鏈戰略布局,這是供應鏈戰略實施的前提。首先是區域布局。即做好經濟發展區域布局。一帶一路總的布局是向西發展。這種布局包括中國境內(nei) 與(yu) 境外。僅(jin) 從(cong) 中國境內(nei) 來看,一帶一路將改變中國發展的空間坐標,即由現在以南北縱向發展為(wei) 主,轉變為(wei) 東(dong) 西橫向發展為(wei) 主。這將極大地擴展中國未來發展的空間格局。翻開中國社會(hui) 經濟發展曆史可以看到,自秦至唐,中國基本是由西向東(dong) 橫向發展。明清以來直到現在基本是南北縱向發展為(wei) 主。特別是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以來,這種依托東(dong) 部沿海,南北縱向發展,抓住了麵向藍海,開放發展的機遇,推動了中國崛起,也為(wei) 中國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奠定了基礎。如今中國開始由東(dong) 向西橫向發展是曆史的必然選擇。這將為(wei) 中國的發展提供百年機遇。如果我們(men) 眼光進一步向西,越過邊境,我們(men) 看到,廣闊的西亞(ya) 、南亞(ya) 、中東(dong) ,廣袤的非洲大地將為(wei) 全球發展提供更加巨大的空間。所以國家供應發展首先要適應這種巨大的格局變化。第二是市場布局。通過對市場的戰略布局,挖掘需求潛力,實現供需互補,培育新的市場空間。比如我們(men) 與(yu) 南亞(ya) 、東(dong) 南亞(ya) 市場整合,就能形成超過30億(yi) 人口的超級市場,就能釋放出比現在各自分散的市場大得多的潛能。比如我們(men) 實現亞(ya) 歐市場的整合,就能達到先進技術與(yu) 國際產(chan) 能對接,從(cong) 而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促進產(chan) 業(ye) 集群化進程。再比如我們(men) 與(yu) 非洲國家合作開發,將有利於(yu) 為(wei) 全球發展培育新的市場空間。總的來說。就是要在國家供應鏈的支撐下,通過帶狀的互聯互通,實現彼此互補,彼此共享的市場板塊整合,是當今全球化的重要內(nei) 容。第三是資源布局,由此實現資源利用便利化。第四是物流布局,提高全球互聯互通水平,使得供應鏈組織更加高效有序。而且這個(ge) 布局並不是孤立的,是產(chan) 業(ye) 、市場、資源、物流、技術的整體(ti) 安排,隻有如此才稱得上供應鏈組織。

第二做好整合,是供應鏈戰略實施的關(guan) 鍵。包括對前麵提到的市場資源、產(chan) 能資源、企業(ye) 資源、物流資源等的整合。但我們(men) 整合的目的與(yu) 英國、美國完全不同,我們(men) 並不是為(wei) 了整合後拿到自己手中,而是要實現全球化進程中的便利化,是為(wei) 了將便利化做到極致。通過整合來不斷提高各國在全球化中的便利化水平,這才是我們(men) 進行整合的目的。

第三實現共享,是國家供應鏈實施的基礎。我們(men) 的供應鏈是共享的,這是供應鏈戰略實施的基礎。因此,我們(men) 的供應鏈不是單向的,不是僅(jin) 僅(jin) 為(wei) 了通過這個(ge) 供應鏈把我國的產(chan) 能或產(chan) 品輸出去,實際上也要通過這個(ge) 供應鏈,把我們(men) 所需要的國外能夠支持和提供的產(chan) 能或產(chan) 品更好地引進來

第四實現共贏,是國家供應鏈實施的著眼點。我們(men) 的供應鏈是共贏的這是供應鏈戰略實施的著眼點。實現共贏,需要供應鏈能夠創造新的價(jia) 值,做大蛋糕,而不僅(jin) 僅(jin) 是對現有蛋糕的重新分配。隻有如此才能實現真正的共贏。因此,我們(men) 所要做的供應鏈並不是簡單地把一些已有的投資、已有的貿易、已有的產(chan) 業(ye) 簡單地搬到供應鏈上,而是要與(yu) 世界各國一起通過供應鏈創造新的價(jia) 值,進而在創造新價(jia) 值的前提下與(yu) 世界各國一起共享新價(jia) 值,這就是我們(men) 所講的共贏。

第五安全可持續,是供應鏈戰略實施的重要保障。各國在供應鏈安全和可持續發麵都十分重視。美國於(yu) 2012年發布了《全球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確立了美國政府在強化全球供應鏈,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2013年,美國又對《全球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進行了補充和完善,通過製度和措施加強全球供應鏈係統的安全、效率、彈性活力。一個(ge) 麵向全球化的供應鏈需要有相應的治理機製,有效的製度設計,高效的運行機製,公平的利益共享機製作保障。未來這種保障機製越來越上升到文化層麵。

總之,,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國家供應鏈應當是一個(ge) 包容、開放、高效、有序、共享共贏、安全可持續的供應鏈。這就是未來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所需要的國家供應鏈戰略。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