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三個(ge) 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用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用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並對“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作出了係統的安排部署。這是黨(dang) 中央科學把握現代化發展規律、著眼於(yu)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men) 要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精神,大力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重要支撐。
充分認識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的重大意義(yi)
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決(jue) 勝階段,拓展發展新空間、塑造區域發展新格局,要求切實發揮基礎設施建設的引導作用。應從(cong) 科學發展的視角,深刻認識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的重大意義(yi) 和深遠影響。
實現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目標的堅實基礎。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是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階段性戰略目標。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先導性,不僅(jin) 要滿足當前需求,還要為(wei) 未來經濟社會(hui) 發展留有空間。從(cong) 當前發展來看,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可以有效發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對經濟增長、民生改善的關(guan) 鍵作用,服務擴大有效投資和穩定經濟增長目標,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ti) 製機製和發展方式。從(cong) “十三五”時期來看,立足補短板、保基本、兜底線,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完善基礎設施網絡,有利於(yu) 推進基礎設施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區域城鄉(xiang) 協調發展,帶動農(nong) 村貧困人口脫貧,服務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目標。從(cong) 中長期發展來看,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對標國際一流率先實現現代化,有利於(yu) 助推經濟社會(hui) 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實現。
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舉(ju) 措。《建議》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guan) 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礎設施網絡,是支撐我國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一項重大舉(ju) 措。另一方麵,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也必須依靠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讓先進理念成為(wei) 科學行動的先導,找準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明確發展的著力點,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提質增效升級,推動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邁上新台階。
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共建共享的重要手段。在我國經濟產(chan) 業(ye) 布局中,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是推動經濟發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點領域之一。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屬性,直接服務人民生產(chan) 生活,發揮著支撐經濟發展、引導生產(chan) 力布局、促進城鄉(xiang) 交流、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hui) 穩定的基礎性作用。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根本目的是使全體(ti) 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邁進。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加大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有效供給,有利於(yu) 更好發揮其基礎性、先導性和服務性功能,促進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深刻理解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的總體(ti) 思路
“十三五”時期,應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發展目標和要求,找準發展的著力點,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準確把握內(nei) 涵。《建議》明確,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內(nei) 容包括信息、能源、電信、水利等基礎設施,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管道、郵政等構成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城市供水供電供氣地下管網和防洪防澇設施等。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要與(yu) 培育發展新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產(chan) 業(ye) 新體(ti) 係、形成發展新體(ti) 製等主要任務一並考慮,與(yu) 拓展國土發展空間、拓展產(chan) 業(ye) 發展空間等統籌起來,與(yu) 擴大開放、加強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統一起來,探索拓展發展新空間的路徑、方式和舉(ju) 措。
明確發展重心。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要根據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決(jue) 勝階段的新形勢新特點,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作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的原則,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有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基礎設施能力適度超前配置,為(wei) 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突出重點領域,加強薄弱環節,優(you) 化布局結構,提升保障能力,有效支撐經濟社會(hui) 發展重大戰略的實施,優(you) 化區域和城鄉(xiang) 發展結構。
堅持理念引領。必須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把社會(hui) 效益放在首位,把創新作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協調作為(wei) 持續健康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把綠色作為(wei) 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ti) 現,把開放作為(wei) 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厚植發展優(you) 勢,在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同時,努力實現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準確把握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的方向和重點
加快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要用發展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實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完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構建由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速公路、民航機場等構成的快速交通網,提升基礎設施網絡品質,滿足不斷增長的快速運輸需求。構建由幹線鐵路、普通國省道、沿海主要港口、內(nei) 河高等級航道及主要港口等構成的高效率幹線交通網,完善基礎設施網絡結構,提升運輸服務能力。集約建設綜合客運樞紐和貨運樞紐,強化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推動郵政和快遞處理中心與(yu) 鐵路、公路、航空樞紐同步建設,推進機場、鐵路站場、公路站場、港口碼頭、郵政和快遞功能區設施建設。加快完善水利、管道等基礎設施網絡。加強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電供氣地下管網和防洪防澇等設施建設。要用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重點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民生改善的關(guan) 鍵作用。深化投融資體(ti) 製改革,擴大有效投資,優(you) 化投資結構。發揮財政資金撬動功能,創新融資方式,帶動更多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投資。創新公共基礎設施投融資機製,推廣政府和社會(hui) 資本合作模式。麵向國內(nei) 外資本,加快開放自然壟斷行業(ye) ,發揮競爭(zheng) 性優(you) 勢,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
著力形成基礎設施平衡發展結構。要推動基礎設施區域協調發展,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ti) 戰略,加大重點地區基礎設施投入和國家支持力度,支持西部地區改善基礎設施,推動東(dong) 北地區等老工業(ye) 基地振興(xing)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dong) 部地區率先實現創新發展,更好輻射帶動其他地區。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加大對資源枯竭、產(chan) 業(ye) 衰退、生態嚴(yan) 重退化等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優(you) 化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深化“一帶一路”建設,突出重點,帶頭先行,在互聯互通建設中實現合作共贏。推動京津冀交通一體(ti) 化,引導城市空間布局和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優(you) 化。構建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ti) 交通走廊,引導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布局和分工協作。推動基礎設施城鄉(xiang) 協調發展,促進城鄉(xiang) 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nong) 村延伸,健全農(nong) 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製。實施軍(jun) 民融合發展戰略,製定統籌建設專(zhuan) 項規劃,推出一批重大項目和舉(ju) 措,增強基礎設施軍(jun) 民共用的協調性。
加快推動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要有度有序利用自然,構建長久性自然岸線、沿邊、城郊等基礎設施利用格局;全麵實行基礎設施領域的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準,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確定基礎設施的功能布局、建設規模和技術標準。推進綠色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推廣綠色建築和建材,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節能減排。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地熱能、儲(chu) 能和智能電網,加快建設天然氣、頁岩氣、煤層氣開發設施。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全麵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強度雙控行動,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結構,嚴(yan) 格控製農(nong) 村集體(ti) 建設用地規模。統籌利用基礎設施通道、線位、樞紐等資源,推行適應節約土地要求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技術,推進廢舊材料循環利用,鼓勵工程建設企業(ye) 加入區域資源再生綜合交易係統。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水汙染防治,強化生態型汙水處理技術應用。加強林業(ye) 基礎設施重點工程建設,加強水基礎設施保護,係統整治江河流域,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加快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要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大通道建設,共同推進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建設。加強內(nei) 陸沿邊地區口岸和基礎設施建設,開辟多式聯運跨境交通走廊。在多邊雙邊合作框架下,積極增加便利貨物和人員運輸協定過境站點和運輸線路,加快構建便利運輸網絡。加強與(yu) 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跨境物流體(ti) 係和走廊建設,推動形成國際物流大通道。完善民航國際航線設置,重點開辟和發展中遠程國際航線。支持工程建設企業(ye) 擴大對外投資合作,加快中國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鼓勵、支持、引導國內(nei) 企業(ye) 通過投資、參股、長期租賃等方式參與(yu) 海外港口建設和經營,積極參與(yu) 開辟新的海上航線。推進鐵路技術谘詢、建設施工、裝備製造、運營管理等全方位對外合作。拓展國際航空運輸市場,推進與(yu) 東(dong) 盟國家航空一體(ti) 化,積極參與(y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適宜條件的機場管理。推進快遞業(ye) 跨境發展。啟動實施重構國際道路運輸管理與(yu) 服務信息係統,全麵推進口岸信息化,並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wei) 重點推動跨國物流信息互聯共享。
強化基礎設施保障改善民生能力。要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擴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特別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wei) 脫貧攻堅重點,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擴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麵,因地製宜解決(jue) 通路、通水、通電、通互聯網等問題。構建以支線鐵路、農(nong) 村公路、內(nei) 河支線航道、通郵站點等為(wei) 主體(ti) 的基礎交通網,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的通達深度和覆蓋範圍。加快農(nong) 村公路建設,全麵完成西部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老少邊窮地區具備條件的鄉(xiang) 鎮、建製村通硬化路任務,有序推進人口仍然聚居的撤並建製村通硬化路建設。完善郵政普遍服務網絡布局,重點推進西部地區、農(nong) 村地區郵政網點建設和改造。積極推廣農(nong) 村客運片區經營模式,加快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nong) 村客運發展,實現具備條件的建製村全部通班車。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