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五年過去了,中國物流業(ye) 又有哪些新的進步呢?我的結論是:成績顯著,問題不少,有喜有憂。
“十二五”對中國來講,是改變經濟發展方式與(yu) 深化改革攻堅的五年,進入“新常態”,“三期壘加”,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價(jia) 。但中國人民在黨(dang) 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取得了舉(ju) 世囑目的成績。物流業(ye) 也一樣,取得了十大進步。
第一、物流業(ye) 明確為(wei) 國民經濟基礎性、戰略性產(chan) 業(ye) 。2014年6月11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討論通過了《物流業(ye) 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把物流業(ye) 明確為(wei) “基礎性、戰略性產(chan) 業(ye) ”。其基礎性主要是指物流業(ye) 對囯民經濟發展的貢獻度,2014年,物流業(ye) 增加值為(wei) 3.5萬(wan) 億(yi) ,占GDP的5.6 %,占服務業(ye) 的11.6%,。其戰略性,主要是指物流業(ye) 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引領度,國民經濟的發展,物流必須先行,用現代物流特別是供應鏈菅理去提升與(yu) 改造傳(chuan) 統工業(ye) 、農(nong) 業(ye) 、流通業(ye) 。提升中國供應鏈績效指數關(guan) 於(yu) 到中國的囯際競爭(zheng) 力。習(xi) 近平、李克強等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對物流園區、物流企業(ye) 的考察進一為(wei) 物流業(ye) 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中國成為(wei) 全球最大、最具潛力的物流市場。從(cong) 2013年開始,中國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第一大貨物進出口囯,也是物流總量第一大國,按美囯供應鏈調研與(yu) 谘詢公司統計分析,2013年中國物流市場占全球物流市場的18.6%,超過美國15.8%的水平。從(cong) 物流的宏觀統計來看,2014年,中國社會(hui) 物流總額2134534億(yi) 人民幣,物流總費用105944億(yi) 人民幣,貨運總量4381089萬(wan) 噸,貨運周轉量158398億(yi) 噸公裏。
社會(hui) 物流總額是由工業(ye) 物品物流總額、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品額、進口貨物物流總額、單位與(yu) 居民物品物流總額與(yu) 再生資源物流總額構成的,代表了中國物流市場的總需求。
物流總費用是中國物流市場的總規模,按國際慣例是由運輸費用、管理費用與(yu) 保管費用構成。在2014年的10.59萬(wan) 億(yi) 的市場中,運輸市場是大頭,占52.9%。以海運來講,旡論港口貨物吞吐量還是集裝箱吞吐量都占世界第一,在全球最大集裝箱港前十位中,中國占了七位,即上海、深圳、香港、寧波-舟山、青島、廣卅和天津。
第三、中國物流業(ye) 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現代物流要求整合社會(hui) 資源,實行多功能一體(ti) 化運作,而要這樣做的前題條件,是物流資源市場化,隻要有需要,所有的企業(ye) ,特別是物流企業(ye) 都可以在市場上通過等價(jia) 交換,取得這些資源的使用權,從(cong) 而實現用最合理的路線、合理的運載工具、最合理的時間、最安全的措施滿足用戶的要求。所以,《物流業(ye) 調整和振興(xing) 規劃》明確提出,中國物流業(ye) 必須走“市場化、專(zhuan) 業(ye) 化、社會(hui) 化的發展道路”,充分發揮市場優(you) 化配置資源的作用,打破部門間和地區間的分割和封鎖,創造公平的競爭(zheng) 環境,促進物流服務的社會(hui) 化和資源的市場化。
中國物流業(ye) 的市場化程度如何?
目前還沒有一個(ge) 準確的統計指標,我個(ge) 人估算為(wei) 90%以上,物流市場化程度的衡量標準,我認為(wei) 主要有三個(ge) ,一是物流資源是否通過市場進行交易,二是價(jia) 格是否按市場的需求波動自由定價(jia) ,三是物流服務的運作主體(ti) 是否是自負盈虧(kui) 的法人實體(ti) 。目前中國的實際情況是,除《郵政法》規定的公務文件,部分鐵路、管道與(yu) 航空資源以外,其它資源都已進入市場,除郵政、鐵路貨運、管道運輸、航空貨運中的重要服務項目仍由國家作出指導價(jia) 以外,其它價(jia) 格都已放開,物流服務的運作主體(ti) 都已公司化,鐵路企業(ye) 最後一個(ge) 與(yu) 政府脫鉤,走向市場。
2014年9月24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會(hui) 議決(jue) 定,全麵開放國內(nei) 包裹快遞市場,對符合許可文件的外資企業(ye) 按核定業(ye) 務範圍和經營地域發放經營許可。同年11月15日,李克強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部署加快推進價(jia) 格改革,明確放開港口集裝箱裝卸、鐵路散貨快運、鐵路包裹運輸價(jia) 格,放開社會(hui) 資本投資控股新建鐵路的貨運價(jia) 格,全麵放開民航國內(nei) 航線貨物運輸價(jia) 格。到2015年,物流領域凡可以開放的,特別是向WTO承諾的,均已向民營和外資開放。
第四、第三方物流企業(ye) 集中度有所提升,功能有所強化。在全國的物流市場中,主要有兩(liang) 類企業(ye) 在運作物流,一是物流企業(ye) ,二是企業(ye) 自營物流。據國家統計局第二次經濟普查,在工商登記注冊(ce) 的物流公司已達13.2萬(wan) 家,加上有些運輸公司、貨貸公司、快遞公司實際已轉型為(wei) 物流公司,我估計,全國從(cong) 事第三方物流服務的企業(ye) 超過20萬(wan) 家。這些企業(ye) 從(cong) 所有製劃分,為(wei) 公有、民營、外資與(yu) 混合四大類;從(cong) 功能劃分,為(wei) 運輸型、倉(cang) 儲(chu) 型與(yu) 綜合服務型三大類;從(cong) 規模大小劃分,為(wei) 1A、2A、3A、4A、5A五大類。到2014年A級物流企業(ye) 達到3177家,其中5A級近200家。據华体会登录界面2014年50強排列,第一位中遠,營業(ye) 收入為(wei) 1441億(yi) 人民幣,第50位年營業(ye) 收入超過22億(yi) 人民幣。“十二五”期間,湧現了一批領軍(jun) 企業(ye) ,如快遞中的“三通一達”,郵政速遞、中鐵快運等;城際快運中的順豐(feng) 、德邦、卡行天下、安能、天地華宇等;冷鏈中的榮慶、眾(zhong) 品等;電商物流中的菜鳥網絡、日日順、京東(dong) 快遞、蘇寧易購等;物流地產(chan) 中的中儲(chu) 、普洛斯、寶灣等;鋼鐵物流中的浙江物產(chan) 、天津物產(chan) 、中鐵股份、五礦等;汽車物流中的安吉、長久、長安、風神、一汽國際等;供應鏈平台中的怡亞(ya) 通、創捷、一達通、卓誌、嘉誠等;國際物流中的中遠、中外運長艙、中海運等。不少物流企業(ye) 是在金融資本湧入,通過股份收購、股權投資、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自己。我認為(wei) ,在未來五到十年,中國物流業(ye) 將出現一個(ge) 新的組合。
第五、政府推動仍是中國物流業(ye) 發展的強大支撐。中國古代物流很發達,但現代物流起步晚,中國政府借鑒了日本,德國、新加坡等囯發展物流的成功經驗,實施強有力的囯家推動,把物流業(ye) 發展列入了“十一五”、“十二五”規劃,在2009-2011年《物流業(ye) 調整和振興(xing) 規劃》的基礎上,又製訂發布了《物流業(ye) 中長期發展規劃(2014-2020)》,明確了三個(ge) 發展重點,七項主要任務,十二項重點工程,九項保障措施。在“十二五”期間還出台了一係列專(zhuan) 項規劃,對行業(ye) 物流起到了明顯的引領作用。各級政府也出台了行動計劃,有力推動了地區物流業(ye) 的發展。在物流業(ye) 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以後,必須改變物流業(ye) 的發展方式,從(cong) 政府推動為(wei) 主轉向主要依靠市場力量去優(you) 化配置資源。中國物流業(ye) 是市場導向性產(chan) 業(ye) ,因為(wei) 它是一個(ge) 完全競爭(zheng) 性行業(ye) ,現代物流業(ye) 的發展是一種市場需求,市場的力量是中國物流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決(jue) 定性因素。
第六、物流基礎設施總體(ti) 水平有較大提升。根據國家綜合運輸體(ti) 係的總體(ti) 規劃,國家加大了五大運輸方式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年投資增長率超過20%。到2014年底,鐵路營業(ye) 裏程11.18萬(wan) 公裏,其中高速鉄1.6萬(wan) 公裏。公路裏程446.39萬(wan) 公裏,其中高速公路11.19萬(wan) 公裏。內(nei) 河航道裏程12.63萬(wan) 公裏。定期航班航線裏程463.70萬(wan) 公裏。管道輸油(氣)裏程10.63萬(wan) 公裏。“十二五”期間,國家對交通、倉(cang) 儲(chu) 、郵政的基礎設施投入年增長率大大超過國家基本建設的年增長率。根據國家各專(zhuan) 業(ye) 物流規劃與(yu) 各省市區物流規劃,由多元化投資的物流園、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冷庫也加大了投入。根據世界銀行2014年發布的全球供應鏈績效指數排名,中國綜合排名28位,但對中國在物流基礎設施上的改善給予了積極的評價(jia) ,排名23位。他們(men) 認為(wei) ,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特別是綜合運輸體(ti) 係,是供應鏈績效指數的基礎。
第七、創新驅動成為(wei) 物流業(ye) 發展新動力。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提出,中國要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兩(liang) 個(ge) 翻番與(yu) 新四化,必須實行創新驅動戰略,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又進一步提出了明確要求,把創新提到了一個(ge) 新的高度。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提出“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其實,社會(hui) 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從(cong) 計劃經濟到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是一種創新,從(cong) 第一次產(chan) 業(ye) 革命到第三次產(chan) 業(ye) 革命是一種創新,從(cong) 傳(chuan) 統物流到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創新,創新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一個(ge) 行業(ye) 、一個(ge) 企業(ye) 前進的永恒動力。“十二五”,是中國物流業(ye) 創新的五年,無論是組織形式、功能運作、物流技術、信息化、物流金融、專(zhuan) 業(ye) 分工等等,勇於(yu) 實踐,大膽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特別是“互聯網+物流”,智慧物流成為(wei) 目標,信息化技術大量應用,平台思維改變傳(chuan) 統模式,園區基地平台、電商物流平台,供應鏈集成平台、協同采購平台、供應鏈金融平台風起雲(yun) 湧。產(chan) 業(ye) 聯動、垮界經營,、線上線下、聯盟互助、轉型升級層出不窮。
1978年中國從(cong) 日本引進物流概念開始,我們(men) 從(cong) 引進、消化吸收到積極探索、快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中國的物流業(ye) 大而不強,缺少的是創新,是自主知識產(chan) 權,是軟實力。從(cong) “十二五”開始,有所突破,我認為(wei) ,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一是理論創新。中國物流理論界已經起步,如徐壽波的“大物流論”、何明珂的“物流係統論”、宋華的“供應鏈金融”、王宗喜的“軍(jun) 事物流”、汪鳴的“複合產(chan) 業(ye) 論”等等。
二是模式創新。進入新世紀以來,發達國家集中力量,研究並推出了供應鏈管理模型,即計劃、資源、製造、交付、回收五大流程,再加一個(ge) 執行,作為(wei) 五大流程的支持係統。中國不少企業(ye) 根據自身的特點已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上有所創造、有所發明,如香港利豐(feng) 、青島海爾、杭州阿裏巴巴、深圳怡亞(ya) 通、深圳創捷、上海安吉、北京京東(dong) 商城等等。
三是企業(ye) 創新。推行現代企業(ye) 製度,推進職業(ye) 經理人製度,實施混合經濟,兼並重組上市,垮界經營,眾(zhong) 籌合夥(huo) 、平台轉型。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物流企業(ye) 分類評估製度“十二五”得到了進一步規範與(yu) 完善。
四是技術創新。物流的技術與(yu) 裝備是物流業(ye) 的基礎,涉及到物流業(ye) 的效率與(yu) 效益,“十二五”华体会登录界面科技發明獎與(yu) 科技進步獎數量增加,水平提高。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雲(yun) 計算、智慧物流得到應用。物流裝備特別是自動化立體(ti) 庫、輸送分揀設備、運輸透明化等都有所創新發展,標準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第八、物流市場細分不斷湧現新亮點。“十二五”時期,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產(chan) 業(ye) 分工越來越細,不同產(chan) 業(ye) 對物流服務提出了不同的個(ge) 性化要求,所以,物流業(ye) 形成了不同的細分行業(ye) ,從(cong) 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市場。
從(cong) 區域分,有國際物流市場與(yu) 國內(nei) 物流市場,城市物流市場與(yu) 農(nong) 村物流市場,全國物流市場與(yu) 區域物流市場;從(cong) 服務領域分,有運輸物流市場、倉(cang) 儲(chu) 物流市場與(yu) 管理物流市場;從(cong) 服務對象分,有鋼鐵物流市場、汽車物流市場、能源物流市場、糧食物流市場、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市場、醫藥物流市場等;從(cong) 服務功能分,有冷鏈物流市場、城市配送物流市場、電商快遞物流市場、危化品物流市場等;從(cong) 物流要素分,有物流裝備市場、物流技術市場、物流人才市場、物流金融市場、物流地產(chan) 市場等。充分分工是社會(hui) 進步的表現,帶來的是勞動生產(chan) 力的提高。在“十二五”,特別要提出的是電商物流的發展,形成物流新亮點。中國電子商務交易市場從(cong) 2011年的6.4萬(wan) 億(yi) 人民幣到2014年的12.3萬(wan) 億(yi) ,增加了一倍,到2020年,將超過25萬(wan) 億(yi) 。其中網購交易額從(cong) 2011年的0.78萬(wan) 億(yi) 猛增到2014年的2.8萬(wan) 億(yi) ,增加了四倍。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快遞業(ye) 超高速發展,2014年的快遞業(ye) 務量已從(cong) 2011年的23.4億(yi) 件增加到139.6億(yi) 件,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
第九、中國物流逐步邁入供應鏈菅理新階段。2005年,美國物流協會(hui) 更名為(wei) 美國供應鏈管理專(zhuan) 業(ye) 協會(hui) ,標誌著全球物流開始進入供應鏈菅理時代。2009年國務院發布的《物流業(ye) 調整和振興(xing) 規劃》中,一方麵要求“推動物流企業(ye) 與(yu) 生產(chan) 、商貿企業(ye) 互動發展,促進供應鏈各環節的有機結合”,另一方麵要求“向以信息技術和供應鏈菅理為(wei) 核心的現代物流業(ye) 發展”。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物流業(ye) 中長期發展規劃(2014-2020)》中,推動與(yu) 發展供應鏈菅理列為(wei) 十二大工程之一,2015年國務院批複的《國內(nei) 貿易流通體(ti) 製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方案》中,明確指出,創新批發與(yu) 零售業(ye) 的供應鏈菅理,改造傳(chuan) 統流通業(ye) 。特別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亞(ya) 太經合組織會(hui) 議上,明確提出打造全球價(jia) 值鏈、全球供應鏈、全球產(chan) 業(ye) 鏈,中國的供應鏈管理已在國家、產(chan) 業(ye) 、城市、企業(ye) 展開,“一帶一路”,“京津翼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四大自貿區,“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等等,為(wei) 供應鏈菅理發展創造了巨大空間。優(you) 秀供應鏈企業(ye) 不斷湧現,特別是珠三角與(yu) 長三角,已成為(wei) 供應鏈菅理推動的主力軍(jun) 。
第十、物流人才紅利得到顯現。人才是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短缺一直是物流業(ye) 發展的瓶頸,經過“中國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實施10年,到2014年底,已有443所本科院校,954所高職高專(zhuan) 院校900多所中職學校,開設了物流專(zhuan) 業(ye) ,在校學生超過100萬(wan) 。十餘(yu) 年共培養(yang) 本科生50多萬(wan) ,大專(zhuan) 生170多萬(wan) ,中專(zhuan) 生30多萬(wan) 。自2003年以來,物流師係列培訓人數超過50萬(wan) 。這為(wei) “十二五”物流發展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為(wei) 物流企業(ye) 中高級菅理人員作了大量補充,人才紅利得到有效釋放。在“十二五”期間,根據物流業(ye) 發展的新要求,物流教育又有了新的創新,特別是產(chan) 學研結合進一步推進,受到企業(ye) 的歡迎。
十大進步並不表示沒有問題,任何事物總得一分為(wei) 二。中囯物流業(ye) 存在的許多重大問題並沒有根本介決(jue) ,如物流業(ye) 粗放發展,物流總費用與(yu) GDP比率過高,綜合運輸體(ti) 係不完善,物流規劃目標不落實,物流企業(ye) 集中度低,法規標準遲後,物流市場不規範,區域發展不平衡,對供應鏈管理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國際物流競力不足等等,影響了物流業(ye) 發展的可持續性。我深信,在“十三五”,隨著物流發展外部環境的進一步政善,物流業(ye) 經過自身的轉型升級,會(hui) 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