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風險防控策略

發布時間:2015-09-01 11:27:13 中國債(zhai) 券信息網

隨著產(chan) 業(ye) 鏈分工的愈加細化,中小企業(ye) 憑借先天優(you) 勢,日益成為(wei) 大型企業(ye) 主導的供應鏈布局上的重要節點,並與(yu) 大型企業(ye) 互動融合,進而構成一種利益共享、交易穩定的供應鏈體(ti) 係,這種新型體(ti) 係為(wei) 中小企業(ye) 融資提供了新的思路——供應鏈融資。供應鏈融資是將供應鏈上的相關(guan) 企業(ye) 視為(wei) 一個(ge) 有機整體(ti) ,圍繞核心企業(ye) ,為(wei) 供應鏈上的各節點企業(ye) 提供全麵金融服務,開展中小企業(ye) 批發性融資貸款。因此,必須從(cong) 整個(ge) 供應鏈管理的角度出發,深入係統地研究探討風險防控之道。
  供應鏈融資潛藏的風險
  (一)核心企業(ye) 信用風險。核心企業(ye) 在供應鏈融資中擔當了整合供應鏈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關(guan) 鍵角色,代表了供應鏈的核心價(jia) 值。金融機構在綜合考量核心企業(ye) 的經濟實力、信用增級以及對供應鏈的整體(ti) 影響程度的基礎上,對其上下遊中小企業(ye) 提供融資服務。可以說,核心企業(ye) 的發展前景與(yu) 經營狀況對上下遊企業(ye) 的生存和發展至關(guan) 重要。一旦核心企業(ye) 經營陷入困境或發生信用風險,必然會(hui) 直接擴散到上下遊企業(ye) ,進而危及供應鏈融資的整體(ti) 資金安全。
  一方麵,核心企業(ye) 的擔保能力能否支撐整個(ge) 供應鏈融資是一個(ge) 問題,一旦因信用捆綁累積而產(chan) 生的或有負債(zhai) 超過核心企業(ye) 承受極限,極易導致整個(ge) 供應鏈體(ti) 係出現整體(ti) 兌(dui) 付危機;另一方麵,當核心企業(ye) 在經營中出現重大問題時,核心企業(ye) 可能會(hui) 利用其強勢地位,要求並組織上下遊合作企業(ye) 向金融機構取得融資授信,用於(yu) 補充核心企業(ye) 自身的資金流,從(cong) 而導致金融機構麵臨(lin) 惡意信貸風險。
  (二)銀行內(nei) 部操作風險。相對於(yu) 傳(chuan) 統的信貸業(ye) 務,供應鏈融資創造性地將倉(cang) 單乃至物流過程納入抵押擔保範圍,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在授信過程中對倉(cang) 單和物流過程進行定價(jia) 評估,從(cong) 而極易引發兩(liang) 方麵問題:一方麵,價(jia) 格波動有可能導致抵押品貶值,造成抵押擔保不足;另一方麵,銀行內(nei) 部人員有可能存在操作失誤、作弊甚至欺詐行為(wei) ,對抵押品的估值過高,給銀行信貸融資帶來較大風險。
  (三)倉(cang) 單質押風險。對物流企業(ye) 而言,風險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四個(ge) 方麵:一是客戶信用風險。客戶商品來源的真實性與(yu) 合法性欠缺,存貨時以次充好,提貨時提好補壞,對倉(cang) 庫乃至金融機構而言都將麵臨(lin) 較大風險。二是倉(cang) 單風險。倉(cang) 單是質押貸款和提貨的憑證,是有價(jia) 證券也是物權證券,但目前市場上各家倉(cang) 庫所開具的倉(cang) 單五花八門,沒有統一規範,甚至有的倉(cang) 庫以入庫單作質押憑證。三是質押商品選擇風險。並非所有商品都可用於(yu) 倉(cang) 單質押,有些商品的價(jia) 格和質量在某一季節或某一時段內(nei) 隨時都會(hui) 發生較大變化,若以價(jia) 格和質量易變的商品作倉(cang) 單質押,將給金融機構帶來一定程度的風險。四是商品監管風險。由於(yu) 金融機構與(yu) 倉(cang) 庫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信息滯後或失真往往導致決(jue) 策失誤,從(cong) 而誘發質押商品的監管風險。
  (四)信息傳(chuan) 遞風險。由於(yu) 各家企業(ye) 都是獨立經營、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ti) ,供應鏈實質上是一種鬆散的、未簽訂協議的企業(ye) 聯盟,當加入供應鏈的企業(ye) 越來越多,供應鏈規模越來越大、結構愈加複雜時,出現問題的幾率也隨之加大。信息傳(chuan) 遞延遲是最常見的問題,這種情況勢必造成上遊與(yu) 下遊企業(ye) 之間的溝通不及時、不充分,對於(yu) 客戶的需求、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在理解上發生分歧,難以切實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供應鏈上的信息傳(chuan) 遞不及時、不準確,極易造成商業(ye) 銀行誤判,進而引發融資風險。
  供應鏈融資的風險防控策略
  作為(wei) 針對中小企業(ye) 的結構性金融創新,供應鏈融資在運作模式上具有抵押擔保動產(chan) 化、資金流動封閉化、參與(yu) 主體(ti) 多元化等一係列特征,因此,與(yu) 傳(chuan) 統的信貸模式相比,供應鏈融資在風險識別、計量與(yu) 防控方麵需要運用更加先進、更加複雜的技術手段。
  (一)加強準入管理,全麵考察供應鏈上關(guan) 聯企業(ye) 的運營狀況。供應鏈融資是立足於(yu) 供應鏈整個(ge) 係統,對鏈上各關(guan) 聯企業(ye) 開展綜合授信業(ye) 務,需要結合整個(ge) 供應鏈的運營狀況。核心企業(ye) 在整個(ge) 供應鏈條中居於(yu) 主導地位,其信用等級是供應鏈融資業(ye) 務的基礎,一方麵核心企業(ye) 為(wei) 處於(yu) 上下遊的關(guan) 聯企業(ye) 融資提供擔保;另一方麵其經營風險也在供應鏈中具有直接的傳(chuan) 遞性,其經營狀況決(jue) 定著整個(ge) 供應鏈的穩定性與(yu) 興(xing) 衰榮辱,加強其準入管理至關(guan) 重要。
  要客觀公正地評估與(yu) 核心企業(ye) 關(guan) 聯的中小企業(ye) 信用狀況。在開辦供應鏈融資業(ye) 務中,金融機構通過交易結構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將單獨企業(ye) 的授信風險與(yu) 供應鏈主體(ti) 信用分割開了,但這並不意味著金融機構可以忽略中小企業(ye) 授信主體(ti) 自身的信用風險,也不能單純依靠核心企業(ye) 的信用增級,盲目放寬對中小企業(ye) 的信用準入標準。金融機構應該將債(zhai) 項評級與(yu) 主體(ti) 信用相結合,並綜合考察授信申請人的財務報表、經營效益,重點選擇與(yu) 核心企業(ye) 合作緊密度高、主業(ye) 突出、生產(chan) 經營正常、履約記錄良好的合作主體(ti) 。
  (二)根據服務方式的不同,製定嚴(yan) 密的操作規程和風控方案。不論是物流企業(ye) 還是金融機構,都應依照服務方式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製定嚴(yan) 格的監管程序與(yu) 操作規範。物流企業(ye) 要進一步提高倉(cang) 庫管理水平並不斷完善倉(cang) 管信息化體(ti) 係,製定完善的質押物入庫、發貨的風控方案。金融機構要著力完善資信調查核實製度、信用動態分級製度、客戶資料收集製度等,從(cong) 源頭上遏製因內(nei) 部管理不規範而引發的風險。
  (三)嚴(yan) 格篩選抵押品,客觀評估和確認抵押品價(jia) 值。抵押資產(chan) 作為(wei) 金融機構授信的物質保障,其變現能力是授信安全的重要指標。為(wei) 確保抵押資產(chan) 的可變現能力,金融機構要與(yu) 物流企業(ye) 及專(zhuan) 業(ye) 資產(chan) 評估機構加強溝通合作,對抵押資產(chan) 進行客觀評估,慎重選擇抵押物,確保抵押資產(chan) 的可變現性。在選擇抵押貨物時,應當要求存貨量足質優(you) 、易於(yu) 貯存、貨權清晰、變現能力強;在選擇應收賬款時,需重點關(guan) 注基礎合同的真實性,應收賬款是否處於(yu) 債(zhai) 權的有效期內(nei) 且便於(yu) 背書(shu) 轉讓;在選擇預付款項時,應當注意上遊企業(ye) 貨源是否充足、違約賠償(chang) 能力等。
  (四)健全監督檢查機製,促進物流監管方規範操作。金融機構通過物流監管方對抵(質)押物的監管來實現物流與(yu) 資金流的銜接。物流監管方受金融機構委托,對客戶提供的抵(質)押物實現專(zhuan) 業(ye) 化的監管,確保抵(質)押物安全有效,並且掌握整個(ge) 供應鏈上下遊企業(ye) 貨物出入庫和運輸等信息的動態變化。但當前物流監管方中存在諸多不規範現象,如企業(ye) 資質參差不齊、缺乏專(zhuan) 業(ye) 技能、倉(cang) 儲(chu) 運輸的監管不規範以及借款人和物流企業(ye) 聯手惡意欺詐銀行等現象,因此,加強對物流監管方的監督檢查和準入管理至關(guan) 重要。
  (五)搭建融資管理信息平台,有效規避信息傳(chuan) 遞風險。為(wei) 確保供應鏈融資中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相互協調,實現各種信息流的無縫銜接,應加大對信息管理軟硬件的投入以及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人員的培訓。借助互聯網技術和相關(guan) 軟件建立物資與(yu) 資金數據共享平台,同時,借助信息技術平台,將供應鏈的上下遊企業(ye) 更加緊密地聯係起來,促進企業(ye) 之間的信息交流與(yu) 共享,有效防範信息傳(chuan) 遞風險。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