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物聯網產業發展態勢展望

發布時間:2015-05-07 10:34:46 中國電子報

2014年,全球物聯網及傳(chuan) 感器產(chan) 業(ye) 保持活躍態勢,產(chan) 業(ye) 規模與(yu) 市場空間不斷擴大,產(chan) 業(ye) 化應用逐步深入,技術創新與(yu) 結盟發展趨勢明顯,尤其在國際巨頭的引領下,培育了工業(ye) 物聯網、車聯網、消費智能終端等一批應用市場。我國物聯網及傳(chuan) 感器產(chan) 業(ye) 的發展勢頭強勁,自主MEMS傳(chuan) 感器產(chan) 品的研發及產(chan) 業(ye) 化不斷取得突破。整體(ti) 而言,我國物聯網及傳(chuan) 感器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效應凸顯,眾(zhong) 多產(chan) 業(ye) 發展平台初步形成。隨著應用的落地與(yu) 可挖掘數據的逐漸積累,物聯網產(chan) 業(ye) 的價(jia) 值開始顯現。在信息技術企業(ye) 引領下,物聯網與(yu) 新興(xing) 技術協同發展,創新型企業(ye) 、產(chan) 品不斷湧現,金融資本競相追逐。

2014年全球物聯網及傳(chuan) 感器產(chan) 業(ye) 發展狀況

2014年,IC Insights數據顯示具備連網及感測係統功能的物聯網整體(ti) 產(chan) 值約483億(yi) 美元,同比增長21%,到2018年規模可望達到1036億(yi) 美元,2013年至2018年複合成長率也將達21%。

物聯網的大力推進和智能終端的廣泛應用,使傳(chuan) 感器產(chan) 品需求大幅增加,並且重心逐漸轉向技術含量較高的MEMS傳(chuan) 感器領域。IC Insights數據顯示,MEMS傳(chuan) 感器市場規模在2014年可達到80億(yi) 美元,增速達13.8%,與(yu) 2012年-1.13%,2013年0.14%的增速相比大幅提升。

2014年我國物聯網及傳(chuan) 感器產(chan) 業(ye) 發展狀況

據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數據,2014年我國整個(ge) 物聯網的銷售收入達到6000億(yi) 元以上。近幾年我國物聯網產(chan) 業(ye) 發展的綜合增長率達到了30%以上,充分體(ti) 現了其強勁的發展勢頭。尤其是智能製造領域的工業(ye) 物聯網以及智能交通領域的車聯網,市場前景良好,增長速度不斷攀升。

2014年,在智能化電子產(chan) 品不斷湧現,物聯網智能終端與(yu) 整機產(chan) 品製造市場穩定發展的帶動下,傳(chuan) 感器產(chan) 品國產(chan) 化需求不斷增大,為(wei) 國內(nei) 企業(ye) 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自主MEMS傳(chuan) 感器產(chan) 品的研發及產(chan) 業(ye) 化成為(wei) 2014年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主要方向。例如,在新型電聲傳(chuan) 感器、指紋傳(chuan) 感器等方麵我國已經取得產(chan) 業(ye) 化技術突破,開拓了巨大的應用市場,為(wei) 傳(chuan) 感器產(chan) 業(ye) 的複蘇注入了新的活力。

發展模式三大創新進展

一是物聯網對各領域的改造本身就表現為(wei) 產(chan) 業(ye) 模式創新。物聯網的發展可以從(cong) 根本上改變各領域現有的產(chan) 業(ye) 模式,創造新的服務、新的場景、新的體(ti) 驗以及新的商業(ye) 價(jia) 值。以工業(ye) 物聯網為(wei) 例,一方麵改變大規模流水線的生產(chan) 方式,出現大量個(ge) 性化生產(chan) 以及分散式生產(chan) ;另一方麵使產(chan) 業(ye) 形態從(cong) 生產(chan) 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並帶來了多種附加的經濟價(jia) 值,創造了更多的就業(ye) 機會(hui) 。在新產(chan) 業(ye) 模式的引導下,物聯網改造後的製造業(ye) 必將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二是價(jia) 值鏈重心從(cong) 硬件到雲(yun) 端,再到數據分析的轉移初現。物聯網的價(jia) 值鏈表現為(wei) :通過傳(chuan) 感模塊采集數據,通過網絡傳(chuan) 輸到雲(yun) 端,再將數據加工處理,使其增值後出售給第三方。早期的物聯網價(jia) 值反映在硬件設備上,如元器件、RF協議、功耗、成本等,隨著應用落地、數據的積累以及市場環境的成熟,2014年開始,物聯網的價(jia) 值重心逐漸轉向對數據的挖掘,且其市場潛力巨大。

三是集成性創新逐漸成為(wei) 物聯網發展新趨勢。2014年開始,隨著業(ye) 務拓展,物聯網企業(ye) 逐漸感覺到一個(ge) 單獨的企業(ye) 難以獨立完成整套解決(jue) 方案。一個(ge) 技術成熟、產(chan) 品類型齊全、服務完善、應用交互友好的應用,將是由設備提供商、技術方案商、運營商、服務商協同合作的結果。由此,物聯網的創新表現出應用集成性的創新。隨著產(chan) 業(ye) 的成熟,企業(ye) 聯手合作開發出支持不同設備接口、協議以及可集成多種服務的共有技術平台將是物聯網產(chan) 業(ye) 發展的趨勢。

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

展望2015年,物聯網及傳(chuan) 感器產(chan) 業(ye) 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但仍然麵臨(lin) 的主要問題有:一、產(chan) 業(ye) 環節分散,有效的發展推進機製尚未建立;二、標準繁雜,統一標準缺失製約應用水平的提升;三、軟硬件相似,同領域服務的同質化競爭(zheng) 嚴(yan) 重。四、傳(chuan) 感器基礎支撐能力較弱,成為(wei) 物聯網發展瓶頸;五、定製化性軟硬件市場空間有限,限製產(chan) 品推廣與(yu) 企業(ye) 成長;六、信息安全製約大規模應用

2015產(chan) 業(ye) 發展態勢展望

2015年,全球物聯網設備將出現大幅增長。據Gartner研究顯示,到2015年時,全球聯網設備將有49億(yi) 件,比2014年增加30%;IC Insights則預計MEMS傳(chuan) 感器市場也將進一步成長16%。我國物聯網及傳(chuan) 感器產(chan) 業(ye) 規模持續擴大,預計2015年,我國物聯網整體(ti) 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yi) 元,同時傳(chuan) 感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200億(yi) 元以上。隨著市場應用推廣,我國產(chan) 業(ye) 發展將呈現出四方麵發展態勢。

一是在技術創新方麵,我國在物聯網自主技術標準和共性基礎能力上將進一步突破,在物聯網通用架構、數據與(yu) 語義(yi) 、標識和安全等基礎技術方麵取得進展,在國產(chan) 傳(chuan) 感器產(chan) 業(ye) 化生產(chan) 方麵獲得提升。傳(chuan) 感器與(yu) 控製器融合、產(chan) 品製造與(yu) 內(nei) 容服務融合的融合創新步伐不斷加快

二是在產(chan) 品應用方麵,智能產(chan) 品種類將繼續增多,設備與(yu) 設備之間的交互連接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有望將現有的星形結構擴展到網絡結構,將物聯網提升到新高度。企業(ye) 與(yu) 市場的利好決(jue) 定了車聯網、智能家居產(chan) 品及解決(jue) 方案將大規模上市;

三是在企業(ye) 發展方麵,大企業(ye) 的物聯網平台都已基本成型,小企業(ye) 加入大企業(ye) 的生態圈,借力大平台態勢出現。同時,2015年,將有更多的企業(ye) 和團隊通過眾(zhong) 籌模式參與(yu) 到產(chan) 品的研製生產(chan) 當中,眾(zhong) 籌模式有效拉近了消費者與(yu) 生產(chan) 者的距離,眾(zhong) 籌平台將推出更多物聯網潮品。

四是在政策扶持方麵,政策出台向行業(ye) 應用偏重,物聯網的推進內(nei) 容將會(hui) 逐漸向具體(ti) 領域深入,各種行動計劃將成為(wei) 重點。而在細分行業(ye) 政策中以主要目標和任務的形式落實物聯網應用,將成為(wei) 物聯網政策出台的主要方式。同時,政策內(nei) 容中加大力度補齊軟硬件自主知識產(chan) 權短板的態勢也將更加明顯。

我國物聯網及傳(chuan) 感器產(chan) 業(ye) 發展建議

一是積極構建物聯網及傳(chuan) 感器發展生態環境,依托互聯網的平台服務以及移動互聯網,積極融合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引導消費者參與(yu) ,拉進產(chan) 品與(yu) 市場的距離;二是以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係統應用落地,有效的聚集資金、人力以及社會(hui) 各類資源發揮產(chan) 業(ye) 帶動效應;三是加大研發力度,完善協同創新體(ti) 製,真正實現產(chan) 業(ye) 技術難點突破,避免同質化競爭(zheng) ;四是以重點領域為(wei) 突破,瞄準市場需求廣、領域帶動效果明顯的慣性傳(chuan) 感器、環境傳(chuan) 感器等產(chan) 品進行重點投入,鼓勵企業(ye) 並購重組,加快進軍(jun) 高端傳(chuan) 感器市場;五是推廣成熟應用模式,建立商業(ye) 模式創新體(ti) 係,營造商業(ye) 模式交流環境,拓展物聯網增值服務,培育新興(xing) 商業(ye) 模式。六是加快建立並落實信息安全保障體(ti) 製,加強信息保護技術研發,建立安全風險等級評估體(ti) 係。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