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難點首先就是對溫度的監控。溫度的控製是冷鏈最重要的一環,能否控製好溫度將直接影響產(chan) 品質量,因為(wei) 冷飲最忌諱化了之後再凍上,那樣口感變得完全不一樣,簡直是兩(liang) 種產(chan) 品。
控製溫度首先是要規範冷鏈物流運作。產(chan) 品在冷庫一般沒問題,出了冷庫到冷藏車上溫度會(hui) 高一點,但隻要嚴(yan) 格按規範操作都沒有問題。最怕的是不按規矩操作。以前遇到過這種情況,運輸商承諾運輸時溫度可以達到-18℃,但是為(wei) 了節省成本,他們(men) 的冷藏車出了冷庫門後就關(guan) 掉製冷機,這時車內(nei) 溫度不會(hui) 馬上升高,但會(hui) 一點一點升高,比如從(cong) -18℃到-10℃再到-5℃,這時有一些冷飲已經開始化了。車輛在到達目的地前他們(men) 再打開製冷機,變軟或者化掉的冷飲慢慢又凍上,這時候的產(chan) 品品質已經不一樣了。這樣的運輸商是不能考慮使用的。
現在有很多高科技手段幫助杜絕了這類違規操作。比如溫控儀(yi) 的使用,溫控儀(yi) 放到車廂裏打開就能連續不斷地記錄溫度,到達地點後把溫控儀(yi) 連接到電腦上就能看到溫度的變化曲線圖,以此監控溫度的變化範圍。現在聯合利華要求運輸商所提供的冷藏車都必須配備溫控儀(yi) ,並且溫控儀(yi) 所記錄的溫度變化曲線圖也是考核運輸商的一個(ge) 關(guan) 鍵績效指標。
另外,控製溫度也受製於(yu) 硬件條件。硬件條件不好,操作再規範也沒用。新的冷庫和冷藏車都可以達到要求的溫度,舊冷庫和車輛比較難,尤其是鐵路的冷藏車。現在運行的很多鐵路冷藏車還是國家多年前投放使用的,比較陳舊,想有效控製溫度有點困難。海運冷藏使用的是集裝箱,集裝箱在貨船上通電製冷,隻要貨船的電路係統不出問題,冷藏集裝箱一般不會(hui) 出問題。
除溫度控製外,另一點難點就是針對第三方物流商的管理。對於(yu) 怎麽(me) 管理好第三方物流商,各個(ge) 企業(ye) 有各種不同的方法,有效的做法是給第三方物流商設定好一些關(guan) 鍵的績效指標,即KPI,然後定期監控。如果績效指標沒有達到,就應該和物流商一起分析原因,指出有哪些改進措施,然後再去監控。如果達到要求,證明這些改進措施是有效的。
一旦選定了某家第三方物流商,那麽(me) 雙方便結成了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會(hui) 盡力相互提供各自所需要的幫助,使得第三方物流商與(yu) 客戶一起共同發展。比如,完善的物流運作流程很重要,一般來說第三方物流商都有操作流程,關(guan) 鍵是這個(ge) 操作流程能細化到哪一步。有的第三方物流商不錯,有細化並且量化的操作標準,某些物流商沒有很細的操作流程,也不知道該怎麽(me) 細化流程。這時雙方會(hui) 共同分析、相互協助,發揮各自在冷鏈物流運作上的經驗,共同建立起細化的操作流程。
在選擇第三方物流商時,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可以從(cong) 一家供應商那裏租賃冷庫,但將冷庫交給另一家專(zhuan) 門從(cong) 事冷庫管理的第三方來管理,然後再找一家專(zhuan) 門負責運輸的第三方。有的第三方物流商實力比較強,自己有冷庫,管理能力也不錯,還有自己的車隊,這樣的第三方也是一種選擇。選擇後者可以讓管理輕鬆很多,但是因為(wei) 整條冷鏈都在一家第三方那裏,風險會(hui) 很大,一旦出現問題,就是一大堆的問題;而前者做法雖然管理複雜,但相對地能分攤風險。
的確,雖然現在在冷鏈的前端做的很好,但是末端斷鏈仍會(hui) 影響消費者最終拿到的產(chan) 品品質。然而,對於(yu) 聯合利華和路雪來說,由於(yu) 在全國有眾(zhong) 多銷售點,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終端配送體(ti) 係來有效控製末端冷鏈是非常龐大的工程,實際操作中並不現實。所以,還是要依靠經銷商和客戶來控製末端冷鏈以最終提供給消費者優(you) 質產(chan) 品。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