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互聯網+”的本質是重構供需

發布時間:2015-04-29 11:01:39 中國大物流網

最近看到一些互聯網創業(ye) 項目,很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些項目多與(yu) 流行的O2O有關(guan) :有利用手機預約足療的,有提供廚師上門服務的,最有意思的是一個(ge) 早晨去用戶家裏叫起床、做早餐的項目,目標用戶是那些賴床和沒空吃早餐的單身白領——撇開對模式和前景的論證,這確實是個(ge) 貼心的點子。

這些奇思異想的項目,正好印證了李克強總理的那句“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而這個(ge) 理念背後的重要支撐,就是同樣在今年兩(liang) 會(hui) 期間提出的“互聯網+”。這個(ge) 概念的熱門程度不用多說,行業(ye) 內(nei) 外的輪番解讀直到現在都能占據媒體(ti) 的重要位置;各種跟互聯網沾邊的項目或概念,不管是在早期還是二級市場,價(jia) 值都跟著媒體(ti) 熱度水漲船高。

關(guan) 注度高不是壞事。但越是在這種時候,其實越應該保持冷靜的頭腦,清楚認識“互聯網+”背後的本質是什麽(me) ,而不是任性地爆炒概念。我也拋磚引玉,談談自己對“互聯網+”的理解。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互聯網創業(ye) 流行跨界,與(yu) 各行各業(ye) 相結合產(chan) 生新模式,大到一套房子小到一碗麵都有可能是方向,我稱之為(wei) “聚變時代”;另一方麵,它也是傳(chuan) 統互聯網創業(ye) 時代終結的標誌,純線上創新進入瓶頸期。一進一退的背後是:純互聯網的變化處於(yu) 相對平緩期,高速進化的更多是借助新技術的非互聯網行業(ye) 。

因此我認為(wei) 看一個(ge) 項目是不是真正的“互聯網+”,關(guan) 鍵是看原有的非互聯網業(ye) 務,在與(yu) 互聯網連接後有無產(chan) 生質變,並且這種質變不在於(yu) 提升效率,而是體(ti) 現在供需的重構上。前者隻是”+互聯網“,物理疊加,改善存量;後者才是”互聯網+“,化學反應後創造增量。

“+互聯網“的價(jia) 值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打破原有業(ye) 務中的信息不對稱環節,從(cong) 而實現效率重建。具體(ti) 來說,過去我們(men) 受限於(yu) 時間、地點、流程等信息不透明導致的高成本,“+互聯網”後以後就能實現在線化(24小時接入)、規模化(一點接入,全球覆蓋)、去渠道化(減少流通成本)。

典型例子就是打車軟件,大大提升了乘客和司機對接效率,但另一方麵,出租車供給量和乘客打車需求原本就在那裏,互聯網隻是將這種存量的效率和體(ti) 驗發揮到極致,因此隻是“+互聯網”。

“互聯網+”則做到了真正的重構供需。因為(wei) 非互聯網與(yu) 互聯網跨界融合後,不隻是改善了效率,而是在供給和需求兩(liang) 端都產(chan) 生增量,從(cong) 而建立新的流程和模式:供給端是“點石成金”,將原本的閑散資源充分利用;需求端則是“無中生有”,創造了原本不存在的使用消費場景。兩(liang) 者結合,其實就是我們(men) 常說的“共享經濟”。

例如專(zhuan) 車軟件,與(yu) 打車軟件不同,它的模式是將社會(hui) 中更多的閑散車輛集中起來,成為(wei) 商品資源進入商業(ye) 流程,增加了供給;而乘客日常則在打車之餘(yu) ,多了專(zhuan) 車的選擇,需求也增加了。重構供需,因此是典型的“互聯網+”。

高德也進行了“互聯網+”方麵的嚐試:高德交通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基於(yu) 高德的交通大數據雲(yun) ,開放我們(men) 的大數據能力,能夠提供實時擁堵路段排行、曆史擁堵指數對比等,並基於(yu) 此提出智能躲避擁堵的出行解決(jue) 方案。當這些能力與(yu) 交管局、交通電台及其他各行各業(ye) 合作時,就能創造出全新的供需關(guan) 係。例如交通台與(yu) 高德合作後,增加了避堵解決(jue) 方案的新供給,而聽眾(zhong) 則收獲了智能避堵的新需求。

理清“互聯網+”的實質,再回過頭來看總理的“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就會(hui) 發現其中的內(nei) 涵。如果還是“+互聯網”的存量生意,有限資源從(cong) 左手倒到右手,那還是小部分極客的遊戲,絕不可能支撐起“大眾(zhong) ”和“萬(wan) 眾(zhong) ”的廣度。

而“互聯網+”則真正把創業(ye) 的廣度擴展到了三百六十行,因為(wei) 互聯網和非互聯網的跨界融合,能夠出創造更多原有模式之外的變量。未來隨著互聯網和非互聯網融合的進一步加深,可能沒有必要再區分互聯網和非互聯網了,所有行業(ye) 最終都可以統稱為(wei) “互聯網+”行業(ye) 。

總而言之,“互聯網+”可能是一個(ge) 最壞的時代,代表傳(chuan) 統互聯網創業(ye) 時代的結束,機會(hui) 窗口已經關(guan) 閉;但這也是一個(ge) 最好的時代,“互聯網+”帶來的新機遇遠遠超過它終結的那部分,重構供需意味著創業(ye) 第二春,再小的初心和夢想都能成為(wei) 創新之源。

如果連上門叫起床都能成為(wei) 好生意,還有什麽(me) 點子是不敢想的呢?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