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內(nei) 蒙古蒙牛乳業(ye) (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一片荒地上成立。創辦伊始,蒙牛以“先建市場,後建工廠”的市場策略迅速開創了市場局麵,並以舉(ju) 國矚目的“蒙牛速度”迅猛發展。
2001年,蒙牛提出了“中國乳都”的概念,堅持以先進文化為(wei) 方向,以草原文化為(wei) 底蘊,以昭君文化為(wei) 特色,以企業(ye) 文化為(wei) 核心,建設“乳都文化”,實現中國乳都的社會(hui) 、經濟、文化效益的最佳結合的目標。通過在生產(chan) 車間設計參觀通道等方式展示蒙牛牛奶、冰激淩等消費者所喜愛的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加工到成品的全線生產(chan) 流程,從(cong) 而展現蒙牛企業(ye) 文化,讓廣大的消費者了解蒙牛,信任蒙牛,熱愛蒙牛。
近幾年的乳業(ye) 市場風起雲(yun) 湧,在常溫市場競爭(zheng) 風靡之後,低溫市場又逐漸成為(wei) 一個(ge) 企業(ye) 發展冷鏈運營的一個(ge) 新的亮點。國內(nei) 以伊利、蒙牛、光明等為(wei) 代表的三家企業(ye) 在各自的冷鏈運作方麵又都略勝一籌。低溫產(chan) 品的市場被公認為(wei) 是企業(ye) 在其發展冷鏈運作的一個(ge) 新的挑戰。在眾(zhong) 多的乳業(ye) 品牌中,蒙牛的低溫市場增長率是同行業(ye) 的5倍。蒙牛是如何做到這一巨大的市場份額的呢?下麵我們(men) 來看看蒙牛在低溫市場上的運作。
低溫市場首先看的是產(chan) 品,在乳業(ye) 市場主要產(chan) 品就是酸奶。運作酸奶產(chan) 品,考驗的是企業(ye) 新品研發、冷鏈建設、渠道管理三大能力。蒙牛是來自大草原,但是從(cong) 市場上看,北京市場上供應的蒙牛酸奶是由蒙牛的北京工廠生產(chan) 的。蒙牛要如何突破冷鏈配送的瓶頸呢?把產(chan) 自大草原的酸奶送到更廣闊的市場呢?這是蒙牛企業(ye) 值得考慮的問題。酸奶的保質期短,一般是14—21天,而且對冷鏈要求非常高。從(cong) 牛奶擠出運送到車間加工,直到運到市場銷售,全過程都必須保持2℃—6℃之間貯存。建設冷鏈配送係統要求冷藏罐、冷藏車等等,人力、物力成本投入非常大。但也有企業(ye) 將此項業(ye) 務外包給物流公司,從(cong) 而降低投入、運作成本,風險相對也能降低。
蒙牛起家伊始大膽采取了"先建市場、後建工廠"的發展戰略,通過虛擬聯合,蒙牛投入品牌、管理、技術和配方,與(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內(nei) 的八家乳品企業(ye) 合作開始了創業(ye) 旅程,牛根生甚至將工業(ye) 製造行業(ye) 中的OEM方式運用到了乳品行業(ye) 。現在,布局全國的蒙牛仍然離不開OEM方式,在目前暫時無法突破冷鏈配送瓶頸的前提下,OEM方式也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何控製其中的質量風險,即使是蒙牛這樣的乳業(ye) 巨頭,也不得不麵對這個(ge) 問題。而且酸奶的生產(chan) 工藝比液態奶的製作工藝更複雜,要求更高,質量風險也就更大。
目前一些大型超市與(yu) 蒙牛建立長期的合作關(guan) 係,由蒙牛直接配送,利用蒙牛運輸要求和運輸工具直接到達超市的冷櫃,避免在運輸過程中的鮮奶變質,給超市造成重大損失,因此而影響蒙牛的信譽度。隨著合作的進展,與(yu) 客戶建立起的合作關(guan) 係趨向穩固,以及操作經驗的不斷積累,通過對生產(chan) 商自有冷鏈資源、社會(hui) 資源和自身資源的不斷整合,建立起科學的、固定化的冷鏈物流管理和運作體(ti) 係。
蒙牛在其每個(ge) 小店、零售店、批發店等零售終端投放冰櫃,以保證其低溫產(chan) 品的質量。至於(yu) 由北京銷往各地的低溫產(chan) 品,全部走汽運,雖然成本較鐵運高出很多,但在時間上能有保證。通常,超市在低溫產(chan) 品超過生產(chan) 日期3天後就會(hui) 拒絕進貨,所以蒙牛必須保證其產(chan) 品在2-3天內(nei) 到達終端。蒙牛減少物流費用的方法是盡量使每一筆單子變大,形成規模後,在運輸的各個(ge) 環節上就都能得到優(you) 惠。對於(yu) 保質期很短的低溫產(chan) 品,運輸半徑的減小可以縮短運輸時間,這就要求生產(chan) 廠房離銷售終端越近越好。蒙牛的原則是鮮奶不走出草原,而杯裝酸奶則可以在其他地區建廠,采用當地周邊奶源。
綜上所述,看來蒙牛之所以在低溫市場的市場份額率能達到同行業(ye) 的5倍,可以看出每個(ge) 環節的設計都是合理並且有效的。針對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解決(jue) 方案。這就是蒙牛。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