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物流業迎來“公路港”時代

發布時間:2015-03-30 11:39:30 互聯網

線上線下智能服務將讓物流像“淘寶”一樣容易,卡車司機也有了自己的家

 

在無錫,物流是個(ge) 曆史悠久且規模巨大的行業(ye) ,有著重要的產(chan) 業(ye) 價(jia) 值,但也麵臨(lin) 著低端、分散、交易方式落後等難題。記者昨從(cong) 惠山區洛社鎮方麵了解到,隨著傳(chuan) 化智能“公路港”項目即將投運,物流行業(ye) 和物流產(chan) 業(ye) 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現在國務院正式通過了中國物流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的規劃,表示要構建中國的物流總體(ti) 框架,提升物流業(ye) 水平,降低產(chan) 品成本,項目本身是適逢其時。”

貨主和司機迅速配對

動動手指就能看到業(ye) 務

最近,無錫的物流信息用戶老李熱衷上一款名為(wei) “易配貨”的手機APP應用軟件。作為(wei) 貨主,老李經常要找司機發貨,一直都麵臨(lin) 著找不到合適貨車和司機的難題,而現在則是“配貨無憂”了。

原來,不久前老李經無錫傳(chuan) 化公路港業(ye) 務部的小夥(huo) 子們(men) 推薦安裝上了該軟件。安裝後,他嚐試著往上發了幾條貨源信息,幾分鍾不到就有司機打來電話聯係,稱可以承接從(cong) 無錫往寧夏發貨,費用則比慣常少了1000多塊錢。細問之下,司機爽朗地道出實情:“我上午剛送貨到無錫,下午就配到了這單貨,以往都要停留個(ge) 兩(liang) 三天才能配到貨,吃飯、住宿都要錢。現在好了,配貨快了,花費的成本也少了,少賺點沒事!”

“有了‘易配貨’,找車方便了,還能多賺錢,這不,這單運到寧夏的貨,我一下子就賺了1000多。”老李揚一揚手裏的手機爽朗地對記者說。享受到這款被老李稱為(wei) “配貨神器”的配貨軟件紅利的不僅(jin) 是物流信息發布戶,廣大的貨車司機們(men) 也從(cong) 中嚐到了甜頭。來自蘇北的貨車司機彭師傅說,以前東(dong) 奔西跑於(yu) 各個(ge) 物流場站,掃街看黑板,往往一天跑下來也沒有配上貨,現在好了,有了這款軟件,坐在車裏動動手指就能輕鬆找到貨。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由於(yu) 找貨效率的提升,現在每個(ge) 月他可以多拉1-2趟長途貨,這就意味著每個(ge) 月將增加4000-7000元左右的收入,“本來打算攢夠錢過幾年在老家蓋個(ge) 新房子,按照這種速度,明年就可以開工了。”

“公路港”打造交易中心

卡車司機之家

研發這一軟件的,就是目前已經落戶在無錫市洛社鎮石塘灣地區的無錫傳(chuan) 化智能公路港,一個(ge) 集物流信息交易中心、貨運班車總站、智能車源中心、管理服務中心、生活配套中心等功能板塊於(yu) 一體(ti) 的公路物流樞紐港口。該項目由惠山區當地政府引進,複製的是中國傳(chuan) 化物流在全國的“公路港”模式。

上述軟件開發及運用,基於(yu) 的就是目前已經試運行的公路港物流信息交易中心係統,這個(ge) 係統與(yu) 傳(chuan) 化物流在全國眾(zhong) 多的樞紐港口節點聯通,隨時獲悉全國的貨運信息,讓貨主和司機直接相連,貨車對接,從(cong) 而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在生產(chan) 中的成本占比,提升經濟效益。據悉,這個(ge) 規劃1000畝(mu) 的公路港項目,是無錫市“十二五”規劃項目和惠山區重點工程,建成後將是華東(dong) 地區最大的公路物流樞紐。“空運有空港,水運有碼頭,火車有車站,公路客運都有汽車站,公路貨運同樣需要港口,傳(chuan) 化公路港扮演的就是這樣的角色。”

而其樞紐作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於(yu) 線上線下聯通的物流信息交易中心。據悉,這個(ge) 信息交易中心將在本月底正式投入運營,其一大服務載體(ti) 就是“易配貨”的手機APP應用軟件。對於(yu) “公路港”模式的進駐,行業(ye) 人士稱,這將有望改變無錫物流行業(ye) 的未來發展,“無錫的物流相當發達,且曆史悠久,華東(dong) 地區一直是樞紐。但是,與(yu) 全國的行業(ye) 一樣,同樣麵臨(lin) 著環境差,設施落後,信息不對稱,管理滯後等問題,製約了行業(ye) 發展,影響了經濟效率。我們(men) 希望目前國內(nei) 非常流行的傳(chuan) 化‘公路港’模式,為(wei) 無錫的物流產(chan) 業(ye) 帶來積極的推動和影響作用。”

值得關(guan) 注的是,這個(ge) 項目規劃建設的生活配套中心,將為(wei) 停靠的貨運司機提供就餐、住宿、娛樂(le) 等一站式生活服務,緩解貨運司機長途跋涉的辛苦,打造一個(ge) “卡車司機之家”。本報記者張建波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