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牌電動車河南總代理稱,鄭州冷鏈配送“五一”會(hui) 迎來小高峰
從(cong) 業(ye) 者說,冷鏈配送成本高、賺錢難,規模擴大了估計能實現贏利
河南商報記者 張科峰
淘寶賣水果、順豐(feng) 優(you) 選賣水果……如今,人們(men) 足不出戶就能通過多個(ge) 渠道買(mai) 到生鮮。冷鏈終端市場要“火”,這不,連電動車省級代理商都“相中”它了。
變化
電動車省級代理商
“瞄上”冷鏈終端配送
“鄭州冷鏈配送,今年‘五一’會(hui) 迎來小高峰。”
最近,一家品牌電動車的河南總代理李洪傑將業(ye) 務領域鎖定冷鏈終端配送車輛市場。
這是他和電商、快遞行業(ye) 打交道多年的新發現——從(cong) 2009年起,他開始為(wei) 郵政提供電動三輪車等配送車輛,隨後又成為(wei) 順豐(feng) 等快遞企業(ye) 的合作夥(huo) 伴。而從(cong) 去年開始,他發現冷鏈配送“熱”了起來,一些鄭州本土生鮮電商企業(ye) 從(cong) 他這裏訂購配送車輛,並準備在今年擴大規模。
“做冷鏈終端配送,普通車輛沒有優(you) 勢,最終離不開冷鏈車輛。”經過與(yu) 客戶交流,李洪傑愈發肯定了自己的這個(ge) 想法。
和企業(ye) 總部多次溝通後,他們(men) 現在研發出了冷鏈配送電動車,“冷藏和恒溫,新車都可以實現”。
調查
生鮮電商正掀起第二波熱潮
冷鏈終端市場現狀究竟如何?
據了解,2005年,我國生鮮電商迎來第一波熱潮,當年易果生鮮成立,隨後順豐(feng) 優(you) 選等紛紛上線。進入2013年,順豐(feng) 優(you) 選等進行全國擴張,生鮮電商迎來第二波熱潮。
如今,淘寶等綜合型電商、優(you) 果網等垂直型電商、順豐(feng) 優(you) 選等物流企業(ye) 以及全國連鎖型商超都在發展線上生鮮業(ye) 務。
我國2013年的數據顯示,當年生鮮食品網購交易額達到57億(yi) 元,同比增速達到40.7%。
而在鄭州,進行生鮮終端配送的本土企業(ye) 也開始出現。
從(cong) 去年8月起,一家名為(wei) “菜籃網”的電商企業(ye) 開始為(wei) 經開區遠大理想城的鄭州居民提供生鮮預訂、配送服務,如今這家企業(ye) 的服務範圍已經涵蓋花園路以東(dong) 、北三環以南、經開第八大街以西、經南五路以北區域。
菜籃網總經理薑曉宇告訴記者,今年他們(men) 還將擴大服務範圍,實現三環以內(nei) 配送。
去年9月份,位於(yu) 鄭州市經一路與(yu) 紅專(zhuan) 路交叉口北的萬(wan) 邦生鮮大賣場開業(ye) ,還實現了網上下單,線下配送上門。
另外一家電商平台“惠品·生活”也在為(wei) 鄭州主城區市民提供生鮮、水果及幹貨零食的網銷和配送。
李洪傑覺得,生鮮終端市場正處於(yu) 行業(ye) 爆發的前夜。
說法
電商客流量不足製約終端配送業(ye) 務量
不過,冷鏈終端市場看似繁榮,線上交易帶動的業(ye) 務量卻遠遠達不到贏利的要求。
薑曉宇介紹,他們(men) 承諾,消費滿1元就免費送貨,發現質量問題立即退貨,並且每天分四個(ge) 送貨時段,可以實現客戶當日下單、商品次日送達。
但現在的情況是,用戶還沒有養(yang) 成購買(mai) 習(xi) 慣,消費人群達不到足夠數量,難以形成配套的大宗物流。
作為(wei) 萬(wan) 邦生鮮大賣場的運營者,河南萬(wan) 邦商業(ye) 連鎖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經理周慧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周慧稱,平時公司還為(wei) 一些大企業(ye) 後廚進行配送,比電商業(ye) 務量大,因此,電商業(ye) 務配送線路往往根據就近的大企業(ye) 配送線路設計。
算賬
冷鏈配送成本比普通配送高一倍
一位快遞企業(ye) 人士說,與(yu) 普通配送業(ye) 務相比,冷鏈配送成本至少高出一倍。
薑曉宇介紹,生鮮電商成本確實很高:包括冷庫在內(nei) ,他建了1800平方米的倉(cang) 庫,目前有10個(ge) 網點,每個(ge) 網點要有一輛4.2米長的運輸車以及10多輛電動三輪車。網點工作人員平均在10個(ge) 人以上,參照和他們(men) 做相似工作的快遞員月收入,每人月均工資三四千元。
並且,即便控製效果好,生鮮品的損耗也會(hui) 比普通物品高出不少,這也增加了成本。
如此下來,“一斤菜的價(jia) 格還沒有物流成本高。”他說,目前在做生鮮終端配送的企業(ye) 還普遍沒有采用冷鏈終端配送車輛,而是以普通車輛加冰塊運輸代替。
不過,對於(yu) 萬(wan) 邦生鮮大賣場而言,則顯然好很多。
周慧介紹,河南萬(wan) 邦商業(ye) 連鎖有限公司是河南萬(wan) 邦國際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有自己市場的貨源、冷庫、物流資源和種植基地、采購客戶體(ti) 係,節省了一定成本。
“鏈條隻有達到一定規模,才能把成本降下來。”她說。
觀點
有的說上市才能贏利
有的說擴大規模可贏利
業(ye) 內(nei) 人士介紹,2013年就有本土企業(ye) 在鄭州試水生鮮終端配送,但很快就以賠本收場。
“做生鮮電商,有的是懂電商、不懂生鮮,有的是懂生鮮、不懂電商。”做電商出身的薑曉宇說,隻有成熟的獨立運營團隊才能做這個(ge) 事兒(er) 。
周慧也介紹,前期有一個(ge) 團隊磨合、融入企業(ye) 的過程。
薑曉宇認為(wei) ,即便如此,也不能抱賺錢的希望。
“這個(ge) 事兒(er) 不可能賺錢。”薑曉宇說,運營企業(ye) 的出路在於(yu) 通過擴大規模,提升知名度等無形資本,從(cong) 而進行融資上市,在用戶基礎上拓展其他業(ye) 務。
而周慧有不同看法,她說,他們(men) 公司的目標是不僅(jin) 要讓消費者得實惠,自己也要實現贏利。
她透露,公司已經在洽談並購其他連鎖企業(ye) ,通過布局便捷的配送網點,擴大規模,降低成本,實現可持續運營。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