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P2P平台擁抱供應鏈金融背後的邏輯

發布時間:2015-03-20 10:49:38 新浪財經

由於(yu) 第三方P2P平台擔任信息中介的特質,並未增加中間環節,也為(wei) 融資企業(ye) 事實上降低了融資成本。以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道口貸為(wei) 例,由於(yu) 中間環節的減少,以及有核心企業(ye) 承諾兌(dui) 付,供應鏈上的中小微企業(ye) 融資成本可以低至10%。

關(guan) 於(yu) 金融,曾有一個(ge) 經典的比喻,“一個(ge) 偏遠的小鎮上,很多人都欠了債(zhai) 。這天來了一個(ge) 外地人,來到一家飯館,拿出1000塊錢,說要吃頓飯。飯店老板隨即馬上把1000塊還了肉店老板的肉錢,肉店老板又拿這1000塊還了養(yang) 殖場的豬錢,養(yang) 殖場老板又還了飼料廠的1000塊飼料錢,飼料廠老板又拿錢還了飯店老板的1000塊飯錢。這時,外地人說有事要馬上走,不吃了,又把錢拿走了……。”故事的最後,實際上錢還是被拿走了,但是每個(ge) 人欠的債(zhai) 都還清了。

這是課堂上講解金融時最常用的一個(ge) 例子,初衷是揭示資金的流動性以及金融服務產(chan) 生的邏輯,但如果我們(men) 換個(ge) 角度看,從(cong) 飯店到飼料廠,這也是一個(ge) 經典的供應鏈場景,而最終沒有被花出去的哪1000塊錢,正是供應鏈中的現金流動場景。       

所謂供應鏈概念,即圍繞核心企業(ye) ,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最終用戶連成一個(ge) 整體(ti) 的網絡鏈條,如果通過合理的整合,幾方之間可以實現高效的互動和協同,從(cong) 而降低資金成本,提高經濟運轉效率。

但現實並不美好,核心企業(ye) 往往會(hui) 通過推遲對供應商的付款或加快向分銷商轉移庫存,來降低自身財務壓力,就像比喻中的飯店、肉店、養(yang) 殖場等等,為(wei) 了選擇降低自身成本,紛紛選擇了擴大賬期,拖延欠款,而這類做法也形成對整個(ge) 上下遊的資金擠壓。一個(ge) 看似簡單的成本轉移,實際上是把上下遊企業(ye) 置於(yu) 競爭(zheng) 的對立麵,沒有真正體(ti) 現供應鏈成員之間利益共通的原則。

而通過供應鏈上下遊資金的統籌安排,合理分配各個(ge) 節點的資金流動性,就可以實現整個(ge) 供應鏈財務成本的最小化。所以,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因此產(chan) 生,而供應鏈金融也就由此而興(xing) 。早在2008年危機前,《歐洲貨幣》雜誌就形容供應鏈金融為(wei) 21世紀以來“銀行交易性業(ye) 務中最熱門的話題”,而隨著金融危機後伴隨的信貸緊縮、去杠杆化大背景,供應鏈金融保持了一枝獨秀的高增長態勢,由此廣受矚目。

回到國內(nei) ,目前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機構,包括銀行、上市公司以及第三方P2P平台。而隨著後兩(liang) 者紛紛涉足供應鏈金融服務,這一模式關(guan) 注度也再度升溫。

對銀行而言,雖然供應鏈金融服務由來以久,但做為(wei) 對公業(ye) 務的一部分,其傳(chuan) 統上抓大放小的粗放式模式在服務中小微企業(ye) 上存在天生短板,無論在利率、期限還是質押權項,均不存在優(you) 勢。而一般而言,一條產(chan) 業(ye) 鏈上的80%以上的企業(ye) 都是中小企業(ye) ,由於(yu) 信用和風險識別成本較高,這類企業(ye) 較難從(cong) 銀行獲取信貸資金。

以商業(ye) 保理業(ye) 務為(wei) 例,中國非金融企業(ye) 應收賬款餘(yu) 額規模達到16萬(wan) 億(yi) 元,然而針對應收賬款項貼現管理的商業(ye) 銀行保理業(ye) 務規模則隻有2.8萬(wan) 億(yi) 元,目前保理行業(ye) 僅(jin) 覆蓋了17%的應收賬款融資需求,缺口很大。

上市公司則是這一領域另一大玩家,據統計,目前滬深兩(liang) 市已有20餘(yu) 家上市公司涉足供應鏈金融業(ye) 務,很多企業(ye) 紛紛自己成立財務公司或者幹脆搭建P2P平台,來介入供應鏈金融服務。

但對上市公司而言,提供金融服務所需的資金來源是最大問題,目前,上市公司提供供應鏈融資業(ye) 務主要依賴自有資金,有限的自有資金規模限製了供應鏈融資業(ye) 務規模的拓展,而如果擴大業(ye) 務範圍,企業(ye) 必須從(cong) 外部獲取高成本資金來滿足業(ye) 務需求,這又勢必將推高借款成本,加大了融資企業(ye) 的財務負擔。而自己搭建P2P平台從(cong) 民間融資,則又有自融的嫌疑,處於(yu) 監管的灰色地帶。

傳(chuan) 統服務的空白與(yu) 短板,因此市場才有了第三大玩家,第三方P2P平台。如果以目前國內(nei) P2P平台的資產(chan) 來源看,所有的借款需求無外乎來自線下小額貸款公司(自營或合作)、擔保公司、信托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等,其中的借款人質量、風控模型、風險點各不相同,但大部分均是傳(chuan) 統民間借貸業(ye) 務的線上化,而供應鏈金融,則為(wei) P2P平台提供了更大的安全性與(yu) 想象空間。

由於(yu) 直接接觸核心企業(ye) 的經營與(yu) 生產(chan) ,對接實體(ti) 經濟,供應鏈金融裏的應收賬款轉讓、存貨融資、渠道融資等成為(wei) 了相對安全穩健的項目來源,同時大多又是短期資金周轉的融資,適用於(yu) P2P短期借貸的特性。盡管在利率回報上並不具備很大優(you) 勢,但由於(yu) 供應鏈金融是圍繞核心大企業(ye) ,有核心企業(ye) 承付,同時平台又可以直接接觸到貿易數據、資金流動等信息,風控成本以及風險均被大幅降低。

同時,由於(yu) 第三方P2P平台擔任信息中介的特質,並未增加中間環節,也為(wei) 融資企業(ye) 事實上降低了融資成本。以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道口貸為(wei) 例,由於(yu) 中間環節的減少,以及有核心企業(ye) 承諾兌(dui) 付,供應鏈上的中小微企業(ye) 融資成本可以低至10%。

這也是P2P平台擁抱供應鏈金融背後的必然邏輯,這裏麵既有以校友供應鏈金融服務為(wei) 主打的道口貸等,也有2015年開始調轉方向涉足此領域的傳(chuan) 統P2P平台等等。隨著中國宏觀經濟的進一步放緩,資產(chan) 質量的下降、壞賬率的上升正成為(wei) 必然趨勢,對於(yu) 可靠、優(you) 質借款客戶的爭(zheng) 奪,也將變得白熱化,由此,對於(yu) 供應鏈金融模式的關(guan) 注,有望在今年迎來更高潮。

當然,供應鏈金融與(yu) P2P平台融合僅(jin) 僅(jin) 是趨勢之一,長久以來,國內(nei) 傳(chuan) 統金融信息化水平和電子商務發展的滯後,使得讓供應鏈金融信息技術含量偏低,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圍繞供應鏈的多樣金融服務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如果把目光放向國外,世界上最大的船運公司馬士基與(yu) 最大的快遞公司UPS第一位的利潤來源都是金融物流服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隨著與(yu) 互聯網平台的加速融合,中國供應鏈金融服務未來前景可期。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