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三峽大壩前看到,一些船舶正緊張有序地在壩前排隊候閘。在大型集裝箱船“民超號”上,船長程海鷗正在指揮駕駛。“一般集裝箱船要待閘2天左右,散貨船要等4、5天才能過閘。從(cong) 重慶到宜昌600公裏,船行隻需44個(ge) 小時,待閘的時間卻要更長。”程海鷗無奈地說。
長江黃金水道是長江經濟帶的基礎性支撐,對沿江省市發展發揮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2003年三峽工程蓄水以來,上遊航運條件大大改善,長江航運的優(you) 勢得到進一步發揮。但隨著近年來上遊地區經濟發展日益快速,承接東(dong) 中部產(chan) 業(ye) 轉移日益增多,過閘貨物需求量日益增大,三峽船閘提前19年達到設計通過能力,越來越成為(wei) 長江黃金水道的“瓶頸”,製約著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尤其是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發展。
航運企業(ye) 、工礦企業(ye) 、管理部門及行業(ye) 專(zhuan) 家建議,宜盡快開辟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從(cong) 根本上提高三峽大壩的通過能力,進一步釋放長江黃金水道的經濟帶動效應。
過閘擁堵日益加劇
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三峽大壩過閘客貨運量達到1.2億(yi) 噸,超過設計通過能力的20%,船舶平均待閘時間達40小時以上,9至12月平均長達52小時。過閘擁堵加劇,為(wei) 航運企業(ye) 、通航管理部門、長江上遊省份帶來經濟、安全等方麵壓力。
為(wei) 了提升過閘效率,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將待閘船舶安排在上遊幾公裏遠的錨地候命。《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錨地看到,滾裝船、集裝箱船、散貨船、危化品船等各類船舶緊密地停靠在岸邊錨地,綿延數公裏。“三峽壩區平均每天積壓船舶約200多艘次,遇不良天氣、汛期大流量、船閘檢修等情況,積壓船舶數量會(hui) 迅速增加,最高曾達到940艘次。”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局長計玉健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大量船舶在三峽大壩積壓,給企業(ye) 帶來了經濟損失,給相關(guan) 部門帶來安全問題。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以下簡稱長航局)的一份初步測算顯示:2014年船舶在三峽壩區積壓所增加的直接成本約3.3億(yi) 元,船舶在壩區長時間待閘使得營運收入減少約18.8億(yi) 元,過閘貨物不能準時運到目的地所造成的工礦企業(ye) 生產(chan) 延誤損失更是巨大。
重慶長江輪船公司總船長王嘉玲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ge) 往返船次等待的時間折算成3.5天,按每艘船舶每天損失1.2萬(wan) 元計算,去年該公司共計216個(ge) 航次,一年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907萬(wan) 元。“目前,航運企業(ye) 效益不景氣,日益增長的待閘時間讓航運企業(ye) 更加雪上加霜。”王嘉玲說。
除經濟損失外,安全隱患也不容忽視。計玉健說,大量船舶聚集錨地待閘存在多方麵安全隱患,如若發生火險易產(chan) 生“火燒連營”的情況。為(wei) 減少待閘船舶,船閘持續超負荷運轉,也給運行安全帶來巨大壓力。
此外,由於(yu) 長江上遊省份不少石油、食用油等重要物資通過長江水運供應,一旦無法及時供應,將影響正常的生產(chan) 、生活秩序。
製約上遊經濟發展
記者采訪了解到,為(wei) 滿足不斷增長的貨物過閘需求,國家相關(guan) 部門采取多種措施挖潛,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擁堵的狀況,但目前挖潛已達到極限,隨著上遊地區經濟增長提速,待閘時間日漸增長的趨勢不可扭轉。
長航局副局長朱汝明說,近年來管理部門主要通過兩(liang) 種方式挖潛:一是提高運行管理水平。2014年,過閘貨運量已超出設計能力20%,運行天數和運行方式均已達到極致,再挖潛隻能降低安全係數、標準;二是提高船舶的標準化及船舶的裝載率。但目前受限於(yu) 航道水深,可供挖潛的空間很有限。
計玉健也認為(wei) ,按照目前的情況,三峽過閘目前幾乎無潛可挖了。“現在通過量達1.2億(yi) 噸,船閘運行已經非常吃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安全指標。”
三峽大壩過閘貨運能力已達極限,但長江上遊地區經濟卻普遍在高速增長,過閘需求也進一步提升。“近年來,長江上遊三省一市的經濟增速普遍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隨著產(chan) 業(ye) 梯度轉移持續深入推進,預計將長期保持高增速。多個(ge) 權威機構預測,2020年,過壩貨運量要達到2億(yi) 噸,2030年要達到3億(yi) 噸。”長江上遊經濟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王崇舉(ju) 說。
“長江上遊地區各省市未來將持續保持第二產(chan) 業(ye) 為(wei) 主導的發展格局,產(chan) 業(ye) 沿長江布局將更加規模化和集聚化。此外,長江上遊地區也是我國礦產(chan) 資源、能源資源的富集地,開發潛力大,是我國南方重要的煤炭、黑色金屬和硫鐵礦產(chan) 地。三峽大壩航運受限,對上遊地區經濟發展來說無異於(yu) ‘卡脖子’,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全國資源的供需和產(chan) 業(ye) 的承接。”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副院長、總工程師吳澎表示。
重慶市交通委員會(hui) 主任滕宏偉(wei) 表示,隨著國家實施長江經濟帶戰略,上遊地區都在積極行動,要利用黃金水道實現通江達海,促進經濟發展。重慶作為(wei) 長江上遊航運中心,隨著果園港鐵水聯運開通,重慶至四川、貴州等地的多條高速公路投用,尤其是蘭(lan) 渝鐵路即將實現通車,整個(ge) 西南地區甚至西北地區的更多貨物將選擇重慶港走水路,而三峽船閘的擁堵成為(wei) 大家最大的憂慮和擔心,三峽過閘新通道建設已經刻不容緩,否則三峽工程將從(cong) 極大地促進航運發展轉變為(wei) 製約航運發展的瓶頸,影響國家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
宜開辟過閘新通道
長江上遊航運企業(ye) 、工礦企業(ye) 、西南地區交通部門、長江航運管理部門以及部分專(zhuan) 家建議,當前正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關(guan) 鍵時期,亟須低碳環保、價(jia) 低量大的長江水運發揮正效應而非“卡脖子”,宜盡快開辟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以解過閘日益擁堵的“燃眉之急”。
“水運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從(cong) 價(jia) 格來看,鐵路運價(jia) 是水運的6至9倍,公路是水運的10至20倍;從(cong) 運量來看,公路、鐵路完全無法和水運相提並論,更無法對大體(ti) 量貨物進行運輸;從(cong) 環保來看,水路更加環保、節約。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早晚都要修,晚修不如早修!”朱汝明表示,當前為(wei) 解決(jue) 過閘難,有人建議采取翻壩或修沿江鐵路等方式,但從(cong) 環保、運量、價(jia) 格、貨種來看,都不能完全替代水運。
國家內(nei) 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緒進認為(wei) ,修建新通道是破除長江航運“腸梗阻”的根本之策,由於(yu) 航運新通道建設要經過研究、論證、立項、建設等漫長過程,至少需要10年時間,啟動可行性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
專(zhuan) 家建議,一是在左岸修建雙線五級船閘,設計通過能力與(yu) 現有三峽大壩船閘相同,修建完成後能將三峽大壩過閘貨運量提升至2億(yi) 至2.5億(yi) 噸左右。新通道建設占地麵積不足2平方公裏,移民搬遷、生態環保等方麵影響和投入有限。
二是對葛洲壩(10.12,0.00,0.00%)船閘實施配套改造,尤其對是三號船閘擴能。目前,葛洲壩三號船閘的尺度與(yu) 三峽大壩船閘及葛洲壩另外2個(ge) 船閘尺度不匹配,影響了船舶通過能力。
三是加大三峽大壩與(yu) 葛洲壩間航道整治。目前兩(liang) 壩間38公裏的航道存在水流急、礁石多等礙航因素,汛期大流量對通航產(chan) 生一定影響,宜繼續加大兩(liang) 壩間的航道整治。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