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亞馬遜入駐天貓,留下的三大懸念

發布時間:2015-03-11 11:17:52 互聯網

亞(ya) 馬遜低調入駐天貓,似乎並不想聲張,可還是被細心的觀察人士發現了。盡管過去幾年陸續有當當、國美、1號店入駐天貓的案例,不過這一次世界前“首大”電商平台亞(ya) 馬遜入駐今日最大電商平台,引發的關(guan) 注還是大得多,由於(yu) 雙方緘默以對,也留下了一些懸念。

懸念1、這是總部意誌,亞(ya) 馬遜中國是否成棄兒(er) ?

亞(ya) 馬遜此前在天貓有一個(ge) 名為(wei) “Kindle官方旗艦店”的品牌店,售賣Kindle係列電子書(shu) 閱讀器、平板等產(chan) 品。因為(wei) 品類稀少,對亞(ya) 馬遜的品牌、亞(ya) 馬遜中國的模式不會(hui) 構成衝(chong) 擊。這一次亞(ya) 馬遜直接入駐天貓,雖然當前品類隻是海外直采,但帶來的影響卻不容小覷。

2013年6月,新浪科技崔西曾報道,亞(ya) 馬遜全球BD負責人推動中國區負責人曾與(yu) 天貓高層密會(hui) 溝通,主要內(nei) 容是探討亞(ya) 馬遜與(yu) 天貓合作及進駐的可能性,當時說此一合作由亞(ya) 馬遜全球直接溝通,總部牽頭洽談此事,意味著亞(ya) 馬遜全球更加重視中國市場的發展,現在則有媒體(ti) 報道提及,此時由亞(ya) 馬遜CEO貝索斯親(qin) 自推動。顯然,這是亞(ya) 馬遜總部的意誌。

這似乎並非亞(ya) 馬遜中國想要的結果。大家選擇去天貓選購亞(ya) 馬遜的優(you) 勢品類產(chan) 品,亞(ya) 馬遜中國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在哪裏?就在雙十一期間,亞(ya) 馬遜中國應對阿裏海外購的策略便是海外購物節,亞(ya) 中高管稱對結果十分滿意,似乎還在做最後的努力,向總部證明亞(ya) 中實力。到了2月卻悄悄入駐當時要狙擊的敵人,含笑泯恩仇的結局來得太快了點。如果日後亞(ya) 馬遜旗艦店上架更多SKU,亞(ya) 馬遜中國何去何從(cong) ?

懸念2、亞(ya) 馬遜和阿裏巴巴的甜蜜期會(hui) 持續多久?

在阿裏巴巴上市宣布啟動國際化戰略之前,亞(ya) 馬遜和阿裏巴巴幾乎是井水不犯河水。一是雙方在模式上有本質區別,亞(ya) 馬遜自營B2C為(wei) 主,跟京東(dong) 一樣都相當於(yu) 超市,更擅長供應鏈,阿裏則是B2C平台,相當於(yu) 萬(wan) 達地產(chan) 。二是亞(ya) 馬遜中國市場份額隻有1.5%(截至2014年6月),天貓商城占B2C網絡零售市場的57.4%,並不在一個(ge) 量級競爭(zheng) 。一個(ge) 立足全球市場,一個(ge) 聚焦中國市場,並無衝(chong) 突。

2014年9月,隨著阿裏巴巴上市,火藥味濃烈起來。亞(ya) 馬遜在阿裏巴巴上市之前一直雄踞全球最大電商平台,旋即被市值2000億(yi) 美金的阿裏反超,名次的變化,暗含著雙方在資本市場的交鋒,兩(liang) 者分別在納斯達克和紐交所爭(zheng) 奪著投資者。更大的衝(chong) 突來自於(yu) 阿裏巴巴全球化的野心。現在,阿裏真正的競爭(zheng) 對手已經不再是京東(dong) ,而是亞(ya) 馬遜和EBay。因為(wei) ,阿裏想要走出去,這有兩(liang) 個(ge) 意思,一是幫助中國人更便捷地購買(mai) 海外產(chan) 品,二是幫助中國商家把產(chan) 品直接賣給海外終端用戶。

雙十一全球上百個(ge) 國家參與(yu) 、英國威廉王子來華推介英國品牌、在多個(ge) 國家舉(ju) 辦設計周、投資新加坡郵政,阿裏在上市之後國際化動作頻繁。一名接近亞(ya) 馬遜中國人士更是向我透露,亞(ya) 馬遜有一個(ge) 不歸屬於(yu) 亞(ya) 馬遜中國的團隊,負責狙擊阿裏的國際化,拉攏中國賣家入駐亞(ya) 馬遜全球。因為(wei) 今天不拉攏他們(men) ,明天他們(men) 就在天貓賣貨到海外,與(yu) 亞(ya) 馬遜競爭(zheng) 。兩(liang) 家的競爭(zheng) 正在趨於(yu) 激烈,未來全球電商必將是“AA大戰”。

在阿裏上市當天馬雲(yun) 接受采訪時曾表示,不排除會(hui) 和亞(ya) 馬遜設立合資公司,共同服務中小企業(ye) 。阿裏需要學習(xi) 其供應鏈、走出全球;亞(ya) 馬遜需要借助阿裏這顆中國大樹找到自己的正確位置,在共同利益驅使下,雙方現在走到一起,但又能堅持多久呢?

懸念3、京東(dong) 會(hui) 不會(hui) 是下一個(ge) 入駐天貓的B2C自營電商?

亞(ya) 馬遜與(yu) 阿裏巴巴的牽手說明了兩(liang) 點,一是沒有永遠的敵人;二是自營B2C入駐B2C平台,已是大勢。眾(zhong) 所周知的案例是,當當、國美和1號店便已入駐天貓,更有意思的是,國美還入駐了當當。“入駐”,正在成為(wei) 電商合作的主流方式。看上去是到對方地盤開一個(ge) 店,實際是要獲取對方的流量、用戶和訂單,代價(jia) 則是租金、廣告費、交易費,以及話語權。更重要的是,就算能夠獲得別人的流量填飽肚子,但卻必須遵守其遊戲規則,被卡住脖子,渠道為(wei) 王。

即便有諸多代價(jia) ,各大垂直自營B2C對天貓紛紛繳械,核心原因還是在於(yu) 利益。在當當、國美、1號店們(men) 有精力考慮未來是否會(hui) 被控製之前,它們(men) 需要活下去,或者做起來。李國慶在當當入駐天貓時的比喻可謂生動:“人家在人流熱鬧的商業(ye) 街上搞一個(ge) 商業(ye) 地產(chan) ,我們(men) 就是賣商品的,當然要進駐了。再說租金也不貴。”阿裏已經占據了熱鬧地盤了(用戶量),建設了支付寶、阿裏媽媽等基礎設施,賣東(dong) 西的早看清、早低頭、早實惠。阿裏巴巴不是賣東(dong) 西的,而是做基礎設施的,與(yu) 自營B2C平台本質上存在合作機會(hui) 。

我的問題是,京東(dong) 是否會(hui) 成為(wei) 下一個(ge) 入駐者?現在誰都會(hui) 覺得沒有可能。不過看看京東(dong) 財報,2014年,虧(kui) 損50億(yi) 人民幣,是上一年的十倍。何時盈利尚未可知,流量成本高企不下,2014年銷售成本1016億(yi) 元同比增長63%,主要是流量采買(mai) 成本,阿裏擁有的正是流量,尤其是在國際化取得一定成果之後還會(hui) 擁有京東(dong) 不具備的海外流量,這些未來對京東(dong) 誘惑隻會(hui) 越來越多。京東(dong) 的優(you) 勢是供應鏈和物流,這與(yu) 阿裏存在互補之處。因此,看看亞(ya) 馬遜旗艦店,未來京東(dong) 入駐天貓是否也會(hui) 成為(wei) 可能?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