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德邦物流如何讓大象起舞?

發布時間:2015-02-10 11:33:42 中國大物流網

成立於(yu) 1996年的德邦物流不能說名氣不大,在行業(ye) 發展的高峰時期,德邦的年增長速率一度達到60%以上,最高峰值接近85%。近年來,早已坐穩了國內(nei) 零擔物流行業(ye) 老大的寶座的它保持著每年20%以上的複合增長率。2014年,德邦營業(ye) 收入約為(wei) 112億(yi) 元,淨利潤約為(wei) 5億(yi) 元。同年上馬的德邦快遞業(ye) 務收入約5.3億(yi) 元,月平均淨增長率達30%以上。

但與(yu) 此同時,德邦的低調也讓外界頗為(wei) 不解,在高速發展的幾年中,創始人崔維星僅(jin) 有幾次公開的露麵。這種姿態與(yu) 其業(ye) 績的高速成長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也讓外界對這個(ge) 神秘的企業(ye) 充滿了好奇,不斷猜測它成功背後的“大招”。

其實,正如崔維星所言,麵對未來,沒有人是先知。德邦的模式,是在經曆過無數次的試錯之後,一年一年建立起來的。

●  垂直化管理的困惑

德邦以垂直化管理打造出零擔物流市場的標準化服務,在行業(ye) 裏殺出一條血路,沒想到,這竟然成了製約其未來發展的短板。

崔維星的決(jue) 策風格很簡單,“專(zhuan) 注看準的領域,苦練內(nei) 功,持續發力”。他始終堅信零擔物流是一個(ge) 空間巨大的藍海,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眼見同行們(men) 對大客戶趨之若鶩,也能“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

名詞解釋

零擔物流:一種介於(yu) 合約物流(大客戶物流)和快遞之間的物流模式,每票重量在50-1000kg,物流商將不同托運人的貨物拚車運輸,零收整發,主要服務於(yu) 中小企業(ye) 。

為(wei) 何要死磕零擔?崔維星想得很清楚:合約物流的訂單盡管誘惑力非常,但大企業(ye) 也很強勢,在支付上要求獲得更大的空間;在產(chan) 品上,要求獲得定製化的服務。相反,中小企業(ye) 客戶雖然單個(ge) 業(ye) 務量不大,但集中起來數量眾(zhong) 多,且可以用標準化的服務滿足需求。物流服務是一種鏈條式的服務,在初創階段,標準化就是德邦最好的武器。

與(yu) 標準化業(ye) 務模式相對應的,是垂直化管理為(wei) 主的組織形態。德邦當時的專(zhuan) 業(ye) 極度細分,經營、運營、人事、財務等不同的管理職能自成係統,從(cong) 總部一級級下沉到區域,形成一條封閉、垂直的匯報鏈條。這樣的組織模式在快速發展的最初十年,為(wei) 德邦提供了強大的執行力,確保了客戶體(ti) 驗,更方便了德邦在大幅度擴張網絡時按照標準快速複製“德邦服務”。

但是,隨著德邦的快速發展,這種邊界明確的組織模式很快暴露出了問題。

從(cong) 橫向邊界(專(zhuan) 業(ye) 分工)上看,由於(yu) 各個(ge) 係統考核的KPI導向不同,橫向協同成為(wei) 了大問題。例如,經營部門偏重收入,恨不得全天24小時收貨;但運營部門偏重質量、安全,需要考慮收貨之後能不能及時中轉和運輸的問題,希望限製收貨的時間,因此矛盾時有發生,由於(yu)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領導也做不了裁判。另外,德邦每個(ge) 專(zhuan) 業(ye) 係統內(nei) 部都設有研究部門,但“研究”有時單從(cong) 各自的角度出發,很難推廣到跨部門應用上,白白浪費了資源。

從(cong) 縱向邊界(管理層級)上看,總部決(jue) 策、基層執行的問題也不小。分解指標之後,總部身上扛著指標,卻無法直接指揮,調動一線部門資源;一線部門身上扛著指標,卻隻能執行總部的標準,更別提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應對行動。一線越來越認為(wei) 總部的標準過於(yu) 僵化,不適應市場;而總部則開始認為(wei) 一線執行不力。雙方指標完不成,都會(hui) 扯皮到對方身上。市場和總部之間的“隔熱牆”愈益嚴(yan) 重,使得德邦在迅速響應客戶需求方麵逐漸被動,帶來客戶滿意率的迅速下降,縱向邊界導致市場和決(jue) 策中心(總部)之間的“隔熱牆”也越來越嚴(yan) 重。

這種有邊界的組織模式還帶來了一個(ge) 嚴(yan) 重的問題——人才整體(ti) 實力提升緩慢。

其實,說人才整體(ti) 實力提升緩慢未免有點危言聳聽。早在2008年,物流行業(ye) 就傳(chuan) 出了“德邦是黃埔軍(jun) 校”一說,不少競爭(zheng) 對手公然宣稱“德邦的員工優(you) 先錄用”。但是,對於(yu) 有著“惶者生存”文化的德邦,按照未來的願景來反推人才隊伍應有的實力,他們(men) 還是給自己“苛刻”地僅(jin) 僅(jin) 打了個(ge) 及格分。

在德邦,管理人員分為(wei) 兩(liang) 類:一類是“草根”,即創業(ye) 初期的低學曆元老;另一類是“新手”,即2006年開始通過校園招聘的應屆大學生。這批人的優(you) 點是具有創業(ye) 熱情,不計代價(jia) 地投入。事實上,也正是這群人使得德邦在初生期能夠快速發展,但隨著企業(ye) 的壯大,大公司經驗和現代化管理理念越來越重要,而德邦的兩(liang) 類人卻是“沒吃過豬肉,也沒見過豬跑”(德邦內(nei) 部語)。

為(wei) 何不選“空降兵”?崔維星有自己的理念,他異常重視德邦文化的純潔性,認為(wei) 外部人很容易破壞這種珍貴的文化。而且,如果外部人帶來的成熟知識不能內(nei) 化為(wei) 德邦管理係統上的知識,也無法發揮出作用。事實上,德邦曾經嚐試在稀缺領域(如IT)招入空降兵,最後都離開了。所以,德邦寧願投資人才,等待人才成長,甚至因此失去市場的機會(hui) ,也不願招入“空降兵”。

但是,在垂直化管理的組織模式下,人才發展的速度卻讓管理層擔憂。垂直化管理是一種封閉係統,不僅(jin) 無法實現對外的知識交互,也大大限製了內(nei) 部的知識交互。在這個(ge) 係統裏,每個(ge) 人都向上尋找知識,而知識在向下傳(chuan) 遞的過程中,層層衰減,隻能沉澱下一些“幹燥的標準”。久而久之,盡管能夠促進基於(yu) 業(ye) 務標準的專(zhuan) 業(ye) 化深耕(以致於(yu) 德邦人才成為(wei) 行業(ye) 標準),但人才也容易變得隻會(hui) 執行而忘記了思考。

無論是組織形態,還是人才發展模式,被堅持了近十年的垂直化管理模式,似乎越來越與(yu) 德邦的發展不相匹配了。

“混合式管理”的改造一方麵讓德邦向市場化靠攏;另一方麵,依然保留了科層化。

2008年前後,是德邦發展最快的一個(ge) 階段,發展的盛景一時間掩蓋了內(nei) 力的不足。但是,順風順水時的思考也許正是優(you) 秀企業(ye) 的基因。德邦的管理層“惶者生存”的文化下開始了思考,組織模式相對僵化,而人才又無法快速成長,如何破局?德邦開始從(cong) 組織模式和管理能力兩(liang) 個(ge) 角度尋找突破。

改革的有趣規律是“從(cong) 改良到改革”。也就是說,建立強大帝國的人最初總是不信“隻有改革才能拯救”,直至改良無效後才會(hui) 決(jue) 心改革。德邦也不例外,它拒絕了2008年一家國際谘詢公司提供的組織模式調整建議,開始了“改良”的自我探索。

●  三次改良運動

最初,德邦管理層希望通過各種形式調動員工的創新積極性。從(cong) 2007年開始,創新管理小組、V-up(Value-up)、總裁專(zhuan) 題會(hui) 陸續被引入了企業(ye) 。這類方法在收集員工創意上的確起到了作用。但是,零散的創意似乎很難有效改進企業(ye) 的整體(ti) 管理水平,而到了後來,員工在創意匯報時的表演與(yu) 爭(zheng) 奪晉升的機會(hui) 主義(yi) 傾(qing) 向、創意采納決(jue) 策的時間過短等問題開始暴露,導致這些手段在風靡一時之後被放棄。

與(yu) 此同時,德邦希望通過培訓引入外部知識提升管理人員素質。2009年開始,一方麵,對於(yu) 有明確學習(xi) 需求的管理人員,培訓部門會(hui) 協助聯絡市場上最好的標杆實踐者,安排交流學習(xi) ;另一方麵,對於(yu) 沒有明確學習(xi) 需求的管理人員,培訓部門會(hui) 甄選市場上優(you) 質的培訓機構,列出課程清單讓管理人員自行選擇。

但培訓學習(xi) 畢竟過於(yu) 零散,不成體(ti) 係。2010年,德邦又想到引入體(ti) 係化的課程——惠普商學院的《惠普管理之道》。但體(ti) 係化的課程並沒能帶來想象中的效果,培訓這條“救贖之路”再次被放棄。

於(yu) 是,德邦又開始了對標管理的運動。2009年9月,專(zhuan) 職的對標部門——對標小組成立。這個(ge) 部門除了重點研究UPS等國際物流公司的管理實踐外,還營造全公司的對標氛圍,幫助和督促各部門實施對標項目。一時間,德邦內(nei) 部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對標浪潮,每個(ge) 部門都需要找到行業(ye) 內(nei) 外的標杆企業(ye) 進行對標,甚至連保安部門每天都在絞盡腦汁思考如何對標萬(wan) 科物業(ye) 。

除此之外,每個(ge) 部門也要確定自己的內(nei) 部對標對象,沒有達到全國前三的相關(guan) 部門,要派專(zhuan) 人去駐點學習(xi) ,甚至還要求事業(ye) 部總裁親(qin) 自去。對標的確帶來了管理細節的改善,也更加係統,但由於(yu) 對標的是“形”而不是“神”,很難說提供了整體(ti) 管理水平。一項數據很能說明問題:德邦的外部對標項目覆蓋率為(wei) 53%,但成功率僅(jin) 為(wei) 17%,兩(liang) 項均落後於(yu) 世界一流企業(ye) 。

一番“改良”之後,德邦的管理層開始明白兩(liang) 個(ge) 道理:第一,無論是尋找內(nei) 部的“街頭智慧”,或是引入外部的培訓機構、標杆實踐,都是“以我為(wei) 主”的學習(xi) ,用自己的視角審視外部知識,並沒有形成知識的交互。第二,組織是一個(ge) 係統,在對組織模式沒有轉型的前提下進行局部調整,改良的力量無法形成一個(ge) 合力(甚至是內(nei) 耗的)。

●  借力谘詢

崔維星最欣賞的企業(ye) 之一是華為(wei) ,在德邦的對標運動中,華為(wei) 也成為(wei) 了重點對標對象。 2011年4月,德邦痛定思痛,開始引入谘詢外腦啟動第一個(ge) 企業(ye) 級谘詢項目——“德邦物流戰略谘詢項目”,主要是基於(yu) 對德邦現狀的盤點,厘清管理優(you) 化的整體(ti) 方向。2011年9月,組織構架設計項目和流程優(you) 化項目同時上馬。

從(cong) 組織構架上,這次改革可以歸納為(wei) 兩(liang) 點:第一,經營與(yu) 運營合並,成為(wei) 利潤中心。這樣就能夠由同一個(ge) 決(jue) 策者在經營和運營的指標之間平衡,一線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決(jue) 策權限。第二,將總部轉型為(wei) 專(zhuan) 業(ye) 化後台,成為(wei) 規劃中心和服務中心。

從(cong) 流程優(you) 化上,這次改革一共梳理出基於(yu) 價(jia) 值鏈的1級流程12個(ge) ,發現流程問題386個(ge) ,輸出流程圖149個(ge) 。至此,德邦基於(yu) 價(jia) 值創造構建了一個(ge) 業(ye) 務係統,減少了不必要的非增值環節,且確保了每一個(ge) 業(ye) 務環節都具有相應的標準。每一個(ge) 人都能夠明確自己應該做什麽(me) ,怎麽(me) 做,做到什麽(me) 程度。

在此基礎上,德邦繼續上馬了戰略績效項目,力圖解決(jue) 戰略目標不能逐級下沉、落實不到部門和個(ge) 人的問題。以前那種垂直化的組織模式中,總部向下發布標準,力圖讓標準不走樣,而績效目標則是由下向上報送,總部僅(jin) 僅(jin) 是匯總目標,對於(yu) 戰略目標毫無掌控,績效管理係統根本就是一團混亂(luan) :僅(jin) 以實施該項目當年來計算,需要由秘書(shu) 處跟蹤的任務就有100多項,員工對這類任務的重視遠遠超過指標考核;九大戰略指標占所有考核項的數量和權重都隻有30%,剩下的全是事務性工作;各部門指標變動過於(yu) 頻繁,平均變動率為(wei) 60%,最高的部門達到100%。

顯然,彼時的德邦,並沒有一個(ge) 係統來將員工的投入形成合力。為(wei) 解決(jue) 這一問題,德邦不僅(jin) 建立了目標分解、過程監控和結果考核的製度,還搭建了幾個(ge) 階段的溝通平台,確保能夠調動各類資源,實現既定戰略目標。

這種組織模式可以稱為(wei) “混合式管理”:一方麵,其授權基層形成了若幹有一定決(jue) 策權限的業(ye) 務單元,是在向市場化靠攏;另一方麵,並沒有賦予完全的決(jue) 策權限,依然保留了科層化。

與(yu) 此同時,德邦開始搭建出能夠讓人才快速發展的規範平台。在這個(ge) 平台上,德邦員工以“貼身戰術”圍繞在谘詢顧問身旁。崔維星的目標很明確,德邦不僅(jin) 要向谘詢師們(men) 學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更要讓他們(men) 在轉型過程中幫助德邦帶團隊,讓年輕的員工學會(hui) 大公司的工作模式。這個(ge) 階段,德邦人進步飛快,甚至成為(wei) 行業(ye) 標準,更加受到行業(ye) 對手的瘋狂挖角。從(cong) 表現上看,是一開始儲(chu) 備大學生的優(you) 勢開始厚積薄發;從(cong) 深層次看,光有大學生也無濟於(yu) 事,引入了“好老師”,搭建了“好道場”才是原因!

有了“企發辦”靠實權建立的“網狀目標結構”和“項目協作機製”,德邦正式開始了過渡為(wei) 無邊界組織的進程。

●  讓一線直接呼喚炮火

原來的德邦,依靠其他競爭(zheng) 者無法提供的標準化服務,風光無限。用德邦人的話來說,“貨多的時候,人家排著隊等發貨。”“我們(men) 單單吃整零擔物流市場這塊蛋糕頂端的奶油部分(那些對價(jia) 錢不敏感、對時效和服務敏感的中小零擔客戶),就已經吃不完。”所以,那個(ge) 時候的德邦,用“聚焦中小零擔客戶”的姿態拒絕掉了不少業(ye) 務,拒絕大客戶、標準化操作、大貨不送、易碎品不送……

但是,2014年,德邦在零擔領域曾經的差異化產(chan) 品優(you) 勢開始消失;其他競爭(zheng) 對手願意提供更加貼近用戶的增值服務。例如,德邦隻提供運輸服務,在家俱運輸上,有的物流公司還要提供貨到後的安裝。崔維星和管理層嗅到了濃烈的火藥味。“以客戶為(wei) 中心”,“讓一線直接呼喚炮火(華為(wei) 語)”成為(wei) 了大會(hui) 小會(hui) 上說得最多的話。

此時,混合式管理的組織模式難以適應差異化競爭(zheng) 的需求了——縱向邊界上,職能部門在回收戰略控製權的同時,日益成為(wei) 真正的決(jue) 策中心,而一線部門盡管合並了經營、運營,成為(wei) 獨立的責任主體(ti) ,卻依然僅(jin) 僅(jin) 隻擁有執行權。同時,橫向邊界在調整之後越來越強大,盡管通過總部的統一規劃各司其職,避免了內(nei) 耗,但也讓臨(lin) 時的協同變得找不到方向。

其實,德邦文化中的特點就是執行文化和PK文化。

“執行文化”體(ti) 現的是縱向邊界。過去,控製權一直都在總部。但要傾(qing) 聽市場的聲音,就必須讓直接接觸市場的人參與(yu) 決(jue) 策。

“PK文化”體(ti) 現的則是橫向邊界。德邦強調部門之間的競爭(zheng) ,部門和人才獲得的資源都是PK出來的,這在企業(ye) 的初生期確保了隊伍的狼性,卻造成了協作的問題。例如,在2013年以前德邦,部門之間不共享數據是很正常的。垂直化管理的時期,部門牆很厚;到了混合式管理的時期,各部門進一步各司其職,部門牆更厚了。

當市場的變化襲來,企業(ye) 需要調動資源解決(jue) 時,混合式組織模式的問題乍現。這一次,德邦依然是從(cong) 改良入手。德邦嚐試了用總裁辦來協調,也嚐試了將高管層集中到崔維星家中吃早餐的非正式會(hui) 議,但隨著一線需求變化節奏的加快,這些協調模式的適用性受到挑戰。德邦似乎還需要找到一種更加長效的協調機製,組織模式看來是不得不動了。

●  “企發辦”催動無邊界協作

德邦開始了新一輪的組織轉型。再次進化是從(cong) 一個(ge) 部門——企業(ye) 發展辦公室開始的。這個(ge) 被簡稱為(wei) “企發辦”的部門成立於(yu) 2011年3月,即在谘詢公司進駐提供混合式組織模式之前,德邦已經感覺到需要一個(ge) 整體(ti) 思考企業(ye) 戰略方向的部門。隨著協調越來越多,“企發辦”開始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其他職能。

最初,企發辦成立的功能設計是從(cong) 目標分解上搭建協作機製。以前,無論是垂直化管理還是混合式管理,目標都是逐級往下分解,所有承接目標的部門都是背對背完成任務。但是,臨(lin) 時的客戶需求往往需要部門協同回應。

此時,各部門間該如何合作呢?手握資源分配權的“企發辦”開始發力,將逐級分解的“線條式目標結構”變成了“網狀目標結構”。換句話說,某個(ge) 部門的目標並不一定是來自直線上級,也有可能來自其他匯報線的上級,甚至還有可能來自平級。部門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要想獲得別人的協助,就必須首先幫助別人。

有了溝通的意願,“企發辦”開始搭建正式的溝通平台,一個(ge) 個(ge) 主題的“委員會(hui) ”開始成立起來,如收入管理委員會(hui) 、客戶管理委員會(hui) 、質量管理委員會(hui) 、安全管理委員會(hui) ……在這些委員會(hui) 中,不僅(jin) 僅(jin) 有總部的職能部門,還包括了基層部門,後者不僅(jin) 要列席參加,還要參與(yu) 決(jue) 策。

另外,2012年,“企發辦”又成立了項目管理辦公室(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PMO)。PMO主要負責從(cong) 日常的目標分解中識別出“項目性需求”。簡單來說,就是有的目標分解下來,依靠現有的管理體(ti) 係是無法達成的,此時,就需要發動各相關(guan) 部門一起去尋找一些新的關(guan) 鍵舉(ju) 措。

例如,2014年,德邦發現人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於(yu) 是人力資源標準部發起了一個(ge) “人力資源配置優(you) 化”的項目,加入了業(ye) 務部門、門店管理部門、IT部門等,一同進行協作。 “以前,人力資源配置權在我們(men) 手上,但現在,我們(men) 發現沒有其他部門的協作,我們(men) 根本考慮不到如此多的變量,所以,這個(ge) 項目必須是多方協作的!”項目負責人、人力資源標準部高級總監李春生如此評價(jia) PMO帶來的改變。

通過以上兩(liang) 種機製,企發辦似乎將自己的功能定位於(yu) 服務和支持,這個(ge) 總部職能部門的中心開始帶領總部從(cong) “標準控製、目標分解”向“平台搭建”轉型。但是,2014年的一次事件進一步展示了其直接幹預管理的強大力量。2014年1月,由於(yu) 貨物爆發式增長,長沙外場出現爆倉(cang) ,貨物積壓,卸不下來也運不出去。

事件一過,企發辦開始牽頭進行協調:一方麵,將監控流量的周期由以前的每月變成了每天;另一方麵,設計了針對高流量湧入的應急措施。這種應急措施中,每個(ge) 職能部門和一線部門都需要配給資源來疏導流量。負責華中經營本部的副總裁薛大鵬說:“這種應急事件,還是需要一個(ge) 總指揮,除了企發辦,沒有部門有如此大的能量。”

“企發辦”為(wei) 何具有如此強大的協調能力?因為(wei) 它手握實權。最初的企發辦相當於(yu) 一個(ge) 戰略規劃部,隻能想問題,分解目標,看似重要,實則務虛。為(wei) 了取得調動各部門協作的“抓手”,企發辦納入了財務部的預算職能和人力資源部的績效考核職能。也就是說,各部門必須按照企發辦的遊戲規則來行動,否則,不僅(jin) 得不到相應的資源,還會(hui) 在績效考核中被懲罰。

有了“企發辦”靠實權建立的“網狀目標結構”和“項目協作機製”,德邦正式開始了過渡為(wei) 無邊界組織的進程。從(cong) 橫向邊界上看,任何的部門都可以隨時發起協作,資源之間可以隨時互聯,橫向邊界早就的部門牆已經被打破。從(cong) 縱向邊界上看,基層既扛指標,又參與(yu) 決(jue) 策,呼喚資源補給,責權對等,而完不成指標則變成自己的問題,無處推諉。於(yu) 是,組織的縱向邊界被打破了。

在無邊界的協作中,德邦的員工開始走出自己的一畝(mu) 三分地,學習(xi) 到各種知識,日益成為(wei) 複合型人才,開始變得能夠思考業(ye) 務,而不是僅(jin) 僅(jin) 學習(xi) 谘詢公司帶來的方法。如果說,過去是以谘詢公司為(wei) 主,德邦是學生,現在,德邦已經成為(wei) 主人,谘詢公司是助手。

在管理層眼中,整個(ge) 企業(ye) 都可以用數據和算法來解構。

德邦作為(wei) 一家物流企業(ye) ,服務的安全、便捷、高效,依賴於(yu) 企業(ye) 對資源的合理調配。原來企業(ye) 不大時,可以依賴經驗進行資源配置,但當企業(ye) 越來越大,人腦的容量已經不能處理如此龐大的信息,就必須依賴IT——通過先進的算法和海量的數據,計算出最優(you) 的資源配置方式。

算法和數據來自何處?自然是來自各個(ge) 生成相關(guan) 工作流的部門,來自它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其實,2014年年末,在德邦的員工總數達到7萬(wan) 多人,這其中就有近5000人的職能部門人員。表麵上看,德邦是一個(ge) 勞動密集型企業(ye) ,其實它是一個(ge) “勞動密集型形態包裹的算法企業(ye) ”。以德邦的自建店麵為(wei) 例,德邦的專(zhuan) 業(ye) 人員進行了精確分析,考慮了若幹變量,以形成合理選址,關(guan) 店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崔維星和高管團隊日益發現:臨(lin) 時的遊擊戰不是正途,所有的跨部門協作都應該是固化的高效流程和標準,都應該IT化。於(yu) 是,2014年,在“企發辦”之下又成立了兩(liang) 個(ge) 部門——流程支撐中心和數據支撐中心,分別被定位為(wei) “把業(ye) 務語言翻譯為(wei) IT語言”和“把業(ye) 務運轉翻譯為(wei) IT係統中的數據”。

隨著各部門協作的日益增多,大家都發現了數據是最好的溝通語言。走進德邦任何一位高管的辦公室,辦公桌上幾乎都是大量的數據報表,每張報表上充斥著密密麻麻的數據,密集之程度達到要用卡尺才能看清楚。在管理層眼中,整個(ge) 企業(ye) 都可以用數據和算法來解構。

其實,早在2000年,德邦就在行業(ye) 內(nei) 首先研發使用了“飛行-2000”信息係統,此後數年,TIS係統、ERP係統相繼借力,支撐了德邦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信息係統的優(you) 化,逐漸覆蓋了德邦的業(ye) 務,並統一了每個(ge) 係統之間的數據接口,形成了一個(ge) “大數據雲(yun) 台”。好處在於(yu) ,所有的業(ye) 務都可以數據化,決(jue) 策也可以基於(yu) 數據。德邦一方麵將IT係統覆蓋到每個(ge) 業(ye) 務領域,另一方麵,也通過IT語言來解決(jue) 管理問題。

也許德邦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式在打造雲(yun) 組織。原來調動各部門的資源是憑借經驗,某個(ge) 部門發起一個(ge) 項目,再思考應該加入哪幾個(ge) 專(zhuan) 業(ye) 部,而現在,僅(jin) 僅(jin) 在雲(yun) 台上觀察,界定自己需要影響哪些數據表現,而這些數據受到哪些上遊數據影響,在此基礎上,將決(jue) 定這些數據表現的部門引入項目即可。如此一來,組織結構進一步被“極致扁平化”,且直連雲(yun) 端,可以隨需被調用,這才是應對客戶長尾需求的最佳組織模式!

德邦的管理層不斷強調,這些信息係統的項目對於(yu) 人才培養(yang) 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有人說:“現在的德邦人,每天都在進步,水平一般的,到項目折騰兩(liang) 下,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其實,不止是項目過程中,項目結束後,德邦人基於(yu) 雲(yun) 台進行工作,每個(ge) 人背後都像是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可以隨時呼喚),雲(yun) 台變成了一個(ge) “超級作弊器”,人人都能夠輕鬆應對業(ye) 務上的問題。人才能夠輕鬆與(yu) 組織知識進行交互,這才是德邦的人才再次飛速進步的原因。

對於(yu) 互聯網思維,崔維星一直比較謹慎,他觀察到了變化,卻不願意立即高舉(ju) 高打,而是寧願小步快跑。他說,“互聯網的確神奇,但我們(men) 要知道,一個(ge) 小小的APP背後是企業(ye) 的服務能力,如果我們(men) 沒有練好內(nei) 功,盲目出擊,後果就是自討苦吃。”

話是比較低調,但德邦打造私有雲(yun) 的力度卻一點沒小。所以,德邦現在已經能夠用數據和算法來持續改進管理。德邦在2014年上馬了快遞業(ye) 務後,APP也迅速推出,而快遞業(ye) 務的迅猛增長也說明了之前苦練內(nei) 力的明智。

盤活了內(nei) 部的資源,德邦有沒有想過下一步?家俱運輸中的定製化需求給德邦帶來了啟示,企業(ye) 內(nei) 部的資源似乎並不能滿足這些千奇百怪的需求。那麽(me) ,能不能納入社會(hui) 的力量,形成一個(ge) 開放的生產(chan) 體(ti) 係呢?事實上,在海爾等企業(ye) ,已經開始將私有雲(yun) 開放,接入外部的生產(chan) 力量。譬如,如果負責安裝家俱的社會(hui) 承包商能夠用一個(ge) 德邦的APP接入此類訂單,並將安裝過程的相關(guan) 數據通過APP反饋到雲(yun) 台,這就是可控的德邦式服務!

崔維星和德邦慣有的低調也許讓他們(men) 與(yu) “雲(yun) ”這類熱詞絕緣,但他們(men) 按照商業(ye) 的邏輯進化自我,居然不自覺地就走上了這條“造雲(yun) 之路”。

在物種進化上,有個(ge) “過濾器”的學說,即每一次環境的變化都是一個(ge) 過濾器,會(hui) 過濾掉那些不適應新環境的生物。對於(yu) 企業(ye) 也有類似的進化規律,老板的決(jue) 策和組織的柔性(flexibility),一樣都不能少。太多的企業(ye) ,老板看得到變化,做得出正確的決(jue) 策,但組織卻不能適時而變,老板的命令出不了辦公室。

所以,在德邦迄今為(wei) 止頗見成效的組織轉型中,最重要的“大招”恰恰在於(yu) 老板的決(jue) 策和組織的柔性。企業(ye) 的柔性是內(nei) 功,絕非一招一式,卻決(jue) 定了企業(ye) 的命運是被管理邏輯的變化殺死,還是借力走上風口。我們(men) 感興(xing) 趣的是,未來的德邦“雲(yun) 組織”究竟將如何深入下去,進而與(yu) 時代共舞。

還未深入了解德邦之前,我們(men) 很容易將德邦的成功歸因於(yu) 經營決(jue) 策和人才培養(yang) 。的確,德邦始於(yu) 航空貨運代理,卻在後來的發展中挺進汽運,逐鹿零擔,現在甚至上手快遞,這一切都需要創始人有著敏銳的戰略感覺。而德邦成為(wei) 行業(ye) 人才標杆的口碑,似乎也是其成功的籌碼。但回溯德邦一路走過的旅程就會(hui) 發現,德邦的成功是深耕內(nei) 力的成功,它們(men) 逐漸打造了一種與(yu) 市場相適應的組織模式,而人才培養(yang) 隻是組織模式的副產(chan) 品。

確保組織資源快速隨需聚合,應對市場變化,是諸多企業(ye) 的追求。但大多企業(ye) 在喊出了口號,甚至做出組織調整的決(jue) 策之後,依然無法以無邊界的模式運轉,部門、員工依然自掃門前雪,依然死氣沉沉。

●  德邦造雲(yun) ,憑什麽(me) 呢?

首先,簡單的企業(ye) 文化

德邦能夠成功轉型,“德邦文化”功不可沒,這種簡單的文化讓所有人都心無旁騖去追求業(ye) 績,追求管理的正確邏輯,而不是固守既得利益。

“德邦文化”信奉“能者居之”的原則,20多歲就是總監的員工一抓一大把,20多歲進入高管團隊的也不在少數,副總裁鍾智龍25歲上任,副總裁林誌彬27歲上任,副總裁劉建青28歲上任……這些人才能夠脫穎而出,源於(yu) 它們(men) 的選拔機製。

德邦信奉“人才是選拔出來的,折騰出來的,而不是培訓出來的”,所以,利用德邦學院搭建一個(ge) 競技場,優(you) 秀的人參加培訓,並獲得PK的機會(hui) 。企業(ye) 負責給員工引入一流老師——谘詢公司,負責搭建內(nei) 部交流的機製,讓員工能夠去不同的任務上折騰,按照2:1的比例配置人員與(yu) 谘詢師進行對接。

不止能上,德邦的幹部也能下。德邦的管理人員崗位是不好坐的,官至副總裁也會(hui) 因為(wei) 不能完成業(ye) 績目標而被降職。然而,德邦的管理人員對此卻習(xi) 以為(wei) 常。表麵上看,他們(men) 被崔維星“養(yang) 乖了、洗腦了”,但實際上,這種文化讓德邦內(nei) 部的關(guan) 係異常簡單,讓所有人的精力都可以投入到工作中。

為(wei) 了讓德邦的文化簡單化,崔維星甚至立了一些很“出格”的規矩。例如,在德邦的聚會(hui) 上,必須由上級為(wei) 下級倒水,必須由上級買(mai) 單;員工之間的婚喪(sang) 嫁娶需要送禮的,禮金不能超過100元;員工之間沒有善意的謊言,有話一定要說出來……沒有了人際關(guan) 係的束縛,所有人的溝通都是以業(ye) 績和商業(ye) 邏輯作為(wei) 坐標,正因為(wei) 這樣,德邦才能完成兩(liang) 次的自我否定,從(cong) 垂直化過渡到雲(yun) 組織。

●  構建平台領導力 

企業(ye) 文化是與(yu) 創始人的價(jia) 值觀有高度聯係的。崔維星說自己是控製型的領導,理由也出其簡單:“我不控製,德邦的標準在哪裏呢?”但實際上,他一年中僅(jin) 僅(jin) 有不到4個(ge) 月在德邦上班,隻管大方向,不抓小細節,他手下的一群高管早已挑起了大梁……

其實,儒家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崔維星,同許多本土企業(ye) 家一樣,都有非常濃烈的父愛主義(yi) 情結,這在張瑞敏、任正非等人身上都有體(ti) 現。父愛主義(yi) 情節的表現就是,喜歡管員工,認為(wei) 員工按照自己的要求走,才會(hui) 達到好的結果(無論是對個(ge) 人還是對公司)。所以,崔維星在早年的管理中,非常強調規範和執行,當然,他也不吝嗇對員工大膽激勵。負責公共關(guan) 係的副總裁鄭榮國回憶:“我們(men) 20多歲的時候,崔總就帶我們(men) 去打高爾夫球、滑雪,嚐試上流社會(hui) 的生活方式。對於(yu) 當時年輕的我們(men) ,的確是一種衝(chong) 擊和感動。”

對於(yu) 企業(ye) 的大權獨攬和大膽激勵似乎構成了“中國式管理”的兩(liang) 大要素,但這恰恰也是製約企業(ye) 在互聯網時代轉型的關(guan) 鍵。當老板把員工當“兒(er) 子”而不是“夥(huo) 伴”時,企業(ye) 就是老板一個(ge) 人的;而當老板收回自己管控的手,讓企業(ye) 成為(wei) 員工發展的平台,企業(ye) 就能夠匯集所有員工的才幹。在互聯網時代,要推動組織轉型,老板的“放手”就是最好的推動。

但是,要做到這一步又談何容易?有多少強勢的企業(ye) 家已經或正在被互聯網帶來的變革幹掉。所以,老板才是轉型的最大阻力,當然,也有可能是最大動力!崔維星正在突破自我,他依然希望員工過得更好,企業(ye) 的激勵傳(chuan) 統一直在,同時也習(xi) 慣於(yu) 傾(qing) 聽其他人的聲音。我們(men) 的交談中,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沒什麽(me) 了不起的”。他也喜歡誇別人,“XX谘詢真牛”,“那個(ge) 90後的小孩太有水平了,我連給他提包都不配”……互聯網時代,要造雲(yun) ,需要先造雲(yun) 台,要造雲(yun) 台,就需要這種懂得欣賞他人,平等溝通,以便匯集強者共舞的平台領導力。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