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ye) 創新發展是一個(ge) 重要問題,關(guan) 係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成功實施。今年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雲(yun) 南考察工作時專(zhuan) 門到力帆駿馬車輛有限公司了解企業(ye) 開展技術創新,鼓勵企業(ye) 加大創新力度,提高製造水平,擴大產(chan) 品出口,優(you) 化市場服務,牢牢占領產(chan) 業(ye) 發展製高點。這充分體(ti) 現了黨(dang) 中央對包括中小企業(ye) 在內(nei) 的企業(ye) 創新發展的高度重視。企業(ye) 是技術創新的主體(ti) 。隻有廣大中小企業(ye) 的技術創新能力上去了,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才能上去,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zheng) 力也才能上去。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小企業(ye) 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中小企業(ye) 在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具有舉(ju) 足輕重的地位和分量,這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其一,中小企業(ye) 是市場主體(ti) 的超大戶。截至2014年10月,全國按照企業(ye) 注冊(ce) 的市場主體(ti) 有1756萬(wan) 戶,個(ge) 體(ti) 工商戶4866萬(wan) 戶,合計超過6600萬(wan) 戶,其中中小企業(ye) 數量占全部市場主體(ti) 總量的99%以上。
其二,中小企業(ye) 是經濟發展的生力軍(jun) 。近年來,中小企業(ye) 創造了60%以上的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中小企業(ye) 是未來經濟繁榮的基礎,也是未來稅源的增長點。還有一點,我國現在的500強企業(ye) ,多數都是改革開放以後由中小企業(ye) 成長而來的。
其三,中小企業(ye) 是城鎮就業(ye) 的主渠道。據統計,中小企業(ye) 提供的城鎮就業(ye) 崗位占了全部新增城鎮就業(ye) 崗位的80%以上。可以說,沒有中小企業(ye) 的快速增加,就沒有就業(ye) 形勢的穩定乃至整個(ge) 社會(hui) 的穩定。
其四,中小企業(ye) 是社會(hui) 服務的中堅力量。中小企業(ye) 在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麵提供了廣泛服務,涵蓋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麵麵。在現代城市中,如果沒有中小企業(ye) 提供生活服務,城市將無法運行。
其五,中小企業(ye) 是創新的主力軍(jun) 。中小企業(ye) 量大麵廣,對市場需求反應最靈敏,適應市場需求進行創新的願望最強烈,與(yu) 創新是天然的盟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65%的發明專(zhuan) 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的新產(chan) 品是由中小企業(ye) 完成的,部分中小企業(ye) 經過創新成長為(wei) 跨國公司,比如華為(wei) 、阿裏巴巴等。
當然,確實要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小企業(ye) 的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麵向未來,中小企業(ye) 要想發展得好,關(guan) 鍵是要準確認識新常態、適應這個(ge) 新常態,抓住新常態帶來的機遇,應對好新常態帶來的挑戰。概括起來講,新常態總體(ti) 上有3個(ge) 特征: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變為(wei) 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增長動力從(cong) 要素驅動轉變為(wei) 創新驅動。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總結了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九大趨勢。對企業(ye) 來講,誰先把握住、把握好了這些發展趨勢,誰就把握了發展的主動和先機。
新形勢確實帶來了新挑戰。現在,許多中小企業(ye) 開始感覺到生存和發展的壓力空前增加,一些企業(ye) 出現破產(chan) 倒閉,少數企業(ye) 負責人甚至開始“跑路”。麵對新的形勢,中小企業(ye) 隻有主動創新,才能抓住國內(nei) 市場需求個(ge) 性化、多樣化的機遇,應對國際市場競爭(zheng) 日趨激烈的挑戰,消化要素成本特別是勞動力成本的上漲,滿足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要求,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機遇實現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直麵中小企業(ye) 創新發展麵臨(lin) 的挑戰
中小企業(ye) 量大麵廣,既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點,也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難點。這可以從(cong) 企業(ye) 的內(nei) 部和外部兩(liang) 個(ge) 方麵來加以認識。
從(cong) 企業(ye) 內(nei) 部看,主要問題是創新能力不足。這種不足主要表現為(wei) 以下幾個(ge) 方麵。
一是技術創新人才匱乏。我國從(cong) 事科研開發的科技人員雖然60%在企業(ye) ,但絕大多數集中在大企業(ye) ,在中小企業(ye) 從(cong) 事技術創新的人員很不夠。企業(ye) 科技人員不足且流失嚴(yan) 重,直接影響了中小企業(ye) 的自主創新。
二是技術創新投入意願不足。由於(yu) 創新需要較大投入,而投入難以很快得到相應回報。因此,中小企業(ye) 更願意把資金投入到周期短、回報率高的項目中,以獲得近期的、現實的經濟利益。多年來,企業(ye) 和市場的擴張速度遠遠快於(yu) 創新周期,使得不少中小企業(ye) 難以靜下心來搞創新。相當多的中小企業(ye) 有“小富即安”的思想,創新的內(nei) 在動力不足。
三是創新資金來源不足。中小企業(ye) 資本社會(hui) 化程度低且總量小,難以應對技術創新成本高、回收期長等風險,另外,融資難、融資貴,中小企業(ye) 在資金方麵麵臨(lin) 較大製約。
四是信息不暢。中小企業(ye) 獲取信息途徑較少而且時效不高,缺少充足的科技信息和市場信息,這直接影響著中小企業(ye) 的創新發展。
從(cong) 企業(ye) 外部看,主要問題是創新的社會(hui) 環境不完善。世界各國經驗表明,中小企業(ye) 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不斷進行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而中小企業(ye) 轉型升級的關(guan) 鍵是建立良好的創新環境。比如,德國不少中小企業(ye) 都是行業(ye) 內(nei) 的“隱形冠軍(jun) ”,技術水平在不斷提升,在全球保持了領先地位,主要得益於(yu) 良好的創新環境。我國中小企業(ye) 創新的外部環境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一是科技體(ti) 製對中小企業(ye) 技術創新的保障力度不夠。大學和科研院所自主立項或和大型企業(ye) 合作立項的研發項目多,且存在著重學術成果評審,輕視產(chan) 業(ye) 化應用的弊病。科技經費投入尚缺乏響應廣大中小企業(ye) 技術產(chan) 品創新需求的機製,不能為(wei) 中小企業(ye) 技術創新提供應有的技術支持。
二是財稅政策對中小企業(ye) 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不足。《中小企業(ye) 促進法》要求政府資助中小企業(ye) 的創新發展,財政、科技等部門也出台了很多支持企業(ye) 創新的政策。比如,對企業(ye) 創新投入費用在稅前實施“加計扣除”的政策,這也是許多國家鼓勵企業(ye) 創新的共同做法。但是,實踐中大企業(ye) 把握和爭(zheng) 取此項優(you) 惠政策的多,而絕大多數中小企業(ye) 因為(wei) 內(nei) 部賬目不全、爭(zheng) 取政策的能力弱難以獲得該項政策支持。“加計扣除”的財稅優(you) 惠多數都被大企業(ye) 拿走了。
三是針對中小企業(ye) 技術創新的服務支持體(ti) 係不完善。中小企業(ye) 在創新過程中,缺少對技術進行價(jia) 值評估、谘詢、風險投資等各種中介機構支持,導致企業(ye) 創新信息缺乏、創新周期較長、創新成本增加。雖然近幾年加大中小企業(ye) 公共服務平台的建設,尤其是對共性技術研究服務平台的建設,但創新服務能力還較弱。已有的各類科技中介機構服務產(chan) 品少,服務麵窄,服務缺乏深度,部分機構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較弱。
四是針對中小企業(ye) 的科技金融支持體(ti) 係不完善。在科技金融支持方麵,無論是銀行信貸,還是債(zhai) 券市場、資本市場,都無法給予有力支持。舉(ju) 個(ge) 例子,大家知道互聯網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是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但我國的所有互聯網龍頭企業(ye) 都到海外上市融資,包括早期的三大門戶網和現在的阿裏巴巴、騰訊、百度三大龍頭企業(ye) 。這說明我們(men) 的金融體(ti) 係已經不能滿足企業(ye) 發展的需求。
五是教育培訓遠不能滿足中小企業(ye) 的創新發展需求。目前,中小企業(ye) 急缺受過熟練技能訓練的技工人員,而我國目前職業(ye) 技術學校發展與(yu) 普通高等院校發展相比還很弱,培訓課程設置和培訓能力方麵還遠遠不能適應廣大中小企業(ye) 的用工需求。
六是知識產(chan) 權製度不完善影響了中小企業(ye) 創新的投入動力。在知識產(chan) 權保護方麵,專(zhuan) 利侵權等問題還比較嚴(yan) 重,影響了企業(ye) 技術創新投入的積極性。
七是公共服務不均等嚴(yan) 重影響中小企業(ye) 創新人才的穩定預期。由於(yu) 享受到的公共服務水平較低,中小企業(ye) 雇員尤其是技術型人才流動性非常大。養(yang) 老醫療等社會(hui) 保險、戶籍製度、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務方麵的不均等,嚴(yan) 重影響著中小企業(ye) 技術人才隊伍的穩定性,也直接影響了中小企業(ye) 對技術人才的培養(yang) 投入和研發創新投入。
多措並舉(ju) 支持中小企業(ye) 創新發展
發展是硬道理,創新是硬功夫。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全社會(hui) 要從(cong) 國計民生的高度認識中小企業(ye) 的創新發展,為(wei) 中小企業(ye) 轉型升級創造良好條件。現在,關(guan) 鍵要在以下幾個(ge) 方麵加大工作力度。
(一)完善“財稅資金政策支持中小企業(ye) 創新”的機製
在支持中小企業(ye) 創新方麵,中央和地方已出台了很多財稅政策。應該進一步完善財稅資金政策對中小企業(ye) 創新的資助機製,改變目前以大學和科研院所為(wei) 主體(ti) 的資助方式,建立以財政資助中小企業(ye) 平台、中小企業(ye) 平台帶動科研院所的需求導向的經費投放與(yu) 管理機製,從(cong) 經費流向機製方麵解決(jue) 產(chan) 學研合作問題,加快企業(ye) 與(yu) 科技資源的有機結合,改變科研院所研究活動脫離產(chan) 業(ye) 實際的局麵。
(二)建立健全創新支持服務體(ti) 係
建立公共技術服務機構。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開放服務方式,在中小企業(ye) 比較集中和具有產(chan) 業(ye) 集聚優(you) 勢的地區,重點支持建立一批公共技術服務機構,為(wei) 中小企業(ye) 技術創新提供設計、信息、研發、試驗、檢測、新技術推廣、技術培訓等全方位服務,為(wei) 中小企業(ye) 自主創新提供場地、儀(yi) 器設備、技術人才等技術支持。鼓勵中小企業(ye) 技術服務機構建立技術服務專(zhuan) 家庫,組織大學、科研機構、企業(ye) 的離退休技術人員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為(wei) 中小企業(ye) 提供技術谘詢、技術指導和技術診斷服務。
(三)加快建立中小企業(ye) 保護知識產(chan) 權支援體(ti) 係
通過財政購買(mai) 中介服務、中介支援中小企業(ye) 的做法,鼓勵和發展一批支援中小企業(ye) 知識產(chan) 權保護的律師事務所,提高中小企業(ye) 知識產(chan) 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以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優(you) 勢的中小企業(ye) 為(wei) 重點,加強宣傳(chuan) 和培訓,普及知識產(chan) 權知識,推進重點區域和重點企業(ye) 試點,開展麵向中小企業(ye) 的專(zhuan) 利輔導、專(zhuan) 利代理、專(zhuan) 利預警等服務。加大對侵犯知識產(chan) 權和製售假冒偽(wei) 劣產(chan) 品的打擊力度,維護市場秩序,保護創新積極性。
(四)加大對中小企業(ye) 創新發展的金融支持
建立健全創業(ye) 投資機製,促進風險投資機構發展;完善技術交易市場、產(chan) 權交易市場,促進技術與(yu) 資本的有機結合;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對中小企業(ye) 的金融產(chan) 品創新,完善金融服務,對符合條件的企業(ye) 可開展知識產(chan) 權和非專(zhuan) 利技術等無形資產(chan) 的質押貸款試點,加大對中小企業(ye) 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積極推進多層次的信用擔保體(ti) 係建設,鼓勵開展針對中小企業(ye) 技術創新的多層次信用擔保。完善資本市場,積極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ye) 上市發展。
中小企業(ye) 要在創新發展上苦練內(nei) 功
新常態既帶來新挑戰,也蘊藏著新機遇。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仍處於(yu) 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nei) 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ti) 向好的基本麵,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因此,主動適應新常態,才能應對挑戰,抓住機遇。例如,體(ti) 驗式消費、環保產(chan) 業(ye) 以及與(yu) 移動互聯網等領域發展迅速,這也是中小企業(ye) 可以大有作為(wei) 的領域。關(guan) 鍵是中小企業(ye) 要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ye) 模式創新等多種途徑轉型升級。
一是要重視技術創新。加大內(nei) 部人才培養(yang) 以及外部人才的引進力度,提高研發投入,開發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設備,研製適銷對路的新產(chan) 品,提高產(chan) 品質量和競爭(zheng) 力,鞏固企業(ye) 發展地位。
二是要重視管理創新。中小企業(ye) 應根據企業(ye) 發展規模和行業(ye) 特點,選擇合適的管理方式,特別是要提高對創新的激勵力度。例如,矽穀的高科技企業(ye) 都重視股票激勵,包括存量股票、股票期權等模式提高創新積極性。
三是要重視商業(ye) 模式創新。製造服務化、服務網絡化、網絡全球化,這是商業(ye) 發展的新趨勢。中小企業(ye) 要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商業(ye) 模式創新,通過商業(ye) 模式創新降低成本和開發個(ge) 性化、全球化市場。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