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認為(wei) ,“物聯網的雲(yun) 還沒有真正搭建起來,這是目前物聯網還未爆發的一個(ge) 原因。”同時,在發展物聯網過程中,硬件企業(ye) 和互聯網企業(ye) 兩(liang) 個(ge) 不同主體(ti) 的不同思維方式應該打通,才能實現真正意義(yi) 上的智能化與(yu) 萬(wan) 物相連。
此外,劉克振表示,物聯網是硬件、軟件、雲(yun) 服務和互聯網串起來的一個(ge) 大產(chan) 業(ye) 。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在互聯網和硬件等方麵應該進行接軌和合作,以促使大中華地區在物聯網領域處於(yu) 世界領先的地位。
互聯網企業(ye) 都在大舉(ju) 進軍(jun) 物聯網,除了BAT三巨頭,京東(dong) 、360、小米乃至各家電廠商也都在為(wei) “下一個(ge) 時代”呐喊助威。但是,喊了持續了一年多,許多產(chan) 品仍然處於(yu) 初級階段,未見真正爆發,唱衰的聲音也此起彼伏。
“物聯網的雲(yun) 還沒有真正搭建起來,這是目前物聯網還未爆發的一個(ge) 原因。”近日,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接受記者專(zhuan) 訪時說。
劉克振表示,互聯網廠商在物聯網領域的布局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思路,重心在於(yu) 應用層麵;但是類似研華科技這種企業(ye) 則是另一種“自下而上”的思維,即是從(cong) 硬件方麵入手,構建一個(ge) 物物相聯的智能環境,從(cong) 而讓物與(yu) 環境主動與(yu) 人進行連接。
研華科技是全球智能係統產(chan) 業(ye) 的廠商,主要關(guan) 注自動化、嵌入式電腦、智能服務三大市場。而隨著物聯網的發展,未來大數據也勢必延伸到物,需要有一些傳(chuan) 感器和設備把物理量轉換為(wei) 數據量傳(chuan) 到雲(yun) 端去,達成智能化的目的,這則是研華目前所關(guan) 注的動向。
事實上,目前許多詬病智能硬件不智能的原因,一是為(wei) 應用而做出的獨立硬件,即便在通訊上能夠連接,但數據層麵無法產(chan) 生協同效應;二是物體(ti) 往往是被動與(yu) 人連接,一切仍然要基於(yu) 人的判斷,並非物聯網概念中的物與(yu) 環境主動與(yu) 人相連。
劉克振表示,未來硬件企業(ye) 和互聯網企業(ye) 兩(liang) 種思路打通,才是真正意義(yi) 上的智能化與(yu) 萬(wan) 物相連。
硬件公司的物聯網布局
記者:研華在物聯網的布局是一個(ge) 什麽(me) 樣的思路?
劉克振:我們(men) 原來是硬件公司,賣出的硬件很多,現在會(hui) 推出嵌入軟件,重點是把硬件到應用中間這一層接起來,應用軟件則是我們(men) 的客戶在做的事情。
過去我們(men) 的產(chan) 業(ye) 叫工業(ye) 電腦,這個(ge) 產(chan) 業(ye) 在台灣地區非常發達,目前全世界有100家公司,但是上市公司在台灣地區就有15家。這個(ge) 工業(ye) 電腦以前是美國、德國、日本都有,現在主要是台灣地區和德國。這一方麵還是未來物聯網最底層的基礎。
另外是芯片。所以物聯網要起來,芯片首先要起來。芯片、平台之後,就是嵌入軟件。這個(ge) 部分是一個(ge) 新的產(chan) 業(ye) ,但是這個(ge) 產(chan) 業(ye) 的成熟度還很低,你想要把硬件集成到雲(yun) 服務的階段,這其中工作非常艱巨,這個(ge) 雲(yun) 環境還沒有被理清楚。
以前我們(men) 做自動化,就是在工廠中裝感知器,將數據傳(chuan) 輸到電腦、軟件,但並沒有拋到雲(yun) 上去。但是真正所謂的物聯網概念,是設備感知到的數據都傳(chuan) 上雲(yun) ,然後雲(yun) 的智慧大數據再往下丟(diu) ,但是物聯網的這一塊雲(yun) 環境還未到位。
接下來,我們(men) 這種做平台的企業(ye) 要把這個(ge) 雲(yun) 環境建立起來,然後讓上麵的集成商可以往下走,這樣物聯網可以成為(wei) 一個(ge) 大的產(chan) 業(ye) 。後麵的分門別類的應用,我們(men) 則會(hui) 協助我們(men) 的客戶一起做。
記者:這種布局方式和互聯網公司目前布局物聯網的思路有何區別?
劉克振:思路不一樣。互聯網公司更多是在自上而下在應用層麵進行布局,主要是應用層麵,主要還是人透過手機終端的操作來實現的。而我們(men) 這種原來做自動化的企業(ye) ,解決(jue) 的是係統在運作流程當中,數據如何被采集和分析,主動響應。
舉(ju) 個(ge) 例子,電商對傳(chuan) 統零售的改變主要是在對其進行電商化,這是一個(ge) 信息化的過程;而我們(men) 則是讓原來傳(chuan) 統零售智能化。
我們(men) 對物聯網所期待的願景與(yu) 互聯網企業(ye) 是兩(liang) 種不同的境界。後者是靠互聯網傳(chuan) 遞信息給人,由人去進行判斷;而我們(men) 的願景是所有的物和環境都相連了,物主動去連接人。這是一個(ge) 主動的連接,因為(wei) 環境本身就是聯網的,本身就知道狀況,再加上互聯網信息化,形成一個(ge) 更智慧的環境。
目前阿裏和騰訊都在推動智慧醫院,優(you) 化醫院的流程等方麵,還處於(yu) 一個(ge) 互聯網的階段。真正的物聯網,則必須和硬件連接,比如將所謂的智慧醫院的概念真正打入醫院的設備中去,而非隻是停留在圍繞智能手機進行流程的改造等等。
大中華區的物聯網機遇
記者:您認為(wei) ,台灣地區在物聯網的發展中將會(hui) 遇到哪些時代機遇?
劉克振:台灣地區在IT產(chan) 業(ye) 的發展是起源於(yu) 早期很多人在做硬件的組裝,後來也出現了一些大公司,包括全球的代工企業(ye) 和電子製造業(ye) 的品牌公司。其實,互聯網行業(ye) 主要是軟件這部分偏軟的發展形態,而相對於(yu) 互聯網而言,物聯網則完全不一樣。物聯網大致是“硬件+軟件+雲(yun) 服務”這些產(chan) 業(ye) 鏈串起來的一個(ge) 大產(chan) 業(ye) 。這個(ge) 產(chan) 業(ye) 不可能隻做軟件不做硬件,因此台灣地區的企業(ye) 機會(hui) 也來了。
現在中國大陸的電子製造也在興(xing) 起,比如深圳可以很快地把硬件做出來。但是類似於(yu) 此前台灣地區出現的情況,PC剛剛開始發展之後,就會(hui) 出現幾百家PC廠商,雖然創業(ye) 潮有其意義(yi) ,但是,很多公司沒多久便死掉了。我認為(wei) ,目前雖然出現眾(zhong) 多的快速代工,但因為(wei) 產(chan) 生的價(jia) 值不高,在價(jia) 值鏈中不會(hui) 特別重要,深圳的一些電子製造方麵,最後還是會(hui) 剩下少量的能夠提供價(jia) 值的企業(ye) ,而台灣地區也會(hui) 扮演重要角色。
記者:你認為(wei) 中國大陸跟台灣地區,未來在物聯網應該怎麽(me) 配合?
劉克振:物聯網是硬件、軟件、雲(yun) 服務和互聯網串起來的一個(ge) 大產(chan) 業(ye) 。這個(ge) 市場台灣地區在產(chan) 業(ye) 鏈中的意義(yi) 會(hui) 比較大,主要會(hui) 表現在硬件部分。而中國大陸則互聯網方麵比較強大,這個(ge) 時候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可以接軌,兩(liang) 岸可以合作起來,做好這個(ge) 物聯網,讓大中華地區在物聯網領域處於(yu) 世界的領先位置。
事實上,互聯網部分,中國大陸的BAT等企業(ye) 有實力來定義(yi) 一些事情,比如通訊的協議標準。全世界過去的軟件標準,主要都是由美國人定義(yi) 的。類似BAT這些中國大陸的互聯網企業(ye) 走出了自己的路徑,也不容易。我希望物聯網,大中華區也要一起形成一個(ge) 標準,通訊、交換資料的標準ACI等等都可以一起來建立。中國有廣大的市場,因此中國人有自己定義(yi) 標準的能力。
中國大陸的互聯網發展迅速,但是互聯網企業(ye) 和研華這種企業(ye) 接起來的程度還不高。未來,上層會(hui) 以中國大陸的大市場為(wei) 主。未來兩(liang) 種不同思路可以深入對接起來,但是雙方要串起來很難。
另外,我認為(wei) 垂直產(chan) 業(ye) 將在大中華區快速連接起來,單獨形成可複製的知識圈子,包括醫療、零售等行業(ye) ,使得這些領域的智能化在各地可以快速複製。物聯網各個(ge) 產(chan) 業(ye) 應該引導這種深耕機製。這個(ge) 事情是大中華區的機會(hui) ,這也是研華作為(wei) 台灣地區企業(ye) 的一個(ge) 願景。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