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冷鏈“最後一公裏”四大模式利弊淺析

發布時間:2015-01-30 11:22:08 华体会登录界面冷鏈委

今天,筆者將就冷鏈“最後一公裏”模式這個(ge) 老生常談的話題,拋磚引玉,展開幾點思考和分析,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目前來看,冷鏈“最後一公裏”主要有四種經營模式。 

1.門對門配送 

門對門冷鏈配送服務確實能為(wei) 家庭終端消費者提供諸多便利,足不出戶即可享受新鮮食品。但這種模式的問題在於(yu) ,願意網上買(mai) 生鮮或冷凍食品的人,大多為(wei) 全天坐班的上班族,家裏往往房門緊鎖。這種情況下,因送收貨時間衝(chong) 突造成的貨品質量損失及由此引起的成本費用增加由誰承擔?是不是都能提供晚間配送或按用戶要求時段配送服務?還有不可忽略的一點:如何解決(jue) 用戶對個(ge) 人信息泄露的擔憂? 

2.網點自提 

生鮮食品網點自提的一般做法是在用戶社區設立固定冷櫃,這樣既可以保障生鮮訂單質量,同時解決(jue) 了取貨時間上的衝(chong) 突。實現網點自提要求線下網點多且分布合理、自提方便。然而,用“多網點”來承接服務的延伸無疑會(hui) 大大增加運營成本。因此,如何能讓“網點”服務為(wei) 公司創造更多附加價(jia) 值?我們(men) 認為(wei) 未來自提網點的功能定位不僅(jin) 可以自提,還要就近按需銷售與(yu) 配送,這樣可能會(hui) 更好解決(jue) 冷鏈食品售賣和配送。但這樣就需要考慮如何處理“自提網點”與(yu) 社區便利店的存在關(guan) 係? 

3.便利店 

“冷鏈快遞物流+便利店”模式主要有兩(liang) 種形式:一是自營便利店,比如在大型社區開設社區店,除了寄遞快遞,還為(wei) 消費者提供其他便民服務,如順豐(feng) “嘿客”。二是與(yu) 外部便利店合作,包括與(yu) 連鎖便利店、連鎖社區超市合作,以及與(yu) 社區的小商店、小賣部合作,如京東(dong) 的社區延伸模式。社區便利店因緊靠消費者,在用戶習(xi) 慣、數據挖掘、商業(ye) 訴求等方麵有獨到優(you) 勢,在大數據時代的今天成為(wei) 眾(zhong) 多商家的必爭(zheng) 之地。目前問題主要是戰略方向不清晰、運營成本較高、多維度競爭(zheng) 和產(chan) 品符合度的問題。 

4.智能終端 

“電商+冷鏈快遞物流+智能終端取貨”的先進商業(ye) 模式。以家事易為(wei) 例,客戶在家事易官網上下單後,訂單處理係統立即啟動,在家事易的產(chan) 品分揀車間裏,綁定訂單的菜籃會(hui) 在相關(guan) 商品區停留,分揀員放菜進籃,然後繼續前行直至整個(ge) 訂單完成,並按照顧客所在的區域碼放。最後按照具體(ti) 區域,專(zhuan) 人專(zhuan) 車運送。當全程冷鏈運送的新鮮果蔬、肉類放進具有冷藏功能的自提櫃後,客戶就會(hui) 收到一條提醒短信,然後利用會(hui) 員卡打開自提櫃,取走商品,完成整個(ge) 交易。 

此舉(ju) 既確保了生鮮產(chan) 品的新鮮度,也節省了物流配送成本,更方便了客戶。以技術替代人工,降低成本是這一模式的最大特征。然而,市場投放的智能取貨櫃使用率普遍不高,且隻適用於(yu) 網購、小件、低值貨品,大件、貴重、需要驗貨的貨品一般不采用此種方式。商業(ye) 模式不清晰、投資維護成本過高、後續功能開發不明等是這一模式需正視的問題。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