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2014年中國企業采購風險報告

發布時間:2015-01-09 11:49:00 华体会登录界面采購委

一、采購風險來源

大多數企業(ye) 采購風險主要來源於(yu) 原材料數量/價(jia) 格的變化、過分依賴單一或有限供應商兩(liang) 個(ge) 方麵,其比例高達74%與(yu) 66%;其他采購風險來源,諸如自然災害、采購計劃或合同不佳以及質量管理體(ti) 係不健全均在25%左右。但從(cong) 企業(ye) 的注冊(ce) 類型與(yu) 行業(ye) 歸屬來看,卻表現出各自的特點。

 

從(cong) 企業(ye) 的注冊(ce) 類型來看,中外合資或外資企業(ye) 、國有企業(ye) 以及私營企業(ye) 三者的采購風險來源於(yu) 自然災害、質量管理體(ti) 係不健全、地區局勢動蕩等因素的比例大致相同,故不在圖表中進行展現。除此之外,我們(men) 發現由於(yu) 企業(ye) 注冊(ce) 類型的不同,造成了企業(ye) 對某些風險源的敏感差異較大。例如,在接收調查的國有企業(ye) 中,有64%認為(wei) 法規/政策的應用、遵循和變動帶來了采購風險,而這一比例在中外合資或外資企業(ye) 與(yu) 私營企業(ye) 僅(jin) 為(wei) 44%和35%。外匯變化所帶來的采購風險對中外合資或外資企業(ye) 較為(wei) 敏感,這一比例為(wei) 40%,而國有企業(ye) 與(yu) 私營企業(ye) 僅(jin) 為(wei) 23%和15%

 

從(cong) 企業(ye) 的行業(ye) 歸屬來看,各行業(ye) 對不同種類的采購風險也表現出不同特點。由於(yu) 相關(guan) 數據量較大,本報告著重挑選法規/政策、自然災害以及勞動力成本三項風險源進行分析,如圖所示。例如,在流通商貿及服務行業(ye) 中,59%的調查企業(ye) 認為(wei) 麵臨(lin) 著勞動力成本所帶來的采購風險,而在通信行業(ye) 這一比例僅(jin) 為(wei) 33%。化工行業(ye) 的調查顯示,70%的企業(ye) 麵臨(lin) 著來自法規/政策的采購風險,但同一比例在工藝設備行業(ye) 為(wei) 34%。

 

為(wei) 此,企業(ye) 應該根據自身的行業(ye) 特點、注冊(ce) 類型有所針對性地重視某些采購風險來源。

 

為(wei) 了更加直觀地反映出企業(ye) 在實際經營過程中所經曆的采購風險,本次調查還對企業(ye) 在2013年中所遭受的重大采購風險事件進行統計。調查結果表明,在2013年遭受1~3起重大采購風險事件的企業(ye) 數量占調查總體(ti) 的46%,比例與(yu) 未遭受重大采購風險事件的企業(ye) 比例相當,

 

二、采購風險管理現狀

 

調查顯示,大多數企業(ye) 主要通過供應商的篩選和評級來管理采購風險,其采用比例高達79%。其他主要的采購風險管理方法,諸如完善合同管理、重視采購授權與(yu) 審批製度,加強過程跟蹤與(yu) 控製以及多家供貨,其比例均在50%以上。由此可見,企業(ye) 的風險管理方法較多

 

但從(cong) 企業(ye) 的注冊(ce) 類型與(yu) 行業(ye) 歸屬來看,卻表現出各自的特點。

 

從(cong) 企業(ye) 的注冊(ce) 類型來看,中外合資或外資企業(ye) 、國有企業(ye) 以及私營企業(ye) 三者采用供應商的篩選和評級、多家供貨等手段來降低采購風險的比例大致相同,故部分數據不在圖表中進行展現。但我們(men) 也發現,由於(yu) 企業(ye) 注冊(ce) 類型的不同造成了某些采購風險管理方法的應用比例差異。例如,在接收調查的國有企業(ye) 中,采用了年度預算及策略規劃和人員風險管理培訓這兩(liang) 種手段的比例分別為(wei) 55%和65%。而同一比例在中外合資或外資企業(ye) 與(yu) 私營企業(ye) 中,均低於(yu) 40%。與(yu) 上下遊建立風險管理體(ti) 係這一方法的應用程度較低,可見當前企業(ye) 對供應鏈管理的理念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從(cong) 企業(ye) 的行業(ye) 歸屬來看,各行業(ye) 所采用的采購風險管理手段也呈現出了一定的差異。由於(yu) 相關(guan) 數據量較大,本報告著重挑選對人員進行風險管理培訓、與(yu) 上下遊建立風險管理體(ti) 係以及開展風險的識別、分類及評估等活動三中管理手段進行分析,如圖7所示。例如,在流通商貿及服務行業(ye) 中,66%的調查企業(ye) 采用了對相關(guan) 人員進行風險管理培訓的方法,同樣的方法在其他行業(ye) 的采用比例均在45%以下。由此可見,流通商貿及服務行業(ye) 對相關(guan) 采購人員的風險管理能力要求較高。本報告推測,由於(yu) 電子和高科技、化工以及通信行業(ye) 對上下遊風險比較敏感,因此采用與(yu) 上下遊建立風險管理體(ti) 係的比例較高。

 

 

管理策略方麵的調查顯示,2013年企業(ye) 采用風險承受、風險轉移以及風險防範來處理供應風險的比例依次為(wei) 15%、24%與(yu) 61%,如圖8所示。但從(cong) 企業(ye) 的注冊(ce) 類型與(yu) 行業(ye) 歸屬來看,卻表現出各自的特點。

 

從(cong) 企業(ye) 的注冊(ce) 類型來看,國有企業(ye) 采取風險防範和風險轉移來處理供應風險的比例大致相當,均在40%左右。中外合資或外資企業(ye) 采用風險防範的比例最高,達64%。從(cong) 企業(ye) 的行業(ye) 歸屬來看,工業(ye) 行業(ye) 采用風險防範的比例最高,達81%;同比例在流通商貿及服務行業(ye) 僅(jin) 為(wei) 48%。可以推測,由於(yu) 不同行業(ye) 的采購風險來源與(yu) 影響不同,企業(ye) 在采用風險管理策略方麵也不盡相同。

 

三、采購風險管理成熟度

 

針對當前企業(ye) 采購風險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本此調查將企業(ye) 采購風險管理成熟度大致劃分為(wei) 三種等級,

 

從(cong) 企業(ye) 的注冊(ce) 類型來看,調查樣本中32%的國有企業(ye) 有風險評估與(yu) 應對流程,並且成立了正式的風險管理組織;而私營企業(ye) 僅(jin) 有4%同時具備風險評估與(yu) 應對流程以及正式的風險管理組織。從(cong) 采購風險管理成熟度處於(yu) A等級的數量比例來看,中外合資或外資企業(ye) 的風險管理成熟度最高,該比例僅(jin) 為(wei) 24%,該比例在國有企業(ye) 與(yu) 私營企業(ye) 中則分別為(wei) 36%和42%,從(cong) 企業(ye) 的經營規模來看,不同銷售收入的企業(ye) 在采購風險管理方麵的差異十分為(wei) 明顯。例如,銷售收入小於(yu) 3千萬(wan) 的企業(ye) 中,采購風險管理成熟度處於(yu) C級的僅(jin) 有6%,而這一比例在其他企業(ye) 均在10%以上。銷售收入在50億(yi) 元以上的企業(ye) ,采購風險管理成熟度處於(yu) A級的比例僅(jin) 為(wei) 15%,可見規模較大的企業(ye) 在采購風險管理方麵的水平較高。就本次調查數據而言,呈現出了經營規模越大,企業(ye) 采購管理成熟度越高這一現狀,如圖12所示: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men) 發現當前企業(ye) 在開展采購風險管理方麵,存在諸多困難。排在前三位的問題是風險防範措施不健全、公司資源不夠與(yu) 風險防範措施執行不到位。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