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我國應急物流發展的現狀、問題及方向

發布時間:2015-01-09 09:22:08 卡車之家

● 狀現

盡管當今世界科技發達,但突發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等“天災”,決(jue) 策失誤、恐怖主義(yi) 、地區性軍(jun) 事衝(chong) 突等“人禍”仍時有發生,這些事件有的難以預測和預報,有的即使可以預報,但由於(yu) 預報時間與(yu) 發生時間相隔太短,應對的物資、人員、資金難以實現其時間效應和空間效應,因此需要完善的措施。對於(yu) 我國而言,應急物流還是一個(ge) 新事物,與(yu) 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尚處於(yu) 起步階段,發展相對滯後。

從(cong) 宏觀層麵上看,從(cong) 我國唐山大地震到“5.12”汶川大地震,從(cong) SARS、“禽流感”到近年頻發的礦難、雪災,人們(men) 在突發事件麵前表現出的被動局麵均暴露出現有應急機製、法律法規、物資準備等多方麵的不足,而且我國屬於(yu) 自然災害高發國家,公共衛生設施、國家處突的經驗等方麵均存在諸多亟待改進的地方,急需對應急物流的規劃、基礎設施、實現途徑等進行完善。

從(cong) 微觀層麵來看,一方麵企業(ye) 決(jue) 策所需的信息不完備以及決(jue) 策者的素質限製等原因,任何決(jue) 策者都無法確保所有決(jue) 策均正確無誤,另一方麵,因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等使貨物在途時間延長、交貨期延長,因信息傳(chuan) 遞錯誤而導致貨到而不能及時提取等也會(hui) 產(chan) 生應急需求,企業(ye) 迫切需要製定預案,對不可抗拒的和人為(wei) 造成的緊急狀況進行有效地防範,將應對成本降到最低。

● 問題

應急物流體(ti) 係的完善和發達程度,直接影響和決(jue) 定著應急物資的保障能力。我國應急物流體(ti) 係建設嚴(yan) 重滯後,其問題突出表現為(wei) :

1、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骨幹運輸通道能力不足,鐵路網絡結構薄弱,民航支線機場數量缺乏,公路通達度與(yu) 銜接度明顯不足,內(nei) 河航道等級偏低等。東(dong) 、中、西三大地帶交通設施依次弱化,部分區域運網稀疏。此外,應急物流信息網絡不夠完善,信息傳(chuan) 遞不及時,缺乏信息發布和共享平台。

2、組織機製不健全。應急物流的組織協調人員大多臨(lin) 時從(cong) 各單位抽調,各類應急物資的采購、運輸、儲(chu) 存、調撥、配送、回收等職能分散在不同部門、地區和企業(ye) ,尚未形成中央有關(guan) 部門之間、中央與(yu) 地方之間以及中央、地方和有關(guan) 企業(ye) 之間聯動的組織機製。應急物流組織更多為(wei) 臨(lin) 時性的,彼此間缺乏有效協調、溝通和整合,缺乏係統性和預見性,組織效率不高。

3、應急物流企業(ye) 發展嚴(yan) 重不足。專(zhuan) 業(ye) 化的應急物流企業(ye) 是應急物流體(ti) 係中的重要市場實施主體(ti) ,而國內(nei) 專(zhuan) 門從(cong) 事應急物流的企業(ye) (如應急物流基地、應急物流園區、應急配送中心、第三方應急物流企業(ye) 等)還相當缺乏。

4、應急物資儲(chu) 備係統不合理。一是救災儲(chu) 備中心布局不合理。從(cong) 物流合理化角度看,救災儲(chu) 備中心應盡可能靠近受災地區,以對災情做出快速響應。二是救災物資儲(chu) 備分散於(yu) 各部門,物資保障成本較高。三是救災物資供需失衡。我國救災物資捐贈基本屬於(yu) 應急捐贈,而社會(hui) 捐助物資很容易出現種類、時間上的供需失衡以及救援初期易出現應急物資缺乏而後期物資超常飽和,造成供應過多、浪費嚴(yan) 重等問題。

5、從(cong) 業(ye) 人員缺乏專(zhuan) 業(ye) 培訓。自1998年特大洪災開始,到2003年SARS疫情,以及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發生,都促使各方思考建立應急培訓機製,開展專(zhuan) 門的知識、理念、技能的培訓,增強官員的應急指揮和群眾(zhong) 避險自救能力,提高從(cong) 業(ye) 人員和誌願者的技能,培養(yang) 一批應對緊急情況的物流專(zhuan) 業(ye) 人才,但是我國應急管理體(ti) 係建設不完善以及應急培訓經驗、資金、設備不足等因素嚴(yan) 重製約了我國應急培訓機製的發展。

● 方向

隨著應急物流在救災搶險中作用的不斷突出,以及國家和民眾(zhong) 防災避險意識的增強,我國應急物流體(ti) 係從(cong) 運輸、信息、儲(chu) 備等基礎設施到政策、管理等都有了明確的發展方向。

1、完善網絡化、立體(ti) 化交通運輸係統。重點投資和建設交通運輸薄弱環節,構建網絡化交通運輸線。交通運輸線路與(yu) 線路之間要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既有直達線路,又有迂回線路,保證應急交通運輸線路全時暢通。建立公路、鐵路、航空、水路多維立體(ti) 的運輸網絡,確保一種方式中斷時,其他方式能及時補充。

2、重視應急物流信息係統建設。一要加強對應急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設。這是因為(wei) 全社會(hui) 應急物資來源廣泛,涉及層麵多,活動環節多,各類信息都要依靠共用的應急物流信息平台傳(chuan) 遞;二要使應急物流信息傳(chuan) 遞方式先進、穩定。由於(yu) 應急物資的剛性需求,必須確保應急物流信息傳(chuan) 遞手段比常態下的信息傳(chuan) 遞方式更為(wei) 先進、穩定和更具抗幹擾能力。

3、構建應急物流組織指揮機構。根據我國政府機構設置和物流的運作流程,整合國家、軍(jun) 隊、地方的相關(guan) 機構,建立常設的專(zhuan) 業(ye) 應急物流指揮係統,專(zhuan) 門負責應急物資的供應保障工作,協調應急物流的運行和實施。

4、提升應急物流運作能力。在全國建立適當數量的應急物流中心,形成高效的應急物流配送係統。選擇在區域的中心地區建設專(zhuan) 業(ye) 應急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保障應對區域內(nei) 突發事件,並對相鄰區域做好後備和支援,且利用社會(hui) 資源,以市場化方式與(yu) 具備條件的國內(nei) 大型專(zhuan) 業(ye) 物流企業(ye) 簽訂協議,明確其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啟動應急物流運作;此外,政府鼓勵應急物流社會(hui) 化和產(chan) 業(ye) 化。

5、加強應急物資儲(chu) 備體(ti) 係建設。學習(xi) 借鑒國外經驗,實現應急物資儲(chu) 備的專(zhuan) 業(ye) 化與(yu) 社會(hui) 化的有機結合,建成國家、地方、軍(jun) 隊、企事業(ye) 單位甚至家庭的一體(ti) 化儲(chu) 備體(ti) 係。加強應急物資儲(chu) 備,合理安排物資儲(chu) 備布局、規模及結構;發揮市場機製,保障應急物資儲(chu) 備。

6、進行應急培訓建設。籌備應急管理培訓基地,對政府相關(guan) 部門進行管理培訓,在災情發生時,快速應對突發事件;對應急從(cong) 業(ye) 人員和誌願者進行技能培訓,減少現場損失;對群眾(zhong) 及在校學生進行應急避險常識的普及,提高自救及互相救助的能力。

7、大力整合應急物流資源。有意識地對應急物流資源或物流功能進行規劃、配置、重新組合和取舍,對分散的物流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對相關(guan) 功能進行協調與(yu) 集成,對物流管理與(yu) 運作實施重組與(yu) 優(you) 化,提升組織能力與(yu) 服務水平,實現對應急物資的運輸、倉(cang) 儲(chu) 、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功能環節的有效集成或協作。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