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產(chan) 業(ye) 數字化 > 正文

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約10%

發布時間:2024-08-28 09:53:03 人民日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日前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步伐進一步加快,數字經濟規模持續壯大,數字技術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數字中國建設持續賦能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成為(wei) 加快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引擎。

網購衣物,進虛擬試衣間一鍵換裝,直觀感受搭配是否合適;去熱門餐廳,提前在網上取號、點餐,省時又省力;居家生活,遠程操作、語音控製的智能家具家電大大提升居住舒適度;出門打開導航軟件,路線規劃、到達時間一目了然……

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影響著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讓越來越多人享受到數字紅利。不僅(jin) 如此,數據作為(wei) 新型生產(chan) 要素,已快速融入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hui) 服務管理等各環節,深刻改變著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hui) 治理方式。

日前,國家數據局正式發布《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數字中國發展呈現良好態勢,賦能效應更加凸顯。當前,數字中國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接下來有什麽(me) 發展方向?記者進行了采訪。

20多個(ge) 省份成立專(zhuan) 門數據交易機構

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

去年以來,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步伐進一步加快,統籌管理、協調發展的體(ti) 製機製進一步完善。各地區各部門積極開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數據資源登記、企業(ye) 數據資產(chan) 入表等探索實踐,加快推動數據要素價(jia) 值化過程。

截至2023年底,有20多個(ge) 省份成立了專(zhuan) 門的數據交易機構。廣東(dong) 、山東(dong) 、江蘇、浙江的數據交易機構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公共數據開放共享是加大數據要素供給的重要手段。去年以來,我國數據開放規模以及範圍有了很大的突破,有效激發了公共數據創新應用活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胡堅波說。

數據要素市場日趨活躍。數據產(chan) 量快速增長,2023年,全國數據生產(chan) 總量達32.85ZB(1個(ge) ZB約等於(yu) 10萬(wan) 億(yi) 億(yi) 字節),同比增長22.44%。截至2023年底,全國數據存儲(chu) 總量為(wei) 1.73ZB。數據交易市場中場外數據交易處於(yu) 主導地位,場內(nei) 數據交易規模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金融、互聯網、通信、製造業(ye) 等領域數據需求較大且交易量增長較快。

數據流量規模持續增長。2023年我國移動互聯網接入總流量為(wei) 0.27ZB,同比增長15.2%;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16.85GB,同比增長10.9%。

“今年,國家數據局將陸續推出數據產(chan) 權、數據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公共數據開發利用、企業(ye) 數據開發利用、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等製度文件,加大政策供給,推動我國海量數據優(you) 勢轉化為(wei) 國家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促進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表示。

累計建成62家“燈塔工廠”

數字經濟發展量質齊升

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去年以來,我國數字經濟規模持續壯大。2023年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估計超過12萬(wan) 億(yi) 元,占GDP比重10%左右。

數字產(chan) 業(ye) 基礎不斷夯實,數字產(chan) 業(ye) 體(ti) 係完備性、規模性優(you) 勢愈發明顯。以雲(yun) 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為(wei) 代表的新興(xing) 業(ye) 務收入逐年攀升。雲(yun) 計算、大數據業(ye) 務收入較上年增長37.5%,物聯網業(ye) 務收入較上年增長20.3%,遠高於(yu) 同期電信業(ye) 務收入增速;新興(xing) 業(ye) 務收入占電信業(ye) 務總收入的比重明顯上升,從(cong) 2019年的10.5%提升至2023年的21.2%。

數實融合縱深推進。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持續深化,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2023年,我國關(guan) 鍵工序數控化率和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62.2%和79.6%,較2019年分別提高了12.1和9.4個(ge) 百分點。累計建成62家“燈塔工廠”,占全球總數的40%,全年新增11家,占全球新增總數的52.4%。

數字消費新動能更加強勁。我國連續11年成為(wei) 全球規模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網民規模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底已達10.92億(yi) 人,龐大的網民規模奠定了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2023年電子商務交易額468273億(yi) 元,比上年增長9.4%;網上零售額15.42萬(wan) 億(yi) 元,近5年累計增長45.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比達到27.6%,創曆史新高。

數字經濟投融資增速持續領跑其他領域。高技術產(chan) 業(ye) 投資持續向好。2023年,高技術製造業(ye) 、高技術服務業(ye) 投資分別增長9.9%、11.4%。高技術製造業(ye) 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ye) 投資同比增長9.3%,增速比全部固定資產(chan) 投資高6.3個(ge) 百分點。

“得益於(yu) 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基礎製度不斷完善,我國數字經濟在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兩(liang) 方麵都取得了長足進展,平台經濟的作用不斷增強,千行百業(ye) 持續深化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規模呈現出穩健增長態勢。”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表示。

90%以上政務服務網上可辦

數字技術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數字技術正深度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領域和全過程。去年以來,數字中國建設持續賦能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成為(wei) 加快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引擎。

數字政府在線服務指數繼續保持全球領先水平,全國90%以上的政務服務實現網上可辦,基本實現地方部門500餘(yu) 萬(wan) 項政務服務事項和1萬(wan) 多項高頻事項標準化服務,推動92.5%的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實現網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

“去年以來,政企數據共享加速破局,以互聯網平台為(wei) 代表的企業(ye) 與(yu) 政府建立數據共享機製,提供不涉及用戶隱私的經營、消費、治理等規律性數據,協助提升政府數字化治理水平。”胡堅波表示。

數字文化內(nei) 容供給擴容增質。文化資源數字化采集不斷加速,截至2023年底,故宮博物院保存的186萬(wan) 件(套)文物藏品中,已有90萬(wan) 件(套)實現了數字化采集,約占48%。國家博物館有約143萬(wan) 件(套)藏品,其中70萬(wan) 件(套)實現了數字化采集,約占49%。

數字教育均衡發展。截至2023年10月,各級各類學校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超過3/4的學校實現無線網絡覆蓋,99.5%的學校擁有多媒體(ti) 教室;截至2023年底,國家智慧教育平台已匯聚中小學資源8.8萬(wan) 條,同比增長1倍;職業(ye) 教育在線精品課程超1萬(wan) 門,同比增長近10倍。

數字生態文明發展基礎不斷夯實。構建生態環境綜合管理平台,集成生態環境、氣象、水利等多源數據,形成環境質量、汙染源、自然生態等9類數據資源,打造生態環境大數據係統,完成大氣、行政許可、土壤、執法等40餘(yu) 個(ge) 專(zhuan) 題應用。

“展望未來,數字中國建設將與(yu) 我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同頻共振、協同發力,提升中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歐陽日輝認為(wei) ,要進一步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以促進數據合規高效流通使用、賦能實體(ti) 經濟為(wei) 主線,促進全體(ti) 人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