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宏觀經濟 > 正文

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製度

發布時間:2024-08-20 09:57:59 人民網——人民日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以下簡稱《決(jue) 定》),提出健全促進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製度,對加快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ti) 製機製、完善促進數字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政策體(ti) 係等作出新的部署。我們(men) 要認真學習(xi) 、深刻領會(hui) 、準確把握,切實抓好貫徹落實。

深刻認識促進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重大意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新的工業(ye) 革命將深刻重塑人類社會(hui) ;強調要推動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要緊緊抓住數字技術變革機遇,促進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促進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先機。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給全球生產(chan) 力水平帶來顛覆性影響,正在成為(wei) 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zheng) 格局的關(guan) 鍵力量。當前,世界各國紛紛加強前瞻性戰略布局,數字領域國際競爭(zheng) 日趨激烈。麵對數字化潮流,必須把促進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擺在重要戰略位置,充分釋放我國製造大國和網絡大國的疊加、聚合、倍增效應,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打造國際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

促進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必然要求。融合化是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一個(ge) 基本特征。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量質齊升,2023年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超過12萬(wan) 億(yi) 元,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比重10%左右;5G、工業(ye) 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動能加快發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數字化改造縱深推進,智能製造、服務型製造等融合發展新業(ye) 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注入強勁動力。必須充分發揮數字經濟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特點,持續拓展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的深度和廣度,提升產(chan) 業(ye) 體(ti) 係現代化水平。

促進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的關(guan) 鍵路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實現新型工業(ye) 化是關(guan) 鍵任務;強調要把建設製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信息化等有機結合。信息化和工業(ye) 化深度融合是新型工業(ye) 化的鮮明特征。特別是人工智能成為(wei) 影響未來發展的關(guan) 鍵變量,將全方位、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ye) 化,產(chan) 業(ye) 智能化、融合化、綠色化加速,深刻改變全球產(chan) 業(ye) 發展和分工格局。必須促進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加快製造業(ye)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推進製造業(ye) 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我國產(chan) 業(ye) 邁向全球價(jia) 值鏈中高端。

築牢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根基

促進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做強做優(you) 實體(ti) 經濟是基礎。製造業(ye) 是實體(ti) 經濟的主體(ti) ,是國家經濟命脈所係。必須加快推進新型工業(ye) 化,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推進信息化和工業(ye) 化深度融合,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全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前瞻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堅定不移築牢製造業(ye) ,加快建設以先進製造業(ye) 為(wei) 骨幹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培育壯大先進製造業(ye) 集群。擁有一批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先進製造業(ye) 集群是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重要標誌。近年來,我國製造業(ye) 集群化發展水平快速提升,已形成45個(ge) 國家級先進製造業(ye) 集群,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要進一步完善集群布局,引導技術、資金、人才等各類創新資源要素向先進製造業(ye) 集群匯聚。推動集群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發揮龍頭企業(ye) 帶動作用,支持上下遊企業(ye) 協同開展數字化改造,促進資源在線化、生產(chan) 柔性化、產(chan) 業(ye) 鏈協同化,提升產(chan) 業(ye) 集群綜合競爭(zheng) 力,加快打造一批世界級先進製造業(ye) 集群。

推動製造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是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方向。要實施製造業(ye) 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開展製造業(ye) 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促進企業(ye) 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實施改造升級,推動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加快向全球價(jia) 值鏈中高端邁進。完善智能製造推進機製,體(ti) 係化開展場景模式探索、係統解決(jue) 方案揭榜攻關(guan) 、標準研製應用和評估評價(jia) ,以智能製造為(wei) 主攻方向推動產(chan) 業(ye) 技術變革和優(you) 化升級。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加快數字化綠色化融合技術創新研發和應用,推動製造業(ye) 綠色低碳轉型。

健全提升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領先地位體(ti) 製機製。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工業(ye) 化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工業(ye) 體(ti) 係全、品種多、規模大的獨特優(you) 勢更加明顯,製造業(ye) 總體(ti) 規模連續14年居世界首位,形成了以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動力電池等為(wei) 代表的一批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成為(wei) 中國製造業(ye) 的亮麗(li) 名片,要把這個(ge) 優(you) 勢鞏固住、發揮好。要實施重點產(chan) 業(ye) 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深入實施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guan) 工程,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和產(chan) 業(ye) 鏈控製力的世界一流企業(ye) ,促進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發展,以產(chan) 業(ye) 鏈龍頭企業(ye) 為(wei) 樞紐,完善上下遊企業(ye) 信息共享機製,構建數據驅動、精準匹配、協同透明的數字化供應鏈網絡。完善東(dong) 中西部合作、央地合作、產(chan) 融合作等機製,引導產(chan) 業(ye) 在國內(nei) 梯度有序轉移,增強國內(nei) 產(chan) 業(ye) 根植性。

建立保持製造業(ye) 合理比重投入機製。保持製造業(ye) 比重基本穩定是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築牢實體(ti) 經濟根基的內(nei) 在要求。要進一步優(you) 化財稅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戰略任務資金保障機製,加大對製造業(ye) 技術創新、綠色發展、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公共服務等支持力度,引導更多資源要素向先進製造業(ye) 集聚。健全金融支持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的機製,構建重點產(chan) 業(ye) 鏈攻關(guan) 的全鏈條金融服務支撐體(ti) 係。優(you) 化重大產(chan) 業(ye) 基金運作和監管機製,完善基金績效考評體(ti) 係,確保資金投向符合國家戰略要求。完善先進製造業(ye) 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合理降低製造業(ye) 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

大力推進數字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

促進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推進數字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是重要著力點。要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機遇,統籌謀劃,協同創新,做強做優(you) 做大數字經濟,深化數字技術為(wei) 實體(ti) 經濟全方位賦能。

適度超前部署信息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是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先決(jue) 條件。要加強戰略布局,加快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ti) 、雲(yun) 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立健全信息基礎設施統籌規劃、整體(ti) 布局和協調聯動的體(ti) 製機製,適度超前建設5G、算力等信息基礎設施,深入推進工業(ye) 互聯網創新發展,深化“5G+工業(ye) 互聯網”融合創新和規模化應用。發展衛星互聯網,推進第六代移動通信(6G)網絡技術研發。加強交通、能源、市政等傳(chuan) 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形成適應智能經濟、智能社會(hui) 需要的基礎設施體(ti) 係。健全網絡和數據安全保障政策、製度、標準體(ti) 係,提升網絡和數據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產(chan) 業(ye) 體(ti) 係優(you) 化升級。實施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行動和智能製造工程,支持企業(ye) 圍繞典型場景實施軟硬件一體(ti) 化改造,推動生產(chan) 設備和信息係統全麵互聯互通,優(you) 化業(ye) 務流程,開展數字化集成應用創新,建設一批數字化轉型標杆企業(ye) 、智能工廠。優(you) 化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供給體(ti) 係,實施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賦能專(zhuan) 項行動,探索形成促進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長效機製。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ye) 化,加強通用大模型和行業(ye) 大模型研發布局,推動人工智能在工業(ye) 研發設計、中試驗證、生產(chan) 製造、營銷服務、運營管理等重點場景和安全生產(chan) 、防災減災等領域深度應用。構建區塊鏈產(chan) 業(ye) 生態,推動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加強區塊鏈技術應用。

加快產(chan) 業(ye) 模式和企業(ye) 組織形態變革。實體(ti) 經濟與(yu) 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不斷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加速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模式和企業(ye) 形態根本性變革。要引導企業(ye) 積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業(ye) 務和流程創新,推進先進製造業(ye) 與(yu) 現代服務業(ye) 深度融合,發展數字化管理、平台化設計、個(ge) 性化定製、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壯大柔性生產(chan) 、雲(yun) 製造、共享製造、虛擬製造、工業(ye) 電商等新業(ye) 態,鼓勵開展第三方智能服務,實現更廣範圍資源優(you) 化配置、更深程度生產(chan) 方式變革、更高水平價(jia) 值創造。要引導企業(ye) 組織管理創新,鼓勵支持扁平化、平台化、生態化等新企業(ye) 形態發展,培育資源共享、價(jia) 值共創、風險共擔等新型產(chan) 業(ye) 組織模式。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全球技術創新的競爭(zheng) 高地。要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的體(ti) 製機製,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圍繞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的戰略任務,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創新,建設一批行業(ye) 共性技術平台,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要針對集成電路、基礎軟件、科研儀(yi) 器等瓶頸製約,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為(wei) 確保重要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撐。要瞄準未來科技和產(chan) 業(ye) 發展製高點,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腦機接口等領域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

完善數字經濟重點領域基礎性製度

加快完善平台經濟、數據等重點領域基礎性製度,充分激發平台、數據等資源要素活力,為(wei) 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提供堅實保障。

促進平台經濟創新發展。平台經濟是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ti) ,對促進創新創業(ye) 、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作用。要健全平台經濟常態化監管製度,支持平台企業(ye) 發揮生態優(you) 勢,提升數字技術和產(chan) 品服務水平。構建算法安全治理體(ti) 係,完善算法備案、分類分級管理、安全評估等監管製度。健全保障平台企業(ye) 境外發展的法律政策和服務體(ti) 係。完善靈活就業(ye) 和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製度,加快探索適合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特點的社會(hui) 保障參保辦法。

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數據基礎設施是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撐。要加快建設適應數據要素特征、促進數據流通利用、發揮數據價(jia) 值效用的數據基礎設施,推動數據匯聚、處理、流通、應用、交易等功能有序高效運轉,促進數據共享。構建全國一體(ti) 化大數據中心體(ti) 係,推動智能計算中心有序發展,建設若幹國家樞紐節點和大數據中心集群。積極發展車聯網等融合基礎設施。發展數據空間、隱私計算、區塊鏈、數據脫敏等技術,有效提升數據流通環節安全可靠水平。

建立健全數據基礎製度。數據是新型生產(chan) 要素,我國是全球數據資源大國,但數據基礎製度不夠健全,數據要素市場不夠完善,製約了數據價(jia) 值挖掘和利用。要加快建立數據產(chan) 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製度,完善數據要素市場體(ti) 製機製。建立健全數據共享和開發利用的激勵約束機製,促進數據共享,推進公共數據、企業(ye) 數據、個(ge) 人數據開發利用,強化高質量數據要素供給。建立健全國家公共數據資源體(ti) 係,推動公共數據資源安全有序開放。建立合規高效的數據要素流通和交易製度,建設規範數據交易市場。提升數據安全治理監管能力,健全行業(ye) 數據安全管理製度,完善標準規範,構建重要數據識別、目錄備案、風險評估等常態化監管機製,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數據跨境流動機製。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0日 09 版)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