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2-11 09:37:25 中國交通新聞網

近年來,中德交通運輸領域技術交流、人才培訓等多方麵合作走實走深,為(wei) 增進中德兩(liang) 國人民友誼及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了支撐保障。近期,中德將舉(ju) 行新一輪交通部長會(hui) 談。今日起,本報將重點圍繞內(nei) 河航運、綠色物流、新技術合作三大主題,刊發3期係列報道,生動展示中德交通運輸領域合作成果。敬請關(guan) 注。
“您今年5月訪問聯邦德國時,曾表示歡迎聯邦(德國)交通部與(yu) 我合作進行漢江整治和航運開發……德交通部於(yu) 11月7日至11月23日派出該部部務參事、處長哈格爾博士帶領的5人代表團來漢江進行了為(wei) 期17天的考察……專(zhuan) 家代表團的接待工作由我部會(hui) 同陝西、湖北兩(liang) 省安排並給予了較高的禮遇。”這是30多年前交通部領導在寫(xie) 給國務院領導的報告信中的一段話。
若不是翻開已泛黃發脆的曆史檔案,鮮少有幸直觀感受30餘(yu) 年這一時間刻度的動人意味。中德內(nei) 河航運合作自上世紀80年代始,其間往來參與(yu) 者多達數百人。輕舟已過萬(wan) 重山,中德友誼故事還在繼續。
16輪會(hui) 談內(nei) 容豐(feng) 富 兩(liang) 國合作走深走實
“德國對中國抱著非常友好和真誠的態度,我們(men) 一提出合作的希望,德方就表示歡迎。”原交通部外事司歐美處處長湯亞(ya) 光在中德交通合作開展的前20年,是主要組織者和協調人之一。
上世紀70年代,兩(liang) 德還處於(yu) 分裂狀態,聯邦德國的內(nei) 河航運治理水平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萊茵河這條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ye) 運輸大動脈之一,流經兩(liang) 德近半國土。“他們(men) 的通航裏程達7000公裏,水深都在4米以上,終年可以通航。”湯亞(ya) 光說。
同時期的我國,內(nei) 河水運資源也十分豐(feng) 富,長江、黃河、珠江水係發達,流域麵積廣闊。但內(nei) 河航道開發水平低,深水航道少、水係之間未能溝通、幹支不能直達等問題製約著我國內(nei) 河運輸潛力的發揮。
落後的現狀梗在航運管理者心頭,要學習(xi) 先進技術把我國內(nei) 河航道整治好——交通部下定決(jue) 心。1984年,應原交通部部長李清邀請,聯邦德國交通部部長維爾納·多林格爾率領25人代表團來到中國訪問。數月後,中德正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內(nei) 河航運合作協議》(簡稱《協議》),指導雙方開展內(nei) 河航運方麵的技術、經濟和科學合作,包括技術交流、培訓以及其他一切有助於(yu) 推動雙方合作的活動。
《協議》明確,中德兩(liang) 國輪流主辦內(nei) 河航運領域合作會(hui) 談,每兩(liang) 年至少一次。此後的35年間,兩(liang) 國交通部門共開展了16輪會(hui) 談,並在信息交流、人員培訓、項目聯合研究、技術合作等方麵開展相關(guan) 活動。
2003年,中德內(nei) 河航運合作迎來新機遇,兩(liang) 國交通部門再次簽署《內(nei) 河航運和水路交通合作協議》,取代原《協議》。新協議的簽訂是基於(yu) 舊協議已取得的巨大成效,並將合作拓展至內(nei) 河水運全領域,合作範圍擴大了,形式也更豐(feng) 富。水路建設項目管理、水路運營與(yu) 維護管理、內(nei) 河水路運輸船型等12項課題納入雙方合作重點,且內(nei) 容更加具體(ti) 。
3年後,第11輪會(hui) 談在柏林如期舉(ju) 行。搭建“長江和萊茵河友好河流”機製,成為(wei) 兩(liang) 國加深合作的新議題。
2008年第12輪會(hui) 談期間,德方專(zhuan) 家赴長江中遊實地參觀了我國生態護岸工程,並交流研討。2009年12月,我國派出長江航道局等有關(guan) 單位專(zhuan) 家赴德國,就內(nei) 河生態護岸工程和技術實地調研。有著相似自然條件的中歐大河跨千山萬(wan) 水“聯姻”。
梳理曆次會(hui) 談情況後可以發現,兩(liang) 國內(nei) 河航運合作從(cong) 具體(ti) 項目逐漸拓展至相關(guan) 領域,人員交流也從(cong) 中方派員赴德到雙方互派代表團。30餘(yu) 年,兩(liang) 國合作逐漸走深、走實。
2014年10月,時任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chuan) 堂赴德參加了中德第三輪政府磋商,並與(yu) 德國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部長多布林特簽署了新的部門間《海運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那時,他對兩(liang) 國繼續拓展綠色交通、內(nei) 河航運、長江“氣候、水域、航運研究”等領域的合作提出了期待。
在2018年的第16輪會(hui) 談中,中德雙方達成共識,決(jue) 定加強在航運和港口節能減排方麵的技術交流和人員互訪,涵蓋生態航道、船舶尾氣汙染監測技術研究等方麵。兩(liang) 國專(zhuan) 家間互訪日益頻繁。
“通過為(wei) 中國實施眾(zhong) 多新項目提供支持,德國專(zhuan) 家積累了新的經驗。雙方在水運和內(nei) 河航道的技術交流和合作機製不僅(jin) 獲得讚譽,還成為(wei) 每次部長級交流的議題之一。高層的認可,體(ti) 現了德國在此領域同中方持續合作的期待。”德國聯邦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有關(guan) 負責人如是說。
2019年3月21日,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在會(hui) 見德國駐華大使葛策博士時評價(jia) ,“中德多年的合作高水平、多層次、富有成效,特別是中德綠色物流會(hui) 議、中德內(nei) 河航運和航道技術交流機製成果顯著。”
葛策則表示,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huo) 伴,德方高度重視兩(liang) 國交通運輸等領域的友好合作,願意與(yu) 中方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開展政策、法規和技術等的深度交流與(yu) 合作,以互利共贏的務實成果更好造福兩(liang) 國人民。
三峽升船機超越德國 單方傳(chuan) 授變互通有無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內(nei) 河上還能見到纖夫拉纖的場景,農(nong) 閑時的運河畔,常有農(nong) 民挑擔挖土築堤的身影。廣袤國土上,江河奔流,地形複雜。河岸坍塌、淺灘難行……一係列複雜的航道問題成為(wei) 我國未治愈的“頑疾”。
水流衝(chong) 刷導致河岸泥土下坍,河道成了倒梯形,既浪費土地又影響航行,這是治理河道經常麵對的難題。當時的聯邦德國已經有了成功方案:河道途經居住密集處,排列整齊的鋼板樁像砌牆一樣打在河岸上;地形空曠處的河岸傾(qing) 斜度也控製在合理範圍。
領先世界的治理技術打動著中國航務管理者。1986年6月的第二次會(hui) 談確定了此後兩(liang) 年的合作計劃:德方願為(wei) 開發漢江航運、整治鬆花江航道提供技術支持。
德國專(zhuan) 家帶著方案來到中國。三姓淺灘,這個(ge) 鬆花江上最讓跑船人頭疼的礙航淺灘用上了“德國藥方”。
專(zhuan) 家團先後4次來華,實地考察,量身定製方案。“有一次,德國專(zhuan) 家在考察路上遭遇車禍,翻了車,人被拋出去很遠,他們(men) 也顧不上去醫院,爬起來拍拍身上的灰,照樣去工地,他們(men) 對工作是極其認真負責的。”數十年後,湯亞(ya) 光談及當年陪同考察的經曆,感慨萬(wan) 千。
除此之外,數年間,德國還無償(chang) 提供了價(jia) 值400多萬(wan) 馬克的技術援助和先進儀(yi) 器設備。這對於(yu) 當時我國內(nei) 河航運發展,無異一場甘霖。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德鬆花江航道治理合作結項。自此,鬆花江上暢行的船舶提升到千噸級,中德技術合作取得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
2007年,交通部邀請德國專(zhuan) 家來華參觀三峽工程,就船閘建設、遠程操作及船閘運營管理等開展技術交流。
當時的德國尼德芬諾、呂內(nei) 堡等升船機已運行數十年,積累了豐(feng) 富的運行維護經驗,其結構型式與(yu) 三峽升船機類似,對中國具有很大借鑒意義(yi) ,而三峽升船機建設也以其驚人的規模和難度,吸引著德方。
2011年,三峽升船機建設進入了設備安裝調試階段,中德兩(liang) 國升船機合作項目隨即啟動。雙方共開展了12次人員互訪交流。其間,德國代表團訪華7次,現場考察葛洲壩船閘、三峽船閘和三峽升船機等,圍繞三峽升船機技術特點、運行組織機構和通航調度組織等,就升船機技術發展與(yu) 中方展開探討。
這一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全平衡垂直升船機震憾了來訪的德國專(zhuan) 家。“我們(men) 學習(xi) 德國原理,在中國創造了這樣的奇跡,無論在規模、質量、實用性還是平穩度上,都超越了德國國內(nei) 升船機。”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原副局長解曼瑩說。
單方傳(chuan) 授變為(wei) 互通有無。德國新尼德芬諾升船機建設及運行準備、新呂內(nei) 堡高水頭船閘規劃設計等,給三峽、葛洲壩船閘及向家壩高水頭船閘提供了諸多借鑒。德方對我國大型升船機和高水頭船閘的科研、建設及運行維護有了新的認識,我國也盡可能為(wei) 德方提供學習(xi) 的機會(hui) 和條件。
如今,中德技術合作契合時代熱點議題。“氣候變化、先進技術的發展和社會(hui) 需求的改變,給水運和內(nei) 河航道的合作同樣帶來了多種挑戰,我們(men) 希望可以共同為(wei) 這些挑戰找到解決(jue) 途徑。”德國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有關(guan) 負責人提出了期待。
“氣候變化對長江航道與(yu) 航運的影響”合作研究適時啟動。德方基於(yu) 本國已開展多年的KLIWAS項目成果,為(wei) 我國提供了66份研究報告、近70份論文資料。
中方研究機構以德國關(guan) 鍵技術及成果為(wei) 基礎,通過引進、吸收、消化後再創新,將德國KLIWAS項目的關(guan) 鍵技術“本地化”。中德內(nei) 河航運合作機製中方秘書(shu) 長鄧延潔介紹:“我們(men) 已研究篩選出適用於(yu) 長江流域的全球氣候模式,總結出未來氣候變化影響下長江航道條件的變化規律,並給出了應對措施和建議。這一項目填補了氣候變化對整個(ge) 長江流域航道及航運影響的研究空白。”
人才往來三十多年 學員成為(wei) 行業(ye) 中堅
“通過現場參觀,我們(men) 進一步了解了德國的內(nei) 河航運管理體(ti) 製、港口建設和管理、船公司經營情況和管理體(ti) 製等,同時也使我們(men) 看到了先進的運河係統。”曾任職於(yu) 廣東(dong) 駁運公司,如今已經退休的馬振東(dong) 回憶道。
時光追溯到1996年的那個(ge) 夏天,他參加了中德雙方交通主管部門組織的內(nei) 河航運管理培訓班,在德國漢堡港培訓學院接受了來自德國聯邦政府交通部、漢堡港口管理局以及相關(guan) 內(nei) 河船公司、金融機構、經濟促進公司等單位專(zhuan) 家的授課。
人才是撬動所有資源的首要資源,也是最為(wei) 重要的決(jue) 定性資源。中國開辟運河並利用內(nei) 河水運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但是新中國成立至上世紀80年代,真正現代化的內(nei) 河航運並沒有發展起來,相關(guan) 領域的技術人才更是鳳毛麟角。
據不完全統計,自1984年至2000年,中國交通運輸係統派往德國的進修人員達175人。此後德方還繼續為(wei) 我方免費培訓了一大批中青年管理和技術人員,培訓的內(nei) 容涉及內(nei) 河航運和港口工程設計、施工、科研、港口裝卸管理與(yu) 安全、水上安全監督等。這些人員回國後,充分利用他們(men) 在德國所學的知識,有力推動了我國內(nei) 河航運發展。他們(men) 中的絕大多數,已成為(wei) 行業(ye) 的中堅力量。
“我們(men) 那期的培訓主題是港口裝卸管理與(yu) 環境保護,我在學習(xi) 的過程中認識到了港口生產(chan) 調度對於(yu) 環境治理的重要性。”來自上海市航務管理處的陶義(yi) 剛參加了1993年的內(nei) 河航務培訓,對於(yu) 當年培訓的場景,他至今曆曆在目。回到工作崗位後,他總結學習(xi) 成果,提出並推廣了一係列關(guan) 於(yu) 上海港建設智慧港口、綠色港口的理念。
1992年至2000年,每年都有15名來自內(nei) 河航運領域的中方人員獲得德國經濟合作部的助學金,赴德參加為(wei) 期一年的培訓學習(xi) 。他們(men) 學習(xi) 的專(zhuan) 業(ye) 涉及港口裝卸中的勞動保護、環境保護和水上交通安全等。為(wei) 了保證選拔過程的公平透明,人員的選定由中德雙方共同麵試產(chan) 生。
德方將培訓課程設置為(wei) 理論和實操兩(liang) 部分,上半年是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傳(chuan) 授,下半年深入一線觀摩、操作,以保證學員充分理解知識並應用到實際操作中。“那是一段充實難忘的美好時光。”參加了2005年至2006年培訓的學員隋紅枚說。
人才往來,跨越30多年,中德友誼閃爍在每一個(ge) 個(ge) 體(ti) 身上。
2012年、2013年,應德國邀請,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先後派出2批共23名學員赴德國進行升船機運行維護培訓。回憶起學習(xi) 交流的時光,很多學員提到舒馬赫先生。
舒馬赫是德國1934年建成的老尼德芬諾升船機的現任運行負責人,與(yu) 以往對德國人嚴(yan) 謹、認真、刻板的印象略有不同,左耳帶著耳環的他算是一個(ge) “非典型”德國人。中方代表團每次到老尼德芬諾升船機,他幾乎都會(hui) 參與(yu) 陪同講解和技術交流,他也多次到三峽升船機考察交流。
“舒馬赫對於(yu) 我們(men) 的疑問總是耐心細致、毫無保留地解答,有一次我們(men) 對塔柱支撐結構提出了疑問,他到檔案室查閱了1934年的竣工圖紙和資料,然後給我們(men) 講解答疑。他嚴(yan) 謹務實的工作作風,給我們(men) 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不羈的外表下,仍然是典型的‘德國心’。”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副局長鄭衛力回憶道。
在德國人看來,盡心解答才能不辜負中國學員的求知若渴。“(中國人)高漲的學習(xi) 熱情感染著老尼德芬諾升船機的每一個(ge) 人,特意為(wei) 中國人準備的停航演示升船機主體(ti) 機械機構維護的安排,是對他們(men) 勤奮學習(xi) 最好的褒獎。”德國《勃蘭(lan) 登堡時報》曾報道評價(jia) 。
2008年中德第12輪會(hui) 談後,兩(liang) 國就升船機項目開展培訓,中方學員達100餘(yu) 人,為(wei) 三峽培育了一大批升船機運行維護技術骨幹。他們(men) 至今活躍在升船機工程監理與(yu) 設備調試的第一線,所建設的航運設備代表著世界領先水平。
交通運輸部安全總監、水運局局長李天碧也曾參加中德早期的合作培訓,多年來一直關(guan) 注著中德內(nei) 河航運合作的發展。他介紹,2019年5月24日,兩(liang) 國簽署了《關(guan) 於(yu) 提升交通運輸領域合作意向的聯合聲明》,建立了部長級中德交通論壇,並將內(nei) 河航運和水路交通合作內(nei) 容納入其中。今後,雙方內(nei) 河航運領域合作將走向全麵深化的新階段。
數讀
●1984年,聯邦德國交通部部長維爾納·多林格爾率領25人代表團來到中國訪問,此後的35年間,兩(liang) 國交通部門共開展了16輪會(hui) 談。
●德國基於(yu) 已開展多年的KLIWAS項目成果,為(wei) 我國提供了66份研究報告、近70份論文資料。
●2011年,三峽升船機建設進入了設備安裝調試階段,中德雙方共開展了12次人員互訪交流。
●1984年至2000年,中國交通運輸係統派往德國的進修人員達175人。
見證者說
德國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有關(guan) 負責人:
航道領域的項目通常規模大,籌劃時間長。而河道作為(wei) 人類最古老的交通承載方式之一,擁有開發方式、設備設施可長期使用等優(you) 勢,但需要初期的計劃以及合作的持續性,才能實現共贏。因而水運和內(nei) 河航道的合作,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wei) 了中國交通運輸部同德國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最具曆史性的合作項目。德國在為(wei) 中國實施眾(zhong) 多新項目提供支持的同時,也積累了新的經驗,雙方在技術、經濟和科學領域的知識交流同樣成果豐(feng) 碩。
原交通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國英:
德國的水運特別受到政府青睞,讓我們(men) 搞內(nei) 河航運的人羨慕不已。德國對水道航運的重視程度可以說也是世界少有。我國的水運事業(ye) 在新中國成立後,經過飛速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實力。我考察過密西西比河、伏爾加河以及萊茵河。比較起來,我認為(wei) 學習(xi) 萊茵河的經驗更適合我國內(nei) 河航運的情況。萊茵河的管理體(ti) 製與(yu) 我國水運的管理基本是相同的。另外,萊茵河的水道航運建設有著十分豐(feng) 富的經驗,學習(xi) 萊茵河是有可比性的。
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德航運合作機製中方秘書(shu) 長鄧延潔:
從(cong) 2008年第12輪會(hui) 談起,我有幸作為(wei) 中方秘書(shu) 長,親(qin) 身經曆了每次的雙邊會(hui) 談、交流、合作。回顧十多年來中德內(nei) 河航運合作,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德雙方的友好、務實、互信的良好氛圍。在雙方交往中,無論是普通的技術人員還是司局長,都充分體(ti) 現著中德兩(liang) 國間的深厚友情。
在雙方的交流與(yu) 合作中,大家都是非常坦誠,毫無保留地進行深度技術交流與(yu) 溝通,正是在這種互信友好的氛圍下,才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
原交通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巡視員章渝:
在眾(zhong) 多旅德紀念物中,我最常翻看的是一張老地圖。這一張紙已發黃、褐跡斑斑的德國地圖,是我1988年第一次去德國時買(mai) 的,那是一次跨過3個(ge) 年度的旅程。
在德國學習(xi) 期間,我有機會(hui) 了解德國的主要河流,有時間徘徊在既有秀麗(li) 山水又有美麗(li) 傳(chuan) 說的Loreley(羅累萊),讓我在港口、航道建設和規劃方麵受益頗深。管理工作的科學、高效、實用、程序化、標準化是德國水運交通部門給我的第一印象,管理係統的設置和運行有太多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借鑒的地方。
江蘇南通港口集團通州港務公司工作人員蔡欣:
1999年11月,我們(men) 一行12人赴德國進行為(wei) 期一年的內(nei) 河航運進修學習(xi) 。在這短短的時間裏,我們(men) 對德國港口現狀有了較深的認識,同時我們(men) 也真切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在一年的學習(xi) 生活中,我們(men) 先後參觀了斯圖加特、柏林等港口。我發現這些港口有一個(ge) 顯著特點:物流觀念強。德國港口半營或不經營裝卸業(ye) 務的經營管理模式,也決(jue) 定了他們(men) 港口總收入結構的多元性。德國港口的成功經驗和先進理念,對於(yu) 我們(men) 的港口建設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yi) 。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 以實招硬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五部門主要負責人回應中國經濟熱點問題
- 深入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
- 全國人大代表王誌賢: 深化發展“一單製”“一箱製”讓物流更暢通
- 全國人大代表吳仁彪: 科學預測低空經濟未來發展規模
- 學習《決定》每日問答丨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主要有哪些要求
- 截至1月底中國民營企業數量達5670.7萬戶
- 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物流關鍵詞
-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下大氣力解決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 交通運輸部部長劉偉:2024年全國全社會物流成本降低約4000億元,運輸成本降低了2800億元
- 市場監管總局局長羅文:今年將集中整治交通物流等領域的亂收費等問題
- 一圖速覽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