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740號
《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已經2021年1月4日國務院第121次常務會(hui) 議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後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公布,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
總 理 李克強
2021年2月15日
糧食流通管理條例
(2004年5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07號公布 根據2013年7月18日《國務院關(guan) 於(yu) 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jue) 定》第一次修訂 根據2016年2月6日《國務院關(guan) 於(yu) 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jue) 定》第二次修訂 2021年2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40號第三次修訂)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wei) 了保護糧食生產(chan) 者的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產(chan) ,維護經營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糧食流通秩序,根據有關(guan) 法律,製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ei) 從(cong) 事糧食的收購、銷售、儲(chu) 存、運輸、加工、進出口等經營活動(以下統稱糧食經營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
前款所稱糧食,是指小麥、稻穀、玉米、雜糧及其成品糧。
第三條 國家鼓勵多種所有製市場主體(ti) 從(cong) 事糧食經營活動,促進公平競爭(zheng) 。依法從(cong) 事的糧食經營活動受國家法律保護。嚴(yan) 禁以非法手段阻礙糧食自由流通。
國有糧食企業(ye) 應當轉變經營機製,提高市場競爭(zheng) 能力,在糧食流通中發揮主渠道作用,帶頭執行國家糧食政策。
第四條 糧食價(jia) 格主要由市場供求形成。
國家加強糧食流通管理,增強對糧食市場的調控能力。
第五條 糧食經營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誠信的原則,不得損害糧食生產(chan) 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得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hui) 公共利益,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減少糧食損失浪費。
第六條 國務院發展改革部門及國家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全國糧食的總量平衡、宏觀調控和重要糧食品種的結構調整以及糧食流通的中長期規劃。國家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糧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業(ye) 指導,監督有關(guan) 糧食流通的法律、法規、政策及各項規章製度的執行。
國務院市場監督管理、衛生健康等部門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nei) 負責與(yu) 糧食流通有關(guan) 的工作。
第七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應當落實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製,承擔保障本行政區域糧食安全的主體(ti) 責任,在國家宏觀調控下,負責本行政區域糧食的總量平衡和地方儲(chu) 備糧等的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糧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業(ye) 指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場監督管理、衛生健康等部門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nei) 負責與(yu) 糧食流通有關(guan) 的工作。
第二章 糧食經營
第八條 糧食經營者,是指從(cong) 事糧食收購、銷售、儲(chu) 存、運輸、加工、進出口等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
第九條 從(cong) 事糧食收購的經營者(以下簡稱糧食收購者),應當具備與(yu) 其收購糧食品種、數量相適應的能力。
從(cong) 事糧食收購的企業(ye) (以下簡稱糧食收購企業(ye) ),應當向收購地的縣級人民政府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備案企業(ye) 名稱、地址、負責人以及倉(cang) 儲(chu) 設施等信息,備案內(nei) 容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變更備案。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加強糧食收購管理和服務,規範糧食收購活動。具體(ti) 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製定。
第十條 糧食收購者收購糧食,應當告知售糧者或者在收購場所公示糧食的品種、質量標準和收購價(jia) 格。
第十一條 糧食收購者收購糧食,應當執行國家糧食質量標準,按質論價(jia) ,不得損害農(nong) 民和其他糧食生產(chan) 者的利益;應當及時向售糧者支付售糧款,不得拖欠;不得接受任何組織或者個(ge) 人的委托代扣、代繳任何稅、費和其他款項。
糧食收購者收購糧食,應當按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進行質量安全檢驗,確保糧食質量安全。對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應當作為(wei) 非食用用途單獨儲(chu) 存。
第十二條 糧食收購企業(ye) 應當向收購地的縣級人民政府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定期報告糧食收購數量等有關(guan) 情況。
跨省收購糧食,應當向收購地和糧食收購企業(ye) 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定期報告糧食收購數量等有關(guan) 情況。
第十三條 糧食收購者、從(cong) 事糧食儲(chu) 存的企業(ye) (以下簡稱糧食儲(chu) 存企業(ye) )使用的倉(cang) 儲(chu) 設施,應當符合糧食儲(chu) 存有關(guan) 標準和技術規範以及安全生產(chan) 法律、法規的要求,具有與(yu) 儲(chu) 存品種、規模、周期等相適應的倉(cang) 儲(chu) 條件,減少糧食儲(chu) 存損耗。
糧食不得與(yu) 可能對糧食產(chan) 生汙染的有毒有害物質混存,儲(chu) 存糧食不得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化學藥劑或者超量使用化學藥劑。
第十四條 運輸糧食應當嚴(yan) 格執行國家糧食運輸的技術規範,減少糧食運輸損耗。不得使用被汙染的運輸工具或者包裝材料運輸糧食,不得與(yu) 有毒有害物質混裝運輸。
第十五條 從(cong) 事糧食的食品生產(chan) ,應當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規定的條件和要求,對其生產(chan) 食品的安全負責。
國家鼓勵糧食經營者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和副產(chan) 物綜合利用率。
第十六條 銷售糧食應當嚴(yan) 格執行國家糧食質量等有關(guan) 標準,不得短斤少兩(liang) 、摻雜使假、以次充好,不得囤積居奇、壟斷或者操縱糧食價(jia) 格、欺行霸市。
第十七條 糧食儲(chu) 存期間,應當定期進行糧食品質檢驗,糧食品質達到輕度不宜存時應當及時出庫。
建立糧食銷售出庫質量安全檢驗製度。正常儲(chu) 存年限內(nei) 的糧食,在出庫前應當由糧食儲(chu) 存企業(ye) 自行或者委托糧食質量安全檢驗機構進行質量安全檢驗;超過正常儲(chu) 存年限的糧食,儲(chu) 存期間使用儲(chu) 糧藥劑未滿安全間隔期的糧食,以及色澤、氣味異常的糧食,在出庫前應當由糧食質量安全檢驗機構進行質量安全檢驗。未經質量安全檢驗的糧食不得銷售出庫。
第十八條 糧食收購者、糧食儲(chu) 存企業(ye) 不得將下列糧食作為(wei) 食用用途銷售出庫:
(一)真菌毒素、農(nong) 藥殘留、重金屬等汙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ti) 健康的物質含量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限量的;
(二)黴變或者色澤、氣味異常的;
(三)儲(chu) 存期間使用儲(chu) 糧藥劑未滿安全間隔期的;
(四)被包裝材料、容器、運輸工具等汙染的;
(五)其他法律、法規或者國家有關(guan) 規定明確不得作為(wei) 食用用途銷售的。
第十九條 從(cong) 事糧食收購、加工、銷售的規模以上經營者,應當按照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執行特定情況下的糧食庫存量。
第二十條 糧食經營者從(cong) 事政策性糧食經營活動,應當嚴(yan) 格遵守國家有關(guan) 規定,不得有下列行為(wei) :
(一)虛報糧食收儲(chu) 數量;
(二)通過以陳頂新、以次充好、低收高轉、虛假購銷、虛假輪換、違規倒賣等方式,套取糧食價(jia) 差和財政補貼,騙取信貸資金;
(三)擠占、挪用、克扣財政補貼、信貸資金;
(四)以政策性糧食為(wei) 債(zhai) 務作擔保或者清償(chang) 債(zhai) 務;
(五)利用政策性糧食進行除政府委托的政策性任務以外的其他商業(ye) 經營;
(六)在政策性糧食出庫時摻雜使假、以次充好、調換標的物,拒不執行出庫指令或者阻撓出庫;
(七)購買(mai) 國家限定用途的政策性糧食,違規倒賣或者不按照規定用途處置;
(八)擅自動用政策性糧食;
(九)其他違反國家政策性糧食經營管理規定的行為(wei) 。
第二十一條 國有糧食企業(ye) 應當積極收購糧食,並做好政策性糧食購銷工作,服從(cong) 和服務於(yu) 國家宏觀調控。
第二十二條 對符合貸款條件的糧食收購者,銀行應當按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及時提供收購貸款。
中國農(nong) 業(ye) 發展銀行應當保證中央和地方儲(chu) 備糧以及其他政策性糧食的信貸資金需要,對國有糧食企業(ye) 、大型糧食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和其他糧食企業(ye) ,按企業(ye) 的風險承受能力提供信貸資金支持。
政策性糧食收購資金應當專(zhuan) 款專(zhuan) 用,封閉運行。
第二十三條 所有從(cong) 事糧食收購、銷售、儲(chu) 存、加工的經營者以及飼料、工業(ye) 用糧企業(ye) ,應當建立糧食經營台賬,並向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報送糧食購進、銷售、儲(chu) 存等基本數據和有關(guan) 情況。糧食經營台賬的保存期限不得少於(yu) 3年。糧食經營者報送的基本數據和有關(guan) 情況涉及商業(ye) 秘密的,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負有保密義(yi) 務。
國家糧食流通統計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的有關(guan) 規定執行。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建立糧食經營者信用檔案,記錄日常監督檢查結果、違法行為(wei) 查處情況,並依法向社會(hui) 公示。
糧食行業(ye) 協會(hui) 以及中介組織應當加強行業(ye) 自律,在維護糧食市場秩序方麵發揮監督和協調作用。
第二十五條 國家鼓勵和支持開發、推廣應用先進的糧食儲(chu) 存、運輸、加工和信息化技術,開展珍惜和節約糧食宣傳(chuan) 教育。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糧食經營者的指導和服務,引導糧食經營者節約糧食、降低糧食損失損耗。
第三章 宏觀調控
第二十六條 國家采取政策性糧食購銷、糧食進出口等多種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強對糧食市場的調控,保持全國糧食供求總量基本平衡和市場基本穩定。
第二十七條 國家實行中央和地方分級糧食儲(chu) 備製度。糧食儲(chu) 備用於(yu) 調節糧食供求、穩定糧食市場,以及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者其他突發事件等情況。
政策性糧食的采購和銷售,原則上通過規範的糧食交易中心公開進行,也可以通過國家規定的其他方式進行。
第二十八條 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糧食風險基金製度。糧食風險基金主要用於(yu) 支持糧食儲(chu) 備、穩定糧食市場等。
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負責糧食風險基金的監督管理,確保專(zhuan) 款專(zhuan) 用。
第二十九條 為(wei) 保障市場供應、保護種糧農(nong) 民利益,必要時可由國務院根據糧食安全形勢,結合財政狀況,決(jue) 定對重點糧食品種在糧食主產(chan) 區實行政策性收儲(chu) 。
當糧食價(jia) 格顯著上漲或者有可能顯著上漲時,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價(jia) 格法》的規定,采取價(jia) 格幹預措施。
第三十條 國務院發展改革部門及國家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會(hui) 同國務院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統計、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負責糧食市場供求形勢的監測和預警分析,健全監測和預警體(ti) 係,完善糧食供需抽查製度,發布糧食生產(chan) 、消費、價(jia) 格、質量等信息。
第三十一條 國家鼓勵糧食主產(chan) 區和主銷區以多種形式建立穩定的產(chan) 銷關(guan) 係,鼓勵培育生產(chan) 、收購、儲(chu) 存、加工、銷售一體(ti) 化的糧食企業(ye) ,支持建設糧食生產(chan) 、加工、物流基地或者園區,加強對政府儲(chu) 備糧油倉(cang) 儲(chu) 物流設施的保護,鼓勵發展訂單農(nong) 業(ye) 。在執行政策性收儲(chu) 時國家給予必要的經濟優(you) 惠,並在糧食運輸方麵給予優(you) 先安排。
第三十二條 在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疫情或者其他突發事件引起糧食市場供求異常波動時,國家實施糧食應急機製。
第三十三條 國家建立突發事件的糧食應急體(ti) 係。國務院發展改革部門及國家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會(hui) 同國務院有關(guan) 部門製定全國的糧食應急預案,報請國務院批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製定本行政區域的糧食應急預案。
第三十四條 啟動全國的糧食應急預案,由國務院發展改革部門及國家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提出建議,報國務院批準後實施。
啟動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糧食應急預案,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展改革部門及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提出建議,報本級人民政府決(jue) 定,並向國務院報告。
設區的市級、縣級人民政府糧食應急預案的製定和啟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決(jue) 定。
第三十五條 糧食應急預案啟動後,糧食經營者必須按照國家要求承擔應急任務,服從(cong) 國家的統一安排和調度,保證應急的需要。
第三十六條 國家鼓勵發展糧食產(chan) 業(ye) 經濟,提高優(you) 質糧食供給水平,鼓勵糧食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提供安全優(you) 質的糧食產(chan) 品。
第四章 監督檢查
第三十七條 國家建立健全糧食流通質量安全風險監測體(ti) 係。國務院衛生健康、市場監督管理以及國家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等部門,分別按照職責組織實施全國糧食流通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健康、市場監督管理、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等部門,分別按照職責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的糧食流通質量安全風險監測。
第三十八條 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本條例對糧食經營者從(cong) 事糧食收購、儲(chu) 存、運輸活動和政策性糧食的購銷活動,以及執行國家糧食流通統計製度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在監督檢查過程中,可以進入糧食經營者經營場所,查閱有關(guan) 資料、憑證;檢查糧食數量、質量和儲(chu) 存安全情況;檢查糧食倉(cang) 儲(chu) 設施、設備是否符合有關(guan) 標準和技術規範;向有關(guan) 單位和人員調查了解相關(guan) 情況;查封、扣押非法收購或者不符合國家糧食質量安全標準的糧食,用於(yu) 違法經營或者被汙染的工具、設備以及有關(guan) 賬簿資料;查封違法從(cong) 事糧食經營活動的場所。
第三十九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依照有關(guan) 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糧食經營活動中的擾亂(luan) 市場秩序行為(wei) 、違法交易行為(wei) 以及價(jia) 格違法行為(wei) 進行監督檢查。
第四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域糧食汙染監控,建立健全被汙染糧食收購處置長效機製,發現區域性糧食汙染的,應當及時采取處置措施。
被汙染糧食處置辦法由國家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會(hui) 同國務院有關(guan) 部門製定。
第四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ge) 人有權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wei) 向有關(guan) 部門檢舉(ju) 。有關(guan) 部門應當為(wei) 檢舉(ju) 人保密,並依法及時處理。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guan) 部門不依法履行糧食流通管理和監督職責的,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四十三條 糧食收購企業(ye) 未按照規定備案或者提供虛假備案信息的,由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處2萬(wan) 元以上5萬(wan) 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四條 糧食收購者有未按照規定告知、公示糧食收購價(jia) 格或者收購糧食壓級壓價(jia) ,壟斷或者操縱價(jia) 格等價(jia) 格違法行為(wei) 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價(jia) 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的有關(guan) 規定予以處罰。
第四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並處20萬(wan) 元以下罰款;情節嚴(yan) 重的,並處20萬(wan) 元以上50萬(wan) 元以下罰款:
(一)糧食收購者未執行國家糧食質量標準;
(二)糧食收購者未及時向售糧者支付售糧款;
(三)糧食收購者違反本條例規定代扣、代繳稅、費和其他款項;
(四)糧食收購者收購糧食,未按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進行質量安全檢驗,或者對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未作為(wei) 非食用用途單獨儲(chu) 存;
(五)從(cong) 事糧食收購、銷售、儲(chu) 存、加工的糧食經營者以及飼料、工業(ye) 用糧企業(ye) 未建立糧食經營台賬,或者未按照規定報送糧食基本數據和有關(guan) 情況;
(六)糧食儲(chu) 存企業(ye) 未按照規定進行糧食銷售出庫質量安全檢驗。
第四十六條 糧食收購者、糧食儲(chu) 存企業(ye) 未按照本條例規定使用倉(cang) 儲(chu) 設施、運輸工具的,由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等部門按照職責責令改正,給予警告;被汙染的糧食不得非法銷售、加工。
第四十七條 糧食收購者、糧食儲(chu) 存企業(ye) 將下列糧食作為(wei) 食用用途銷售出庫的,由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沒收違法所得;違法銷售出庫的糧食貨值金額不足1萬(wan) 元的,並處1萬(wan) 元以上5萬(wan) 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1萬(wan) 元以上的,並處貨值金額1倍以上5倍以下罰款:
(一)真菌毒素、農(nong) 藥殘留、重金屬等汙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ti) 健康的物質含量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限量的;
(二)黴變或者色澤、氣味異常的;
(三)儲(chu) 存期間使用儲(chu) 糧藥劑未滿安全間隔期的;
(四)被包裝材料、容器、運輸工具等汙染的;
(五)其他法律、法規或者國家有關(guan) 規定明確不得作為(wei) 食用用途銷售的。
第四十八條 從(cong) 事糧食的食品生產(chan) ,不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規定的條件和要求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等有關(guan) 規定予以處罰。
第四十九條 從(cong) 事政策性糧食經營活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0萬(wan) 元以上200萬(wan) 元以下罰款;情節嚴(yan) 重的,並處200萬(wan) 元以上500萬(wan) 元以下罰款:
(一)虛報糧食收儲(chu) 數量;
(二)通過以陳頂新、以次充好、低收高轉、虛假購銷、虛假輪換、違規倒賣等方式,套取糧食價(jia) 差和財政補貼,騙取信貸資金;
(三)擠占、挪用、克扣財政補貼、信貸資金;
(四)以政策性糧食為(wei) 債(zhai) 務作擔保或者清償(chang) 債(zhai) 務;
(五)利用政策性糧食進行除政府委托的政策性任務以外的其他商業(ye) 經營;
(六)在政策性糧食出庫時摻雜使假、以次充好、調換標的物,拒不執行出庫指令或者阻撓出庫;
(七)購買(mai) 國家限定用途的政策性糧食,違規倒賣或者不按照規定用途處置;
(八)擅自動用政策性糧食;
(九)其他違反國家政策性糧食經營管理規定的行為(wei) 。
糧食應急預案啟動後,不按照國家要求承擔應急任務,不服從(cong) 國家的統一安排和調度的,依照前款規定予以處罰。
第五十條 對糧食經營活動中的擾亂(luan) 市場秩序、違法交易等行為(wei) ,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依照有關(guan) 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五十一條 從(cong) 事糧食經營活動的企業(ye) 有違反本條例規定的違法情形且情節嚴(yan) 重的,對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其上一年度從(cong) 本企業(ye) 取得收入的1倍以上10倍以下罰款。
第五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阻礙糧食自由流通的,依照《國務院關(guan) 於(yu) 禁止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實行地區封鎖的規定》給予處罰。
第五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wei) 的,由公安機關(guan) 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五十四條 本條例下列用語的含義(yi) 是:
糧食收購,是指向種糧農(nong) 民、其他糧食生產(chan) 者或者糧食經紀人、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等批量購買(mai) 糧食的活動。
糧食加工,是指通過處理將原糧轉化成半成品糧、成品糧以及其他食用或者非食用產(chan) 品的活動。
政策性糧食,是指政府指定或者委托糧食經營者購買(mai) 、儲(chu) 存、加工、銷售,並給予財政、金融等方麵政策性支持的糧食,包括但不限於(yu) 政府儲(chu) 備糧。
糧食經紀人,是指以個(ge) 人或者家庭為(wei) 經營主體(ti) ,直接向種糧農(nong) 民、其他糧食生產(chan) 者、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批量購買(mai) 糧食的經營者。
技術規範,是指尚未製定國家標準、行業(ye) 標準,國家糧食和儲(chu) 備行政管理部門根據監督管理工作需要製定的補充技術要求。
第五十五條 大豆、油料和食用植物油的收購、銷售、儲(chu) 存、運輸、加工、進出口等經營活動,適用本條例除第九條第二款以外的規定。
糧食進出口的管理,依照有關(guan) 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五十六條 本條例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
最新政策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公安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 商務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工作的通知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關於印發《農村客貨郵運營服務指南(試行)》的通知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關於全麵推廣應用道路運輸電子證照的通知
-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的意見
- 交通運輸部 財政部關於實施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的通知
-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印發《北京市加快國四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淘汰促進更新輕型新能源貨車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
- 中國人民銀行 金融監管總局 中國證監會 國家外匯局 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金融支持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印發 《關於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幹措施》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