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捷物流集團:金庫物流係統(中國移動終端項目)
--科捷金庫係統助力運營商蘋果新品手機首發
一、 應用企業(ye) 簡況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終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移動終端公司”)成立於(yu) 2011年4月,是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最早一批成立的專(zhuan) 業(ye) 化子公司,致力於(yu) 為(wei) 客戶提供高性價(jia) 比的中國移動自主品牌、聯合品牌TD-SCDMA/TD-LTE終端產(chan) 品及配件。中國移動終端公司注冊(ce) 資本 62億(yi) 元,總部設在北京,在全國31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設有分公司,業(ye) 務覆蓋分銷、零售及售後服務等領域,渠道覆蓋全國31個(ge) 省中國移動自有營業(ye) 廳、大型連鎖賣場、手機專(zhuan) 賣店、網上商城,是國內(nei) 銷售規模最大的終端代理商。
科捷物流於(yu) 2003年在北京正式成立,注冊(ce) 資金5000萬(wan) 元,是中國最大的整合IT服務提供商——神州控股(股票代碼00861.HK)的全資子公司。科捷物流立足物流電商的“大客戶模式”,融合B2B和B2C的客戶需求,基於(yu) 遍布全國的物流網絡與(yu) 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物流管理係統,為(wei) 客戶提供定製化的一站式供應鏈服務。多年來,科捷物流積累了為(wei) 1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ye) 提供供應鏈服務的經驗,搭建了專(zhuan) 業(ye) 的核心團隊,形成了遍布全國104個(ge) 城市的231個(ge) 庫房、3229個(ge) 縣市的物流運營網絡,年運送貨值超1000億(yi) 元人民幣,日處理複合訂單能力超過180萬(wan) 單。科捷物流集團下屬的軟件事業(ye) 部,是獨立於(yu) 其他業(ye) 務單元的專(zhuan) 業(ye) 的物流軟件研發公司,擁有強大的信息係統資源,涵蓋B2B和B2C,包括訂單管理係統、倉(cang) 儲(chu) 管理係統、運輸跟蹤係統、條碼掃描係統、進出口係統,具備豐(feng) 富的係統開發和客戶接口經驗。
二、 項目情況介紹
科捷物流集團在2013年正式成為(wei) 了移動終端公司的物流供應商,為(wei) 移動終端公司提供16個(ge) 省市的物流整合服務。服務內(nei) 容包括對貨物的取貨、倉(cang) 儲(chu) 、分揀、封裝、運輸、配送服務以及逆向物流、終端增值服務等。手機類貨物作為(wei) 移動終端的主要貨物品類,管理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對於(yu) 每個(ge) 手機的IMEI號均要有完整的記錄,能夠進行全流程追溯和有效的出入庫、配送取貨的校驗。科捷物流集團軟件事業(ye) 部,作為(wei) 科捷物流事業(ye) 部的軟件服務商,為(wei) 了能夠有效的幫助業(ye) 務進行運作,對移動終端之前的現狀進行了調研,主要包括以下幾個(ge) 問題:
(一) 各個(ge) 倉(cang) 庫係統不同,相互不能聯通,存在信息孤島
移動終端各個(ge) 省之間的物流係統互不聯通,相互之間信息溝通不暢,廠家、供應商、倉(cang) 庫、門店之間信息大量使用人工方式傳(chuan) 遞,容易出現偏差。移動終端公司使用了自有的SCM係統進行管理,但是物流係統沒有整合,對物流信息整體(ti) 管控弱。
(二) 手機IMEI條碼管理困難,容易出現錯誤
移動終端公司對手機的管控有嚴(yan) 格的要求,每個(ge) 手機的每一個(ge) 條碼的出入庫記錄和運輸情況,均需要能夠進行嚴(yan) 格的追溯。在以往的管理過程中,均使用手工記錄通過Excel進行傳(chuan) 遞的方式進行管理,在管控和追溯方麵不能達到移動終端的要求。而且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由於(yu) 大量的手工記錄,經常造成記錄錯誤,造成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查找錯誤。尤其是在蘋果手機發布時,短時期內(nei) 業(ye) 務量達到日常業(ye) 務量的5~10倍,人工記錄串碼造成整個(ge) 手機到門店的周期過長。
(三) 配送、取貨等運輸業(ye) 務不透明,不能進行有效的監控
移動終端公司在倉(cang) 與(yu) 倉(cang) 調撥、倉(cang) 庫到門店配送、門店退貨等運輸業(ye) 務,沒有係統進行管控,造成了車輛管理的缺失,管理人員不能夠通過係統獲取單據的運輸情況,線下大量使用人工方式進行運輸的跟蹤和管控,配送延遲情況嚴(yan) 重,並且不能進行及時預警。
三、 項目實施方案
科捷物流集團軟件事業(ye) 部,基於(yu) 自主研發的金庫WMS係統、金庫TMS係統、金庫BMS係統,根據移動終端業(ye) 務進行有效的整合,並與(yu) 移動終端SCM進行了係統對接,形成了上線遊的數據銜接。
3.1實施過程中的困難點及解決(jue) 方案
(一) 全物流鏈條管理,係統整合難度大
為(wei) 了實現全物流鏈條的管理,我們(men) 需要將移動終端SCM係統、金庫WMS倉(cang) 儲(chu) 管理係統、金庫TMS運輸管理係統、金庫BMS核算係統進行有效的整合,實現信息的流暢和聯動,達到全鏈條信息可知、可控、可管。
為(wei) 了能夠快速的完成鏈條的打通,科捷物流軟件事業(ye) 部成立的專(zhuan) 項項目組,項目組由技術專(zhuan) 家、業(ye) 務專(zhuan) 家、測試小組組成,采用了全封閉開發模式,在2個(ge) 月的時間內(nei) ,完成了多係統之間的聯通開發及測試工作。
(二) 實施地點較多,時間要求緊張
移動終端要求在5個(ge) 月內(nei) ,完成16個(ge) 省的20多個(ge) 倉(cang) 庫上線,並完成運輸係統的全麵推廣使用,涉及配送門店8000家,日均1萬(wan) 單,每日調度車輛1000次以上。
為(wei) 了能夠準時完成係統的推廣上線任務,整體(ti) 實施采用了全新的實施模式,以一個(ge) 試點倉(cang) 作為(wei) 係統上線的第一目標,然後在試點倉(cang) 采用現場培訓的方式,將其他倉(cang) 庫主要的業(ye) 務人員集中培訓,培訓完成後,啟用測試係統進行各個(ge) 倉(cang) 庫的業(ye) 務模擬操作,而後逐步的進行倉(cang) 庫業(ye) 務的切換。
(三) 需要協調人員多,牽涉部門廣
整個(ge) 係統上線涉及了移動終端的采購部、銷售部、品牌部等部門,涉及科捷物流倉(cang) 儲(chu) 操作人員200人,運輸人員150人,所有人員均需要進行分崗位的培訓。
為(wei) 了能夠讓如此眾(zhong) 多的人員的聯動,科捷集團總經理掛帥與(yu) 移動終端物流負責人緊密配合,項目開始初期,每天召開項目推進會(hui) 議,貫徹係統落地重要性,並對各個(ge) 部門進行了項目目標設定,計入員工考核指標,定期對目標達成情況進行考核。
3.2係統實施計劃
針對係統的整體(ti) 係統的實施軟件事業(ye) 部提出了一個(ge) 試點逐步推進的策略,通過試點倉(cang) 庫進行全係統流程的整合測試,試點成功後,逐個(ge) 省市進行切換。
第一階段:係統藍圖設計 時間: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科捷物流專(zhuan) 家團隊走訪移動終端倉(cang) 庫、門店獲取一手的用戶信息,並與(yu) 移動終端的IT團隊緊密配合,在一個(ge) 月的時間內(nei) 完成了項目藍圖的設計。
第二階段:係統建設(係統開發與(yu) 測試) 時間:2013年11月~2014年1月
科捷物流係統的研發團隊進入封閉開發,在兩(liang) 個(ge) 月時間內(nei) ,完成了係統的研發及測試工作。
第三階段:係統試點 時間:2014年1月~2014年2月
在完成係統的研發和測試工作後,科捷物流選擇上海倉(cang) 庫進行係統的試點工作,並把上海倉(cang) 作為(wei) 其他倉(cang) 庫上線的培訓基地,經過一個(ge) 月的時間,上海倉(cang) 正式啟用了金庫係統進行運作。
第四階段:全麵推過 時間:2014年2月~2014年6月
上海倉(cang) 完成上線後,係統逐步的進行了全國其他省的推廣工作,經過4個(ge) 月的時間完成了其餘(yu) 15個(ge) 省的倉(cang) 庫上線工作。
第五階段:持續改進 時間:2014年6月~至今
係統上線後,雖然已經完成了之前指定的目標,但是由於(yu) 業(ye) 務在不斷的發展,科捷軟件事業(ye) 部成立專(zhuan) 門的業(ye) 務支撐技術團隊,不斷的係統流程進行優(you) 化。
3.3 係統解決(jue) 方案
科捷軟件事業(ye) 部針對移動終端業(ye) 務的需求,結合自身軟件產(chan) 品的特性,將三套產(chan) 品進行整合:
(一) 金庫WMS係統
金庫WMS係統是科捷軟件事業(ye) 部自主研發的專(zhuan) 業(ye) 的倉(cang) 儲(chu) 管理係統,基於(yu) 移動終端業(ye) 務在傳(chuan) 統的業(ye) 務基礎上,進行了客戶化開發:
全程手持條碼管理
為(wei) 了能夠提高倉(cang) 庫操作的準確性和操作速度,全倉(cang) 庫使用手持操作,掃描條碼進行貨物的出入庫。
智能條碼校驗
在掃描大量IMEI時,常因操作崗手誤掃錯IMEI。為(wei) 了保障IMEI掃描的正確性,金庫WMS可通過自學習(xi) ,獲取IMEI的一致性規則,無需人工事先維護。通過自動獲取的規則,判斷每一個(ge) 掃描到的IMEI號,提示操作崗,保障了掃描準確性。
倉(cang) 庫全流程監控
倉(cang) 庫內(nei) 部操作像工廠生產(chan) 一樣,需要實時監控操作進度,金庫倉(cang) 儲(chu) (WMS)提供了從(cong) 入庫到出庫的全流程操作實時監控。
(二) 金庫TMS係統
金庫TMS管理係統,是科捷軟件事業(ye) 部自主研發的運輸管理係統,金庫TMS係統提供了從(cong) 製單到回單的全運輸業(ye) 務流程管理,除了正向物流運輸業(ye) 務外,係統對逆向物流也能夠給予完善精細化的支持。
智能調度係統
為(wei) 了能夠快速的對車輛進行調度,金庫引入了地圖工具,通過可視化的方式讓調度人員能夠快速的完成訂單與(yu) 車輛的匹配工作。
全程跟蹤(GPS)
車輛按照GPS設備後,能夠通過係統實時查詢車輛位置信息。
手機APP與(yu) 微信的應用
為(wei) 了能夠更方便的讓應用人員查詢到車輛的運輸信息,係統開發了一套APP應用,用於(yu) 車輛的管理,並且在微信平台上能夠通過信息交換完成運輸信息的查詢。
(三) 金庫BMS係統
金庫BMS係統是科捷物流軟件事業(ye) 部自主研發的專(zhuan) 門用於(yu) 物流費用結算的係統,基於(yu) 倉(cang) 儲(chu) 和運輸的業(ye) 務操作數據,能夠自動計算物流費用。
四、 信息化主要效益分析與(yu) 評估
整體(ti) 係統上線完成後,主要產(chan) 生了三個(ge) 方麵的經濟效益(基於(yu) 保密原則,部分敏感數據不能提供):
(一) 操作效率提升,較低了人員的投入
倉(cang) 庫操作人員的投入
條碼整體(ti) 的掃描上傳(chuan) 速度提升了2~3倍,平均出庫時長降低了2.5小時,基於(yu) 原有的係統人員的操作效率計算,每個(ge) 倉(cang) 能夠降低人員投入23%,大大節約倉(cang) 庫操作人員的投入費用。
運輸調度的投入
運輸調度人員由原來的2~3人每個(ge) 倉(cang) 庫,降低到1個(ge) 人員,節約16~20名調度人員
核算人員的投入
按照原來的人員配比,每個(ge) 省配置1~2名核算人員進行費用的核算,核算係統上線後,降低到每2個(ge) 省一名核算人員,降低8~10名核算人員。
客服人員的投入
隨著係統的上線工作,大量的查詢工作均能通過係統進行操作,原有10名客服人員,降低到6名,節約了4名客服人員。
(二) 投訴率有效的降低
係統沒有上線之前,月均投訴事件(包括:超時配送、貨物配送錯誤、條碼錯誤等)均在200個(ge) 左右,投訴率達到了0.1%。
係統上線後,月均投訴事件降低到30個(ge) 左右,投訴率降低到了0.002%,有效的降低的投訴造成的經濟損失。
(三) 吞吐量得到了有效的擴充
移動終端每年的蘋果新品發售時,均會(hui) 迎來業(ye) 務的高峰值,在沒有係統管控時,蘋果手機的全麵鋪貨完成預計在15天左右。係統上線後,平均7天完成蘋果新品發布,最高單倉(cang) 一天最多處理50萬(wan) 件蘋果產(chan) 品。
五、 信息化實施過程中的主要體(ti) 會(hui) 、經驗與(yu) 教訓
信息化實施過程中整個(ge) 團隊經曆了很多困難和挑戰,移動終端的物流業(ye) 務在不斷的變化,為(wei) 了能夠適應業(ye) 務的變化,係統也在不斷進行著變革,總結之前的實施過程,主要的體(ti) 會(hui) 和經驗包括以下幾條:
(一) 一把手掛帥,統一團隊的目標
係統的落地不單單是軟件上線的過程,更是整個(ge) 業(ye) 務流程改造的過程,在實施過程中,涉及到了多個(ge) 團隊的利益衝(chong) 突,其中免不了妥協和退讓,但是如果團隊能夠有明確的目標,在一把手的帶領下,平衡這些衝(chong) 突,項目才能夠順利落地。
(二) 擁抱變化
由於(yu) 移動終端物流係統上線周期長,業(ye) 務範圍廣,為(wei) 了能夠適應業(ye) 務,係統必須要擁抱變化,通過可擴展性設計適應不同業(ye) 務場景,團隊成員也要有對於(yu) 變化的充分的心裏準備。
(三) 借鑒以往的成熟經驗
係統在落地過程中,很多模塊設計都借鑒了科捷物流在聯通業(ye) 務上的成熟經驗,並在原有經驗基礎上進行了二次衍生,這種有效的借鑒讓整個(ge) 項目上線速度得到了有效的保證。
六、 係統推廣意義(yi)
移動終端物流係統是一套全物流鏈條管理係統,實現了運配一體(ti) 化,對手機倉(cang) 儲(chu) 配送體(ti) 係均有良好的借鑒。
目前手機市場正在蓬勃發展,手機業(ye) 務的物流體(ti) 係是需要物流企業(ye) 重點關(guan) 注的行業(ye) ,整個(ge) 行業(ye) 的發展和效率提高,離不開係統對供應鏈的整合。科捷物流軟件事業(ye) 部推出了成熟的金庫WMS係統、金庫TMS係統、金庫BMS係統,對物流運作的倉(cang) 儲(chu) 、運輸、核算流程提供了完善的支撐,有效的提高整體(ti) 運作效率和質量,降低人員投入。
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