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應用企業(ye) 簡況
全國棉花交易市場根據國務院〔1998〕42號文件批準設立,主辦單位為(wei)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作為(wei) 我國棉花流通體(ti) 製改革的產(chan) 物和棉花行業(ye) 的綜合服務平台,交易市場1999年成立以來,主要功能是服務於(yu) 國家棉花宏觀調控,打造棉花綜合服務平台,主要工作是組織國家政策性棉花的交易,為(wei) 國家對棉花實施宏觀調控服務,以及開展商品棉交易、資金、物流監管、信息等綜合服務。
二、項目介紹
棉花物聯網項目經過多年建設,已經完成了125個(ge) 倉(cang) 庫的初步視頻覆蓋以及淄博鼎盛倉(cang) 庫的有源RFID電子標簽試點覆蓋,經過多輪實踐,總結出了多個(ge) 對棉花倉(cang) 庫進行信息化覆蓋的實施方案:
2.1 通過攝像頭進行精密視頻覆蓋,實現每批標注
根據每個(ge) 倉(cang) 庫麵積及庫容,配置安裝相應數量的視頻攝像頭,每個(ge) 攝像頭覆蓋約1500噸棉花,可以實現在視頻畫麵上對每批棉花進行視頻標注,並實現移動偵(zhen) 測功能,如果實現標注的棉花出現移動、出庫等行為(wei) ,均會(hui) 引發後台係統警報,確保棉花時刻處於(yu) 監管之下。
以新疆倉(cang) 庫應用情況為(wei) 例,新疆自治區政府確定的 “新疆棉花專(zhuan) 業(ye) 監管倉(cang) 庫”44家,平均每個(ge) 倉(cang) 庫需安裝約60個(ge) 攝像頭,通過對這些倉(cang) 庫的視頻係統全覆蓋,實現400萬(wan) 噸在庫棉花的精確標注,為(wei) 新疆棉花目標價(jia) 格改革試點政策的順利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
2.2 通過攝像頭進行大麵視頻覆蓋,輔以有源電子標簽
由於(yu) 視頻係統的主要功能是對大麵積範圍內(nei) 進行標注棉花物理位移的監控預警,防止監管棉花的違規出庫,強調的是事中、事後的監管。為(wei) 進一步防止監管棉花的重複質押,全國棉花交易市場進一步研發了有源電子標簽係統,不僅(jin) 完善對監管棉花物理位移的監管,更從(cong) 根本上杜絕了重複質押的操作空間。
主要是對於(yu) 在交易市場進行倉(cang) 單質押的棉花,以批為(wei) 單位,配置內(nei) 置有源RFID電子標簽的垛頭卡,垛頭卡上詳細標注了該批棉花的所有信息,可以防止在質押棉花被重複質押的情況。有源RFID電子標簽內(nei) 置有震動感應器和溫度感應器,可以實時監測在質押棉花的在庫情況,防止在質押棉花私自出庫的情況。
2.3 通過無源RFID電子標簽覆蓋所有棉包
目前,無源RFID電子標簽經過多輪實驗,已經發現了解決(jue) 棉包無線電信號穿透問題的可能性。如果解決(jue) 了無線電信號穿透棉包的技術瓶頸,即可以配合專(zhuan) 業(ye) 倉(cang) 儲(chu) 業(ye) 務,在軋花廠環節即每包棉花植入無源RFID電子標簽,這樣便能實現使用手持讀卡設備進行移動巡庫功能,大大提升查庫時間,節省人工查庫成本。同時,手持讀卡設備還能植入GPS芯片,將棉包的位置信息也回傳(chuan) 至交易市場服務器,增加查庫信息的真實性,將不同時期的查庫信息進行比對,掌握棉包位置變動情況。也能實時監測每包棉花的出入庫及運輸情況,實現每包棉花從(cong) 加工到倉(cang) 儲(chu) 物流到銷售使用所以環節的流轉情況全麵監測統計功能。
目前新疆棉花總產(chan) 量為(wei) 430萬(wan) 噸,約合1900萬(wan) 包,內(nei) 地棉花總產(chan) 量為(wei) 206萬(wan) 噸,約合900萬(wan) 包。如優(you) 先在新疆實現每包棉花在加工出廠環節即配置無源RFID電子標簽,則每年需約1900萬(wan) 個(ge) 無源RFID電子標簽。
三、信息化主要效益分析與(yu) 評估
3.1項目建設的直接經濟效益:
項目全部建成並投入運營後,將會(hui) 形成集棉花倉(cang) 儲(chu) 、物流配送、貿易流通等產(chan) 業(ye) 鏈為(wei) 一體(ti) 的自動監管網絡和體(ti) 係,有利於(yu) 降低棉花物流成本,提高棉花流通效率,提升棉花產(chan) 業(ye) 鏈的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預計每年實現棉花入庫量400萬(wan) 噸,年交易、配送棉花150萬(wan) 噸的規模,實現年收入1億(yi) 元的效益。
3.2項目建設的社會(hui) 效益:
1、項目建設有利用於(yu) 提高棉花倉(cang) 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棉花物流的智能化監管水平。
交易市場目前建立起了覆蓋全國的第三方監管網絡和體(ti) 係,特別是倉(cang) 庫遠程視頻信息采集項目的建設實施,大大提高了交易市場第三方物流監管的能力和水平,有效的保障了信貸資金的安全和物流融資業(ye) 務的順利開展。但是在對棉花倉(cang) 庫管理、棉花物流監管方麵仍然麵臨(lin) 著一些具體(ti) 問題:比如,交易市場雖然製定了嚴(yan) 格規範的倉(cang) 庫管理規章製度和棉花出入庫作業(ye) 流程,但是對倉(cang) 庫是否遵照執行隻能依靠人工去抽查;交易市場建立的遠程視頻監控係統和業(ye) 務棉花監管模式也隻局限於(yu) 交割監管倉(cang) 庫的“進出”監管服務,對於(yu) 倉(cang) 庫之外的處在流轉環節的棉花卻無法實現監管;即便是在倉(cang) 庫內(nei) 部,也隻局限於(yu) 保證在庫棉花的安全,對棉包內(nei) 在的質量信息無法感知和自動檢測,更無法實現倉(cang) 庫內(nei) 指定棉包的定位與(yu) 組批,交易流轉的效率並不高。
本項目建設通過在倉(cang) 庫部署安裝物聯網終端與(yu) 設備,建設以RFID標簽為(wei) 基礎的棉包信息采集係統和數字倉(cang) 庫係統,利用RFID標簽、傳(chuan) 感器、控製器的技術優(you) 勢與(yu) 特點,將倉(cang) 庫管理的規章製度、業(ye) 務棉花出入庫作業(ye) 流程、業(ye) 務棉花監管流程等內(nei) 容以數字化方式表現出來,建立業(ye) 務流程管理模型和應用軟件係統,實現對倉(cang) 庫流程執行的智能化監控,提高對倉(cang) 庫的管理效率。項目建設的以RFID標簽為(wei) 基礎的棉包信息采集係統與(yu) 交易市場遠程視頻采集信息係統相結合,則可以實現對棉包內(nei) 在質量的自動檢測、以及棉包跨部門、跨區域、跨係統的自動定位和跟蹤,實現倉(cang) 儲(chu) 棉包管理的智能化和物流監管的智能化。
2、項目建設為(wei) 國家運用財政補貼等宏觀政策緩解、改善新疆棉花產(chan) 業(ye) 發展物流瓶頸難題提供了可能,對優(you) 化中國棉花產(chan) 業(ye) 發展布局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新疆是我國棉花的集中產(chan) 區,占中國棉花產(chan) 量的三分之一多;目前,作為(wei) 全國商品棉流轉量50%、占新疆全區棉花產(chan) 量的90%的棉花,主要通過鐵路運輸方式運送到內(nei) 地。2007年國家財政出台的新疆棉出疆移庫補貼政策,對在新疆棉花通過鐵路運輸移庫到內(nei) 地銷區的棉花給予補貼;這一政策對於(yu) 降低新疆棉的運輸成本,提高新疆棉的市場競爭(zheng) 力產(chan) 生了積極作用,但是客觀上又讓鐵路成為(wei) 疆棉外運的主渠道,大量棉花積壓無法出疆,鐵路運力緊張的矛盾更加突出,不少企業(ye) 呼籲加強鐵路運力的同時,對新疆棉汽運給予補貼,以緩解內(nei) 地市場棉花缺口。國家有關(guan) 部門也正在考慮對汽車運出新疆的棉花給予補貼。但是在實踐中,如何對通過公路運輸移庫到內(nei) 地銷區的新疆棉進行認定,存在較大操作難度:因為(wei) 相對於(yu) 鐵路運輸與(yu) 海運來說,公路運輸不具備相對統一規範的運營流程與(yu) 標準,公路運輸證明作為(wei) 流轉貨權的憑證,也不像鐵路運單和海運提單那樣,具有較高的公信度和唯一性。
本項目的建成將會(hui) 使這一難題迎刃而解。項目建設借助於(yu) 物聯網技術,分別在新疆和內(nei) 地的交割監管倉(cang) 庫內(nei) 、在運輸棉花的車輛上部署安裝物聯網終端及設備,在棉包上加裝RFID標簽,擁有相應權限的倉(cang) 庫以及涉棉企業(ye) 可以在棉包流通過程中,對電子標簽進行標準化讀寫(xie) 操作,記錄棉包的整個(ge) 流轉過程,通過物聯網標簽將棉包與(yu) 在監管倉(cang) 庫、交易平台、物流配送的流轉實時可信的關(guan) 聯起來,從(cong) 而為(wei) 國家相關(guan) 部門以及交易市場的用戶提供商品棉包的在線監測、定位和雙向跟蹤等實時的智能化感知服務。通過這一係統,不僅(jin) 為(wei) 國家對通過公路運輸等其它運輸方式實施的出疆移庫進行認定與(yu) 補貼提供了可能,還可以簡化審核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同時,借助於(yu) 棉花流通物聯網專(zhuan) 業(ye) 網絡環境,還能夠針對特定用戶的需求,對流通中的棉包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智能化區分,提供個(ge) 性化的監管服務,例如:農(nong) 發行貸款的棉花、大包棉、地產(chan) 棉等等,對於(yu) 國家有關(guan) 部門及時監控棉花的流向與(yu) 動態,出台相應的補貼與(yu) 調控政策、優(you) 化棉花產(chan) 業(ye) 發展布局提供了條件。
3、項目建設有利於(yu) 精確統計我國棉花流通庫存,為(wei) 建立科學、權威、可靠的棉供給市場信息監測和發布體(ti) 係提供重要保證。
近年來,我國棉花市場信息“失真”問題比較突出,統計指標體(ti) 係不完整,統計方法不科學,常與(yu) 市場價(jia) 格實際走勢相背離。棉花生產(chan) 、流通、消費數據統計不準,不僅(jin) 給棉花經營企業(ye) 和紡織企業(ye) 把握市場帶來難題,也給國家對棉花市場的調控造成困難,而且嚴(yan) 重影響我國棉花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
項目建設分別在參與(yu) 示範的軋花廠、紡織廠,交割監管倉(cang) 庫部署安裝物聯網終端及設備,建立基於(yu) RFID標簽的棉包身份證製度,通過棉花交易市場搭建統一的基於(yu) 物聯網的棉花流通綜合服務平台,將流通中的棉花納入第三方規範監管,通過統計加工棉包的數量,可以準確地獲得棉花產(chan) 量;通過統計特定時點國家認證棉花倉(cang) 庫納入規範監管的棉花庫存數,可以得出我國棉花商業(ye) 庫存數,結合其他手段統計出紡織企業(ye) 棉花庫存數,即可隨時獲得任何時點的比較準確的我國棉花庫存數,從(cong) 而為(wei) 國家對棉花實施科學的宏觀調控以及為(wei) 我國建立科學、權威、可靠的棉花市場信息監測和發布體(ti) 係提供重要保證。
4、有利於(yu) 降低棉花物流成本,提高棉花流通效率。
我國現行棉花檢驗主體(ti) 分別為(wei) 棉花加工企業(ye) 、紡織企業(ye) 和纖維檢驗機構,此外,棉花經營企業(ye) 也配備了專(zhuan) 人在棉花采購環節進行現場檢驗,這樣的檢驗體(ti) 製主體(ti) 眾(zhong) 多,任何一個(ge) 環節或企業(ye) 的檢驗都難以為(wei) 其它企業(ye) 或環節所接受和認可,加上棉花所有權人普遍對他人的倉(cang) 庫缺乏信任,從(cong) 而形成棉花每變更一次貨物所有權人就需要移庫一次、開包檢驗一次的現象,造成重複勞動和社會(hui) 資源的浪費,客觀上增加了棉花流通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棉包破損率也大幅度增加。據測算,我國棉花從(cong) 加工廠到紡織企業(ye) 平均需要移庫5次左右,每噸棉花增加的直接物流費用(包括裝卸、重複開包檢驗、運輸等)超過400元。全國生產(chan) 的棉花按400萬(wan) 噸跨區域流通計算,每年直接物流成本增加16億(yi) 元以上。
本項目建設了基於(yu) 物聯網的棉花流通綜合服務平台,棉花貨權人可以通過該平台和物聯網專(zhuan) 業(ye) 服務網絡,實現對其棉花在流通過程各環節的在線監測、定位、質量追溯等實時的可信感知,確保了通過該平台智能化監控的棉花質量、重量的公信度和權威性,同時,借助於(yu) 該平台以及交易市場建設的遠程視頻信息采集係統在內(nei) 的第三方監管體(ti) 係,能夠實現在庫棉花的安全保管,這樣在棉花購銷過程中就無須多次移庫,並可以有效避免多次開包、重複檢驗現象。這樣做,實現了棉花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有效分離,減少了重複出入庫費用,大大降低了棉花物流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
5、項目建設有利於(yu) 促進棉包質量追溯製度的建立,推動質檢體(ti) 製改革的深入開展。
當前,以大包棉加工、儀(yi) 器化公檢、信息化編碼為(wei) 標誌的中國棉花質量檢驗體(ti) 製改革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在改革推進過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儀(yi) 器化公證檢驗結果及其條形碼質量標識的權威性和公信度尚未形成,儀(yi) 器化檢驗的棉花所占市場份額沒有明顯優(you) 勢。從(cong) 技術角度講,條形碼係統本身存在著技術局限性,不能提供整個(ge) 流通過程各個(ge) 節點信息自動連續采集讀寫(xie) 的技術支持,並存在易損、易拆換等安全漏洞。
本項目借助於(yu) 物聯網技術,在棉花領域建立統一的可兼容支持條形碼的棉包信息采集係統:在交易市場各地的第三方監管倉(cang) 庫內(nei) 、在參與(yu) 示範的軋花廠、紡織廠、運輸棉花的車輛上安裝物聯網終端及設備,在棉包上增加RFID標簽,擁有相應權限的涉棉企業(ye) 可以在棉包流轉過程中對RFID標簽進行標準化的讀寫(xie) 操作,形成棉花質量監管、棉包質量追溯的鏈條。在建成的棉花物聯網服務網絡平台上,每一棉包從(cong) 出廠到交易、到物流配送、再到紡織廠,整個(ge) 流轉過程可以實時監測、跟蹤和追溯,從(cong) 而實現對棉花流通和質檢環節的透明化和統一化管理,切實提高棉花公證檢驗的權威性和公信度,從(cong) 而進一步推動棉花質量檢驗體(ti) 製改革向縱深發展。
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