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為(wei) 止專(zhuan) 車的事情已經多次走到輿論視野的中心,比如:2014年上海市交通委宣布:滴滴專(zhuan) 車是黑車,營運不合法;廣州專(zhuan) 車遭遇釣魚執法;前不久北京市交通委運輸管理局、北京市交通執法總隊和北京市公安局公交保衛總隊則共同約談“滴滴專(zhuan) 車”平台負責人等。這類故事應該還沒完,如果想理解為(wei) 什麽(me) 沒完,那則要把視角拉高一點,不把這類事情看作單純的商業(ye) 模式變革也看成一種社會(hui) 變革。
互聯網到底增不增加GDP
互聯網到底增不增加GDP這事要分開來看,社交網絡和IM是一定增加GDP的,因為(wei) 這是新領域裏的新商業(ye) ,但在電商和O2O這類領域裏,互聯網扮演著對現有市場進行存量優(you) 化的角色,最終增不增加GDP則要看被優(you) 化下來那些人到底幹什麽(me) 去了。
這並不難理解,我們(men) 拿一個(ge) 最簡單純粹的例子來做點說明。
比如說國外近來有一款非常出名的產(chan) 品叫Zenefits,它的主要功能是可以讓企業(ye) 通過它很方便的為(wei) 員工買(mai) 保險,取代原本作為(wei) 中間層的保險經紀人。商業(ye) 模式則是對企業(ye) 免費,向保險公司收取傭(yong) 金。用或不用這產(chan) 品,買(mai) 保險這事對於(yu) 企業(ye) 和保險公司而言除了操作方式上,其實是沒有太大變化,但對原來的保險經紀人意義(yi) 則完全不同,他們(men) 變成需要被淘汰的角色了。
這確實是用更少的人做了同樣的事情,但這樣一來增不增加GDP其實依賴於(yu) 那些被淘汰的保險經紀人能不能幹點別的什麽(me) 出來,否則可以近似認為(wei) GDP保持不變甚至趨於(yu) 減少,因為(wei) 這產(chan) 品優(you) 化了效率的同時使買(mai) 保險這一過程中的產(chan) 生的交易傭(yong) 金額變小了。
這並不是個(ge) 案,當互聯網走出數字空間向傳(chuan) 統行業(ye) 大舉(ju) 滲透時這類故事會(hui) 變換各種形態反複出現。
我之前曾經發文說互聯網是同步加強了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趨勢,而所謂的中心化趨勢通常是以破壞現有的經濟結構而實現的,除非並不存在現有的存量市場。而存量市場內(nei) 力量的有無大小則決(jue) 定是否會(hui) 出現專(zhuan) 車這類風波,以及出現後的對抗有多劇烈。
Google的中心化是沒有風波的,因為(wei) 它麵對的是幾乎沒有的存量市場;淘寶的中心化雖然很多被影響了的人會(hui) 抱怨,但這些人通常是純粹的商人也沒有被很好的組織起來,所以表麵上來看並沒有什麽(me) 太大的風波,最多是做傳(chuan) 統商業(ye) 的偶爾出來打個(ge) 賭,或者把公司改個(ge) 名,接下來趕緊自己也做電商;專(zhuan) 車的事情則因為(wei) 存量市場裏力量強大,所以衝(chong) 撞最厲害,各方紛紛介入。
而所謂的衝(chong) 突微觀看最關(guan) 鍵的是利益重新分配,宏觀看則關(guan) 鍵的是就業(ye) 和發展。就業(ye) 再引申一點則是相關(guan) 人員角色的轉換,比如說:如果Uber這類模式大興(xing) ,那出租車司機到底幹什麽(me) 去。這可以說是摩擦性失業(ye) ,但在我們(men) 這裏可能就沒那麽(me) 簡單。
利害相關(guan) 者們(men)
每當一個(ge) 行業(ye) 被互聯網以這種中心化加去中心化同步加強的方式顛覆的時候,核心的利害相關(guan) 者會(hui) 來自三個(ge) 方麵:
第一個(ge) 是代表顛覆的一方。這是依托互聯網重組生產(chan) 要素的核心力量,成了他們(men) 就可以成為(wei) 新貴。
第二個(ge) 是代表被顛覆的一方,他們(men) 是盤踞在傳(chuan) 統生產(chan) 結構上的力量。典型的是上麵說的那種保險經紀人。這一方的力量大小取決(jue) 於(yu) 其被組織的程度和人數多少。
第三方則是監管方。但監管方的高層和直接當事人立場一定會(hui) 不一樣。當事人會(hui) 更多的看到風險,所以會(hui) 偏保守,因為(wei) 出事情他們(men) 會(hui) 承擔責任。高層則會(hui) 有全社會(hui) 的視角。自熊彼特以來大家已經普遍認可創新是推動社會(hui) 向前發展的核心力量,而創新的根本特征是對生產(chan) 要素的重新排列組合達到更高的效率。這對局部未必沒問題,比如工業(ye) 革命就會(hui) 導致大部分手工業(ye) 者失業(ye) ,但全局來看則是不可能逃避的事情。這點非常關(guan) 鍵,這決(jue) 定了這類創新不太可能被一棍子打死。
作為(wei) 結果,線下牽涉越深,其前進步伐就越緩慢,短期各種反複應該比較正常,但徹底取締應該是不太可能的,畢竟在監管層也比較容易獲得一定的支持力量。這也是合理的,就和升息或降息一樣,總是要一步步調整,才更容易讓人接受。
這並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美國一樣有的州會(hui) 禁止Zenefits這樣的產(chan) 品。但確實不同國家會(hui) 導致博弈形式不一樣,比如在我們(men) 這裏就會(hui) 有國退民進等比較有特色的問題,但就和電商拚殺過後隻有四種模式(淘寶、天貓、美團、唯品會(hui) )相類似,打車這地方最終也還會(hui) 隻是幾種平台能生存下來比如:一種代表共享經濟,一種則代表純自營的車輛。而這種競爭(zheng) 裏通常拚殺極為(wei) 凶狠,除非有牌照這類非市場型的措施,否則傳(chuan) 統企業(ye) 是不太可能拚過互聯網企業(ye) 的。所以專(zhuan) 車這事雖然看著紛爭(zheng) 很多,但本身其實沒什麽(me) 特別好說的,結果也是基本確定的,專(zhuan) 車就是會(hui) 出現並逐步發展,隻是需要一點時間。
如果在專(zhuan) 車這種傳(chuan) 統力量無比強大領域,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同步加強的趨勢都會(hui) 取得勝利,那就沒道理認為(wei) 在其他地方這種模式不會(hui) 贏,而這在微觀來看是純粹的好事,在宏觀來看卻隱含著某種風險。
大變革裏不止有正能量還有風險
抽象來看,58上的100%個(ge) 人房源和專(zhuan) 車的事情並沒有什麽(me) 本質不同,唯一不同的是如果是單純在商業(ye) 領域,那要被淘汰的如房產(chan) 中介就趕緊去找辦法了,而不會(hui) 考慮先給你定個(ge) 非法,直接讓你不幹了這類手段。而這模式在旅遊、餐飲、服務行業(ye) 等領域不停上演。
這種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但從(cong) 宏觀視角來看,這種社會(hui) 結構變更背後確實累積著社會(hui) 風險,即值得歡呼,也值得警惕。
我們(men) 談工業(ye) 革命這些事情的時候總是會(hui) 更多的關(guan) 注文明的進步,被忽略的往往是生產(chan) 形式變更背後,人身上所需要承擔的巨大痛苦,以及它和很多戰爭(zheng) 間那種千絲(si) 萬(wan) 縷的關(guan) 係。
事情並不複雜:由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向工業(ye) 社會(hui) 遷移時,顯然會(hui) 帶來農(nong) 民向工人遷移這樣的角色轉換。從(cong) 對英國圈地運動的記載來看這個(ge) 過程是非常殘酷的,在這之後則會(hui) 有市場和資源的爭(zheng) 奪,這是很多戰爭(zheng) 的原動力。所以馬克思才會(hui) 講:資本主義(yi) 來到世間,從(cong) 頭到腳,每個(ge) 毛孔都滴著血和肮髒的東(dong) 西。
我們(men) 有時候會(hui) 歡呼互聯網帶來的是第三次工業(ye) 革命,這應該是對的,但沒道理認為(wei) 它帶來的就全是好處,或者說自然而然,它帶來的就全是好處。
在可見的問題裏,最顯然的就是人的角色轉換問題,也可以說是就業(ye) 問題。
在過去三十年裏我們(men) 經曆了兩(liang) 次比較大的就業(ye) 問題:
一次是知青回城,沒法就業(ye) ,後來就出現了個(ge) 體(ti) 戶這類私營經濟。
一次是國企改革,減員增效,大批人員下崗。
所幸那時候處在經濟起飛階段,雖然這種變動也給很多家庭帶來巨大影響,但富餘(yu) 的人員還是很快的吸收掉了。
互聯網一樣是產(chan) 業(ye) 升級,所以也一樣會(hui) 麵臨(lin) 同樣的問題,隻不過最開始它隻在IT領域發威,大家感受的不是特別清楚。
之前分析互聯網的中心化與(yu) 去中心化同步增強模式時曾經提到過,它最終會(hui) 導致人們(men) 要麽(me) 服務於(yu) 中心,比如程序員、產(chan) 品經理等,要麽(me) 服務於(yu) 去中心化一端,這就是能提供各種特色產(chan) 品或服務各種手藝人,要麽(me) 服務於(yu) 物流。
如果不能在這幾類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那當互聯網波及到指定行業(ye) 的人的時候,那很多人就會(hui) 變成上麵說的保險經紀人,累積了很多年的經驗和技能一下子被重置了,自己變得身無長處。從(cong) 農(nong) 民到一般工人的角色的轉換,通常是簡單的,因為(wei) 相關(guan) 技能並沒有很高的技術壁壘。但從(cong) 工業(ye) 時代的各種角色轉型到互聯網上所需要的手藝人可能就會(hui) 麵臨(lin) 更多的困難,因為(wei) 這往往需要更多的專(zhuan) 業(ye) 技能,否則就隻可能在很低端徘徊。
工業(ye) 4.0在第一產(chan) 業(ye) 和第二產(chan) 業(ye) 製造富餘(yu) 人口,而互聯網則在第三產(chan) 業(ye) 製造富餘(yu) 人口,這趨勢應該是非常的明顯。
細心想來,這問題在數字空間裏其實是無解的。
數據化程度提高之後,人的生活方式上大致可能有三類發展方向:
一類是《黑客帝國》式的,這時候人的肉體(ti) 基本被廢棄,人的精神直接接入數字化的世界,虛擬即現實;
一類是《代理機器人》類的,這時候人們(men) 存在於(yu) 現實,但肉體(ti) 被鎖在屋子裏,隻靠精神活動生活;
一類是《星際迷航》類的,這時候所有科技服務於(yu) 肉體(ti) 與(yu) 精神相整合的人。
前兩(liang) 類方向至少短期無助於(yu) 解決(jue) 上麵說的問題,隻有最後一種才是解決(jue) 問題的正確方向。隻有人們(men) 被拉回現實空間,同時在精神和肉體(ti) 上獲得更多的體(ti) 驗滿足,富餘(yu) 人口才可能被激活並產(chan) 生正能量。
理解了這個(ge) 就可以理解萬(wan) 眾(zhong) 創業(ye) 的初衷。
小結
互聯網無疑的是火熱的。前幾天和朋友聚會(hui) 的時候,一兄弟笑談,現在過天橋發現那種特喜歡帶粗大黃金項鏈的社會(hui) 人士都開始談互聯網+了。互聯網拉低了每個(ge) 人開創自己一番事業(ye) 的起點,長線來看這是好事。但它帶來的變化太大了,而太大的變化通常就不止包含著好的一麵,而也必然的包含著不好的一麵。
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