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企業(ye) 案例 > 正文

福喜事件倒逼餐飲行業反省供應鏈體係

發布時間:2015-03-16 11:30:33 中國經營報

2014年,食品行業(ye) 的熱點莫過於(yu) 上海福喜食品公司向包括麥當勞在內(nei) 的多家知名餐飲企業(ye) 供應過期變質肉類原料的事件,包括國家食藥監總局在內(nei) 的各級監管部門對此給予高度關(guan) 注並進行了嚴(yan) 厲的查處。數名上海福喜管理人員被刑拘,福喜母公司OSI集團停止上海福喜的運營,而麥當勞等多家快餐企業(ye) 也停止了與(yu) 福喜的合作。

受上海福喜事件的影響,麥當勞不僅(jin) 業(ye) 績大幅下滑,而近期麥當勞首席執行官也換人。食品安全一直備受矚目,上海福喜事件使得公眾(zhong) 對餐飲業(ye) 食品安全問題的關(guan) 注度進一步提高。

實際上,福喜事件也在倒逼餐飲行業(ye) 自省。而食品安全不僅(jin) 是餐飲服務一個(ge) 環節所麵臨(lin) 的問題,還需要整個(ge) 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齊心協力共同努力。

發展多家供應商風險共擔

從(cong) 麥當勞近期發布的2014年業(ye) 績顯示,全年總運營利潤比2013財年的87.6億(yi) 美元下滑了9%。而福喜事件後,麥當勞整個(ge) 業(ye) 績在亞(ya) 洲區都下滑嚴(yan) 重,表明消費者對於(yu) 餐飲的認知擺在首位的就是食品安全。

“近年爆發出的餐飲業(ye) 風波很多都來自於(yu) 供應商環節,福喜事件後,供應鏈體(ti) 係的安全性也越來越受到質疑。”中國烹飪協會(hui) 副會(hui) 長馮(feng) 恩援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實際上,在麥當勞餐廳並沒有發生顧客食用而發生安全事故,而是上遊供應商不規範。消費者對其品牌的不滿意也直接影響到麥當勞產(chan) 生危機。

2014年據外媒報道,麥當勞首席執行官Don Thompson曾表示,被上海福喜食品公司的質檢報告騙了,“我們(men) 將不再使用這家公司的原料”。事發後,上海食藥監局緊急約談麥當勞、必勝客、漢堡王、棒約翰、德克士等22家下遊食品流通和快餐連鎖企業(ye) 。過期肉事件曝光後,相關(guan) 餐飲企業(ye) 均發表公開聲明,極力與(yu) 福喜“撇清關(guan) 係”。

其實,公眾(zhong) 第一次聽說福喜也是在過期肉之後,在消費者的印象中,他們(men) 隻是聽說麥當勞、肯德基、德克士出事了。對於(yu) 福喜過期肉事件的報道,媒體(ti) 報道的標題也是“麥當勞肯德基供應商違法”。在福喜事件中,口水紛紛指向了知名洋快餐品牌。

對於(yu) 供應商的管控,確實近年來成為(wei) 洋快餐的一大難題。在福喜事件之前,連鎖餐飲企業(ye) 的原料供貨商概不向公眾(zhong) 透露。該事件後,上海食藥監部門多次約談百勝、麥當勞、棒約翰、德克士、漢堡王、卡樂(le) 星等部分連鎖餐飲企業(ye) ,根據國家《食品安全法》有關(guan) 規定,要求其在官網上公布本企業(ye) 所有食品供應商、食品原料及相關(guan) 資質材料、每批食品出廠檢驗報告,做到產(chan) 品檢驗報告和食品同行。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百勝、麥當勞、德克士、漢堡王、卡樂(le) 星等企業(ye) 已在其官網上公開了主要食品原料供應商信息,並開通了供應商信息的查詢服務,以便接受監管部門的監管和社會(hui) 監督。賽百味在卷入福喜事件後的第一反應,即是聲明自己的肉類原料來自大成和雨潤。

作為(wei) 肯德基的供應商,針對此前發生的上海福喜事件,大成食品副總裁李景輝表示,事件發生後,短期之內(nei) 行業(ye) 整體(ti) 都受到了影響,消費出現下滑,包括國內(nei) 雞肉對日本的出口也受到一定影響。不過,因影響期限不長,加上大成食品在中國大陸不同渠道都有供應,事件對公司業(ye) 績沒有任何影響。

但受福喜事件影響,也逼迫大成改善食品安全追溯係統。大成食品還率先發布“食品安全實名溯源係統”,並推出電商平台,這是國內(nei) 首個(ge) “實名溯源”食品類電子商務平台,目前除了大成食品旗下自有產(chan) 品之外,還納入了食品產(chan) 業(ye) 鏈領域內(nei) 的其他品牌的鮮肉、海產(chan) 等產(chan) 品。

福喜事件後,麥當勞也改變了中國地區供應商為(wei) 福喜、歐聖、銘基三家的供應體(ti) 係,轉變為(wei) 銘基、嘉吉、荷美爾、海神叉和聖農(nong) 發展五家供應商共同分擔的模式,以此來降低企業(ye) 運營風險,保障企業(ye) 在意外事件下正常運營。除聖農(nong) 外,其餘(yu) 都是外資供應商。這也暴露出了供應商的問題,中國的50萬(wan) 家食品加工商中,絕大部分規模太小或太缺乏經驗,不適合為(wei) 外資連鎖餐廳等既龐大又要求嚴(yan) 格的客戶服務。

如今,福建聖農(nong) 集團代替已經和麥當勞合作超過60年的福喜,與(yu) 麥當勞進行了半年來的合作,作為(wei) 唯一一家麥當勞的中國供應商,此事件首先打破了對外資養(yang) 殖企業(ye) 的過度迷信。福建聖農(nong) 發展集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wei) 一體(ti) 化的養(yang) 殖企業(ye) ,從(cong) 源頭就是可控的,麥當勞也派人加強了對食品安全檢測的力度。

不過,對嚴(yan) 重依賴福喜的麥當勞來說,徹底更換供應商,對於(yu) 雞翅、雞腿重量微差以及每袋薯條長度的嚴(yan) 苛標準,不是隨便一家供應商短期內(nei) 可以做到的。而雙方數十年的合作關(guan) 係,也並非一個(ge) 普通的供應商可以取代的。

企業(ye) 嚐試抱團采購

跨國食品企業(ye) 通常被視為(wei) 食品安全保障程度較高的企業(ye) 。但“福喜過期肉事件”徹底顛覆了中國消費者的心理預期。雖然國外的快餐連鎖相比本土餐飲在中國消費者中一直擁有更好的口碑,但供應鏈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仍舊不容小覷。

據悉,麥當勞遴選供應商有詳細的量化標準,其供應商分為(wei) 一級(主要做深加工)和二級(基礎原料供應),在中國的一級供應商隻有5家,福喜是其中之一。而二級供應商達上百家,年采購額超20億(yi) 元人民幣。近年來洋快餐已屢屢陷入食品安全風波,其中多起與(yu) 供應商有關(guan) ,有業(ye) 內(nei) 人士稱,或與(yu) 業(ye) 績壓力、疏於(yu) 管理有關(guan) 。

其實,在食品生產(chan) 鏈條上,越是處於(yu) 上遊的原料供應商,越容易引發係統性風險。食品供應鏈從(cong) 上遊至下遊並非一對一的單一流向,上遊企業(ye) 的產(chan) 品可能會(hui) 流向多個(ge) 下遊企業(ye) ,產(chan) 生類似核裂變式的放大效應,這就是為(wei) 什麽(me) 一個(ge) 福喜能引發蝴蝶效應的原因。

目前麥當勞的菜單是恢複了,但消費者的信心卻很難恢複。“‘過期肉’事件,洋快餐企業(ye) 也推卸不了責任,全球大型快餐連鎖品牌不排除對上遊供應商壓價(jia)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表示。

據餐飲行業(ye) 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各地餐飲企業(ye) 的利潤率平均在3%~5%之間,有的隻有1%。與(yu) 前些年相比,大部分餐飲企業(ye) 的利潤率跌去大半。值得關(guan) 注的是,供應商這幾年人工、原材料等各種成本都在上漲,在成本居高,降低報損率的壓力下,將過期肉混入合格肉中的類似情況仍有出現的可能。

當然,也有積極的一麵,馮(feng) 恩援表示,福喜事件後,餐飲企業(ye) 正在抱團集體(ti) 采購。據悉,為(wei) 加強與(yu) 供應商深度合作,餐飲企業(ye) 在上海還成立了眾(zhong) 美聯,在這個(ge) 平台上,企業(ye) 家可以攜手打造采購平台,目前一年的采購量已達上千億(yi) 元。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