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企業(ye) 案例 > 正文

入駐天貓求包養?亞馬遜中國路在何方?

發布時間:2015-03-11 11:20:41 互聯網

編者按:日前,亞(ya) 馬遜終於(yu) 放下身段,在天貓開啟了“amazon官方旗艦店”。亞(ya) 馬遜進入中國市場已有十多年的曆史,卻一直處於(yu) 水土不服的狀態,不過雖然沒有什麽(me) 存在感,卻也沒有死。這次入駐天貓的策略,在業(ye) 界看來似乎更為(wei) 接地氣,相信亞(ya) 馬遜也終於(yu) 找到了自己的消費群體(ti) 特征,明晰了未來的發展重點。

春節後聽聞中國亞(ya) 馬遜去天貓開了新店鈦媒體(ti) 直問“真的好嗎”。有朋友問是不是亞(ya) 馬遜在中國的市場真的玩不下去了,上趕著撤網站轉移陣地。

亞(ya) 馬遜自2004年收購卓越正式入華以來,似乎便一直處在水土不服的狀態中。根據易觀網監測數據,網上零售B2C市場格局基本穩定,天貓市場份額達52%,京東(dong) 商城以18.1%的市場占有率緊隨其後,亞(ya) 馬遜中國占有率僅(jin) 為(wei) 1.8%(2013年12月其占有率還有2.7%)。手機端則更慘,2014年第二季度,手機淘寶+天貓的份額達85.1%,手機京東(dong) 7.1%,手機唯品會(hui) 1.6%,手機蘇寧易購0.7%,手機亞(ya) 馬遜0.6%。

這種水土不服亦可從(cong) 高管層的變更看出端倪。2012年底亞(ya) 馬遜中國區總裁王漢華離職,其後工作由馮(feng) 思哲接任,2014年7月道格•葛又接任了馮(feng) 思哲。不到兩(liang) 年的時間,更換了3位總裁,可見其本土化之路困頓難行。

那麽(me) 今天,我們(men) 就來隨口八一八,亞(ya) 馬遜中國水土不服的幾個(ge) 原因,以及可能的本土化路徑。

(上篇)什麽(me) 因素導致了亞(ya) 馬遜中國水土不服?

看不懂:病態電商不病態,羊毛出在狗身上

中國的電商亂(luan) 象叢(cong) 生。不管是做電商平台的淘寶,還是做B2C電商的當當網、1號店,無一都走了倒貼賺吆喝,先賺流量後賺錢的路子,即我們(men) 說的“羊毛出在狗身上”。卓越亞(ya) 馬遜剛開始的兩(liang) 年走的也是這個(ge) 路數。

但亞(ya) 馬遜從(cong) 骨子裏認為(wei) 中國長期靠補貼打價(jia) 格戰,屬於(yu) 病態電商,不可持續。因此,2011年開始,卓越亞(ya) 馬遜放棄了無條件倒貼策略,開始要求利潤。我們(men) 從(cong) 免郵服務上就可看出亞(ya) 馬遜逐利的迫切願望:2012年2月由全場免郵提高至29元免郵,2014年1月底這一門檻提高到49元,2014年底更是上升到99元。首當其衝(chong) 影響的是圖書(shu) 業(ye) 務。有出版界人士透露,從(cong) 2013年開始,紙版圖書(shu) 在亞(ya) 馬遜店的銷售增長因此放緩,2013年很多出版社在亞(ya) 馬遜的圖書(shu) 銷售甚至出現了負增長。作為(wei) 亞(ya) 馬遜整體(ti) 流量引擎之一的圖書(shu) 業(ye) 務轉速下降,讓這個(ge) 猛衝(chong) 高進的列車瞬間減速。

相比於(yu) 亞(ya) 馬遜的收縮保命策略,天貓/京東(dong) 等競爭(zheng) 對手則是繼續高歌猛進,拿著資本賭明天。但區別在於(yu) ,後者在不放棄流量引擎的基礎上,積極尋找回收盈利的引擎——天貓自不用說,支付寶等配套服務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的典型;京東(dong) 自營/京東(dong) 物流的發展也屬此類。《免費》說一切免費的實質都是交叉補貼。在這一邏輯上,亞(ya) 馬遜放棄了用其他業(ye) 務補貼圖書(shu) ,反而直接砍掉了基礎配套服務,大大影響了流量輸入。

2012-2014年是卓越亞(ya) 馬遜沒有存在感的一年。體(ti) 量上幾乎沒有增長,水土不服愈發嚴(yan) 重。

玩不起:飛輪理論不管用,資本補貼不受寵

亞(ya) 馬遜何以要放棄倒貼,要求中國區止虧(kui) 轉贏?這個(ge) 問題就要轉到經商邏輯上去分析了。

電商界多少都知道,亞(ya) 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曾在一張餐巾紙上畫下飛輪理論,如下圖。我們(men) 可以看出,亞(ya) 馬遜堅信更低的價(jia) 格能帶來更多的選品、更多的客戶,更多的客戶又能提高與(yu) 供應商/貨源談判的議價(jia) 能力,進一步降低進貨的成本。為(wei) 了保證給用戶更低的價(jia) 格,亞(ya) 馬遜甚至有不做廣告營銷以節約成本的傳(chuan) 統。

但在中國,它遇到了一個(ge) 困局,就是它降低了自己的價(jia) 格,正在等待更多用戶到來之際,當當網、京東(dong) 這些不怕死的,也都降價(jia) 了。而且,某種程度上,這種降價(jia) 是壟斷性的。舉(ju) 個(ge) 例子說,最開始,京東(dong) 可以給傳(chuan) 統品牌商/供應商非常大的流量/補貼等支持,目的就是用最低的價(jia) 格優(you) 勢吸引顧客。等到京東(dong) 成為(wei) 了該品牌的龍頭出貨渠道,壟斷就形成了。這時候,京東(dong) 掌握了話語權,倒逼傳(chuan) 統品牌商/供應商壓低進貨價(jia) ,否則中止進貨。這時候,還有亞(ya) 馬遜的事兒(er) 嗎?

另外,剛剛我們(men) 說什麽(me) 來著,對,亞(ya) 馬遜有不做廣告營銷的傳(chuan) 統。所以,在當當網、京東(dong) 紛紛開打口水站,叫囂“我最低”的時候,無知而柔弱的波消費者,肯定信以為(wei) 真,蜂擁而去。同時,這種全行業(ye) 加入降價(jia) 行動的態勢下,中國的電商亂(luan) 象便形成了——不斷壓低價(jia) 格,假貨橫行……所以,亞(ya) 馬遜的飛輪飛到中國,完全沒有像預計的那樣帶來規模效應。

但是你又要問了,降價(jia) 是要有資本的嘛。亞(ya) 馬遜作為(wei) 全世界市值千億(yi) 美金,越虧(kui) 錢越得寵的巨頭公司,淘金和價(jia) 格戰對它當是毫無壓力吧!對於(yu) 這種看法,門哥隻能說——Naïve!那是亞(ya) 馬遜,不是亞(ya) 馬遜中國。對於(yu) 京東(dong) 、當當網來說,中國市場就是獨生子女,即使華爾街隻給了它10個(ge) 子兒(er) 那也是全數用在中國市場上。而亞(ya) 馬遜中國對於(yu) 亞(ya) 馬遜而言,頂多就算是妾生的,華爾街給了它100個(ge) 子兒(er) ,分到中國市場的有幾個(ge) ?

(中篇)疑問:它沒活,那為(wei) 什麽(me) 它也沒死?

上麵兩(liang) 點告訴我們(men) ,亞(ya) 馬遜在中國發展有限。可十年過去了,亞(ya) 馬遜後幾年雖然沒長大,卻也沒死成,這是為(wei) 何?

門哥認為(wei) 原因主要有二:

1)客戶群逐漸沉澱,相對高端且固定,處在病態電商的漩渦中心之外。亞(ya) 馬遜中國約有四分之三的客戶擁有本科以上的學曆。中高收入、消費力較強的白領用戶,企事業(ye) 用戶超過了六成。亞(ya) 馬遜的客戶群體(ti) 更加看重產(chan) 品與(yu) 服務質量,不怎麽(me) 受貓貓狗狗的蠅頭微利也不足為(wei) 奇了。另一個(ge) 能從(cong) 側(ce) 麵證明這一點的是亞(ya) 馬遜去年12月中旬的免郵門檻從(cong) 49元提到了99元。這並沒有對亞(ya) 馬遜的業(ye) 務產(chan) 生持續負麵的影響,我們(men) 可以看到至此後的到訪量一直處於(yu) 波動狀態,1月底回彈至最高水平,3月初有進一步回彈趨勢。對此門哥隻能感歎:亞(ya) 馬遜的消費群,很有錢很任性!

2)差異化的商品與(yu) 服務。雖然亞(ya) 馬遜這幾年沒什麽(me) 存在感,但它總能提供一些在天貓/京東(dong) 上找不到的國際化大品牌,這保住了一部分忠誠消費者。另一方麵,其外資的背景,強悍的客戶/物流服務(門哥媳婦兒(er) 特喜歡在亞(ya) 馬遜上東(dong) 西,因為(wei) 客服小妹的態度好到爆,退換貨啥的毫不費力),在假貨充斥,灌水無數,不給好評賣家就給你畫圈圈的電商環境下,這實屬難得。

(下篇)亞(ya) 馬遜中國路在何方?

構建不可替代性:幾經摸索歪打正著,海外購橫空出世

2014年第四季度,亞(ya) 馬遜海外購伴隨著亞(ya) 馬遜黑色星期五活動橫空出世。在媒體(ti) 大加報道之下,流量滾滾而來,網購者們(men) 驚呼,亞(ya) 馬遜原來還可以玩海淘!

其實,亞(ya) 馬遜海外購業(ye) 務的前身一直存在,那就是美國亞(ya) 馬遜直郵中國。之所以一直默默無聞,卻是因為(wei) 缺乏重視。說到這,門哥感歎一句——對自己天然的海外供應商資源與(yu) 采買(mai) 網絡優(you) 勢視而不見,對中國廣大消費者對於(yu) 海淘不斷高漲的熱情視而不見,兩(liang) 三年沉寂之後卻因一次促銷(是的,對亞(ya) 馬遜而言,黑色星期五更多的是一個(ge) 促銷,而非一種戰略的嚐試)而被媒體(ti) 推向了大眾(zhong) ,亞(ya) 馬遜對於(yu) 客戶群的定位之“準”,也是讓人醉了!

很多人對於(yu) 亞(ya) 馬遜海外購頗有微詞,係統太過難用啦,選品不足啦,售後服務啦,等等。但是,這並不影響海外購成為(wei) 繼kindle+圖書(shu) 之後的第三個(ge) 流量引擎。在這個(ge) 引擎的驅動下,亞(ya) 馬遜11月底12月初的訪問量/流量排名達到曆史新高(以下數據為(wei) Alexa監測亞(ya) 馬遜六個(ge) 月平均全球排名曲線)。

並且,門哥認為(wei) ,海外購會(hui) 成為(wei) 越來越重要的搜索引擎,未來的地位或許會(hui) 比圖書(shu) 還要高。畢竟,圖書(shu) 現在處於(yu) 敗給當當網,正在敗給京東(dong) 的路上。而且,相比於(yu) 圖書(shu) 業(ye) 務,海外購具有更強的排他性——對於(yu) 消費者而言,亞(ya) 馬遜外資的背景就是海外購最好的代言;而對於(yu) 亞(ya) 馬遜公司而言,紮根於(yu) 全世界的經絡係統會(hui) 與(yu) 中國的海外購業(ye) 務產(chan) 生協同。這種協同,不管是在流量的互相利用導引,還是在業(ye) 務規模倒逼成本降低上,都將會(hui) 越來越明顯。

構建品牌價(jia) 值:獨有商品入駐他家,消費者教育讓競爭(zheng) 對手完成

如文章開頭所說,近期亞(ya) 馬遜海外直采商品入駐天貓。加上此前的Kindle官方旗艦店,我們(men) 可以看出,亞(ya) 馬遜其實是在與(yu) 競爭(zheng) 對手合作,努力推送自己獨有的商品。這一招讓門哥佩服之極,畢竟能打破桎梏,與(yu) 競爭(zheng) 對手形成的協同共生關(guan) 係,著實稱得上兵行險招,出其不意。

且不說天貓巨大流量帶給這些商品的巨大增長,我們(men) 且考慮一下亞(ya) 馬遜的消費者教育問題。也許是亞(ya) 馬遜深知自己隻知釀酒不擅吆喝(市場部情何以堪),便索性讓馬哥出任宣傳(chuan) 部長一職,在天貓的地盤上告訴全國人民,這是來自亞(ya) 馬遜的好東(dong) 西。等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形成不可替代性成後,挾“亞(ya) 馬遜”品牌以令消費者,將其轉化為(wei) 亞(ya) 馬遜流量便指日可待。

最終,亞(ya) 馬遜希望用較小的成本(亞(ya) 馬遜母公司對卓越的財務支持想來還是很吝嗇的,竟然讓自己的兒(er) 子投入情敵的懷抱),實現邊賺錢邊賺流量的美好願望。按這種思路思考,相信未來亞(ya) 馬遜去找東(dong) 哥求包養(yang) ,也不是不可能的。

回歸電商本質:用戶需求至上,獨特價(jia) 值與(yu) 購物體(ti) 驗雙管齊下

好了,到了總結的時候了。不管是深受中國版權環境之困的的kindle,曾經意氣風發中途失落的電子書(shu) 業(ye) 務,還是現在風生水起的海外購及海外直采業(ye) 務,亞(ya) 馬遜都在完成一件事情——找到流量引擎。

而亞(ya) 馬遜一直在做的物流倉(cang) 儲(chu) 體(ti) 係,客戶服務優(you) 化,網站改版升級,則是在完成另一件事——提升基礎購物體(ti) 驗。

前者是吸引消費者來到亞(ya) 馬遜,後者是讓消費者留在亞(ya) 馬遜,兩(liang) 者不可偏廢,同樣重要。在確定這兩(liang) 大方向的過程中,似乎亞(ya) 馬遜也終於(yu) 確信了自己的消費群體(ti) 特征,明晰了未來的發展重點。

所以說,要問中國亞(ya) 馬遜路在何方,門哥的觀點是:在前方,已在路上。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