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企業(ye) 案例 > 正文

第一批淘品牌現衰落:遭遇供應鏈問題被收購

發布時間:2015-03-02 14:41:22 北京商報

不到十年時間,依托淘寶平台發展起來的大大小小的網絡品牌(以下簡稱“淘品牌”)陣營格局已經出現兩(liang) 次大變化,第一個(ge) 變化是三年前,麥包包、綠盒子、芳草集等第一批明星淘品牌的“出淘”和衰落;第二個(ge) 變化便是現在,淘品牌開始了收購和被收購的洗牌期,並謀求上市。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淘品牌已經過了黃金發展期,生存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此時此境,淘品牌們(men) 能夠被收購也是品牌價(jia) 值的體(ti) 現。而那些謀求從(cong) 線上平穩過渡到線下實體(ti) 的淘品牌,用實際行動宣誓著泛渠道化也是可選之路。
  抉擇一:被收購抱大腿
  拉夏貝爾近日發布公告稱,公司將與(yu) 網上服飾零售商——杭州黯涉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淘品牌“七格格”母公司)訂立股權轉讓協議及增資協議,以總代價(jia) 2億(yi) 元收購七格格注冊(ce) 資本約54.05%的股份。
  在被收購後七格格創始人曹青在微博上表示,“七格格從(cong) 2009年開始,我的很多精力都放在供應鏈上,一直飽受沒有經驗之苦……而冬季的幾個(ge) 類目,我既沒有強大的性價(jia) 比,也沒有足夠好的品質交代給你們(men) ,所以我選擇了拉夏貝爾,說實在的,這塊我真的需要他們(men) ”。曹青舉(ju) 例稱,“今春80%款式都要預售,但是工廠隻能出那麽(me) 點數量。”仔細觀察的話,其實對工廠的需求曹青已經在微博上吐露過很多次。
  七格格2006年成立,但2009年才開始做自有品牌,當年實現銷售額3000萬(wan) 元,2010年實現銷售額1.5億(yi) 元,完成了500%的增長,成為(wei) 淘寶網上成長最快的女裝品牌。但這個(ge) 速度並沒有延續下去。從(cong) 已經公布的數字看,2012年“雙11”,七格格旗下othermix旗艦店和iaizo旗艦店的銷售總額接近4000萬(wan) 元,在女裝品類中排名第八。而2014年,七格格在“雙11”之前表示,天貓店要衝(chong) 擊3500萬(wan) 元銷售額。可以對比的是,以去年“雙11”為(wei) 例,淘品牌銷售最高的韓都衣舍集團總銷售額達到2.8億(yi) 元,韓都衣舍旗艦店銷售額超過1.99億(yi) 元。與(yu) 淘品牌女裝第一陣營的距離逐漸拉大,生存雖然不成問題,但發展被掣肘,抱拉夏貝爾的“大腿”剛好彌補供應鏈短板,對於(yu) 品牌的長遠發展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
  記者觀察:對於(yu)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在三五年內(nei) 迅速發展起來的淘品牌來說,多數經曆了從(cong) 市場拿貨,找小工廠加工,與(yu) 多個(ge) 工廠建立合作關(guan) 係,甚至少數自建工廠這樣的過程,與(yu) 傳(chuan) 統服裝行業(ye) 相比,淘品牌沒有過硬的供應鏈係統,導致他們(men) 上路快但後勁不足。尤其是在追求快速反應靈活供應的女裝行業(ye) ,首單量小、返單比較快,供應鏈的完善程度直接決(jue) 定了品牌可以走多遠。
  抉擇二:引資本求上市
  事實上,拉夏貝爾收購淘品牌七格格在國內(nei) 並非淘品牌首次被收購。去年8月,搜於(yu) 特公告宣布增資入股“纖麥”、“熙世界”、“雲(yun) 思木想”三個(ge) 女裝淘品牌,投資總額7251萬(wan) 元。相比傳(chuan) 統服裝品牌收購淘品牌,淘品牌與(yu) 淘品牌之間的“大魚吃小魚”更加頻繁。據了解,韓都衣舍收購了中老年女裝淘品牌素縷、艾茉、迪奎娜。茵曼並購初語,裂帛並購天使之城、LadyAngel等。而上述著三家企業(ye) 被認為(wei) 是目前淘品牌女裝三強,他們(men) 在2013年的銷售數據均突破了10億(yi) 元。
  今年初,據資本市場人士透露,目前已有多家誕生於(yu) 天貓平台的品牌商家和電商服務提供商正在籌備謀求上市。這位消息人士並未透露具體(ti) 的計劃上市商家名單,但從(cong) 多個(ge) 信息源顯示,從(cong) 天貓平台成長起來的互聯網原創品牌茵曼、韓都衣舍和裂帛應在其中。雖然各家並沒有明確的上市時間,但對上市卻早已在計劃之內(nei) 。韓都衣舍創始人兼CEO趙迎光曾表示,階段性目標是將韓都衣舍做成上市企業(ye) 。茵曼方麵也曾向記者透露,正同阿裏巴巴和IDG洽談中,上市已被列入規劃中。
  與(yu) 此同時,資本相關(guan) 的動作也頻繁發生。早在2011年,韓都衣舍已經與(yu) 知名風投IDG達成千萬(wan) 美元融資協議,同年裂帛獲得紅杉資本、經緯創投約1000萬(wan) 美元的融資。去年2月,茵曼獲得IDG資本、阿裏巴巴等數千萬(wan) 美元A輪投資。去年9月,由黃曉明等明星發起的“StarVC”宣布投資韓都衣舍。
  記者觀察:不管是銷售數字還是品牌估值,這些企業(ye) 早已擺脫了淘品牌的標簽,更加高大上的互聯網品牌才是他們(men) 正確的定位。在互聯網品牌中誕生一家上市公司的可能性沒有人懷疑,不過淘品牌若成功上市也並非代表該品牌就獲得一勞永逸的成功。上市後企業(ye) 必然會(hui) 伴有更多的監督,企業(ye) 的經營發展壓力顯然會(hui) 麵對更多壓力。因此我們(men) 更應理性看待淘品牌上市。
  抉擇三:做實體(ti) 泛渠道
  除了抱大腿、上市,也有部分淘品牌在謀求泛渠道化經營,包括麥考林、夢芭莎、裂帛、茵曼等淘品牌紛紛試水線下開設實體(ti) 店鋪,從(cong) 電商到店商、從(cong) 線上到線下的全渠道布局野心凸顯。不過,遭遇線下零售市場成本的高企、線上線下精力難以同步等問題之後,他們(men) 的實體(ti) 店策略又不同程度地轉為(wei) 保守。
  據記者了解,許多淘品牌都有實體(ti) 店情結,希望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動極大提升自身品牌形象,服裝品牌茵曼便是其中之一。2011年9月,茵曼CEO方建華將茵曼的第一家實體(ti) 店開在了廣州中華廣場,此後頻繁布局北方二三線城市。方建華采取以直營為(wei) 主、加盟為(wei) 輔的策略,將店鋪一路擴展到30多家。然而,由於(yu) 線上線下貨品重疊,線上價(jia) 格低於(yu) 線下店麵,導致消費者最終拋棄線下走上線上,茵曼實體(ti) 店開始全麵關(guan) 閉。第一次線下探索的失敗,茵曼對於(yu) 未來的O2O泛渠道發展模式更多了一層理解,方建華表示,線上線下融合是未來發展趨勢,將來還會(hui) 考慮線下開店。
  雖然在實體(ti) 零售端頻繁遭遇挫折,但專(zhuan) 注線上的淘品牌依然不放棄線下布局。包括韓都衣舍、裂帛等知名淘品牌都曾先後布局實體(ti) 零售。摸著石頭過河的實體(ti) 渠道探路者並不在少數,雖然目前淘品牌大多實體(ti) 店很少,但這些淘品牌大多都有能力、有資金進行多次試錯,以此來積累大量經驗。同時,互聯網企業(ye) 更加注重以用戶思維經營,體(ti) 驗更佳、實體(ti) 店布局更具特色等優(you) 勢也讓淘品牌布局實體(ti) 零售增添了不少砝碼。
  記者觀察:與(yu) 傳(chuan) 統企業(ye) 進軍(jun) 電商對生存環境與(yu) 法則不得要領相同,電商殺入傳(chuan) 統行業(ye) 如果不得其法,其難度更甚於(yu) 前者,比電商環境更複雜的傳(chuan) 統零售人、貨、場等因素讓淘品牌向線下發展變得困難。不過,伴隨著淘品牌紛紛試錯實體(ti) 零售,如何布局線下、如何實現線上線下聯動,實現真正意義(yi) 上的泛渠道經營指日可待。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