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企業(ye) 案例 > 正文

1號店:電商供應鏈的道術法

發布時間:2015-02-15 10:44:33 互聯網

4月初,1號店水果品類上線,標誌其開始試水生鮮食品領域。此前,該領域一直被視為(wei) 電商禁忌,生鮮難以保存,運輸損耗極大,僅(jin) 此兩(liang) 點就逼退了多家財大氣粗的巨頭。而敢於(yu) 嚐鮮者,要麽(me) 是順風這樣,天生的供應鏈大玩家,要麽(me) 是易果、正大這樣,細作生鮮的老玩家。但在1號店看來,自己已有不輸於(yu) 他們(men) 的供應鏈管理,當然可以在生鮮品類裏趟一趟深淺。

而1號店的供應鏈水平之高,連號稱零售供應鏈之王的沃爾瑪也為(wei) 之側(ce) 目。去年末,沃爾瑪宣布控股1號店。發布會(hui) 上,沃爾瑪全球電子商務CEO尼爾·阿什就說道:“選擇投資1號店,是因為(wei) 看好它有競爭(zheng) 力的供應鏈管理係統。”

去年,1號店的銷售額增長1.5倍,達67億(yi) 元,商品數量擴張10倍,超過12萬(wan) 種,完成從(cong) “小而美”到“大而全”的蛻變。同期,1號店總運營成本卻下降了37%,每單倉(cang) 儲(chu) 成本降低了50%。經過幾年努力,商品庫存周轉也從(cong) 原來的50多天下降到現在的20多天。

“這拚得就是內(nei) 功。”1號店CTO韓軍(jun) 告訴記者,他是隨董事長於(yu) 剛、CEO劉峻嶺共創1號店的元老,也是其供應鏈係統的策劃人和建設者。在他眼中,電商的供應鏈玩的都是技術活,誰有前瞻性,會(hui) 平衡用戶體(ti) 驗與(yu) 成本,明白如何優(you) 化模塊,誰就能夠走在行業(ye) 前列。

前瞻之道

2007年,PPG正如日中天,韓軍(jun) 判斷電商將成為(wei) 新潮流,他開始醞釀離開正大集團,轉投創業(ye) 大潮。一次聚會(hui) 中,他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於(yu) 剛、劉峻嶺,兩(liang) 人十分看重韓軍(jun) 的技術背景,就這樣,三人一拍即合,韓軍(jun) 成為(wei) 1號店的1號員工。

“就電商而言,IT係統決(jue) 定著整條供應鏈的運作。”韓軍(jun) 說道。之前,設計過比較購物網站,經營過企業(ye) ERP,他已經將這些經驗放在心中發酵,很明確的是,要保證供應鏈平穩發展,就少不了前瞻性地設計一個(ge) 柔性的係統。

所謂柔性,就是讓IT構架有足夠的擴展性。畢竟電商模式不斷推陳出新,社會(hui) 化電商、移動電商,不一而足。對應的品類管理、庫存管理、客戶管理、財務管理等必須實時適應這樣的變化。最好的辦法,就是將這些後台管理係統整合到一起,構築標準接口,與(yu) 銷售前台對接。“從(cong) 這種意義(yi) 上來說,最早的PC端1號店不過是與(yu) 該接口對接的一條分支。”韓軍(jun) 解釋道。

2011年,於(yu) 剛看到了韓國樂(le) 購興(xing) 起的地鐵購物:消費者可以用手機App掃描地鐵牆紙上的二維碼,下單購買(mai) 商品。於(yu) 是,他第二天就召集骨幹開會(hui) ,不久成立無線事業(ye) 部,3個(ge) 月不到,“無限1號店”的虛擬貨架牆紙已經遍布各大城市的地鐵、公交車站。

若按傳(chuan) 統模式,開展移動購物這項新業(ye) 務,後台各項管理需要分別與(yu) 之適應,調整後再各自對接,如此,至少耗費半年時間。而1號店後台集合成單一的標準接口,移動購物界麵隻需與(yu) 之對接,整個(ge) 供應鏈管理就順暢了,“無論是手機訂單,還是PC訂單,並入一個(ge) 訂單池,後台一並處理、流轉,僅(jin) 有的差別是,訂單會(hui) 被標明自何處,用於(yu) 統計分析。”韓軍(jun) 告訴記者。也就是說,即便以後有了2號店、3號店的新業(ye) 務,隻要與(yu) 該接口對接,後台的供應鏈同樣可以毫不費力地兼容。

有基於(yu) 此,1號店才沒有步京東(dong) 後塵——受困於(yu) 業(ye) 務模式變化,業(ye) 務量激增,不得不冒著係統崩潰的風險,重構後台,滿足供應鏈管理要求。反而,它可以對各種電商新模式迅速試錯,可行,則加速融入,不可行,則立刻剪除。進而平穩地實現每年三位數的銷售增長。

平衡之術

當然,柔性技術隻是保障供應鏈穩定的前提之一,另一個(ge) 不可或缺的前提,是供應鏈管理的平衡之術。

眾(zhong) 所周知,在電商界,人人都強調用戶體(ti) 驗,其中一個(ge) 重要指標就是快遞的迅速到達,用戶希望下單後可以馬上拿到貨品,但在操作過程中,企業(ye) 不能為(wei) 此無上限地燒錢,而是在成本可容忍的情況下,將用戶體(ti) 驗最大化,這種成本與(yu) 體(ti) 驗上的平衡,才是贏得投資人、消費者共同信任的兩(liang) 全之策。

按照1號店統計,平均每個(ge) 訂單有16.7件商品,倘若每一個(ge) 訂單一出現,就立刻開始處理,揀貨員為(wei) 了這16、17件商品,遍覽倉(cang) 庫中數萬(wan) 品類,然後,東(dong) 邊拿一件,西邊取一盒,沿著倉(cang) 庫,一趟數千米下來,隻完成一單,人工成本著實太高。

更經濟的做法是,5-10多分鍾做一次切分,將訂單池中上千張訂單一並處理,揀貨員一次路過,可同時揀取不同訂單中的相同產(chan) 品,一趟下來,揀出上百貨品分配不同訂單,幾趟下來,就可以完成N張訂單,成就規模經濟。同時,顧客們(men) 也不會(hui) 因為(wei) 多等了10多分鍾,感覺到體(ti) 驗下降。

但是,具體(ti) 切分訂單的時間,還要考慮更多狀況。像顧客取消訂單,大都發生在前15分鍾,哪些顧客經常取消訂單,他們(men) 的訂單是否需要延後?抑或是,在交易低穀時段,很久也湊不齊規模經濟所需的訂單數,如何兼顧好用戶體(ti) 驗……“少不了考慮各種情況,綜合出一套足以應對的算法,從(cong) 而實現成本與(yu) 體(ti) 驗的平衡。”韓軍(jun) 告訴記者。

同樣,在物流、配送中也講求這種平衡。

經常在1號店消費的顧客,常會(hui) 遇到一種情況:明明是一次下單,但可能會(hui) 分兩(liang) 批收到貨品。常理來說,兩(liang) 次配送的成本更高,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因為(wei) ,1號店還要算上其他隱性、顯性的成本。”韓軍(jun) 說道,有時候合單的成本反而更高。

例如,顧客下單的產(chan) 品分散於(yu) 兩(liang) 個(ge) 倉(cang) 庫之中,一個(ge) 規模大,一個(ge) 規模小,如此,對訂單的處理速度也不同,小倉(cang) 的貨品包A已經準備好,但大倉(cang) 庫的速度慢些,遲遲未準備好貨品包B,這時,A處於(yu) 等待狀態,產(chan) 生管理成本、占用貨架的成本、出現差錯的機會(hui) 成本,而用戶卻在久等中越來越不耐煩。所以,有時,綜合成本大於(yu) 遞送成本,率先將A遞送給顧客,反而更加經濟。此中,拿捏好相關(guan) 尺度,則是成本與(yu) 體(ti) 驗的又一種平衡。

相較而言,前兩(liang) 年瘋狂燒錢,拚用戶體(ti) 驗的B2C們(men) ,這兩(liang) 年融資困難,又一心節約成本,以至供應鏈導向劇變,體(ti) 驗變差,被消費者拋棄,而之前燒錢無度,又讓投資人不爽。反倒是1號店這種懂得平衡的玩家,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優(you) 化之法

也正是這樣穩定的環境,韓軍(jun) 和於(yu) 剛、劉峻嶺才能全心投入到供應鏈的優(you) 化中。

“毫無疑問,優(you) 化也得有準則。”韓軍(jun) 說道,電商是一門生意,自然要優(you) 先考慮經濟性。對1號店而言,按照木桶理論,尋找桶上的最短的木板,彌補它,以獲取效能和收益上最大改觀,這便是最好的優(you) 化。

就像現在,因為(wei) 業(ye) 務快速擴張,1號店物流、配送成為(wei) 瓶頸,因此,需要在很多地方新建倉(cang) 庫,但怎樣建設才最經濟、高效?

按照韓軍(jun) 的解答,其一,少不了計算各地區訂單的數量,未來成長的趨勢,貨品的流向,在最能打破瓶頸的地方建設新倉(cang) 。其二,還得考量這些倉(cang) 庫裏放入哪些產(chan) 品,防止產(chan) 品賣不動,形成積壓庫存。其三,也得謀劃新倉(cang) 投入後,怎樣重新分配訂單池內(nei) 的訂單,保障用戶體(ti) 驗的同時,以更低的成本送達……一切都需要繁複的計算,才能優(you) 化布局。

好在“秋天的痕跡都可以在葉子的紋理裏麵找到”。1號店多年積攢下來的各類數據足以支撐如此複雜的運算,而且,更有意義(yi) 的是,數據富礦還可以挖掘出其他極具意義(yi) 優(you) 化手段。

比如,在供應鏈前端,電商營銷都會(hui) 做搜索引擎管理(SEM),以確定投放哪些搜索廣告詞可以有更好的投資回報。按照1號店的做法,由IT係統選擇100萬(wan) 左右的關(guan) 鍵詞,經過數學模型的篩選,將轉化率低的詞刷掉,投入廣告費用,進行試錯,經過一段時間,再用模型篩選,下架不合適的舊詞,補充新詞,改進模型……如此反複,不斷優(you) 化,搜索關(guan) 鍵詞的選擇越來越準確,投入回報率自然大幅上漲,如今相比過去,這一數字已增長數倍。

另外,將這個(ge) 係統與(yu) 後台對接,發現產(chan) 品庫存不夠了,即刻下架搜索詞,免得引發缺貨,浪費營銷費用。同時,將這些熱門關(guan) 鍵詞與(yu) 1號店的銷售數據、瀏覽數據對比,會(hui) 明確,是否有出色的新產(chan) 品上市,但1號店還沒有售賣?其他同行玩家,什麽(me) 東(dong) 西賣得最好,我們(men) 是否需要嚐試?相關(guan) 匯報被交予商品部,由他們(men) 對商品策略做進一步調整。

“事實上,類似的供應鏈優(you) 化無窮止境。”韓軍(jun) 說道,不是說這個(ge) 月效率優(you) 化了一倍,下個(ge) 月就沒有優(you) 化的空間,時移事易,短板永遠存在,供應鏈須在優(you) 化中不斷成長。最終,形成一個(ge) 超級係統,變為(wei) 生態鏈的關(guan) 鍵一環。現在,1號店就開放了供應鏈數據,公布品牌商們(men) 的銷售、庫存情況,協助它們(men) 管理庫存與(yu) 物流,當然,這還隻是起步。

如今電子商務寒冬未過,比著燒錢的時代已經過去,比拚供應鏈內(nei) 功的時代已經到來,垂直B2C們(men) 因此生死分界,有的已經或即將死去,而1號店卻從(cong) “小而美”的網超升級為(wei) “大而全”的平台。

按照於(yu) 剛回憶,當年,1號店創業(ye) 計劃書(shu) 上的第一句話是:“用先進的技術平台創造價(jia) 值。”類似的話,恐怕其他B2C玩家也都說過,知易行難,真正的踐行者又有幾家?大浪淘商,淘去的是什麽(me) ,留下的是什麽(me) ,不言自明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