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5-28 16:52:49 新華社

我國工業(ye) 和製造業(ye) 規模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擁有聯合國產(chan) 業(ye) 分類中全部41個(ge) 大類、207個(ge) 中類、666個(ge) 小類、完整獨立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同時也應認識到,世界正處於(yu)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貿易保護主義(yi) 、逆全球化逐漸抬頭,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遭受衝(chong) 擊,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成為(wei) 我國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增強經濟韌性、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在全球興(xing) 起,通過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數字化轉型來提升其韌性和安全水平成為(wei) 產(chan) 業(ye) 、技術政策的重大戰略方向。其中,新基建以其對產(chan) 業(ye) 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影響,對於(yu) 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起到了關(guan) 鍵促進作用。
新基建如何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
新基建可以劃分為(wei) 數字基建、融合基建、創新基建三類,其中,數字基建包括通信、技術、數據等基礎設施,融合基建主要包括傳(chuan) 統交通、能源、生產(chan) 基建的數字化融合升級,創新基建包括科技、科教、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等基礎設施。
一方麵,新基建強化了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主體(ti) 韌性。
數字基建降低企業(ye) 交易成本,強化企業(ye) 控製能力。數字基建提供了以大數據、智能分析為(wei) 基礎的供需分析能力,提供需求發現、用戶挖掘、客戶維護等功能,降低企業(ye) 信息搜尋成本。區塊鏈等去中心化技術在有效保護隱私基礎上,實現全主體(ti) 經濟行為(wei) 的可追溯、可查詢,降低了主體(ti) 間信用成本。企業(ye) 主體(ti) 創造附加值能力更強,為(wei) 持續參與(yu) 市場競爭(zheng) 並進一步擴大生產(chan) 規模提供了支撐,提升了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主體(ti) 的地位與(yu) 控製能力。
融合基建推動企業(ye) 數智化轉型,提升恢複抵抗能力。融合基建為(wei) 企業(ye) 數智化轉型提供了範式,在生態領域,大數據、區塊鏈加速了去中心化的綠色金融投資平台建設、實現低成本的碳排放交易認證以及生產(chan) 溯源;在農(nong) 業(ye) 領域,人工智能融入生產(chan) 、物流、銷售環節,實現無人數控、輔助決(jue) 策、智能農(nong) 業(ye) 機器人等轉型。通過數智化轉型,主體(ti) 生產(chan) 服務流程被徹底改造,擁有更大的發展調整空間,從(cong) 根本上提高了產(chan) 業(ye) 鏈風險抵禦能力與(yu) 重建恢複能力。
創新基建通過技術關(guan) 聯、知識溢出提高主體(ti) 創新能力與(yu) 核心競爭(zheng) 力。企業(ye) 創新能力是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的關(guan) 鍵核心。創新基建麵向技術、產(chan) 品、服務、模式等創新需求,為(wei) 底層技術開發、新型產(chan) 品研製、商業(ye) 範式革新等提供了孵化支撐,打破了知識技術溢出的物理限製,推動創新要素集聚,完善了創新格局。
另一方麵,新基建優(you) 化了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結構韌性。
數字基建優(you) 化了上下遊企業(ye) 供需匹配,提升供需匹配概率、效率和質量,提升結構性恢複能力。數字基建曆史性地為(wei)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引入了“數據”這一生產(chan) 要素,大大拓展了生產(chan) 可能性邊界。5G、量子通信等通信基建大幅提高信息傳(chuan) 輸速度質量,人工智能、雲(yun) 計算等技術基建服務於(yu) 數據處理、分析、決(jue) 策,在生產(chan) 端提升資本、勞動、技術要素的匹配,在消費端完成個(ge) 性化需求與(yu) 專(zhuan) 業(ye) 化供給的匹配,數據基建搭建起地區化、行業(ye) 化數據網絡,促進了國內(nei) 統一市場、行業(ye) 專(zhuan) 門市場、線上市場的形成。
融合基建加速生產(chan) 係統變革,展現出更強的協同調度控製能力與(yu) 抗衝(chong) 擊能力。融合基建廣泛融入並革新傳(chuan) 統生產(chan) 係統,推動單點環節數字化向全麵集成演進,加速生產(chan) 模式和組織形態的係統性深刻變革,催生泛在生產(chan) 、萬(wan) 物互聯、高能低耗的新型生產(chan) 係統。同時,進一步穩定供需關(guan) 係,保證上下遊企業(ye) 之間合作關(guan) 係的持續、穩定和協同,企業(ye) 及供應商建立起更加穩定持久、互利共贏、協同共生的夥(huo) 伴關(guan) 係,一係列新型產(chan) 業(ye) 組織與(yu)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同盟快速湧現。
創新基建構建完善集成協同創新鏈條,優(you) 化係統創新能力。創新基建圍繞係統性的創新需求,構建起涵蓋多個(ge) 創新節點、多元創新主體(ti) 、多重創新要素的創新集成鏈條,整合政策鏈、服務鏈、資金鏈、人才鏈等一係列鏈式架構,充分發揮創新資源的滲透性、通用性、基礎性、使能性作用。通過橫向、縱向鏈式結構的傳(chuan) 導,推動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向更高層級躍升。
新基建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的實際效能
總體(ti) 上,當前我國數字、融合、創新基建對於(yu)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的基底支撐能力、核心賦能作用、驅動引領功能正不斷加強。
首先,數字基建對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的基底支撐能力突出。通信類基建方麵,5G基本實現高質量全覆蓋,量子通信技術全球領先。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累計建成5G基站337.7萬(wan) 個(ge) ,千兆端口2302萬(wan) 個(ge) ,5G定製化基站、5G輕量化技術實現商用部署,工業(ye) 級5G芯片、模組、網關(guan) 實現突破,累計發布3項國際標準和90項國家標準。技術類基建方麵,人工智能、雲(yun) 計算等市場規模顯著提高。據工信部統計,截至2023年底,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chan) 業(ye) 規模接近5800億(yi) 元,已經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集聚發展區,核心企業(ye) 數量超過4400家。雲(yun) 計算市場持續高速增長,2022年市場規模已達4550億(yi) 元。數據基建方麵,數據算力存力規模全球領先。截至2022年底,我國算力總規模已達到180EFLOPS。
其次,融合基建對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的關(guan) 鍵賦能作用明顯。第一,工業(ye) 互聯網融合賦能效用走深。據工信部預估,我國2023年工業(ye) 互聯網核心產(chan) 業(ye) 規模達1.35萬(wan) 億(yi) 元,已融入49個(ge) 國民經濟大類,覆蓋全部工業(ye) 大類,推動萬(wan) 餘(yu) 家企業(ye) 供需對接,帶動投資超1700億(yi) 元。第二,綠色能源網絡基礎設施穩步發展,新型能源係統雛形顯現。2023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9.20億(yi) 千瓦,比上年末增長13.9%,其中水電達4.22億(yi) 千瓦,核電達0.57億(yi) 千瓦,並網風電達4.41億(yi) 千瓦,並網太陽能達6.09億(yi) 千瓦。風力發電機組、水輪發電機組、充電樁等綠色能源產(chan) 品2023年產(chan) 量較2022年分別增長28.7%、35.3%和36.9%。第三,車聯網設施智能化網聯化水平大幅提升,智慧交通建設快速推進。
最後,創新基建對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的驅動引領功能加強。一是技術發展與(yu) 產(chan) 業(ye) 促進能力顯著提升。我國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數量已達169個(ge) ,火炬特色產(chan) 業(ye) 基地數達475個(ge) 。二是科教服務與(yu) 創業(ye) 服務能力穩步增長。截至2021年,我國高等學校數達2756個(ge) ,高校研發機構數為(wei) 22859個(ge) ,研發人員達140餘(yu) 萬(wan) 人,經費支出達2180.5億(yi) 元。
優(you) 化發展環境更好推進新基建
第一,高質量推進數實融合,完善人才供需體(ti) 係。基於(yu) 我國超大規模、多層次、多元化的內(nei) 需市場,發揮我國產(chan) 業(ye) 門類齊、體(ti) 量大、應用廣、數據全的優(you) 勢,著眼於(yu)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全過程,促進各環節、各區域之間的數據暢通。降低中小企業(ye) 信息網絡成本,推進實體(ti) 企業(ye) 聯網改造升級,推進IP化、扁平化、柔性化技術改造和建設部署,優(you) 化升級國家骨幹網絡。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健全各級數據統籌管理機構,加快建立數據產(chan) 權製度,建立數據要素按貢獻分配機製,開展數據資產(chan) 計價(jia) 研究。支持“鏈主”企業(ye) 探索建設行業(ye) 數字化賦能平台,輻射帶動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構建完善“數字+實體(ti) ”專(zhuan) 業(ye) 人才供需係統,培養(yang) 和引進相結合增加高端人才供給。推動校研企協同共建全國數字人才培養(yang) 生態,提高人才培養(yang) 質量與(yu) 效率。
第二,加快法律規範製定,提升政府服務與(yu) 監管水平。加強人工智能倫(lun) 理治理研究,加強標準規範、數據開放與(yu) 隱私保護、算法監管與(yu) 問責、倫(lun) 理道德、法律法規等體(ti) 係研究。強化反壟斷執法,堅決(jue) 打擊算法歧視、市場操縱、數據壟斷、侵犯隱私等行為(wei) 。根據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關(guan) 係結構異質性製定差別化政策,考慮上下遊企業(ye) 規模、性質、市場結構等差異,以審慎監管提高我國新基建質量和效率。充分發揮財政補貼、稅收優(you) 惠、金融扶持等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作用,建設行業(ye) 性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台,為(wei) 中小企業(ye) 解決(jue) 資金不足、人才短缺、技術偏弱等問題。
第三,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多維度保障發展安全。堅持全球化道路與(yu) 國際視野,搭建“數字+實體(ti) ”全球服務平台,吸引國際創新要素資源參與(yu) 國內(nei) 技術產(chan) 業(ye) 發展。促進中日韓區域協同創新,打造東(dong) 亞(ya) 數字創新高地,加強區域人才交流與(yu) 技術共享。高質量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東(dong) 盟智慧城市合作、中東(dong) 歐數字經濟合作,推動形成“創新共同體(ti) ”。鼓勵企業(ye) 聯盟、行業(ye) 組織參與(yu) 全球數字標準製定。高標準建設多維安全體(ti) 係,構建設備、平台、企業(ye) 安全評估認證體(ti) 係,確保數據、能源、產(chan) 業(ye) 安全。建立全產(chan) 業(ye) 鏈數據安全管理體(ti) 係,加強數據收集、存儲(chu) 、處理、轉移、銷毀等環節安全能力。
第四,統籌全局長期建設,聚焦關(guan) 鍵領域協同。前瞻性統籌推動新基建全局性、長期性建設,加快能源、信息、交通三網融合發展,打造能源“血管係統”、信息“神經係統”、交通“肢體(ti) 係統”的新基建網絡。提前布局內(nei) 生智能網絡、星地融合組網等新一代概念性技術開發。係統優(you) 化算力基礎設施布局,促進東(dong) 西部算力高效互補和協同聯動,引導邊緣、通用、超算、智算數據中心合理梯次布局。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強化跨領域跨學科協同攻關(guan) 。支持產(chan) 業(ye) 行業(ye) 組織、專(zhuan) 業(ye) 機構編製發布行業(ye) 知識產(chan) 權圖譜,建立健全政企產(chan) 研協同創新推進機製,加強理論研究、技術攻關(guan) 、標準製定協調配合,提高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全鏈條協同創新水平。支持民間投資等多元主體(ti) 參與(yu) 新基建,進一步放開新基建市場準入,破除隱性壁壘,發展與(yu) 需求相匹配的融資方式與(yu) 參與(yu) 方式。(作者:郭朝先 方澳 ,單位分別是: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工業(ye) 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