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4-16 17:02:15 工信部官微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日前發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末,我國5G基站總數達350.9萬(wan) 個(ge) ,5G移動電話用戶達8.51億(yi) 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的48.8%。數字賦能實體(ti) 經濟水平不斷提升,5G行業(ye) 應用已融入71個(ge) 國民經濟大類,並在工業(ye) 領域深入推廣。
工信部總工程師趙誌國表示,將加快數字技術賦能,促進製造業(ye) 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今年將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促進人工智能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ye) 化。
平台驅動轉向數據驅動
從(cong) 傳(chuan) 統的“人盯人”到人工智能24小時無死角盯防,基於(yu) 浪潮海嶽軟件搭建的人工智能煤礦重點崗位安全隱患圖像智能識別分析係統,以“數據+算力+算法”為(wei) 支撐,不僅(jin) 能實時監控、智能識別煤礦作業(ye) 人員和設備運行狀況,還能在發現異常情況時控製設備閉鎖或停機,並提醒工作人員處置,實現了從(cong) 人工巡檢到智能監控的跨越,讓礦山安全生產(chan) 更加智能可控。浪潮數字企業(ye) 總經理魏代森表示,創新應用智能化技術以“數據+算力+算法”賦能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智能化生產(chan) ,能催生出新模式、新業(ye) 態。
從(cong) 平台驅動轉向數據驅動,已成為(wei) 數字化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賽迪研究院未來產(chan) 業(ye) 研究中心所長韓健認為(wei) ,這本質是數字時代企業(ye) 戰略核心的根本轉變。平台驅動強調通過建設強大的IT平台來實現技術優(you) 勢和開展業(ye) 務,數據驅動則意味著更多依賴於(yu) 數據的收集、分析與(yu) 應用,讓數據成為(wei) 決(jue) 策的核心。
賽智產(chan) 業(ye) 研究院院長趙剛說:“數字化發展經曆了信息化、網絡化和平台化階段,正進入數據驅動的智能化新階段。數字化平台是業(ye) 務流程協同運營的驅動力,解決(jue) 的是市場效率問題;數據要素是不確定環境下業(ye) 務決(jue) 策的驅動力,解決(jue) 的是創新問題。”
趙剛認為(wei) ,數據驅動的智能化轉型是以“數據+算力+算法”為(wei) 基礎支撐,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協同優(you) 化、複用增效和融合創新的引擎作用,加快各類生產(chan) 要素創新性配置,打造數智化企業(ye) ,精準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和市場變化。
“從(cong) 企業(ye) 內(nei) 部看,企業(ye) 的決(jue) 策過程從(cong) 依賴高層經驗和直覺轉向更依賴數據分析;營銷戰略從(cong) 關(guan) 注廣告效應的傳(chuan) 統模型轉向利用數據分析,達到精準投放和效果評估。數據驅動意味著對效率和效益的追求,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響應速度,使企業(ye)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中占據優(you) 勢。從(cong) 外部層麵看,數據驅動的企業(ye) 不僅(jin) 提高了自身效率,還能通過數據共享協作,促進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乃至整個(ge) 社會(hui) 的數字化轉型。”韓健表示。
數字賦能水平持續提升
走進東(dong) 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電池生產(chan) 車間,一台台AGV(自動導向搬運車)在車間內(nei) 自動穿梭。“我們(men) 聯合研發的AGV智能調度係統,已實現了將生產(chan) 車間20個(ge) 不同協議的自動化設備接入統一管理平台,管理200多台AGV自動生產(chan) 和自動運輸,實現資源配置和任務分配最優(you) 解,車間物流搬運成本降低50%,運轉效率提升30%。”騰訊雲(yun) 智能製造首席架構師趙保名說。
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培育421家國家級示範工廠、1萬(wan) 餘(yu) 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數字技術正在以行業(ye) 覆蓋麵廣、業(ye) 務滲透性強、智能化水平高、經濟效益好等特點賦能新型工業(ye) 化。
韓健認為(wei) ,當前數字技術賦能新型工業(ye) 化主要以提高生產(chan) 自動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為(wei) 目標,這種技術變革對企業(ye) 運營模式及其資源配置產(chan) 生了顯著影響。通過雲(yun) 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深度融合,在生產(chan) 操作方麵實現了“上雲(yun) 、用數、賦智”,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現代化水平,實現產(chan) 品高端化發展。
“數字技術賦能新型工業(ye) 化主要體(ti) 現在3方麵:創新發展是根本動力,生產(chan) 要素高效配置是內(nei) 在要求,協同發展是內(nei) 生需要。”趙剛說。數字技術創新,既推動了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也為(wei)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技術研發和產(chan) 品設計賦能,催生大模型輔助科學研究、數字孿生仿真等研發新模式,大幅提升技術創新對工業(ye) 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數字技術與(yu)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深度融合,帶動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整體(ti) 推進數字化轉型,整體(ti) 提升產(chan) 業(ye) 集群競爭(zheng) 力。
加快推進“人工智能+”
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加速迭代升級,大模型的通用和專(zhuan) 用智能水平取得重要進展,對腦力勞動依賴度較高的製造業(ye) 成為(wei) 大模型應用的主戰場,“人工智能+”成為(wei) 數字技術賦能新型工業(ye) 化的最活躍領域。
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認為(wei) ,大模型可以與(yu)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進行“智改數轉”結合,成為(wei) 新型工業(ye) 化的重要賦能者。抓住人工智能的“牛鼻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以大模型能力賦能重點產(chan) 業(ye) 體(ti) 係,推動產(chan) 業(ye) 數字化向智能化升級,是我國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向高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目前,大模型在投入生產(chan) 實踐與(yu) 賦能新型工業(ye) 化的效能上仍有不足。未來要堅守安全發展底線,從(cong) 政策和標準布局,為(wei) 推動大模型在各行各業(ye) 加速落地做好保障;開拓更多大模型應用場景,助力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推動大模型普惠發展,讓廣大中小微企業(ye) 用得好。”周鴻禕表示。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劉伯超表示,將拓展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chan) 製造、檢驗檢測等不同環節,以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原材料、裝備製造等不同行業(ye) 應用。以人工智能和製造業(ye) 深度融合為(wei) 主線,統籌布局通用大模型和行業(ye) 大模型,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ye) 化。
趙剛認為(wei) ,開展“人工智能+工業(ye) 製造”,要以實現製造業(ye) 腦力勞動自動化為(wei) 重點。開發工業(ye) 大模型,推進“人工智能+生成設計”等創新應用,實現製造業(ye) 全流程智能化;開發“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推進嵌入大模型智能的人形機器人在智能工廠的試點應用,提升工業(ye) 自動化產(chan) 線的精準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chan) 品”,推進大模型智能嵌入產(chan) 品,提升產(chan) 品智能化水平,更好服務用戶需求,增強用戶體(ti) 驗。
“要引導企業(ye) 投入資源建設高質量的數據倉(cang) 庫,保障數據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可訪問性。高質量數據直接決(jue) 定了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這是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ye) 化的重要基礎。此外,創新技術研發與(yu) 合作生態、製定標準和政策、加快人才培養(yang) 和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都是推進‘人工智能+’的關(guan) 鍵。”韓健表示。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