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4-19 09:32:30 人民日報

這段時間,在上海街頭,有這麽(me) 一群人,無論烈日當頭,還是狂風暴雨,他們(men) 騎著電動自行車,穿梭在大街裏弄,為(wei) 居民送去生活物資,被人們(men) 親(qin) 切地稱為(wei) “快遞小哥”“外賣小哥”,他們(men) 為(wei) 疏通抗疫供應保障的“最後一公裏”作出重要貢獻。記者采訪了其中三位。
京東(dong) 快遞員黃雷利:“很多居民還在等著我”
4月13日午後,雨勢漸大,密集的雨點打在黃雷利的防護服上,劈啪作響。他顧不得停車避雨,趕往虹口區北郊小區門口。
一盒雞蛋、一箱油、兩(liang) 盒玉米、一箱方便麵……黃雷利小心取出,看到快遞盒上的地址被雨水浸濕,不忘掏出記號筆重新描清楚。“您好,我是京東(dong) 的。我把您的快遞交給了小區誌願者。”他一邊和誌願者交接,一邊打電話聯係居民。
“啊呀,我的快遞終於(yu) 到了,謝謝你啊,我太感動了!”電話另一頭的居民喜出望外。居民的一聲“謝謝”讓黃雷利很是暖心。他微笑著掛了電話,衝(chong) 進雨裏趕往下一個(ge) 地點。
黃雷利每天往返於(yu) 他對應的5個(ge) 居民小區和京東(dong) 上海站區東(dong) 寶營業(ye) 部,總計來回送五六趟,每趟耗時近兩(liang) 小時。“前兩(liang) 天氣溫高,防護服裏麵濕透了。今天降溫下大雨,是從(cong) 外麵給澆透了。”衣服濕了幹、幹了又濕,但他一直在路上。
從(cong) 東(dong) 寶營業(ye) 部送出去的大多是蔬菜、米麵糧油、雞蛋、肉類等食物。另外,嬰兒(er) 緊缺的奶粉、老人急需的藥品也被安排重點配送。由於(yu) 快遞配送需求量大,營業(ye) 部的服務半徑比平時擴大了一倍多。
為(wei) 確保防疫安全,黃雷利吃住在營業(ye) 部。晚上8點多,他收工回來,躺在行軍(jun) 床上,抽空與(yu) 家人視頻聊天。“爸爸,我們(men) 很想你,你要注意,口罩一定要戴好,防護服要穿好!”聽到13歲兒(er) 子關(guan) 切的叮囑,黃雷利很欣慰。
每天送快遞,害怕感染嗎?“說不害怕是假的,但我會(hui) 盡力保護好自己。”40多歲的黃雷利眼神堅定,“這就是我的工作,很多居民還在等著我!苦點累點不算什麽(me) 。”
4月12日晚,京東(dong) 物流從(cong) 北京、江蘇常熟等城市調派100餘(yu) 台智能快遞車增援上海,加大在方艙醫院、封閉社區、配送站點等場所的運力投入,支援上海保供工作。京東(dong) 物流還發出內(nei) 部緊急通知,在全國範圍內(nei) 招募調集快遞員前往上海,未來幾天,將有約3000名“快遞小哥”等抗疫保供人員陸續抵達。
美團外賣員梅凱林:“輪到我為(wei) 上海抗疫出力了”
“您好,您訂購的藥品已經放在小區門口的架子上,麻煩您下樓取一下。”4月13日,在靜安區一個(ge) 小區門口,梅凱林打電話給客戶。
梅凱林今年26歲,原來是湖北武漢的一名廚師。“2020年武漢暴發疫情時,上海醫療隊第一批來支援。現在輪到我為(wei) 上海抗疫出力了!”看到上海疫情的報道,他決(jue) 心赴上海為(wei) 抗疫出力,上了火車,他才告訴父母這一決(jue) 定。
“父母考慮了很久,才回複說尊重我的決(jue) 定,並提醒千萬(wan) 注意防護。”梅凱林說。
“幹什麽(me) 不重要,隻要能作點貢獻!”3月28日到達上海後,梅凱琳在朋友介紹下成為(wei) 一名美團外賣配送員,在靜安區負責5公裏範圍內(nei) 小區的物資保供。
前些天,有位70多歲的獨居老人因身體(ti) 原因無法出門,又不會(hui) 上網,通過親(qin) 戚聯係到梅凱林,希望他幫忙買(mai) 菜。梅凱林騎著電動車跑了足足12公裏,終於(yu) 為(wei) 老人買(mai) 到一些米、青菜、西葫蘆等。等回到老人所在小區,考慮到他不方便下樓,梅凱林二話沒說,扛著東(dong) 西就上了樓。
最近,梅凱林一天最多接了50多單,有時東(dong) 西太多,連電動自行車的反光鏡上都掛滿了。“確實累,但眼下的困難都是暫時的,相信一切都會(hui) 好的!”
4月3日,美團開通“應急幫手”服務,幫助老人、孕婦、殘障人士等特需人群解決(jue) 困難,並投入數百名服務人員跟進。美團買(mai) 菜從(cong) 北京、廣州、深圳、武漢等地調配熟練分揀人員馳援上海,目前已近1000人。
餓了麽(me) 外賣員曾加紅:“肩上有一份責任”
“今天雨太大,我們(men) 跑單速度受到了影響!”4月13日下午,浦東(dong) 新區張江鎮暴雨如注。剛送完一單嬰幼兒(er) 尿不濕的曾加紅騎著電動自行車,在一家商場門口停下。他渾身濕透,鞋子也進了水。
曾加紅是餓了麽(me) 浦東(dong) 江西萬(wan) 之象哈雷路站站長。4月初,看到有些居民生活物資供應不上,他主動向公司和居委會(hui) 提出申請,要求解除隔離,帶領十幾名“外賣小哥”為(wei) 居民服務。“除了送餐,還要給居民買(mai) 菜、采購日常生活用品。”
“這是救命藥,給你200元,一定要快點送到!”4月6日下午,曾加紅送單路過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一名穿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攔住他,並遞過來一袋藥,囑咐他送到1.5公裏處的一個(ge) 小區。
“不要錢,你給我地址,我順路就送了。”曾加紅接過袋子,看到備注的“救命藥”三個(ge) 字,不禁心跳加速,加快了騎行速度。很快他就將藥送到目的地。原來是一位老人哮喘病發作,情況很危急。
“我作為(wei) ‘外賣小哥’,肩上有一份責任!”曾加紅為(wei) 了自己和居民的安全,送單時不忘做好個(ge) 人防護。他每天早上做一次核酸檢測,晚上做一次抗原檢測。
“早上給在雲(yun) 南老家的妻子打了電話,她要我做好個(ge) 人防護,按時吃飯,按時睡覺,帶領同事把事做好。”曾加紅笑著對記者說,“幹我們(men) 這行,哪有每天按時吃飯的?現在早飯買(mai) 不到,午飯也是等到送完單後才能吃上,晚上11點都有可能要跑單子。”
過去一周,餓了麽(me) 已有2800名上海“藍騎士”回到崗位,未來將組織更多運力加入保障隊伍。為(wei) 了配送員的安全,餓了麽(me) 嚴(yan) 格落實配送員核酸檢測及抗原檢測要求,已免費發放近10萬(wan) 份抗原檢測試劑,緊急采購了防護口罩、麵屏和一次性防護手套,發放給配送員。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