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3-12 11:23:44 無車承運

2021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物流業(ye) 依然是關(guan) 注熱點,代表、委員們(men) 提出了“兩(liang) 業(ye) 融合”“快貨物流圈”等議案、提案。我們(men) 從(cong) 這些業(ye) 界大咖的聲音中梳理出4個(ge) 關(guan) 鍵詞,從(cong) 其中透視物流業(ye) 發展前景。
航空鐵路物流將成最大風口
關(guan) 鍵詞1
快貨物流圈
全國人大代表、焦作大學副校長霍曉麗(li) :建議支持加快鄭州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建設。支持在鄭州布局高鐵貨運,發展貨運空鐵聯運。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機場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譚平川:發揮成渝兩(liang) 地機場優(you) 勢,協同構建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王耕捷:把昆明建設成為(wei) 麵向南亞(ya) 東(dong) 南亞(ya) 的國家區域性樞紐。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協副秘書(shu) 長、民建河北省委專(zhuan) 職副主委範社嶺:建設石家莊國際陸港,打造京津冀物流陸港集群,建設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加快融入國際物流大通道。
深化陸海雙向開放、推進西部大開發,完善長三角四通八達、覆蓋全球的空中客貨運輸網絡,構建京 津冀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物流大通道和樞紐建設話題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不斷升溫。代表、委員們(men) 對如何打造空港物流樞紐、陸港物流樞紐紛紛提出了區域性建議。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ti) 交通網規劃綱要》指出,到2035年實現“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即國內(nei) 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如果要全麵實現“全球123快貨物流圈”的目標,未來15年,航空物流和鐵路物流將成為(wei) 物流業(ye) 最大的風口。
根據交通運輸部對《國家綜合立體(ti) 交通網規劃綱要》的解讀,未來15年,我國郵政和快遞行業(ye) 將建設80個(ge) 三級樞紐;鐵路網將建設“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以及區域性高速鐵路;航空方麵將鞏固10大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布局40個(ge) 左右的區域航空樞紐。一張四通八達的貨運網絡呼之欲出。
但不可否認,目前我國物流樞紐建設依然麵臨(lin) 著眾(zhong) 多挑戰。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鐵路貨運量占總貨運量的比例為(wei) 9.62%,公路貨運量占比為(wei) 73.93%,水運貨運量占比為(wei) 16.43%,民航貨運量占比為(wei) 0.02%。現階段,鐵路、航空貨運還處於(yu) 發展階段,鐵路、公路、航空多種運輸組織方式銜接還不夠完善,物流大通道梗阻頗多。
數字化供應鏈成物流業(ye) 新基座
關(guan) 鍵詞2
數字物流
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及執行合夥(huo) 人沈南鵬:開放物流公共信息,擴展行業(ye) 平台數據服務,整合共享信用信息。
全國人大代表、傳(chuan) 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大力推進生產(chan) 製造端數字化改革,打造一批服務產(chan) 業(ye) 端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加快建立數字化供應鏈體(ti) 係,引導傳(chuan) 統物流網絡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升級改造、促進互聯互通。
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四個(ge) 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折射出全麵數字化的時代大勢。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代表、委員們(men) 也不約而同地交出許多有關(guan) “數字化”的議案、提案。
疫情暴發後,物流供應鏈的重要性不斷凸顯,製造業(ye) 和物流業(ye) “兩(liang) 業(ye) 融合”成為(wei) 業(ye) 內(nei) 高頻詞。不少物流企業(ye) 積極擁抱數字化物流,數字化供應鏈成為(wei) 物流行業(ye) 新“基座”。
現階段,在製造業(ye) 和物流業(ye) 兩(liang) 業(ye) 融合發展中,大規模定製、柔性生產(chan) 成為(wei) 新的趨勢和主流模式。但是,不少企業(ye) 內(nei) 部供應鏈管理和外部供應鏈服務跟不上需求的變化,物流水平、信息化程度、金融服務等存在差距。另一方麵,特別是數量眾(zhong) 多的中小企業(ye) ,企業(ye) 與(yu) 企業(ye) 之間、生產(chan) 製造與(yu) 生產(chan) 服務之間數據孤島現象嚴(yan) 重。兩(liang) 業(ye) 深度融合過程中數據管理機製不健全,企業(ye) 數據可用性差、數據質量低、業(ye) 務環節之間數據集成共享困難,工業(ye) 大數據難以發揮應有的價(jia) 值。
因此,未來,我國還應大力發展物流新技術、新業(ye) 態、新模式,促進物流平台與(yu) 大型製造企業(ye) 的合作對接,加快培育一批生產(chan) 性服務龍頭企業(ye) 和工業(ye) 互聯網平台載體(ti) 。
綠色包裝“轉”起來
關(guan) 鍵詞3
綠色物流
全國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dong) :啟動綠色環保的立法工作,通過法律法規強製推行綠色物流體(ti) 係建設,同時參照城市垃圾分類回收體(ti) 係推動包裝垃圾回收與(yu) 處理體(ti) 係建設,以加快綠色物流建設步伐。
全國政協委員、物產(chan) 中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波:推進電商垃圾治理,讓快遞包裝變得更瘦、更綠。
綠色物流不僅(jin) 是經濟與(yu) 社會(hui) 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物流發展的必然選擇。根據國家郵政局數據,2020年年底全行業(ye) 的循環包裝箱(盒)大約為(wei) 300萬(wan) 個(ge) ,按照循環周期3天來算,平均每天全行業(ye) 使用循環包裝箱大約為(wei) 100萬(wan) 個(ge) 。但是,300萬(wan) 個(ge) 循環包裝箱(盒)相比每天2億(yi) 多件的快件量,占比很低。綠色物流依然麵臨(lin) 著諸多問題,例如顧客的環保觀念、循環包裝的再利用、末端回收等。
過去幾年,我國推進電商快遞包裝“瘦身”,充分運用大數據和智能算法優(you) 化包裝尺寸,減少填充物、一次性膠帶使用,減少二次包裝,在“源頭上減量”卓有成效。但在末端回收快遞包裝實施過程中麵臨(lin) 著若幹挑戰。據悉,目前末端回收的包裝主要包括循環包裝、紙箱包裝、一次快遞袋等,回收場景包括派送上門、自提點自提、自提櫃自提。目前,紙箱、一次性包裝由於(yu) 價(jia) 值較低及客戶原因等諸多客觀因素,難以被快遞員回收;自提櫃和自提點回收快遞包裹更多依靠客戶主觀意願。在循環包裝回收上,各家企業(ye) 回收成本較高,缺少社會(hui) 化或者第三方的回收體(ti) 係。
在我國追求高質量發展和綠色升級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解決(jue) 包裝垃圾回收問題成為(wei) 一道必答題。根據快遞物流企業(ye) 可行性實踐,未來,快遞循環包裝回收可學習(xi) 牛奶、啤酒玻璃瓶的回收循環模式,在紙箱、一次性快遞袋回收自提網點可加大回收裝置鋪設,給予主動回收紙箱的客戶一定積分獎勵,將快遞包裝納入垃圾分類係統,按照原材料屬性進行分類回收。
冷鏈還應提升軟硬件
關(guan) 鍵詞4
冷鏈物流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首農(nong) 食品集團知聯會(hui) 會(hui) 長唐俊傑:推動農(nong) 產(chan) 品冷鏈物流行業(ye) 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建議加強產(chan) 地倉(cang) 與(yu) 冷鏈物流建設,打通農(nong) 產(chan) 品出村“最先一公裏”。
全國政協委員、中信資本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懿宸:加大在冷鏈領域的基礎設施投入,鼓勵發展冷鏈物流龍頭企業(ye) 。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不穩定等事件時有發生,暴露出冷鏈物流行業(ye) 的諸多漏洞。另一方麵,疫情防控期間,疫苗等需要通過冷鏈物流運輸,對冷鏈物流的需求日益增長。去年以來,冷鏈物流一度被社會(hui) 熱議,但尚不完善的冷鏈物流體(ti) 係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這一熱點再次受到多位代表、委員的熱切關(guan) 注。
據悉,我國冷鏈物流發展處於(yu) 初級階段。由於(yu) 冷鏈基礎設施和冷鏈技術水平尚存短板,在加工、運輸、儲(chu) 藏、分銷等環節有效設備不足,在運送過程、運輸形態、時間掌控等方麵無法保障時效,導致我國果蔬的運輸、儲(chu) 存等環節損耗率較高。鑒於(yu) 此,冷鏈物流發展還應從(cong) 硬件和軟件兩(liang) 頭著手,提升物流效率。
在完善基礎設施方麵,我國應鼓勵有能力的綜合物流企業(ye)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大型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企業(ye) 和冷鏈物流企業(ye) 建設具有集中采購和跨區域配送能力的農(nong) 產(chan) 品冷鏈物流集散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國性和綜合性服務能力的冷鏈物流龍頭企業(ye) 。
在提高冷鏈物流信息化和數字化水平上,我國應引導冷鏈企業(ye) 加大科技投入,通過智能化改造,提升冷庫倉(cang) 儲(chu) 分揀的自動化程度,以及冷鏈運輸配送的調度優(you) 化能力,降低冷鏈成本。同時,不斷完善溯源技術,健全冷鏈追溯管理平台,實現全鏈條可追蹤可保障,以應對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
網絡貨運合規問題如何治理
關(guan) 鍵詞5
網絡貨運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濱海新區政協副主席蔡慶鋒:要製定專(zhuan) 門的增值稅抵扣稅率,搭建聯合管理模式,形成多方共同參與(yu) 的協同治理機製,加大網絡貨運平台整治力度。
蔡慶鋒在調研中發現,由於(yu) 占領運輸市場較大比重的依然是個(ge) 體(ti) 運輸戶,從(cong) 業(ye) 者去稅務局開具增值稅發票給平台抵扣的主動性不高,導致網絡貨運平台缺少必需的進項發票抵扣,增值稅稅負較重,尤其是互聯網物流信息平台轉變過來的無車承運人,麵對眾(zhong) 多散亂(luan) 的個(ge) 體(ti) 運輸戶,要及時、足額地取得增值稅專(zhuan) 用發票進行抵扣,確實麵臨(lin) 客觀困難,網絡貨運麵臨(lin) 行業(ye) 稅負率偏高,增值稅稅負較重的壓力。
對此,蔡慶鋒建議國稅總局針對網絡貨運平台經濟特點,製定專(zhuan) 門的增值稅抵扣稅率,降低司機端開取專(zhuan) 票抵扣門檻,允許平台從(cong) 其他渠道獲得更多的進項抵扣,從(cong) 而降低網絡貨運平台企業(ye) 稅負率,使網絡貨運行業(ye) 擺脫現在找稅收窪地,依靠地方政府高額返稅作為(wei) 支撐企業(ye) 發展的畸形現狀。
如何提升網絡貨運產(chan) 業(ye) 治理水平?蔡慶鋒認為(wei) ,國家要建立頂層數據互通通道,搭建聯合管理模式,推進跨部門數據共享,從(cong) 部門“單打獨鬥”逐步轉變為(wei) 協同監管、“智慧監管”,創新行業(ye) 監管方式,建立信息通報製度,指導轄區內(nei) 地方管理機構基於(yu) 網絡貨運經營者的信用等級和風險類型實行差異化監管,順應“互聯網+監管”以網管網的監管要求;定期將監測數據上傳(chuan) 至交通運輸部網絡貨運信息交互係統,並與(yu) 國稅總局建立信息共享機製,爭(zheng) 取將交通運輸部信息交互係統反饋給稅務部門。
“在堅持底線監管的前提下,防止過度監管扼殺創新,既需要政府的引導、理解、認可和寬鬆管理,更需要自由競爭(zheng) 的市場為(wei) 創新的企業(ye) 、平台提供容忍風險的環境。”蔡慶鋒指出,應充分發揮行業(ye) 協會(hui) 的自律和引導作用,探索建立政府、平台企業(ye) 、行業(ye) 協會(hui) 等多方共同參與(yu) 的協同治理機製,組織、引導和督促企業(ye) 貫徹落實國家關(guan) 於(yu) 發展網絡貨運平台經濟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方針,規範企業(ye) 經營行為(wei) ,加強行業(ye) 自律,研究建立爭(zheng) 議、投訴處理機製和反饋機製,完善社會(hui) 監督,實現網絡貨運產(chan) 業(ye) 健康有序發展。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