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6-04 11:25:48 經濟參考報

作為(wei) 資源整合的高效平台,電商改變的是貨物的銷售規則,為(wei) 貧困地區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打通銷售新渠道,“撬”開網上大市場。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脫貧攻堅道路的過程中,中國電商以強大的技術優(you) 勢,有效縮小城鄉(xiang) 信息鴻溝,構建立體(ti) 信息網絡、物流網絡,成為(wei) 脫貧攻堅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商扶貧形成的集聚效應,也成為(wei) 倒逼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的新抓手、經濟結構調整的新引擎,讓造成貧困的經濟形式加速消失。
幾年前,對於(yu) 深陷大山裏的西部地區農(nong) 民來說,“觸網”賣貨絕對是新鮮事、稀罕事。而這幾年,隨著電商的異軍(jun) 突起和快速發展,昔日農(nong) 民變身“帶貨達人”,使山貨“插上翅膀”飛出了大山,加快了脫貧步伐。
從(cong) “走街串巷”到“直播帶貨”
幹部農(nong) 民變身“主播”
47歲的祁歲各有兩(liang) 個(ge) 身份,一個(ge) 是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永興(xing) 鎮峽口村的果農(nong) ,另一個(ge) 身份是淘寶等電商平台的主播。在照料自己的果園之餘(yu) ,他每天都要抽出時間做直播、拍視頻。
“大家看我家的花牛蘋果,又大又甜,喜歡的‘寶寶們(men) ’趕快下單啊!”盡管普通話還不是十分流利,但祁歲各直播時熱情洋溢。
過去,像祁歲各一樣,很多果農(nong) 家的蘋果要麽(me) 以走街串巷的方式售賣,要麽(me) 被商販直接收購。但這類“土方法”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容易“果賤傷(shang) 農(nong) ”,且大部分利潤被中間商賺走,顧客買(mai) 得貴、果農(nong) 賺得少。
思路一變天地寬。2016年,在接受了當地政府組織的電商培訓後,祁歲各一改傳(chuan) 統的售賣方式。“起初,我在淘寶經營店鋪,後來就通過抖音等平台直播帶貨。”祁歲各說,他從(cong) 一開始對互聯網一無所知,到現在已經熟練掌握了新媒體(ti) 帶貨模式。
祁歲各介紹說,去年他家種植了20多畝(mu) 蘋果,通過各類電商平台共實現銷售額近30萬(wan) 元。作為(wei) 村裏的“致富帶頭人”,他還一直以略高於(yu) 市場價(jia) 的價(jia) 格從(cong) 貧困戶處收購蘋果,代理銷售。
為(wei) 了更好地吸引顧客,祁歲各還自學視頻製作及直播技巧,主動與(yu) 村民分享經驗。
在甘肅,像祁歲各這樣,很多農(nong) 戶實現了“華麗(li) 轉身”。隴南市成縣農(nong) 村小夥(huo) 尚育康,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發布創意養(yang) 雞視頻,單條視頻播放量就達5649萬(wan) 次。隴南市徽縣電商直播達人喬(qiao) 瑀瑄在茶園搞直播,兩(liang) 個(ge) 多小時就拿到了800多個(ge) 訂單,幫助茶農(nong) 銷售茶葉80多公斤、收入7萬(wan) 多元。
電商正為(wei) 脫貧攻堅注入新動能。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各地農(nong) 產(chan) 品遭遇賣貨難問題。領導幹部借助電商平台,以“直播帶貨”的方式助農(nong) 增收。
4月1日,字節跳動扶貧項目在甘肅省臨(lin) 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發起了“山貨上頭條,縣長來直播”活動。活動上線首日一小時內(nei) 積石山縣花椒網銷突破1.7萬(wan) 單,截至活動日結束,累計網銷花椒3.7萬(wan) 單,累計銷售額達270萬(wan) 元。
4月21日,甘肅省慶陽市環縣縣長何英禪做客拚多多直播間,推介環縣羊肉,並親(qin) 自“吃播”。這場直播當天吸引了51.81萬(wan) 人次圍觀,售出羊肉1.8萬(wan) 餘(yu) 斤,交易金額58萬(wan) 餘(yu) 元。
蘭(lan) 州大學縣域經濟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毛錦凰介紹,電商扶貧有效縮小了城鄉(xiang) “信息鴻溝”,讓貧困群眾(zhong) 鼓起了“腰包”。“不管是民間‘帶貨達人’還是領導幹部,他們(men) 都借助電商確保了廣大農(nong) 民的利益不受影響,降低了交易成本,實現了消費者和農(nong) 戶的雙贏。”
從(cong) “小打小鬧”到“攥指成拳”
政府群眾(zhong) 抱團攻堅
隴南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也是電商扶貧的先行者,2016年獲得“全國電商扶貧示範市”稱號。
核桃、油橄欖、花椒等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是隴南的珍貴“名片”。雖然資源豐(feng) 富,但因交通條件等客觀因素限製,這裏整體(ti) 性相對貧困與(yu) 區域性絕對貧困交織,群眾(zhong) “守著金山沒飯吃”。
據隴南市電商發展局副局長張雷雨介紹,電商的出現,有效緩解了這一問題。
2013年底,隴南市委市政府將發展電子商務作為(wei) 重點工作,推動電商與(yu) 隴南“牽手”,助力脫貧攻堅。當地政府引導幹部群眾(zhong) 轉變觀念,鼓勵幹部群眾(zhong) “觸網”“學網”“用網”,並探索出了電商網店帶動、電商產(chan) 業(ye) 帶動、電商創業(ye) 帶動、電商就業(ye) 帶動、電商入股帶動、電商眾(zhong) 籌帶動等六種電商帶動增收的模式。
隴南電商發展伊始也麵臨(lin) 很多難題。2013年以前,隴南沒有高速公路,也不通火車和飛機;物流快遞企業(ye) 少,許多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因為(wei) 運送不及時而“變色、變味”;許多偏遠山村,甚至鄉(xiang) 鎮政府所在地不通寬帶、不通光纖,信號時有時無。
直麵難題,隴南不回避。當地政府著力構建立體(ti) 交通網絡,以每年3000多公裏的速度推進農(nong) 村通暢通達工程,新修高速公路6條;2017年9月,蘭(lan) 渝鐵路通車;2018年3月,隴南成縣機場建成通航。同時,隴南引進培育物流快遞企業(ye) 。順豐(feng) 、德邦等知名快遞物流企業(ye) 落戶隴南,一批創業(ye) 青年成立的同城快遞、“草根物流”迅速崛起。
寬帶網絡建設是“用網”的關(guan) 鍵前提。隴南投入大量資金用於(yu) 城鄉(xiang) 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全市城區、鄉(xiang) 鎮所在地、1365個(ge) 建檔立卡貧困村4G網絡全覆蓋,95%的行政村有寬帶、通網絡。
隴南市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王文全介紹,作為(wei) 帶動隴南貧困戶脫貧增收的一大手段,電商發揮了重要作用。幹部百姓都感受到了電商的魅力、嚐到了電商扶貧的甜頭。
數據顯示,2019年,隴南市電商線上線下銷售額43.23億(yi) 元,通過電商扶貧對貧困群眾(zhong) 的人均收入貢獻達840元。
隴南市委書(shu) 記孫雪濤表示,隴南市著力打造電商扶貧升級版,讓隴南電商在助力脫貧攻堅、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麵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不僅(jin) 僅(jin) 是隴南,甘肅還探索出“環縣模式”“廣河模式”,為(wei) 脫貧攻堅賦予新動能。
記者從(cong) 甘肅省商務廳電商處了解到,甘肅不斷改善全省農(nong) 村電商發展的基礎條件,促進了縣鄉(xiang) 村三級公共服務體(ti) 係和快遞物流體(ti) 係建設,為(wei) 貧困地區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打通了銷售新渠道,“撬”開了網上大市場。
甘肅省商務廳電商處二級調研員孔軍(jun) 介紹,甘肅已累計爭(zheng) 取到66個(ge) 國家電子商務進農(nong) 村綜合示範項目,已實現58個(ge) 國家級貧困縣全覆蓋,有力提升和改善了貧困縣農(nong) 村電商發展基礎。同時,重點支持“兩(liang) 州一縣”和深度貧困縣建設縣鄉(xiang) 村三級電商服務體(ti) 係,全省75個(ge) 貧困縣已實現電商服務中心全覆蓋,97%的有建檔立卡貧困村的鄉(xiang) 鎮建成服務站,80%的深度貧困村建成服務點,有力推動了農(nong) 產(chan) 品線上銷售,促進了農(nong) 民增收。
甘肅也努力通過“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等方式打通農(nong) 村電商的“航道”。一方麵,與(yu) 阿裏巴巴、京東(dong) 、蘇寧、字節跳動等國內(nei) 知名電商平台合作,支持貧困縣建設線上特色館和線下體(ti) 驗店;另一方麵,積極培育壯大本土電商平台。2019年,甘肅實現網上銷售162億(yi) 元,帶動全省農(nong) 民人均增收380元。
從(cong) “網絡吆喝”到“內(nei) 外兼修”
電商發展仍需“充電”
如今,電商已在甘肅“遍地開花”,但由於(yu) 這些區域經濟條件落後,電商發展仍需多方麵“補短板”。
一是倒逼特色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目前農(nong) 產(chan) 品規模和市場需求不對等。甘肅等西部地區的農(nong) 產(chan) 品以“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優(you) ”為(wei) 主要特點,但規模小、品質參差不齊,較難滿足市場量大、標準統一的需求。
在貧困地區,多數農(nong) 戶提供的是初級農(nong) 產(chan) 品,附加值低,產(chan) 品更新迭代慢,導致在全國市場“後繼乏力”,所以相關(guan) 部門應在開發高附加值產(chan) 品上“做功課”。
毛錦凰認為(wei) ,電商扶貧是倒逼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的新抓手,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新引擎,建議在產(chan) 業(ye) 發展方麵,要以綠色、環保、健康為(wei) 主導,而不是有什麽(me) 賣什麽(me) ,要保證質量和品質,促進農(nong) 特產(chan) 品的精深加工,以做到“內(nei) 外兼修做品牌”,追求“小而精”的發展模式,避免尋求超大份額的市場規模。
二是完善配套產(chan) 業(ye) ,形成集聚效應。記者了解到,同樣的一個(ge) 外包裝紙盒,在隴南的價(jia) 格為(wei) 4元左右,而在西安等地僅(jin) 需3元左右。看似差別不大,但電商行業(ye) 以量取勝,這一元之差也會(hui) 影響收益。該現象的源頭是當地缺少包裝等配套產(chan) 業(ye) ,因此做好產(chan) 業(ye) 支撐至關(guan) 重要。
王文全表示,隴南電商多以合作社為(wei) 主體(ti) ,組織較為(wei) 分散,“多而雜”是許多地區電商發展的現狀,因此當地政府應統籌規劃,使各類電商“抱團取暖”,推動本地電商規模化發展,形成集聚效應。
三是不斷完善“硬件”、提升“軟件”。當貧困地區物美價(jia) 廉的山貨碰到相對高昂的物流費用時,便削弱了其原本所具有的價(jia) 格優(you) 勢,導致市場競爭(zheng) 力下降。
毛錦凰說:“相關(guan) 部門要建立健全物流服務體(ti) 係,做好保障支撐,確保電商產(chan) 品‘賣得出、走得遠’。統籌整合縣鄉(xiang) 村配送物流資源,構建科學完備的縣域內(nei) 物流服務體(ti) 係,通過運費補貼,鼓勵和扶持快遞企業(ye) 在農(nong) 村布點,設立倉(cang) 儲(chu) 等基礎設施,促進農(nong) 特產(chan) 品的網絡銷售規模。”
目前,電商發展仍麵臨(lin) 人才短缺的狀況,缺少能夠獨立開設網店並運營管理的專(zhuan) 業(ye) 人才,導致出現了建店難、運營更難等現象。對此,毛錦凰等受訪人士建議,宜推進電商人才培訓工程建設,做好人才支撐,並引導和鼓勵社會(hui) 組織、電商孵化基地、電商大學等與(yu) 貧困村建立幫扶關(guan) 係,加強電商人才的輸送和培養(yang) 。
左手摘、右手播,互聯網上的“老鄉(xiang) 直播間”多了起來。江西近年來大力實施電商扶貧工程,針對農(nong) 村電商人才不足、農(nong) 產(chan) 品難以出村進城等問題,在全國率先搭建商務、扶貧、郵政等合作機製。政府開展的電商技能培訓為(wei) 農(nong) 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農(nong) 民不再隻專(zhuan) 注於(yu) 生產(chan) 環節,也開始向產(chan) 業(ye) 鏈條的下遊——銷售環節“進軍(jun) ”。多方聯動作用下,電商為(wei) 脫貧致富提供強勁“引擎”。
農(nong) 民“解鎖”新技能
撫州市南城縣龍湖鎮竺由村村民裘啟仁今年47歲。若幹年前的他,絕對想象不到自己有一天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對著手機、張口就能喊陌生人“寶寶”的男人。
裘啟仁和直播的緣分源於(yu) 去年10月南城縣組織的一次直播主播培訓課,有興(xing) 趣的農(nong) 民都能免費報名參加。那時候裘啟仁剛生完一場大病,無法像以前一樣去外地打工,治病時還欠下很多債(zhai) ,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種在家也能賺錢的方法。
那次培訓課上,讓裘啟仁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知名播主的帶貨視頻。“太神奇了,用手機對著商品就能有那麽(me) 多訂單。”裘啟仁心想,自家養(yang) 的土雞和土雞蛋應該也能大賣。上完培訓課,裘啟仁研究了一個(ge) 多月農(nong) 產(chan) 品播主的直播,才開始“試水”。
如今,手機、手機支架、充電寶、數據線成為(wei) 裘啟仁在雞舍幹活時的必備“農(nong) 具”,他也從(cong) 一個(ge) 話都說不太利落的直播“菜鳥”,成長為(wei) 固定時間開播、與(yu) 粉絲(si) 互動良好的主播。
“當時參加培訓的農(nong) 民有60人,27個(ge) 回去都開了直播。”南城縣商務局電商辦主任王凱明介紹說,有農(nong) 民播主反饋說,線上客戶對農(nong) 村生活很好奇,也很關(guan) 心農(nong) 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過程。江西省民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新芝認為(wei) ,隨著人們(men) 對健康安全關(guan) 注度的大幅提升,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需求得到激發,直播的即時性、可視化特征讓這一需求得到極大滿足。
針對農(nong) 村電商人才不足的問題,江西大力推進電商扶貧人才培訓。江西省商務廳數據顯示,通過實施電商扶貧培訓計劃和電商創業(ye) 培訓計劃,累計培訓各類電商人才超45萬(wan) 人次。
“直播間裏的老鄉(xiang) 多了起來。”淘寶直播村播負責人淇藍表示,主動學著上直播謀銷路的農(nong) 民越來越多。截至目前,平台已經有全國各地上萬(wan) 個(ge) 帶貨農(nong) 產(chan) 品的“鄉(xiang) 間直播間”。
扶貧幹部“帶貨”忙
“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推薦的是葛粉,由咱村貧困戶種植,土生土長的味道。還有紅薯粉絲(si) 也是土法製作,嚐過以後都說好,歡迎網友們(men) 購買(mai) !”江西省玉山縣山塘村第一書(shu) 記童驍手拿土特產(chan) 在短視頻裏熱情推介,還附上了自己的聯係方式,這段視頻在當地迅速走紅。
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四股橋鄉(xiang) 山塘村是江西省“十三五”規劃扶持貧困村,全村980戶3700多人,其中66戶是貧困戶。“這幾年,我們(men) 村變化大,就連最偏遠山窩裏的羅家塢都通路了,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童驍對記者說。
33歲的童驍到村裏任職4年多,忙於(yu) 帶領當地貧困戶脫貧,卻一直有塊“心病”:山塘村距離縣城20分鍾的車程,雖說不遠,但土特產(chan) 卻始終“走”不出村。
貧困戶範金良在村幹部引導和支持下,2017年開始養(yang) 殖土雞和土鴨,“從(cong) 資金、選址到養(yang) 殖知識等方麵,村裏都給了我很大幫助,但不知道到哪裏找銷路。”範金良說,辛苦一年,剛保住了飼料錢。
範金良這種情況在村裏比較普遍,對於(yu) 銷售,很多貧困戶既缺經驗又缺渠道。童驍和村幹部看著著急,想辦法聯係了一些企業(ye) 詢問意向後,發現村裏的土特產(chan) 其實是有市場的。於(yu) 是,他們(men) 決(jue) 定上陣錄視頻“賣貨”。
“我對咱村產(chan) 品有信心。”童驍說,當地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把貧困戶的農(nong) 副產(chan) 品統一進行包裝,包括葛粉、紅薯粉、粉絲(si) 等,沒想到一經推出就成了“爆款”。
“我們(men) 本來就準備購置一批農(nong) 副產(chan) 品,看到了山塘村幹部網上‘賣貨’的視頻,馬上就聯係了他們(men) 。”江西萬(wan) 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玉山水泥廠負責人餘(yu) 愛軍(jun) 說,村幹部把農(nong) 產(chan) 品拉到企業(ye) 現場進行展示,吸引了職工爭(zheng) 相購買(mai) 。
範金良養(yang) 的200多隻雞和鴨被搶購一空,“看著銷量好,我心裏有底氣!打算今年將養(yang) 殖規模擴大到400隻。”對於(yu) 增收,範金良很有信心。
“我現在愁的是貨暢銷,土特產(chan) 不夠賣!”童驍說,半個(ge) 多月的時間,全村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額超過15萬(wan) 元。
在山塘村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莊在行動。“我是邱家社區扶貧聯絡組組長劉文婷,我向您推薦‘邱老漢’原味紅糖”“我是橋町塢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鄭紹明,我向您推薦綠色有機肥種植的六都‘福柚’”……點開江西玉山政務微信公眾(zhong) 號,越來越多的駐村“第一書(shu) 記”、扶貧聯絡組組長亮相,為(wei) 村裏農(nong) 產(chan) 品代言。
江西省商務廳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全省累計建立電商扶貧站點3000餘(yu) 個(ge) ,促成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67.9億(yi) 元,帶動13.5萬(wan) 戶貧困戶增收。
精準對接供與(yu) 銷
“8種菜14斤僅(jin) 售45元,這些‘扶貧蔬菜’非常新鮮,價(jia) 格合理,配送及時。”江西新餘(yu) 市暨陽玫瑰城社區居民傅明忍不住稱讚,他所在的社區微信群裏,150多位居民每天在群內(nei) 接龍下單,“既方便自己,也表達一份愛心。”
疫情發生以來,江西積極發揮電子商務的獨特作用,大力推進“全網電商助農(nong) 行動”,廣泛動員省內(nei) 電商平台重點電商企業(ye) ,全力借助電商渠道加快滯銷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半個(ge) 月就銷售330餘(yu) 萬(wan) 單、銷售金額超3億(yi) 元。
電商平台、物流企業(ye) 、農(nong) 業(ye) 合作社行動起來,當日下單、次日配送。“我們(men) 逐一對接滯銷農(nong) 產(chan) 品基地或合作社,已銷售農(nong) 產(chan) 品36.06萬(wan) 單。”江西郵政渠道平台部甘兆勇說。
陝西蘋果、海南芒果、江西臨(lin) 川鴨田大米……南昌本土生鮮配送企業(ye) 江南雲(yun) 商的倉(cang) 儲(chu) 中心一片繁忙。“大年初四以來,幾乎每晚通宵揀貨,業(ye) 務量從(cong) 日均200單飆升到2000單。”江南雲(yun) 商負責人許敏說,客戶量已達6萬(wan) 人。
隨著滯銷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渠道的打開,農(nong) 戶們(men) 的幹勁越來越足。
在江西省贛州市於(yu) 都縣嶺背鎮大塘村,農(nong) 戶葉稱國這幾天忙著將剛采摘的辣椒打包,裝上發往全國各地的貨車。他說,辣椒滯銷的消息經於(yu) 都電商平台發布後,每天都能接到幾百斤的訂單,還有絡繹不絕的人到基地采摘。“從(cong) ‘滯銷’變‘脫銷’,我們(men) 吃上了‘定心丸’,對脫貧致富更有盼頭了!”葉稱國說。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