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產(chan) 業(ye) 數字化 > 正文

乘勢而為 力促生鮮電商快速健康發展

發布時間:2020-04-09 14:34:43 農(nong) 民日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為(wei) 了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政府采取果斷措施,減少人員流動,嚴(yan) 格控製人流,防止人員集聚。雖然餐飲、旅遊等行業(ye) 受到強烈衝(chong) 擊,但電商平台、商超線上應用、社區微信團購等“雲(yun) 買(mai) 菜”方式成為(wei) 大部分居民的首選。電子商務在危機中迎來了機遇,特別是生鮮電商在這次疫情中異軍(jun) 突起,在維持供應穩定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連接產(chan) 銷 解圍農(nong) 產(chan) 品滯銷

疫情前,生鮮電商發展並非一帆風順。2016年,隨著新零售的提出,生鮮電商迎來了一波發展高潮,各大資本瘋狂湧入,誕生了一批生鮮電商企業(ye) 。然而,受生鮮損耗高、供應鏈弱、履約成本高、消費者網絡購買(mai) 生鮮習(xi) 慣未養(yang) 成、同質化競爭(zheng) 激烈等因素製約,生鮮電商企業(ye) 一直沒有找準盈利模式。2019年下半年陸續爆出生鮮電商企業(ye) 關(guan) 店甚至倒閉的新聞,如呆蘿卜、鮮生友請、吉及鮮等。

疫情期間,由於(yu) 消費者外出采購風險較大,線上買(mai) 菜有便利性和無接觸的特點,可以降低交叉感染風險,生鮮電商訂單翻倍增長。調查顯示,盒馬鮮生疫情期間線上訂單數量同比增長220%;每日優(you) 鮮春節期間交易額同比增長350%;叮咚買(mai) 菜大年三十訂單量較上月增長超300%;京東(dong) 到家疫情期間總體(ti) 銷售額同比增長450%。超市生鮮到家需求也顯著提升,2月1日永輝生活APP全國訂單量突破20萬(wan) 單,2月8日訂單量超過30萬(wan) 單。在城市生鮮產(chan) 品供不應求時,農(nong) 村農(nong) 產(chan) 品卻滯銷陷入困境。為(wei) 解決(jue) 疫情下突發的供需矛盾,各大電商平台或直播平台開始“連麥帶貨”,或推出“愛心助農(nong) 計劃”,或開通“全國生鮮產(chan) 品綠色通道”,或專(zhuan) 辟“抗疫農(nong) 貨”專(zhuan) 區,或上線“吃貨助農(nong) ”直播會(hui) 場,連接產(chan) 銷兩(liang) 端,共同解決(jue) 農(nong) 產(chan) 品滯銷問題。

“宅”經濟興(xing) 起 生鮮電商價(jia) 值凸顯

隨著“宅”經濟的興(xing) 起,生鮮電商逐漸成為(wei) 人們(men) 獲取生活物資的新渠道,其發展不僅(jin) 影響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對行業(ye) 進行重塑。

一是滲透率進一步提升。疫情給生鮮電商平台帶來了難得的發展窗口,催生了大批新用戶,特別是平時無法觸及的中老年用戶。此外,還培養(yang) 了用戶線上購買(mai) 生鮮的習(xi) 慣。疫情之後,一部分線上用戶可能會(hui) 重返線下門店,一部分用戶會(hui) 繼續留存。總的來看,生鮮電商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在線下實體(ti) 用戶和線上渠道用戶會(hui) 出現回落分化之前,電商平台需要持續提升服務質量,將已經獲得的用戶轉化為(wei) 線上高頻用戶。

二是線上線下進一步融合。隨著超市到家業(ye) 務在疫情期間的高速增長,將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商超開辟線上銷售渠道,積極上線自建APP或微信小程序,抑或加速入駐第三方電商平台。同時,社區生鮮團購也有望得到進一步發展。但是生鮮電商還需不斷優(you) 化創新運營和商業(ye) 模式,積極構建全產(chan) 業(ye) 鏈配置,進行全渠道資源深耕,更好地推動生鮮電商線上和線下融合發展。

三是頭部平台進一步凸顯。對於(yu) 生鮮電商平台而言,供應鏈能力是成功的關(guan) 鍵,要立於(yu) 不敗之地,就需要不斷拓展供應鏈的廣度和深度,建立數字化的智慧供應鏈體(ti) 係。但是供應鏈的建立和維護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相應也會(hui) 帶來更大的市場風險。生鮮電商企業(ye) 比拚的不僅(jin) 是用戶規模,更重要的是精細化運營能力,那就迫切需要企業(ye) 在供應鏈、倉(cang) 儲(chu) 、即時配送、流量等方麵進行全方位布局,這就需要電商企業(ye) 投入大量的資金和資源。因此,隻有具備供應鏈或資本優(you) 勢的頭部超市和生鮮電商平台才能持續深耕,其價(jia) 值也將進一步凸顯,強者恒強。

補齊短板 提升服務質量

疫情期間,生鮮電商企業(ye) 迎來短暫繁榮,但從(cong) 中長期來看,疫情並不是生鮮電商企業(ye) 發展的強心針。

從(cong) 短期看,生鮮電商暴露出的問題主要有:一是“最初一公裏”中采摘、加工等環節人工不足,導致成本上漲;二是交通運輸和物流速度受疫情影響較大,難以確保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的質量和新鮮度;三是生鮮電商企業(ye) 和生產(chan) 者缺少直接聯係,貨源不穩定,斷供現象時有發生;四是“最後一公裏”體(ti) 驗較差,主要是配送員不能進小區,且配送時效性差。隨後幾大電商平台推出了“人才共享”計劃,大大緩解了疫情期間的人才供需矛盾。

從(cong) 中期看,疫情雖然讓生鮮電商平台短時間內(nei) 獲得了大量的增量用戶,並培養(yang) 了線上消費習(xi) 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鮮電商滲透率。但疫情結束後,用戶會(hui) 恢複“理智”,隻會(hui) 留下1-2個(ge) 體(ti) 驗好的平台,很多用戶會(hui) 流失。如何留住增量用戶,將成為(wei) 生鮮電商企業(ye) 生死存亡的關(guan) 鍵,尾部企業(ye) 將加速淘汰出局。

從(cong) 長期看,供應鏈脫節、冷鏈物流發展滯後,生鮮產(chan) 品標準缺失、品質和成本管控難等問題還將長期存在,並成為(wei) 製約生鮮電商健康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

生鮮電商企業(ye) 要乘勢而為(wei) ,加快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各級政府部門也要把生鮮電商作為(wei) 關(guan) 係到農(nong) 民“錢袋子”和居民“菜籃子”的民生工程來抓,在冷鏈物流、供應鏈、標準化等方麵加強指導和支持。

一是優(you) 化冷鏈物流配送體(ti) 係。加大田頭集貨、產(chan) 地預冷、冷藏保鮮、冷鏈物流、集貨倉(cang) 儲(chu) 等配套倉(cang) 儲(chu) 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為(wei) 生鮮電商提供冷鏈服務。支持生鮮電商企業(ye) 在城市社區設立生鮮配送點、便利店、自提點和提貨櫃。鼓勵生鮮電商企業(ye) 依托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探索滿足城市日常消費的“批發市場+宅配”模式,減少農(nong) 產(chan) 品的流通環節,提升配送時效。

二是加強供應鏈建設。加強產(chan) 地與(yu) 上遊供應商的直接合作,產(chan) 地直采縮短供應鏈,減少了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的流通環節,提高了農(nong) 民的收入,使消費者獲得實惠。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智慧供應鏈,提升供應鏈環節的緊密性和敏捷性,推動生鮮電商供應鏈向產(chan) 業(ye) 鏈兩(liang) 端延伸,實現生產(chan) 端與(yu) 消費端之間的智能化聯結。

三是加強質量標準化建設。政府部門應盡快出台統一的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交易規範,同時聯合企業(ye) 和行業(ye) 協會(hui) 製定行業(ye) 標準,加快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標準化進程。政府部門還應該加快構建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溯源體(ti) 係和信用評價(jia) 機製,確保消費者線上購買(mai) 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買(mai) 得放心、吃得安心”。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