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0-29 13:37:26 中國交通新聞網

1970年12月26日深夜,毛澤東(dong) 主席在中央批複稿上落筆寫(xie) 下:“讚成修建此壩”。葛洲壩工程由此“上馬”。此前的調研、討論,已不可計數。
20世紀60年代,電燈早已在城市中普及,“提著瓶子排隊打煤油”卻成了湖北街頭一景。缺電,更是滯緩了湖北、湘西、豫西、川東(dong) 廣大地區的企業(ye) 生產(chan) 和農(nong) 業(ye) 排灌。
修建葛洲壩工程,正為(wei) 解此燃眉之急。1970年12月30日,長江上第一個(ge) 巨大水壩破土動工。1981年6月,葛洲壩水庫蓄水、船閘試航成功。如今,“高峽出平湖”已近40年。
全國專(zhuan) 家會(hui) 議開了上百次
長江浩蕩,穿三峽,出南津關(guan) ,流向陡轉,江麵由300米寬至2200米。在南津關(guan) 下遊宜昌市西郊約5公裏處,有兩(liang) 個(ge) 江心小島——葛洲壩和西壩,把長江天然地一分為(wei) 三——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是長江的主要河槽,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壩就是利用這一有利地形,橫切長江而建。
為(wei) 紀念毛主席1958年3月30日視察三峽和葛洲壩壩址,葛洲壩工程又稱為(wei) “330工程”。1970年12月30日,湖北省原省長、“330工程”指揮部總指揮長張體(ti) 學為(wei) 壩基挖了第一鍬土,十幾萬(wan) 人的建設大軍(jun) 開始修建這個(ge) 當時新中國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葛洲壩工程采取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的方式。全國1300餘(yu) 家企業(ye) 和單位承擔了科研任務,全國專(zhuan) 家會(hui) 議開了上百次,拿出了上千項科研成果,200萬(wan) 餘(yu) 張圖紙重達100餘(yu) 噸,研製了數以萬(wan) 計的設備……
葛洲壩樞紐總體(ti) 設計方案的指導原則由周恩來總理審定。1972年,他在主持成立葛洲壩三峽工程技術委員會(hui) 時表示,如果船閘不通航或減少航運,葛洲壩要停下來。交通部要全力以赴,長江不通航,是交通部的責任。
交通部先後組織了近200名工程技術人員參加設計工作,10餘(yu) 年間,完成了航運規劃,通航建築物的初步設計、總圖設計和施工圖設計。
為(wei) 滿足航運需求,交通部門將原設計的一線通航改為(wei) 二條航線,同時建設三個(ge) 大型船閘,可通行萬(wan) 噸級船隊,單向年通過能力5000萬(wan) 噸。這樣的規模,在國內(nei) 外少有先例。
為(wei) 船閘修建的2號船閘人字門當時號稱“天下第一門”,閘門高34米、寬近20米。由於(yu) 當時施工條件差,沒有大型起重運輸設備,製造廠隻能先將門葉橫向分別製造,到工地後拚裝焊接成整體(ti) 。
葛洲壩機電公司原總工程師,現已85歲的王守運回憶說:“2號船閘下閘首門體(ti) 分為(wei) 10節製造,每節重60噸,設計規定人字閘門體(ti) 焊完後,任何方向垂直度偏差不能大於(yu) 5毫米。這是從(cong) 未有過的技術要求,但在長達兩(liang) 個(ge) 月的焊接過程中,焊接變形始終被控製在設計標準內(nei) 。”
1981年1月3日19時52分許,當運載卡車拋投下最後一車石料,葛洲壩大江截流順利完成,原計劃7天,結果僅(jin) 用36小時就完成了壯舉(ju) 。當年6月27日,三江航道正式通航,2號、3號閘投入運行,葛洲壩一期工程主體(ti) 宣告建成。
通航38年累計運行53萬(wan) 閘次
三峽難行,古已有之。宜昌以上的川江天然航道,險灘多,水麵坡降大,水流湍急,通航條件差。灘險,尤以崆嶺灘為(wei) 甚,船行至此,稍有疏忽即撞沉。“跑江人”也因此被稱為(wei) 最艱苦的職業(ye) 之一,所謂“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
如今,“川江不夜航”早已成為(wei) 曆史。葛洲壩工程抬高了三峽河段的水位,壩上約120公裏的自然航道變為(wei) 庫區航道,眾(zhong) 多急流險灘被淹沒,航行條件大為(wei) 改善。拓寬的航道可常年通航由800噸級、1000噸級船舶組成的大型頂推船隊,年通過能力達到3000萬(wan) 噸以上,頂推船隊往返宜昌與(yu) 重慶僅(jin) 需6天。
1981年,葛洲壩船閘年通過量不足400萬(wan) 噸, 2011年突破1億(yi) 噸, 2018年達1.49億(yi) 噸,較通航之初增長了30餘(yu) 倍。通航38年,葛洲壩船閘累計運行53萬(wan) 餘(yu) 閘次,通過客貨船舶247萬(wan) 餘(yu) 艘次,安全渡運旅客7634萬(wan) 餘(yu) 人次,成了名副其實的“萬(wan) 裏長江第一閘”。
葛洲壩工程的修建為(wei) 三峽工程積累了諸多重要經驗,三峽工程通航後,葛洲壩樞紐成為(wei) 三峽水利樞紐下遊航運梯級和反調節樞紐。
2016年9月18日,從(cong) 三峽大壩上遊海拔150.5米的高峽平湖出發,“長江三峽9號”輪完成了三峽升船機首次試通航之旅。在位於(yu) 升船機以北不足一公裏處的三峽雙線五級船閘,一艘艘萬(wan) 噸級巨輪同往常一樣,有序列隊上上下下,進出閘室。自此,輪船在三峽過閘被比作“大船爬樓梯、小船乘電梯”。
“長江三峽9號”輪船長陳國海說,承船廂載著水和船提升的整個(ge) 過程都非常平穩,廂內(nei) 水麵幾乎感覺不到任何晃動。乘升船機從(cong) 下遊到上遊靠船墩隻用了不到1小時。而過去十幾年來,船舶每次經三峽船閘過壩,往往要花4個(ge) 多小時。
“跑江人”的苦,如今也能在長江三峽通航綜合服務區得到撫慰。這是長江上首個(ge) 專(zhuan) 為(wei) 船員打造的通航綜合服務區,今年4月開始運行。服務區由綠色通航服務站、過閘船舶安檢站、三峽水上溫情驛站構成。在這裏,船員不用上岸就能理發、就醫、購物、收發快遞。
“服務區在環保方麵做得很好,我們(men) 不用自己發電了,大家的生活工作環境都好多了。”跑了39年船的“船老大”周金生說,在綠色通航服務站用上了船電寶,待閘時就能充電,船上不見了柴油發電機開動時的黑煙,所有生活垃圾也可回收。類似的水上服務區,不久將在沿江各地普及。
改變一旦發生,如河開雁來。航運條件的改善,還促成了水上旅遊經濟發展。乘坐遊輪,一日看盡江邊景,長江航運發展讓這一切成為(wei) 可能。
奔騰億(yi) 萬(wan) 年的“天險”大江,變成了真正的黃金水道。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