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11-20 08:55:19 萬(wan) 聯網

中華文明五千年,曆經滄桑,從(cong) 古代物流的輝煌,現在正創造現代物流新的輝煌。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正頑強拚博,走向強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
回顧改革開放40年中國物流業(ye) 發展的曆史 ,有四個(ge) 不能忘記。
第一、不能忘記中國古代物流的輝煌與(yu) 新中國成立後物流業(ye) 發展所取得的進步以及所麵臨(lin) 的困境。
回顧世界曆史,古代的中國與(yu) 巴比倫(lun) 、埃及、印度一起,組成四大文明古國,對推動世界社會(hui) 、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國經濟曆史學家麥迪森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指出,中國GDP總量在曆史上長期居世界第一位,直到1820年,仍然占到世界總量的32.9%。著名史學家休昂納在《中國風:遺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國元素》一書(shu) 中,記載了從(cong) 十一世紀至十七世紀中國對西方的巨大影響。
回顧世界物流史,回看中國古代物流那份厚重,那份深沉,那份輝煌,讓當代中國物流人為(wei) 之振奮。
值得我們(men) 驕傲的,是對中國乃至世界有深遠影響的“絲(si) 綢之路”,這是一條國際物流通道。“絲(si) 綢之路”分為(wei) “陸上絲(si) 綢之路”和“海上絲(si) 綢之路”。“陸上絲(si) 綢之路”從(cong) 西漢開始,繁榮於(yu) 漢唐,結束於(yu) 12世紀。以西安為(wei) 起點,南路到達印度,北路到達中亞(ya) 各國,西路到達地中海與(yu) 北非。“海上絲(si) 綢之路”起於(yu) 秦漢,興(xing) 於(yu) 隋唐,盛於(yu) 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東(dong) 洋航線到達朝鮮和日本,南洋航線到達東(dong) 南亞(ya) 各國,西洋航線到達南亞(ya) 、阿拉伯和東(dong) 非沿岸各國。通過絲(si) 綢之路,溝通了當時沿途36個(ge) 國家的商品與(yu) 文化交流。
值得我們(men) 驕傲的,還有國內(nei) 物流通道“京杭大運河”。以當時世界著名的經濟文化中心洛陽為(wei) 起點,從(cong) 隋唐開始,開鑿了一條東(dong) 達於(yu) 海,南下蘇杭,西至關(guan) 隴,北朔幽燕,全長1800多公裏的大運河,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滿足了當時糧、鹽與(yu) 工程物資的跨區域物流。
另外,值得我們(men) 驕傲的,不僅(jin) 是絲(si) 綢之路和大運河本身,還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運載工具與(yu) 物流組織、物流布局。明代鄭和下西洋,率領62艘大船,2.7萬(wan) 人,縱橫太平洋、印度洋。從(cong) 隋朝開始,曆代都十分重視漕運,明代從(cong) 事漕運的有12萬(wan) 人,1萬(wan) 多艘商船,反映當時的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到達頂峯。從(cong) 漢代開始,倉(cang) 儲(chu) 建設興(xing) 起,隋朝有義(yi) 倉(cang) ,宋朝有惠民倉(cang) 、廣惠倉(cang) ,明朝有預備倉(cang) ,在全國布局,“積於(yu) 不涸之倉(cang) ,藏於(yu) 不竭之府”,俗稱“天下之大命”。
中國古代物流之所以發達,主要基於(yu) 四個(ge) 條件,一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從(cong) 公元前1世紀到12世紀,中國的封建社會(hui) 經濟繁榮,需要與(yu) 外國進行商品交換與(yu) 文化交流;二是商人的出現;三是貨幣成為(wei) 交易媒介;四是交通工具的發展,特別是造船業(ye) 。當時的晉商、徽商、閩商、廣商、寧波商、洞庭商就有一個(ge) 理念——“貨通天下”!
但到近代,中國落伍了,西方一些國家先後開啟了人類工業(ye) 化、現代化大幕,而中國閉關(guan) 鎖國,持續在農(nong) 業(ye) 社會(hui) 的生產(chan) 力水平上徘徊,最終墜入半封建半殖民地落後挨打的悲慘境地。中國人民覺醒了,經過辛亥革命與(yu) 新民主主義(yi) 革命艱苦卓絕的英勇奮鬥,終於(yu) 迎來了春天的曙光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但舊中國留給我們(men) 的是一個(ge) 破爛不堪的經濟,以美國為(wei) 首的帝國主義(yi) 又千方百計想把我們(men) 扼殺在搖籃中,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偉(wei) 大領袖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對如何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代價(jia) ,但始終沒有擺脫計劃經濟體(ti) 製這個(ge) 大框架。實行計劃經濟體(ti) 製,在一個(ge) 貧困落後的中國取得革命勝利後的社會(hui) 與(yu) 經濟發展,起過重大的作用,但長期堅持不變,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嚴(yan) 重的束縛。
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的物流業(ye) ,特別是交通運輸業(ye) 得到恢複並開始大規模建設,初步建立了以鐵路和水運為(wei) 骨幹,包括鐵路、公路、海運、內(nei) 河航運和管道構成的運輸體(ti) 係。對鐵路運輸的16種主要物資進行合理化運作,開展了以城市為(wei) 中心的物資儲(chu) 存與(yu) 調撥,取得明顯成效,保證了經濟恢複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特別是抗美援朝對物流的需要。但從(cong) 總體(ti) 講,這一時期中國的物流是落後的、是貧困的, 被發達國遠遠的甩在後麵。
第二、不能忘記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和物流界全體(ti) 員工所作出的不朽努力。
在1978至2000年的探索與(yu) 初步發展階段,從(cong) 日本引進物流的基本概念到1984年成立成立中國物流研究會(hui) ,開始對物流的相關(guan) 領域進行理論研究,1988年成立物資部後,以及後來的國家內(nei) 貿部、國家內(nei) 貿局開啟了多方麵的物流實踐,中國物流業(ye) 得到了初步發展。
這期間,物流業(ye) 得到了國家領導層的高度關(guan) 注,在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或國家文件中,出現了“試辦為(wei) 企業(ye) 服務的原材料配送中心”“物資業(ye) 要發展代理製與(yu) 配送製,建立新型工商關(guan) 係,更好地為(wei) 經濟建設服務”等提法。海爾、華為(wei) 、寶供、宅急送、大田等一批物流企業(ye) 與(yu) 企業(ye) 物流開始起步,成為(wei) 敢吃螃蟹的第一人。
在2001至2011年快速發展階段,國家經貿委聯合六部委,2001年出台了《關(guan) 於(yu) 加快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幹意見》,成為(wei) 中國政府發出的第一個(ge) 物流文件,並開始在全國布局與(yu) 運作。2004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等9部委印發了《關(guan) 於(yu) 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ye) 發展的意見》,2005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成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hui) 議”,協調全國物流業(ye) 發展。
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中國如何應對?黨(dang) 中央、國務院提出十大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英明果斷地把物流業(ye) 作為(wei) 十大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之一,印發了《物流業(ye) 調整和振興(xing) 規劃》,明確指出:“物流業(ye) 是融合運輸業(ye) 、倉(cang) 儲(chu) 業(ye) 、貨代業(ye) 和信息業(ye) 等的複合型服務業(ye) ,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ye) 人數多,促進生產(chan) 、拉動消費作用大,在促進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zheng) 力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要求到2011年“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節能環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並具有一定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現代物流服務體(ti) 係 ”。這一文件對促進中國物流業(ye) 的快速發展起到了曆史性巨大作用。
物流業(ye) 是中國經濟發展中一塊還未被開發的黑土地,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2001年底中國加入國際世貿組織,成為(wei) 中國加快物流業(ye) 發展的助推器。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充分利用國際產(chan) 業(ye) 分工的大調整這一戰略機遇,中國進一步與(yu) 國際接軌,外企與(yu) 外資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紅利,紛紛把一些勞動密集型與(yu) 資本密集型產(chan) 業(ye) 轉移到中國,到2012年,中國製造業(ye) 產(chan) 值已超過美、德、日,成為(wei) 全球製造業(ye) 中心,中國的物流業(ye) 亦得到飛速發展。
這十年,社會(hui) 物流總值、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物流增加值的增長速度都在20%左右,大大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由於(yu) 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處於(yu) 工業(ye) 化中後期,城市化加速,新農(nong) 村建設,進出口貿易加碼,使物流的需求量大增,這十年,是數量擴張型的十年。
這十年,物流企業(ye) 從(cong) 少到多,從(cong) 小到大,從(cong) 分散到集中,物流市場從(cong) 無序逐步走向有序,是物流服務水平逐步提高的十年。
這十年,推進了市場細分,鋼材、油品、汽車、煤炭、農(nong) 產(chan) 品、建材、危化品等產(chan) 品物流,快運、冷鏈、電商、應急、配送、金融、貨代等功能物流,物流技術與(yu) 裝備物流,會(hui) 展、培訓、研討會(hui) 等服務物流得到充分發展。是中國物流專(zhuan) 業(ye) 化分工加速的十年。
從(cong) 2012中共十八大開始,中國經濟轉型友展,進入新時代。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物流業(ye) 的主要矛盾是經濟快速發展的物流需求與(yu) 物流服務供給不足的矛盾,解決(jue) 的重點主要是發展物流企業(ye) 與(yu) 企業(ye) 物流,但現在的主要矛盾已演變為(wei) 經濟高質量高效率發展對物流的需求與(yu) 物流發展不充分、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久的矛盾。
由於(yu) 經濟發展的粗放,產(chan) 業(ye) 結構的不合理,物流業(ye) 同樣粗放,結構不合理、區域與(yu) 行業(ye) 發展不平衡,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度差,創新力不足,集中度偏低,全球供應鏈國際競爭(zheng) 力不強等等,物流業(ye) 必須轉型發展,從(cong) 追求規模速度的粗放式增長,轉為(wei) 質量和效率集約式增長,從(cong) 外延擴張向內(nei) 涵增值深度調整,從(cong) 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科技驅動,實現動能轉換。
2014年9月12日出台了《物流業(ye) 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2015年7月1日,國務院頒發了《關(guan) 於(yu) 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高效物流”列入重點工程。2016年,全國人大通過頒發的“十三五”規劃,進一步提高了對現代物流業(ye) 的要求。2017年8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實體(ti) 經濟發展的意見》,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yu) 應用的指導意見》,把供應鏈上升到了國家層麵,這是中國物流業(ye) 發展的新起點,標誌著物流業(ye) 進入新時代,將對中國社會(hui) 與(yu) 經濟的發展產(chan) 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40年物流人前赴後繼,不怕艱險,勇往直前,譜寫(xie) 了一篇可載入史冊(ce) 的頌歌。許多物流企業(ye) 家發揚創新精神,敢為(wei) 人先,奮發向上,立下了豐(feng) 功偉(wei) 績。許多物流研究人員與(yu) 教學人員勇樊高峰,刻苦鑽研,取得了零的突破。我們(men) 要為(wei) 他們(men) 點讚。
第三、不能忘記對物流認識理論上的三次升華。
① 在中國物流業(ye) 發展的第一個(ge) 階段,主要是把物流作為(wei) 企業(ye) 的第三利潤源,強調的是企業(ye) 物流配送。比如1999年11月,國家經貿委與(yu) 世界銀行在北京舉(ju) 辦“現代物流發展國際研討會(hui) ”,時任副總理吳邦國作了書(shu) 麵講話,體(ti) 現了國家領導人對物流新的認識,他指出:“現代物流作為(wei) 一種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被廣泛認為(wei) 是企業(ye) 在降低物資消耗、提高勞動生產(chan) 率以外的重要利潤源泉,在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快中國現代物流的發展,對於(yu) 優(you) 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運行質量、促進企業(ye) 改革發展、推進中國經濟體(ti) 製與(yu) 經濟增長方式的兩(liang) 個(ge) 根本性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② 在第二個(ge) 階段,主要是突出物流是現代流通方式,是現代服務業(ye) ,對應的是產(chan) 業(ye) 綜合物流。2003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十六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若幹問題的決(jue) 定》中,把物流納入全國市場,明確指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強化市場的統一性是建設現代市場體(ti) 係的重要任務,大力推進市場對內(nei) 對外開放,加快要素價(jia) 格市場化,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促進商品和各種要素在全國範圍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zheng) ”。
到這時為(wei) 止,黨(dang) 中央與(yu) 國務院把電子商務、連鎖經營與(yu) 物流配送並列為(wei) 三大現代流通方式。而“物流配送”則成了當時物流業(ye) 的代名詞。
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則把物流列為(wei) 現代服務業(ye) 的第一位,“尤其要發展物流、金融、信息、谘詢、旅遊、社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ye) ”,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開始提“現代物流”。
③ 在第三個(ge) 階段,主要突出現代物流業(ye) 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產(chan) 業(ye) 。其基礎性主要體(ti) 現在物流業(ye) 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其戰略性主要體(ti) 現物流業(ye) 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引領度、擴展度。
正是這三次認識與(yu) 理論升華,指引著物流業(ye) 的穩步向前。
第四、不能忘記新時期物流業(ye) 的曆史使命。
① 兩(liang) 個(ge) 百年,物流業(ye) 作何貢獻。黨(dang) 的十九大給中國描繪了“兩(liang) 個(ge) 一百年”的宏偉(wei) 藍圖,中國物流業(ye) 如何跟進?可否按2020年、2035年和2050年設三個(ge) 目標。《物流業(ye) 發展中長期規劃》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術先進、便捷高效、綠色環保、安全有序的現代物流服務體(ti) 係。
也就是說,在“十三五”用五年時間實現中國物流業(ye) 的轉型升級,夯實中國物流大國的基礎,物流總費用與(yu) GDP的比率下降到13%左右,與(yu) 發達國家工業(ye) 化中後期的水平一致。再奮鬥十五年,到2035年,把中國建成名符其實的物流大國,向物流強國邁進,物流總費用與(yu) GDP的比率下降到10%以內(nei) ,在許多方麵站在世界的中央。再努力十五年,到205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物流強國,物流總費用與(yu) GDP的比率處於(yu) 國際領先,成為(wei) 世界供應鏈重要創新中心。
② 如何用“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新的發展理念統帥物流業(ye) 的發展。2015年10月,在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上,習(xi) 近平同誌提出,今後中國社會(hui) 經濟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是對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把經濟與(yu) 社會(hui) 發展中錯綜複雜的關(guan) 係用五根紅線連結起來,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中國物流業(ye) 的發展,如何用五大發展理念加以統帥,這是一篇大文章。
③ 如何在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以及“一帶一路”戰略中提升、完善、強化物流功能。物流業(ye) 是服務業(ye) ,主要是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也是生活性服務業(ye) ,是為(wei) 其它產(chan) 業(ye) 服務的供給方。在物流的需求與(yu) 供給兩(liang) 端,市場經濟要求總量基本平衡,但在實際運作中,目前是有效需求與(yu) 有效供給雙不足。一方麵要通過理念轉換,深化改革,推進供應鏈創新與(yu) 應用來釋放需求,另一方麵在物流供給端上下功夫,提升供給品種、供給質量、供給水平。現在,物流外包比例在上升,物流服務個(ge) 性化要求在增長,物流專(zhuan) 業(ye) 化、標準化、智能化在推進,但物流業(ye) 本身不能根據市場需求提供有效供給,物流供給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
國務院在《物流業(ye) 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中明確指出,“物流業(ye) 發展總體(ti) 水平還不高,發展方式比較粗放”。物流業(ye) 的粗放,有三大表現形式,一是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物流與(yu) 產(chan) 業(ye) 融合度不足,企業(ye) 自營物流比重過高,物流企業(ye) 集中度低,先進技術推廣廣度以及物流標準化存在差渠,迂回運輸、空載率、綠色物流問題仍較突出。
二是中國物流服務的供給結構、供給質量、供給效率都存在許多短板。基礎設施相對滯後,不能滿足現代物流發展的要求。現代化倉(cang) 儲(chu) 、多式聯運轉運等設施仍顯不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園區體(ti) 係尚未建立,高效、順暢、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尚不健全,物流基礎設施之間不銜接、不配套問題仍較嚴(yan) 重。特別是國際物流營運能力不足,不能適應“一帶一路”發展的需要。
三是阻礙物流業(ye) 發展的體(ti) 製機製障礙仍未打破。政府管理成本過高,政策法規體(ti) 係還不夠完善,市場秩序不夠規範,稅費仍過高,一些地方對物流企業(ye) 的亂(luan) 收費、亂(luan) 罰款仍存在,信用體(ti) 係建設滯後,物流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整體(ti) 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
據美國物流谘詢公司研究,一個(ge) 企業(ye) 如果隻是簡單的以第三方替代自營物流,借助第三方的規模效應和營運特點可節約成本5%;如果利用第三方的網絡優(you) 勢進行資源整合,部分改進原有物流流程,可節約物流成本5%-10%;如果通過第三方物流根據需要對物流流程進行重組,使第三方物流延伸至整個(ge) 供應鏈,可取得10%-20%的成本節約。
中國物流業(ye) 在國民經濟中的降本增效空間還十分巨大,可以大有作為(wei) 。物流作為(wei) 服務業(ye) 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真正進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照鏡子、找缺板,通過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來提升、完善、強化物流功能,實現本身的轉型升級。
④ 如何讓供應鏈成為(wei) 中國經濟下一個(ge) 大風口。供應鏈,“是以客戶需求為(wei) 導向,以提高質量和效率為(wei) 目標,以整合資源為(wei) 手段,實現產(chan) 品設計、采購、生產(chan) 、銷售、服務等全過程高效協同的組織形態”,這裏的“客戶”,不隻是企業(ye) ,是需方,這個(ge) 需方包括企業(ye) 、事業(ye) 單立,也包括產(chan) 業(ye) 、城市、國家。
這裏的“產(chan) 品”,我認為(wei) 應包括實物產(chan) 品與(yu) 服務產(chan) 品,因為(wei) 供應鏈已滲透到經濟與(yu) 社會(hui) 發展的各個(ge) 領域。這裏講的“資源”包括物質資源,也包括非物質資源。這裏的“全過程”,包括撗向與(yu) 縱向,也包括內(nei) 部與(yu) 外部。這裏的“組織形態”指的是運作模式與(yu) 製度創新。
經過近半個(ge) 世紀的研究與(yu) 實踐,供應鏈將經曆資源整合、流程優(you) 化、價(jia) 值協同與(yu) 智慧生態四個(ge) 階段。供應鏈的概念是西方發達國家於(yu) 上世紀80年代提出,隨著社會(hui) 分工細化和信息技術進步,特別是互聯網、物聯網的應用,供應鏈逐步演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及經濟的組織形態,並從(cong) 產(chan) 業(ye) 供應鏈發展到跨產(chan) 業(ye) 的平台供應鏈,以及跨產(chan) 業(ye) 、跨區域的供應鏈生態圈。
供應鏈可區分為(wei) 國家供應鏈、產(chan) 業(ye) 供應鏈、城市供應鏈和企業(ye) 供應鏈。在這四大層麵中,企業(ye) 供應鏈是基礎,產(chan) 業(ye) 與(yu) 城市供應鏈是重點,國家供應鏈是根本。
供應鏈是落實創新、協同、開放、綠色、共享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舉(ju) 措,是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引領全球化提升競爭(zheng) 力的重要載體(ti) ,是中國的經濟與(yu) 社會(hui) 發展組織形態、商業(ye) 模式和治理結構創新的重要戰略,是兩(liang) 個(ge) 百年目標實現的重要保證,它必然逐步成為(wei) 中國經濟與(yu) 社會(hui) 發展的一個(ge) 大風口。
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曆史,中國物流人在黨(dang) 中央的英明領導下,前赴後繼,堅韌不拔,開拓創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新的時期,一定會(hui) 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指引下,取得更加輝煌的成果。我們(men) 要向老一代物流人致以崇高敬意,向關(guan) 心與(yu) 支持物流業(ye) 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深深的感謝!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