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供應鏈管理 > 正文

【收藏】一文讀懂深圳供應鏈發展簡史

發布時間:2018-07-19 09:49:44 萬(wan) 聯網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今天,讓我們(men) 回顧一下深圳供應鏈的發展曆史(動因分析):

 

新事物的誕生一般都從(cong) 社會(hui) 經濟基層的開始萌芽,深圳的供應鏈企業(ye) 也屬於(yu) 這種情況。在我國走向市場經濟、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香港與(yu) 深圳這兩(liang) 個(ge) 特殊的城市扮演著對外“窗口”的作用;同時,我國政府以非凡的勇氣與(yu) 資源整合能力,集中全力、迅速打造完善的沿海工業(ye) 基礎設施,在全球化市場中順利地接過了製造業(ye) 轉移這一棒,成為(wei) 製造業(ye) 大國;同時,在全球化采購、生產(chan) 和銷售的模式下,在跨國企業(ye) 的引領作用下,結合業(ye) 務流程外包(BPO)、信息技術和金融等多方麵的因素,深圳供應鏈產(chan) 業(ye) 在這種經濟環境下孕育而生。

 

深圳供應鏈產(chan) 業(ye) 起源於(yu) 本土企業(ye) 具有承接跨國企業(ye) 的業(ye) 務外包能力,成熟於(yu) 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環境中,最終在供應鏈金融模式的結合下,商業(ye) 模式不斷進化而具有服務於(yu) 多種商業(ye) 企業(ye) 、各種商業(ye) 模式的平台型經濟特征;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的模式下,趕上中國經濟向進一步的市場化、金融業(ye) 開放等機遇,必然帶給深圳在金融、資本市場、高科技、互聯網產(chan) 業(ye) 等優(you) 勢條件,深圳供應鏈企業(ye) 將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1.1.1 香港在我國現代進出口中的窗口作用

 

在曆史上廣州曾有過三次“一口通商”,是中國曆史最長的口岸城市。但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巨型新式港市——香港的出現,廣州“千年外貿港市”的價(jia) 值在很大程度上被香港所取代。香港是一個(ge) 避風汲水的天然良港,以它為(wei) 中繼港的航線四通八達,外國商船往返中國以及廣東(dong) 沿海,一般都要經過香港。

 

1941年日本侵占前曾達到150萬(wan) 餘(yu) 人。港市經濟規模擴大速度驚人,成為(wei) 近代廣東(dong) 、全國乃至整個(ge) 遠東(dong) 地區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同時也成為(wei) 世界有名的巨型港市之一。

 

從(cong) 區域經濟角度看,盡管香港經濟具有國際化特色,但它的市場輻射作用的發揮始終緊緊地依托著國內(nei) 地區,而且隨著它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重要,這種對大陸的依托關(guan) 係就更加密切;這是近代中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中國南部經濟成長最新、最快、最大的增長極。我國經濟發展史上,一直強調“上海”的作用,但在長江經濟帶上,上海市一家獨大,反而削弱了自身影響力。

 

近代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ge) 重要規律是:與(yu) 世界經濟發展最高梯度區國家直接接軌的對外開放口岸,是區域經濟發展中率先受世界近代化工業(ye) 文明影響帶動的最核心、最重要和最大規模的增長極。而香港正是這一角色的典型代表。

 

整體(ti) 看,港滬並立,珠三角與(yu) 長江三角洲並立,並不矛盾。兩(liang) 地分工合作,交叉運行,共同引領著中國經濟走向世界,也共同承接世界走進中國。反而廣州在全國的地位下降,主要原因在於(yu) “窗口”由港灣深處的廣州移至出海口的香港;近代,珠江三角洲城市增長極集群化,“香港一澳門一廣州一佛山”分工體(ti) 係深化成長,輻射軸心地理帶域麵發生大幅度擴展,淡化了廣州的作用。

 

1.1.2 臨(lin) 港經濟的重要影響

 

海岸帶具有麵向海外和內(nei) 陸市場在地理上的優(you) 越性,海岸帶成為(wei) 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地帶,聚集了世界2/3的財富、人口,世界2/3的國際化大都市也分布在海岸帶。在全球經濟一體(ti) 化的今天,海岸帶成為(wei) 世界經濟最活躍的地區,是世界資金、商品、信息、技術進出巨大且頻繁的地帶,21世紀是“海洋世紀”,位於(yu) 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和海洋經濟發展前沿的海岸帶將是“海洋世紀”最具活力的地帶。

 

近半個(ge) 世紀以來,海岸帶臨(lin) 港工業(ye) 迅速崛起並持續高速發展,依托海港建設、大型船舶運輸發展起來的臨(lin) 港工業(ye) 和海運物流,在跨國公司的運作下形成了現代意義(yi) 上的全球化大生產(chan) 。海岸帶是世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帶,在全球經濟一體(ti) 化和全球化大生產(chan) 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海岸帶臨(lin) 港工業(ye) 和海運物流的發展,是全球化大生產(chan) 過程的重要環節,跨國公司或企業(ye) 集團是全球化大生產(chan) 的組織者,依靠先進的通訊技術和與(yu) 全球範圍內(nei) 的原料地、國內(nei) 外產(chan) 品市場緊密聯係,形成海岸帶全球化大生產(chan) 格局。

 

這種生產(chan) 方式使資源貧乏的日本快速發展成發達國家,而深圳地區港口群及周邊臨(lin) 港工業(ye) 區成為(wei) 中國高效益工業(ye) 的典範。

 

1.1.3 香港與(yu) 深圳、內(nei) 地的遞度差異催生貿易服務外包

 

香港則擁有豐(feng) 富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香港經濟以服務業(ye) 為(wei) 主,與(yu) 服務貿易有關(guan) 的主要行業(ye) 包括旅遊和旅遊業(ye) 、與(yu) 貿易相關(guan) 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zhuan) 業(ye) 服務。內(nei) 地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豐(feng) 富且低廉,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內(nei) 地有著巨大的消費市場;可見,兩(liang) 者之間相互合作,互補長短。

 

深圳特區的地位,體(ti) 現為(wei) 深圳是內(nei) 地與(yu) 香港之間的經貿橋梁。同時,深圳與(yu) 內(nei) 地、香港之間的經濟結構明顯不同,存在顯著的梯度差異,是專(zhuan) 業(ye) 化的服務專(zhuan) 業(ye) 分工的前提。而深圳地處珠江三角洲前沿,是連接香港和中國內(nei) 地的紐帶和橋梁,在中國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金融服務、外貿出口、海洋運輸、創意文化等多方麵占有重要地位。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通過優(you) 先發展輕工業(ye) ,擴大高檔消費品進口,加強基礎產(chan)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chan) 業(ye) 等一係列政策和措施,使中國大陸的經濟結構趨於(yu) 協調,並向優(you) 化和升級的方向發展。中國大陸各產(chan) 業(ye) 之間及其內(nei) 部的比例關(guan) 係都有了明顯的改善,其中第一產(chan) 業(ye) 比重下降,第二、第三產(chan) 業(ye) 比重上升;國民經濟總量增長從(cong) 主要由第一、第二產(chan) 業(ye) 帶動,轉為(wei) 主要由第二、第三產(chan) 業(ye) 帶動,第三產(chan) 業(ye) 的增長構成了中國大陸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知識梯度、經濟梯度使得貿易鏈的分工出現。知識梯度使得麵向全球的知識型服務留在香港,利用香港在語言、金融等全球化方麵的優(you) 勢;經濟梯度使得操作型、事務型服務轉移到深圳進行,進而形成深圳供應鏈服務外包的雛形。隨著深圳產(chan) 業(ye) 化水平的提升,深圳向全球化企業(ye) 、進而向內(nei) 地企業(ye) 提供供應鏈創新服務,一種從(cong) 服務外包走向以金融、知識管理為(wei) 特征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出現了。

 

今後,深圳供應鏈產(chan) 業(ye) 積累的服務經驗將為(wei) 內(nei) 地的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提供先進模式和先導式服務。

 

1.1.4 進出品貨物的快進快出需求

 

進出品貨物的快進快出需求,是深圳供應鏈服務外包的基礎性業(ye) 務。

 

改革開放初期,深圳與(yu) 香港作為(wei) 中國貨物進出口的核心地帶,快速增長貨物進出需求,催生了以“關(guan) 務”為(wei) 中心的服務模式。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和產(chan) 業(ye) 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的深入,香港與(yu) 深圳經濟貿易關(guan) 係經曆了以貿易合作為(wei) 先導、以製造業(ye) 帶動為(wei) 基礎的產(chan) 業(ye) 合作模式,向金融和服務領域逐步深化提升的過程,最後形成了貿易、製造業(ye) 、金融業(ye) 、旅遊業(ye) 、商業(ye) 和運輸業(ye) 等全方位、多層次的經濟合作格局。緊密的經濟聯係使得進出關(guan) 口的業(ye) 務量大增,同時,涉及到對企業(ye) 影響極大的“出口退稅”業(ye) 務(如“香港一日遊”模式),進出口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最基礎、最核心的業(ye) 務是關(guan) 務,這是進出口企業(ye) 選擇關(guan) 務外包的主要動因,是催生供應鏈企業(ye) 的種子業(ye) 務。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