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專(zhuan) 業(ye) 物流 > 正文

黃金水道“瓶頸”待破

發布時間:2018-03-14 11:03:21 中國水運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長江,素有“黃金水道”之稱。長江航運也是長江經濟帶實現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紐帶和支撐,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長江航運,2014年出台《關(guan) 於(yu) 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2017年出台《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一軸、兩(liang) 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其中“一軸”就是要以長江黃金水道為(wei) 依托,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

 

發展長江航運已成為(wei) 國家戰略,而長江航運的發展也進入新階段。據長江航務管理局公告,2017年,長江幹線貨物通過量達25億(yi) 噸,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24.4億(yi) 噸。但已處於(yu) 飽和運行狀態三峽船閘,成為(wei) 扼住長江航運的“咽喉”,極大製約了長江航運的發展。

 

破解“扼喉”難題,提高黃金水道的運輸效率,兩(liang) 會(hui) 上代表委員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

 

翻壩轉運成為(wei) 常態 航運企業(ye) 生存堪憂

 

代表委員們(men) 經過調研指出,三峽船閘正常運行情況下,每天最多能安排140艘左右船舶過閘,而過閘需求平均每天在130—170艘次,運輸繁忙季節超過180艘次。若遇不良氣候、長江流量超限、船閘檢修等情況,待閘船舶數量就會(hui) 迅速增加。

 

由於(yu) 過閘能力不足,翻壩轉運是目前長江運輸常態。

 

所謂翻壩轉運是在三峽壩上、壩下實行水路—公路—水路之間轉運,不僅(jin) 增加裝卸環節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也增加了企業(ye) 和社會(hui) 的物流成本。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長江航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銳算了一筆賬:目前,重慶至上海的集裝箱單箱運輸成本為(wei) 1500元,實行翻壩轉運,單箱轉運成本將增加約1500元;重慶至上海的散貨運輸每噸平均運價(jia) 約70元,實行翻壩轉運後成本也增加一倍。同時二次裝卸和兩(liang) 壩間道路運輸轉運時間增加5天以上,翻壩場地建設和汽車產(chan) 生揚塵、汙染排放將使三峽壩區環境惡化。

 

“以近三年5000噸級集裝箱船舶過閘為(wei) 例,往返航次待閘時間平均增加12天,船舶固定成本增加1萬(wan) 元/天,船舶往返航次成本就要增加12萬(wan) 元,每年每艘船舶航行10個(ge) 往返航次,增加待閘成本120萬(wan) 元。同時,因待閘每年每艘船舶少航行3個(ge) 往返航次,減少運輸收入180萬(wan) 元/年,利潤減少30萬(wan) 元/年。這一增一減,企業(ye) 每年每艘船舶損失150萬(wan) 元,加上因待閘造成的貨物流失,企業(ye) 損失將會(hui) 更大。”張銳感歎,“長江航運企業(ye) 生存狀況愖憂。”

 

建設三峽新通道是根本解決(jue) 之道

 

“采取管理措施優(you) 化船舶調度,增加過閘船舶吃水等挖掘潛力這些臨(lin) 時性的措施效果總有盡時。建設三峽水運新通道,是解決(jue) 三峽通航能力不能滿足過壩運量需求的根本措施。”兩(liang) 會(hui) 上,張銳帶來了這份“關(guan) 於(yu) 建設三峽新通道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優(you) 勢的建議”。

 

他指出,建設三峽水運新通道技術上可行。“我國已成功建設了以三峽永久船閘為(wei) 代表的多座船閘,擁有成熟的設計、施工、監理、驗收隊伍和經驗,建設三峽水運新通道不存在技術問題。”

 

因此,他建議相關(guan) 部門盡快啟動三峽樞紐船舶過壩新通道的論證建設,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三峽通航能力不能滿足過壩運量發展需求的矛盾,破解製約長江航運發展瓶頸。同時,還應配套改造葛洲壩3#船閘。

 

“現在葛洲壩船閘通過能力為(wei) 三峽船閘的1.3倍,目前還不礙航,當三峽樞紐另建設過壩新通道後,葛洲壩樞紐應與(yu) 之匹配,將3#船閘閘室120×18×3.5m改造為(wei) 與(yu) 1#、2#船閘尺度280×34×5m相同。完成以上工程,將使三峽通航能力滿足未來多年過壩貨運量的需求,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優(you) 勢,為(wei) 國民經濟再作貢獻。”

 

兩(liang) 會(hui) 上,全國人大代表、三峽旅遊職業(ye) 技術學院信息技術中心主任楊德芹也提出相似的建議。他認為(wei) ,從(cong) 長期來看,破解“腸根阻”需建設三峽工程第二通道。他建議在長江左岸太平溪至樂(le) 天溪之間布置水運新通道,新建雙線五級船閘,同步對三峽船閘及葛洲壩船閘進行擴能。“經過估算,項目周期約十年,屆時可提高三峽樞紐水運單向貨運能力7000—8000萬(wan) 噸,將較為(wei) 徹底的解決(jue) 三峽船閘貨物通過壓力。”

 

應急與(yu) 謀遠相結合 建設多式聯運體(ti) 係

 

擴大三峽樞紐通過能力迫在眉睫,但若國家決(jue) 策開辟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三峽第二船閘,建設實施周期至少十年以上,短期內(nei) 無法解決(jue) 燃眉之急。

 

對此,不少代表委員指出,當務之急是建設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提高三峽樞紐通過效率。“從(cong) 長遠來看,也能與(yu) 新通道航運互補。”事實上,2016年3月,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寫(xie) 進國家“十三五”規劃。國家發改委組織進行深入研究,預測2020年過壩貨運量為(wei) 1.7億(yi) 噸、2030年達2.6億(yi) 噸。

 

據悉,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建設的基本思路是:通過科學調度和三峽船型推廣,進一步挖掘船閘通過潛力,建設三峽壩上壩下港口及疏港鐵路、公路及管道,實施“鐵、水、公、管”等聯運,拓寬貨物過壩渠道,核心項目總投資約250億(yi) 元。

 

兩(liang) 會(hui) 上,不少住鄂委員們(men) 建議,將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實施方案作為(wei) 解決(jue) 三峽船閘能力不足的首要措施,納入國家重點項目予以支持。

 

楊德芹代表也呼籲,將翻壩轉運體(ti) 係支撐項目全部納入國家重點工程,重點支持壩上壩下太平溪港區、茅坪港區、白洋港區、紅花套港區及物流園建設,支持江北、江南翻壩鐵路建設,支持江北翻壩高速公路建設。同時加大政策補助力度,支持鐵水公管多式聯運。

 

“三峽翻壩轉運體(ti) 係構築完善後,將實現長江左右兩(liang) 岸、壩上壩下港口、鐵路、高速公路、管道的無縫對接,每年將分流貨物近5000萬(wan) 噸,將有效緩解近期三峽船閘貨物通過壓力。”楊德芹指出。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社會(hui) 主義(yi) 學院院長黃利鳴則建議,建立國家引導機製,給予翻壩運輸車輛適當補貼,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同時加快推進多式聯運在三峽地區的高效對接,提高運輸綜合效率。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