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業到金融:傳統零售迎來供應鏈金融新賽場
發布時間:2016-08-15 08:49:40 供應鏈時代

從“互聯網 ”戰略的提出,到“互聯網 ”行動計劃的發布,再到八部委印發《關於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幹意見》,明確要“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推動更多供應鏈加入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服務平台”,在政策暖風的不斷提振下,供應鏈金融發展獲得了充足的政策支持。這同樣促使各路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地投入到供應鏈金融的大潮中。
作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等業態正在煥發出新的活力。可以看到,通過發展供應鏈金融助力實體經濟發展,不僅可以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開拓新的渠道,同時由於核心企業的隱性背書,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銀行向中小企業放款的風險,在操作中解決了多方“痛點”。而隨著供應鏈上占據優勢的不同類型核心企業發力供應鏈金融業務,正推動金融更有效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我國供應鏈金融也將邁上新台階。
另一方麵,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傳統零售業進行跨界融合發展麵臨新機遇與新挑戰。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入實施“互聯網 流通”行動計劃的意見》的落實推進,推動流通革命、發展新經濟的重要舉措接連出台。傳統零售行業隻有主動轉型,徹底轉變過去發展經濟的思維方式和模式,利用現代流通技術,打通從生產到消費的各種障礙進行跨界融合,才能抓住機遇,贏得新生。
在業界看來,傳統行業轉型發展的一條有效路徑在於供應鏈金融,在於互聯網 產業 金融,如何在自身原有的產業基礎上,把自己的上下遊,把自己的供應鏈做好優化組合,然後把它放到產業互聯網上去,然後再用流量和黏性去導入金融,這可能是今天傳統產業在金融化的過程中,在互聯網化過程中,必須要思考的問題,或者也是一個無法繞過的問題。
供應鏈金融早在2000年前後就已在國內萌芽,但由於鏈條關係複雜等原因發展並不很迅速。隨著近幾年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速,商業銀行授信額度的逐漸緊縮,供應鏈金融的活力被再次激發。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供應鏈金融不僅成為銀行業戰略轉型的加速器,也成為當下熱火的互聯網金融追逐的目標。
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3年,國際銀行的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年增長率約為30%至40%。在2020年之前,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年增長率將不會低於10%。而最新的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報告顯示,當前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元。預計到2021年,市場規模將接近20萬億元。
一般認為,供應鏈金融就是利用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信息優勢、資金優勢和樞紐地位,將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為上下遊中小企業等相關參與方提供融資解決方案。
核心企業不僅自身實力比較強,而且它在與上下遊中小企業的長期經營活動中,積累了包括各方資金流水情況、合同履行誠信情況等寶貴的數據信息,可以有效評估融資對象的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這使得核心企業可以為上下遊中小企業提供有力的融資擔保。麵向企業的傳統融資模式多以不動產為抵押對標,而供應鏈金融可以讓中小企業憑借形式多樣的資產做抵押來獲得融資。
可以看到,供應鏈金融一方麵能夠將資金有效注入處於相對弱勢的上下遊配套中小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供應鏈失衡的問題;另一方麵,將信用融入上下遊企業的購銷行為,可以促進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協同關係,提升供應鏈的競爭能力。
從效果看,供應鏈金融在解決融資難,提高上下遊產業鏈條中的融資安全性,加快資金循環,提高資金效率等方麵有較明顯優勢,而在“互聯網 ”理念下,供應鏈金融不止是線下到線上的延伸,還是一種突破性的轉變,能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更多活力,並支持企業通過供應鏈協同、互聯網化、商業模式轉型,實現增長方式轉換和發展升級。
每一個企業都不是孤立的,它一定是某個供應鏈上的一環,它基於經營的資金需求背後一定對應一個真實的交易場景,一個真實的交易行為。與傳統銀行授信模式相比,供應鏈金融對中小企業更具有包容性。供應鏈金融不再局限於中小企業個體硬件的評判,更多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基於整個產業鏈的角度對供應鏈參與成員進行整體的資信評估,進而放寬了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準入門檻。
供應鏈上占據優勢的核心企業,將成為本輪互聯網金融創新後半階段的重要參與力量。如果說供應鏈金融以前還主要是銀行的“遊戲”,那麽隨著融資規模的不斷增大以及需求模式的不斷創新,越來越多的產業巨頭將加入到供應鏈金融玩家的行列,從而催生出全新的供應鏈金融模式。
傳統的行業的龍頭公司,利用多年深厚的行業資源,轉型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賺取金融利潤並成就企業新的增長點。通過導入供應鏈金融可以極大改善上下遊緊繃的資金鏈關係,現代商業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隻有整個供應鏈鏈條上的企業的四流順暢後,整條供應鏈才會具備競爭優勢。
供應鏈金融被用來增厚利潤率,這些供應鏈核心企業均是各自行業的龍頭,擁有的深厚行業背景、資源、上下遊關係不言而喻,利用行業背景開展供應鏈金融可算是水到渠成,同時也從行業老大哥變身為行業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商”,為難以獲得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擔保、牽頭或者幫其融資,這對企業經營來說是賺取金融利潤,對行業來說可以幫扶中小微企業繼續生存,對國家來說則可以帶活一個個產業的持續發展,並為產業轉型提供有效支撐。
應該說,互聯網金融是一種通過互聯網化的方式讓資金供需雙方實現高效對接,本質是一種風險控製手段和技術。互聯網金融來自信息網絡,供應鏈金融紮根線下實體運營,二者一旦結合,會讓互聯網的資金找到實體產業的出口而且風險可控,同時也可以讓供應鏈金融尋找傳統銀行以外的資金渠道。這既是互聯網金融繼續發展的要求,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
當然,現代經濟理論框架下,行業分工是提升勞動效率的重要方式,而供應鏈金融中的企業跨界金融領域必須體現更大的比較優勢才符合經濟規律。是否擁有足夠大的行業空間;是否在產業鏈中具有重要的平台地位,對上下遊物流、信息流有一定控製力;是否能具備足夠低的資金成本和風險管理能力等等都成為供應鏈金融健康成長的關鍵要素。
歐盟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即使是在金融體係發展相對成熟的歐盟國家,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空間也十分巨大,2012-2016年的複合增速在30%-40%之間,同時報告指出最能衍生出供應鏈金融業務的行業分別是:零售、製造、快消品、汽車等行業。顯然,對於開展供應鏈金融的收益而言,高周轉行業如零售、快消等受益將十分明顯。
此外,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在零售業巨頭中,金融業務收入均已占據相當比重,成為零售企業重要的業務構成。比如沃爾瑪,其全球淨利潤45%是來自現金流再投資的收益,真正每個店麵賣貨的淨利潤是55%。海外零售巨頭往往熱衷於金融業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金融業務在穩定供應鏈體係、保持銷售規模增長、提升用戶體驗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有熱情的企業就能分得供應鏈金融的一杯羹,特別是對於傳統零售企業而言,發現和挖掘自身在發展供應鏈金融方麵的優勢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基石,中小企業的征信需要高效、完善的動態數據管理模型,對海量、碎片化的大數據進行挖掘、整合、關聯、清洗,剔出虛假信息,獲得有效、準確的信息。數據成為了供應鏈金融發展的要素之一。當然,在積累足夠的客戶信息之後,如果不能夠很好的對客戶信息進行分類整理並分析也是無法有效的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
對於傳統零售企業而言,如何綜合利用電商數據、物流數據、倉儲數據等搭建供應鏈金融體係,挖掘並不斷掌握客戶交易信息、了解客戶交易習慣、對於資金的需求程度等內容,通過新型大數據風控以及流程優化等方法,設計出適合的融資工具並提供恰當的綜合性金融服務,是形成信息優勢關鍵。傳統零售企業如果能夠用好原有的龐大客戶基礎數據,也將極大降低介入供應鏈金融後企業的獲客成本。
另外,作為風控的主要數據,通常主要來自於已經數據化的信息,比如供應商訂單和已發貨物。對於供應鏈上的中小微企業,其主要的資產可能是存貨和應收賬款,因此傳統的就是存貨質押和應收賬款質押,在供應鏈金融中,融資客戶的違約成本可能在於其在整個供應鏈條中業務機會的喪失,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因此,供應鏈一定程度上通過核心企業的方式能夠保證還款的能力,規避不想還款的意願。
傳統零售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主要是給予上下遊企業資金支持,但是給予支持的這部分資金如果完全由企業自身承擔,這對於企業來說必定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這在供應鏈金融業務規模不斷擴大的時候更為顯著。因此,如何自身不承擔全部的資金,而是將資金來源端擴展到了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也是成功的關鍵。這樣雖然自身賺取的隻是利息差,但是卻能夠保證供應鏈金融的長足發展。
從目前眾多涉足金融業務的產業巨頭,供應鏈金融業務流程一旦梳理清晰,在發展初期都呈爆發態勢。而從產業鏈發展的角度來看,在“生產-流通-銷售-服務”的一兩個環節會產生進入壁壘較高的核心企業,他們擁有核心技術、強勢品牌或核心渠道,眾多中小企業圍繞著這個核心企業開展業務,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焦點均匯集在這個核心企業。核心企業由於議價能力較強,對上下遊有著較強的占款能力,這也成為核心企業通過產業鏈變相融資的一種手段。這一特征在傳統零售行業較為明顯,即往往自身業務突出,並掌控該領域供應鏈。
當然,傳統零售行業核心公司進入供應鏈金融領域的難度肯定要要大於電商平台類公司。受製於行業自身發展空間以及資金流集中後會在核心公司層麵放大本行業的周期性風險等因素,在布局供應鏈金融需要充分梳理並不斷優化自身供應鏈,嚴格把控風險。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