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1-26 09:55:41 經濟參考報

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的流通與(yu) 民生直接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食品安全、流通損耗、價(jia) 格震蕩等,都引起了市場和輿論的密切關(guan) 注。人們(men) 普遍認可這一產(chan) 業(ye) 仍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但在多種模式並存、受互聯網等新興(xing) 經濟的影響、新的商業(ye) 模式不斷湧現的市場環境下,行業(ye) 發展道路和未來的主導模式並不明朗。
事實上,這一產(chan) 業(ye) 的發展特征,根植於(yu) 中國農(nong) 業(ye) 的宏觀背景。一方麵,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導致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分散,也決(jue) 定了流通行業(ye) 經營實體(ti) 的規模邊際——分散的供給使得流通環節無法充分享受規模經濟,從(cong) 而奠定了市場力量分散的行業(ye) 格局。另一方麵,以促進市場競爭(zheng) 、保護個(ge) 體(ti) 經營為(wei) 導向的政策進一步降低了行業(ye) 進入門檻,加強了成本導向的市場特征。在以上因素界定的市場條件下,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行業(ye) 難以自發地向高效、高端、資本密集的方向演進。
伴隨著城鎮化的曆史進程,上述內(nei) 在特征正在悄然改變。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改革的進行,使上遊生產(chan) 有序整合;城鎮吸納就業(ye) 能力的增強,使流通環節的成本結構逐漸改變。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的行業(ye) 格局也將隨之變動:資本主導下由更大規模企業(ye) 主導供應鏈的模式將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而眾(zhong) 多經營者參與(yu) 的平台模式將逐步被分流、淘汰。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產(chan) 業(ye) 的變革是城鎮化與(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變革的結果,在這一持續的進程中,行業(ye) 的最優(you) 發展模式很難穩定不變。市場參與(yu) 者也應關(guan) 注核心要素的變化,隨之動態調整。
盡管在變化中很難一概而論地定義(yi) 產(chan) 業(ye) 發展所處的狀態。但對比譜係兩(liang) 端以平台為(wei) 主導(如批發市場)和以企業(ye) 為(wei) 主導(如超市)的供應鏈係統並進行簡單的二元劃分,我們(men) 仍能據此捕捉產(chan) 業(ye) 的演進方向,並有所針對、有所前瞻地進行引導和調整。
較為(wei) 顯而易見的是歐美國家企業(ye) 主導模式的優(you) 勢:行業(ye) 上下遊整合度高,市場波動小;專(zhuan) 業(ye) 化程度高,流通損耗小;體(ti) 係完備,權責明晰,安全質量有保障。以此為(wei) 參照,當資本逐步介入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行業(ye) ,未來將出現更多的產(chan) 業(ye) 鏈整合,優(you) 化中間環節,降成本於(yu) 效率;投入更多的專(zhuan) 業(ye) 設備、專(zhuan) 業(ye) 人才,取利潤於(yu) 技術;提高安全、質量標準和服務水平,增價(jia) 值於(yu) 品質。
而較常見的平台主導模式的優(you) 勢卻往往被忽視:批發市場作為(wei) 係統核心,具備平台經濟的優(you) 勢。相較於(yu) 歐美國家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鏈較為(wei) 明顯的區塊化特征(以地域、品牌等方式被分割為(wei) 眾(zhong) 多割裂的市場,市場間缺乏足夠的聯係),我國的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係統能承擔更大範圍內(nei) 橫向調配物資的功能,開辟更大規模的市場,消費者擁有更為(wei) 豐(feng) 富的選擇。
隨著城鎮化進程和生產(chan) 端變革,最適模式正向著企業(ye) 主導供應鏈的方向演進,變化的基礎是相對成本的改變和消費需求的升級,因而變化起於(yu) 高附加值產(chan) 品和高端市場,最終將與(yu) 平台主導模式下傳(chuan) 統的經營模式達成新的市場均衡。新成長的流通模式不應照搬歐美套路,在平台型市場有較好基礎的條件下,這一傳(chuan) 統行業(ye) 有更大的可能與(yu) 其他技術、產(chan) 業(ye) 相結合,創新商業(ye) 模式,擴大市場,提高消費者生活品質。
傳(chuan) 統的平台主導模式仍有其難以替代的作用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不應放棄多年市場建設所積累的優(you) 勢。擁有廣泛參與(yu) 的農(nong) 批市場平台對於(yu) 調整農(nong) 產(chan) 品供需和勞動力市場擁有極大的彈性,應進一步規範其運作,建設其應對市場變化的調節能力,加強其基礎保障功能。同時,平台主導模式更大的作用範圍,使其可能演變出更多的增值服務和發展潛能。
基於(yu) 國情和產(chan) 業(ye) 發展路徑,在兩(liang) 種模式的動態調整中不能有所偏廢。雖然總體(ti) 上二者將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但由於(yu) 實際上的混雜、共生狀態,整個(ge) 演替過程並非零和博弈。企業(ye) 主導模式帶來資本的深度參與(yu) ,將帶來更多的體(ti) 係、設施建設,其外部性將反哺、支持平台下傳(chuan) 統經營者的轉型,從(cong) 而整個(ge) 變化過程將有可能以福利經濟學裏的卡爾多-希克斯改進的方式推進。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