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2-02 09:57:21 中國產(chan) 業(ye) 信息網

跟隨著“互聯網+”的腳步,我國物流在2015年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不過,目前互聯網+物流模式發展與(yu) 國外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許多國際物流巨頭已從(cong) 傳(chuan) 統物流企業(ye) 走向“技術”+“物流”的融合型企業(ye) ,信息化水平更加完善。今天,一起來了解巨頭們(men) 的做法!
盡管我國物流業(ye) 發展已取得顯著成效,甚至不少企業(ye) 已經借助互聯網平台打開了國際市場,但是,我國互聯網+物流模式發展與(yu) 國外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物流係統性不強,網絡化程度低,呈現分散、獨自發展的態勢,基礎設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較弱。二是物流成本過高仍製約國民經濟轉型發展。华体会登录界面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與(yu) GDP的比率保持在18%左右,高於(yu) 美、日、德約9.5個(ge) 百分點,高於(yu) 全球平均水平約6.5個(ge) 百分點,社會(hui) 物流成本較高的局麵依然沒有改變。三是國際化能力不強。與(yu) 我國高增長的國際貿易相比,物流業(ye) 尚未形成與(yu) 之相配的全球物流和供應鏈體(ti) 係,國際市場份額很低,進出口所需的物流服務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國外跨國物流企業(ye) 。我國與(yu) 200多個(ge) 國家建立了貿易聯係,但是國內(nei) 沒有一家物流企業(ye) 能夠提供全球送達業(ye) 務。
FedEx:將新技術貫穿每個(ge) 環節
美國聯邦快遞公司(FedEx)成立於(yu) 1971年,從(cong) 創立到現在幾十年的時間裏,該公司高速成長為(wei) 世界第一大航空貨運商,躋身世界500強行列。總體(ti) 來看,FedEx的成功與(yu) 其不斷為(wei) 原有運輸業(ye) 注入新技術相關(guan) 。公司每年在信息化硬件方麵投入巨資,與(yu) 時俱進地創新並引進高新技術,加強基礎建設,並將先進信息技術應用貫穿於(yu) 每一個(ge) 環節。
此外,公司還率先在投遞係統中應用了先進的激光條碼、掃描儀(yi) 、無線掌上電腦等新技術,大幅度提高了公司服務水平。貨物從(cong) 飛機上載、下載的時間都不超過30分鍾。公司還為(wei) 貨物貼上電子“身份證”,經過掃描,包裹就被自動送到不同的傳(chuan) 送帶,然後被自動機械手推至不同的目的地托盤上。
2015年,FedEx還麵向拉美及加勒比地區的中小企業(ye) 推出新型在線工具“聯邦快遞貨運經理精簡版”。通過這款在線工具,中小企業(ye) 客戶可輕鬆寄送68公斤以內(nei) 的包裹。客戶隻需輸入在聯邦快遞注冊(ce) 的賬號號碼、包裹寄達地信息、包裹尺寸規格及其他信息,即可計算出運費和寄遞時限,再通過信用卡支付即可完成整個(ge) 貨運流程。此外,FedEx還推出了快遞查詢App,在安卓應用係統中的兼容度達98.21%。
UPS:每年科技投資達10億(yi) 美元
UPS是一家技術型物流公司,信息技術是UPS優(you) 勢的關(guan) 鍵所在。過去20年中,UPS每年在全球範圍內(nei) 的科技投資約10億(yi) 美元。UPS有著自身一整套複雜精準的科技網絡。《財富》評論稱,“今天的UPS已經不再是一個(ge) 有技術的卡車運輸公司,而是一個(ge) 有卡車的技術型公司。”
為(wei) 提高運營效率,UPS在20世紀90年代為(wei) 司機引入了手持設備,2008年開始在運貨卡車上安裝GPS追蹤係統。為(wei) 降低快遞成本,2009年,UPS基於(yu) 2008年的GPS追蹤係統,利用大數據分析打造了一個(ge) 名為(wei) Orion的導航係統,可在約3秒內(nei) 找出最佳路線。到2013年年底,Orion已在約1萬(wan) 條線路上得到使用,為(wei) 公司節省了150萬(wan) 噸燃料,少排放了1.4萬(wan) 立方公噸的二氧化碳。目前,該係統已全麵覆蓋UPS的所有線路。
2015年,為(wei) 幫助高科技製造業(ye) 加強物流管理,UPS針對高科技行業(ye) 的需求推出了定製化物流服務。針對高科技產(chan) 品的實時量產(chan) 需求,UPS全球化的多模式運輸組合為(wei) 高科技企業(ye) 量身定製解決(jue) 方案,幫助客戶在規劃好庫存優(you) 化逆向物流流程的同時,在速度和成本上取得最佳平衡。
馬士基:自建信息處理數據中心
馬士基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優(you) 化物流環節。早在2004年,馬士基就建立了無線射頻識別核心技術應用中心(RFID),同時是第一批參與(yu) “香港EPC網絡項目”EPC/RFID技術試點應用的物流服務商。在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間,運用EPC/RFID技術自動跟蹤了從(cong) 中國珠三角經香港港口運至美國的貨櫃的整條供應鏈的各個(ge) 關(guan) 鍵點。
2013年,馬士基航運與(yu) 業(ye) 界最大的多承運商訂艙門戶網站INTTRA簽署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馬士基航運、Safmarine、歐洲區內(nei) 航線班輪公司SeagoLine以及亞(ya) 洲支線的實體(ti) 公司MCC的客戶都可登錄該網站,輕鬆實現電子訂艙、提單跟蹤等業(ye) 務。
此外,在實施物流現代化的過程中,馬士基還建立了自己的信息處理數據中心,並充分依托IT外包服務,契合業(ye) 務需求,幫助公司化繁為(wei) 簡、化難為(wei) 易,提升信息化水平。
羅賓遜:收購互聯網平台企業(ye)
羅賓遜采用互聯網+物流的“無車承運人”模式。作為(wei) 輕資產(chan) 類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ye) 標杆,羅賓遜的商業(ye) 模式已經成為(wei) 許多企業(ye) 爭(zheng) 相學習(xi) 的楷模。研究機構普遍認為(wei) ,羅賓遜成為(wei) 市場最大贏家,主要得益於(yu) 其輕資產(chan) 運作的商業(ye) 模式,利用IT係統整合運力和貨主企業(ye) ,通過網絡產(chan) 生用戶黏性,通過運力整合和增值服務創造價(jia) 值。
羅賓遜物流高效運作和高價(jia) 值服務的背後是每年大規模投入信息係統的開發與(yu) 建設,羅賓遜擁有500多名IT工程師,每年在信息技術方麵投入幾千萬(wan) 美元。僅(jin) 2014年,羅賓遜在信息係統建設上的投入就達5000萬(wan) 美元,包括購買(mai) 軟件2100萬(wan) 美元和軟件升級2700萬(wan) 美元。
此外,2014年羅賓遜收購物流經紀人互聯網平台Freightquote成為(wei) 其在信息化建設上投入的最大亮點,預計未來自有業(ye) 務信息係統與(yu) 互聯網平台將深度融合。
先進的運輸管理係統與(yu) Navisphere技術組建了羅賓遜現代物流網,可供全天在線訪問與(yu) 貨件狀態查詢。羅賓遜全球物流更是將“無車承運人”的概念帶入中國,利用其先進的技術平台,攬入廣大中小卡車運輸公司,整合形成了一個(ge) 由100萬(wan) 輛卡車組成的運力網絡,為(wei) 貨主和承運商有效提供了透明的信息及智能解決(jue) 方案。
總體(ti) 來看,國外物流企業(ye) 巨頭的“互聯網+物流”戰略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方麵:一是加大技術投入,從(cong) 傳(chuan) 統的物流企業(ye) 走向“技術”+“物流”的融合型企業(ye) 。二是借助第三方平台彌補技術“短板”,促進業(ye) 務的信息化。三是利用現有資源整合互聯網平台,打造自有的獨特模式。
目前,我國物流企業(ye) 的“互聯網+”更多地限於(yu) App等單一模式,且受企業(ye) 規模的限製,信息化程度尚不夠。建議可借鑒國外經驗,加快業(ye) 內(nei) 整合,通過“強強聯合”以提升整體(ti) 實力,從(cong) 而更好地利用信息化走出“互聯網+物流”的中國模式。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